卷第七

關燈
羅者自當知。

    傷坻羅複作是念。

    我立此論一切論當有诘論。

    我此論有咎有诤有過。

    彼沙門若作是論。

    彼亦有此咎。

    彼傷坻羅告弟子曰。

    彼沙門得我便來。

    當共往禮彼沙門。

    弟子對曰。

    師衆中得勝。

    何用禮彼沙門為。

    傷坻羅曰。

    甯從智者伏。

    不從愚者勝。

    彼傷坻羅便還至尊者跋修羅所。

    舉身投地已。

    說曰。

    汝為我師。

    我為弟子。

    汝得勝。

    我不如。

    是謂或應默然而成論。

    況複記說而不成論。

    是故說如等法第一義。

    答謂默然。

    是廣說善不善無記處盡。

     鞞婆沙欲界色界無色界系法處第二十九 欲界系法者。

    色界系法者。

    無色界系法者。

    問曰。

    欲界系法雲何。

    答曰。

    欲界系五陰。

    色界系法雲何。

    答曰。

    色界系五陰。

    無色界系法雲何。

    答曰。

    無色界系四陰。

    問曰。

    何以故說欲界系法。

    何以故說色無色界系法。

    答曰。

    因欲系足。

    是故說欲界系。

    因色系足。

    是故說色界系。

    因無色系足。

    是故說無色界系。

    足者結也。

    如所說偈。

     若已盡不生  已盡不将随 彼佛無量行  無迹何迹将 若叢深枝灑  無愛可将随 彼佛無量行  無迹何迹将 如有足者。

    彼能趣東西南北。

    如是若有結足者。

    彼便趣諸界趣諸趣趣諸生趣輪轉生死中。

    是故說因欲界系足是欲界系。

    因色無色界系足是色無色界系。

    或曰。

    因欲系縛。

    是故說欲界系。

    因色系縛。

    是故說色界系。

    因無色系縛。

    是故說無色界系。

    如系人在堅柱堅杙。

    彼因堅柱堅杙說是縛。

    如是因欲系縛是故說欲界系。

    因色系縛是故說色界系。

    因無色系縛是故說無色界系。

    或曰。

    謂有欲樂是欲界系。

    謂有欲樂是色界系。

    謂有欲樂是無色界系。

    欲者愛樂者見。

    或曰。

    謂欲界著所著惜所惜已所已是欲界系。

    謂色界著所著惜所惜已所已是色界系。

    謂無色界著所著惜所惜已所已是無色界系。

    或曰。

    謂欲界垢雜垢污雜污毒雜毒是欲界系。

    謂色界垢雜垢污雜污毒雜毒是色界系。

    謂無色界垢雜垢污雜污毒雜毒是無色界系。

    廣說欲界色無色界系法處盡。

     鞞婆沙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處第三十 學法者無學法者非學非無學法者。

    問曰。

    學法雲何。

    答曰。

    學五陰。

    無學法雲何。

    答曰。

    無學五陰。

    非學非無學法雲何。

    答曰。

    有漏五陰及無為。

    問曰。

    何以故說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答曰。

    謂不貪道學斷貪是學。

    謂不貪道不學斷貪是無學。

    餘者非學非無學。

    或曰。

    謂不恚道學斷恚是學。

    謂不恚道不學斷恚是無學。

    餘者非學非無學。

    或曰。

    謂不癡道學斷癡是學。

    謂不癡道不學斷癡是無學。

    餘者非學非無學。

    或曰。

    謂道學斷愛非愛本是學。

    謂道學斷愛者。

    以此别無學。

    道非愛本者以此别世俗道。

    謂道不學斷愛亦非愛本是無學。

    謂道不學斷愛者以此别學。

    道亦非愛本者以此别世俗道。

    餘者非學非無學。

    或曰。

    謂不離愛意中無漏法可得是學。

    謂離愛意中無漏法可得是無學。

    餘者非學。

    非無學。

    或曰。

    謂結得縛意中無漏法可得是學。

    謂結得不縛意中無漏法可得是無學。

    餘者非學非無學。

    或曰。

    謂攝見地思惟地是學。

    謂攝無學地是無學。

    餘者非學非無學。

    或曰。

    謂攝見道思惟道是學。

    謂攝無學道是無學。

    餘者非學非無學。

    或曰。

    謂攝未知根已知根是學。

    謂攝無知根是無學。

    餘者非學非無學。

    或曰。

    謂五人堅信堅法信解脫見到身證意中無漏法可得是學。

    謂二人慧解脫俱解脫意中無漏法可得是無學。

    餘者非學非無學。

    或曰。

    謂七人四向三果意中無漏法可得是學。

    謂一人意中無漏法可得是無學。

    餘者非學非無學。

    或曰。

    十八人意中無漏法可得是學。

    謂九人意中無漏法可得是無學。

    餘者非學非無學。

    廣說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處盡。

     鞞婆沙見斷思惟斷不斷法處第三十一 見斷法者思惟斷法者不斷法者。

    問曰。

    見斷法雲何。

    答曰。

    謂堅信堅法觀時忍斷。

    此雲何。

    見斷八十八使及彼相應法。

    是謂見斷法。

    思惟斷法雲何。

    謂學見迹思惟斷。

    此雲何。

    思惟斷十使及彼相應法。

    是謂思惟斷法。

    不斷法雲何。

    答曰。

    虛空不數緣盡數緣盡學法無學法。

    是謂不斷法。

    問曰。

    何以故說見斷思惟斷。

    如見不離思惟。

    思惟不離見。

    見者是慧。

    思惟者是不放逸。

    何者真實。

    答曰。

    此中說真實。

    少見道者慧多不放逸。

    少思惟道者不放逸多慧少。

    是故說此中真實少。

    更有說者。

    此中說等真實。

    見道者所有慧亦與不放逸等。

    思惟道者所有不放逸而與慧等。

    是故說此中等真實。

    見斷法者思惟斷法者。

    尊者婆須蜜說曰。

    如見四聖谛時斷一切結。

    何以故說見斷法思惟斷法。

    答曰。

    以見斷以見除以見舍。

    是故說見斷。

    複有作是說。

    亦思惟斷亦見斷。

    但以見斷以見除以見舍。

    是故說見斷。

    何以故說思惟斷者。

    答曰。

    彼即以道修習多修習。

    數數斷少少斷品品斷稍稍斷漸漸斷令薄。

    是故說思惟斷。

    複有作是說。

    見斷亦思惟斷。

    但彼即以道修習多修習。

    數數斷少少斷品品斷稍稍斷漸漸斷令薄。

    是故說思惟斷。

    何所說。

    答曰。

    彼作是說。

    見道是利道。

    彼始起以一種慧斷九種結。

    思惟道是鈍道彼數數行。

    以九種慧斷九種結。

    如二刀截一處。

    一利二鈍利者始下便斷。

    鈍者數數下乃斷。

    如是見道是利道。

    彼始起以一種慧斷九種結。

    思惟道是鈍道。

    彼數數行以九種慧斷九種結。

    更有說者。

    見道亦九種慧斷九種結。

    思惟道亦九種慧斷九種結。

    如多中毒誰不欲一時吐。

    問曰。

    若爾有何得見道是利道。

    答曰。

    所以見道是利道者。

    如思惟道以九種慧斷九種結。

    如是見道亦以九種慧斷九種結。

    但速于彼。

    是故說見道是利道。

    如是說者此不論。

    如前說如見道以一種慧斷九種結。

    思惟道以九種慧斷九種結。

    或曰。

    謂道多見斷結。

    是謂見斷。

    謂道思惟多斷結。

    是思惟斷。

    或曰。

    謂道三相。

    眼明慧相斷結是見斷。

    謂道四相。

    眼明智慧相斷結是思惟斷。

    或曰。

    謂道四相。

    眼明覺慧相斷結是見斷。

    謂道五相。

    眼明覺智慧相斷結是思惟斷。

    或曰。

    謂忍斷結是見斷。

    謂智斷結是思惟斷。

    或曰。

    謂未知根斷結是見斷。

    謂已知根斷結是思惟斷。

    或曰。

    謂斷結如方便破石是見斷。

    謂斷結如方便挽藕絲是思惟斷。

    或曰。

    未見谛見谛時斷結是見斷。

    謂已見谛見谛時斷結是思惟斷。

    或曰。

    謂大力斷結如摩呵能伽是見斷。

    謂斷結如履壞器上是思惟斷。

    或曰。

    謂斷結時修異智修異知修異行是見斷。

    謂斷結時修不異智修不異知修不異行是思惟斷。

    或曰。

    謂向不成就果斷結是見斷。

    謂向成就果斷結是思惟斷。

    或曰。

    謂非稍稍斷是見斷。

    謂稍稍斷結是思惟斷。

    或曰。

    謂堅信堅法斷結是見斷。

    謂信解脫見斷。

    身證斷結是思惟斷。

    或曰。

    謂始起道斷結是見斷。

    謂數數起道斷結是思惟斷。

    或曰。

    謂斷結攝四沙門果是見斷。

    謂斷結或攝三果或二或一是思惟斷。

    或曰。

    謂道斷結不替是見斷。

    謂道斷結或替不替是思惟斷。

    或曰。

    謂已斷結不退是見斷。

    謂已斷結或退或不退是思惟斷。

    或曰。

    謂已解脫不複縛是見斷。

    謂已解脫或縛或不縛是思惟斷。

    或曰。

    謂已離不系是見斷。

    謂已離或系或不系是思惟斷。

    或曰。

    謂斷結時忍無礙道智解脫道是見斷。

    謂斷結時智無礙道智解脫道是思惟斷。

    或曰。

    謂斷結時忍方便道忍無礙道智解脫道是見斷。

    謂斷結時智方便道智無礙道智解脫道是思惟斷。

    或曰。

    謂斷結時四行修道是見斷。

    謂斷結時十六行修道是思惟斷。

    或曰。

    謂斷結時緣一一谛修道是見斷。

    謂斷結時緣四谛修道是思惟斷。

    或曰。

    謂斷結時一相似修道是見斷謂斷結時相似不相似修道是思惟斷。

    或曰。

    謂斷結時修一三昧是見斷。

    謂斷結時修三三昧是思惟斷。

    或曰。

    謂斷結時不住是見斷。

    謂斷結時或住不住是思惟斷。

    餘者無斷。

    廣說見斷思惟斷無斷處盡。

     鞞婆沙論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