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現己意說如等法故作此論。

    莫令斷他意。

    亦莫現己意。

    但說如等法。

    故作此論。

    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

    問曰。

    過去法雲何。

    答曰。

    過去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未來法雲何。

    答曰。

    未來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現在法雲何。

    答曰。

    現在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問曰。

    若此行無來去無住。

    若來者是則來不應去。

    若去者是則去不應來。

    如尊者婆須蜜所說偈。

     行終不來  斯由空故  亦無有去 終則不住 若行無去來雲何立三世。

    答曰。

    因行故立三世。

    如彼法未作行是說未來。

    若作行是說現在。

    若作行已滅是說過去。

    如眼未見色是說未來。

    若見是說現在。

    若見已滅是說過去。

    如是至意。

    若未來種是說未來。

    若現在種是說現在。

    若種已滅是說過去。

    如未生不去是說未來。

    如生未去是說現在。

    如生已去是說過去。

    如未生不沒是說未來。

    如生未沒是說現在。

    如生已沒是說過去。

    如未生不壞是說未來。

    如生未壞是說現在。

    如生已壞是說過去。

    如未起不去是說未來。

    如起未去是說現在。

    如起已去是說過去。

    如未起不沒是說未來。

    如起未沒是說現在。

    如起已沒是說過去。

    如未起不壞是說未來。

    如起未壞是說現在。

    如起已壞是說過去。

    因此可知一切如所說。

    比丘。

    有生真實有作有為思緣起盡法衰法無欲法滅法壞法。

    此不壞者。

    無有是處。

    彼有生者即是生。

    真實者谛有是。

    有作者有為是。

    有為者災患是。

    思者因思念是。

    緣起者因緣是。

    盡法衰法無欲法滅法壞者要當有是。

    此不壞者終不自在。

    或曰。

    謂三世前是說過去。

    謂三世後是說未來。

    謂三世中是說現在。

    或曰。

    謂三世果是說未來。

    謂二世果是說現在。

    謂一世果是說過去。

    或曰。

    謂三世因是說過去。

    謂二世因是說現在。

    謂一世因是說未來。

    問曰。

    如此二世一損可知。

    二增可知。

    一損可知者未來是。

    二增可知者過去是。

    何以故。

    未來不減過去不滿。

    尊者婆須蜜說曰。

    頗有數爾所過去。

    未來為不數。

    而作是念。

    增減可知耶。

    但過去未來無量故增減不可知。

    如大海以百千瓶器取彼水增減不可知。

    如是過去未來無量故增減不可知。

    重說曰。

    當來未生故減不可知。

    過去增故滿不可知。

    重說曰。

    當來未起故減不可知。

    過去沒故滿不可知。

    尊者昙摩多羅說曰。

    諸尊若世有二種者。

    應有增減。

    可知但因事合會故法生而滅。

    問曰。

    為未起而起耶。

    為已起而起耶。

    若未起而起者。

    何得法不未有法而有。

    若已起者。

    何得法不轉還有。

    作此論已。

    答曰。

    因事故已起而起。

    因事故未起而起。

    因事故已起而起者。

    謂一切法各自有種性相住。

    因事故未起而起者。

    謂未來中起一切未來是未起。

    問曰。

    為所有起彼即滅耶。

    為所有起更餘滅耶。

    若所有起彼即滅者。

    為未來起即未來滅耶。

    若所有起更餘滅者。

    為色起痛滅耶。

    為至行起識滅耶。

    作此論已。

    答曰。

    因事故謂所有起即滅。

    因事故所有起更餘滅。

    因事故謂所有起即滅者。

    謂色起色滅痛想行識起識滅。

    因事故所有起更餘滅者。

    謂未來起現在滅。

    陰故所有起即滅。

    世故所有起更餘滅。

    問曰。

    為世起耶。

    為世中起耶。

    若世起者。

    何得不有餘世餘行。

    若世中起者。

    應有舍有。

    作此論已。

    答曰。

    因事故世起。

    因事故世中起。

    因事故世起者。

    謂時起彼即是世。

    因事故世中起者。

    謂未來世中起彼當來世空。

    問曰。

    為已性中起耶為他性中起耶。

    若已性中起者。

    何得性非有性。

    亦不有性而有性。

    若他性中起者。

    應有舍有作此論已。

    答曰。

    非已性中起。

    亦非他性中起。

    問曰。

    若非已性中起亦非他性中起者。

    此雲何。

    答曰。

    彼法已性起已即滅。

    問曰。

    彼過去未來為合聚如今現在屋舍房室牆壁樹木耶。

    為離散耶。

    若合聚如今現在屋舍房室牆壁樹木者。

    檀越施法何得不空。

    何得不有方處可見。

    何得不有常存。

    若過去未來離散不如現在合聚者。

    雲何說過去。

    如是彼有過去世時。

    有拘舍婆提王城名善法講堂。

    王名善見。

    雲何說當來。

    如是彼有當來世時雞頭末王城。

    王名蠰伽。

    佛名慈氏如來至真等正覺。

    過去境界宿命智雲何立。

    未來境界妙願智雲何立。

    又未來離散者。

    爾時彼法從未來世至現在世。

    何得不合時無而有離散時有而無。

    作此論已。

    有一說者。

    彼過去未來合聚。

    如今現在屋舍房室牆壁樹木。

    問曰。

    若爾者。

    檀越施法何得不空。

    答曰。

    顯示故不空也。

    問曰。

    何得不有方處。

    答曰。

    有方處。

    問曰。

    何故不見。

    答曰。

    不多作行故不見。

    若多行者便見。

    問曰。

    何得不有常存。

    答曰。

    時變不停故不常存。

    更有說者。

    彼過去未來離散現在者一合聚。

    問曰。

    若過去未來離散者。

    雲何說有過去。

    如是彼有過去世時。

    有拘舍婆提王城名善法講堂。

    王名善見。

    答曰。

    如前現在時有觀而說。

    問曰。

    雲何說當來。

    如是彼有當來世時雞頭末王城。

    王名蠰伽。

    佛名慈氏如來至真等正覺。

    答曰。

    彼亦如後現在時有觀而說。

    問曰。

    過去境界宿命智雲何立。

    答曰。

    彼亦如前現在時有觀而說。

    問曰。

    未來境界妙願智雲何立。

    答曰。

    彼亦如後現在時有觀而說。

    問曰。

    若未來離散者。

    爾時彼法從未來世至現在世。

    何得不合時無而有離散時有而無。

    答曰。

    謂一切法已性種相住也。

    此說有四種薩婆多。

    一者事異。

    二者相異。

    三者時異。

    四者異異。

    事異者說。

    彼法與世随轉時事。

    便有異非種異。

    如乳成酪變時味有異色不異。

    如是彼法從當來世至現在世。

    彼舍當來事不舍種。

    從現在世至過去世。

    彼舍現在事不舍種。

    相異者說。

    彼法世随轉時過去時。

    成就過去相。

    非不成就未來現在相。

    當來時成就當來相。

    非不成就過去現在相。

    現在時成就現在相。

    非不成就過去未來相。

    如人染著一女。

    餘者非不染著。

    此亦如是。

    時異者說。

    彼法與世随轉時随時得名。

    時故非種故。

    如算子初下位一轉十至百千。

    彼一算子随轉時得名。

    如一女人亦名為女亦名為婦亦名為母亦名為大母。

    彼一女人随時得名。

    如是彼法随時得名。

    時故非種故。

    說曰。

    此最不亂施設世。

    此因行立三世。

    如彼法未作行是說未來。

    若作行是說現在。

    如作行已滅是說過去。

    是故此最不亂施設世。

    異異者說。

    彼法随世轉時說異異。

    非時故非種故說者。

    此最亂施設世。

    此說者未來一時。

    現在世二。

    現在一時。

    過去二。

    此一世中施設三世。

    此最亂施設世。

    廣說三世處盡。

     鞞婆沙善不善無記處第二十八 善法者不善法者無記法者。

    問曰。

    善法雲何。

    答曰。

    善五陰及數緣盡。

    不善法雲何。

    答曰。

    不善五陰。

    無記法雲何。

    答曰。

    無記五陰及虛空非數緣盡。

    問曰。

    何以故說善法不善法無記法。

    答曰。

    謂生善趣彼是善。

    謂生不善處是不善。

    謂不生善處亦不生不善處是無記。

    或曰。

    謂善有芽及解脫芽轉成。

    謂不善有芽轉成是不善。

    謂亦非善非不善有芽轉成是無記。

    或曰。

    謂善果及樂痛果是善。

    謂不善果及苦痛果是不善。

    謂非善果亦非樂果。

    非不善果亦非苦果。

    是無記。

    或曰。

    四事故說是善。

    一者性。

    二者相應。

    三者等起。

    四者第一義。

    性者。

    或有說。

    慚愧性是善。

    或有說。

    三善根性是善。

    相應者。

    謂彼相應心數法。

    等起者。

    謂等起身行口行。

    第一義者。

    涅槃安隐義故說善。

    尊者跋[跳-兆+荼]亦爾說。

     善性是智  相應識俱  起身口行 涅槃第一 四事故。

    說不善性相應等起第一義性者。

    或有說。

    無慚無愧性是不善。

    或有說。

    三不善根性是不善。

    相應者。

    謂彼相應心心數法。

    等起者。

    謂彼等起身行口行。

    第一義者。

    一切生死不安隐故說不善。

    尊者跋[跳-兆+茶]亦爾說。

     不善性智  相應識俱  起身口行 生死第一 餘者無記。

    尊者瞿沙說曰。

    謂法正思惟性。

    正思惟相應。

    正思惟等起。

    正思惟所依果報果是善。

    謂法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