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鞞婆沙論卷第六 阿羅漢屍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十二入處第十八 十二入者。

    眼入色入耳入聲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細滑入意入法入。

    問曰。

    何以故。

    彼作經者依十二入而作論。

    答曰。

    彼作經者意欲爾。

    如所欲如是作經與法不相違。

    以是故。

    依十二入而作論。

    或曰。

    彼作經者無事。

    問曰。

    何以故。

    彼作經者無事。

    答曰。

    此是佛契經。

    彼契經有生聞梵志。

    彼中食後彷徉遊行至世尊所。

    到已共世尊面相慰勞已在一面坐。

    一面坐已。

    生聞梵志白世尊曰。

    瞿昙。

    我欲少有所問。

    聽我所問當為我說。

    世尊告曰。

    梵志。

    随所欲問。

    梵志曰。

    瞿昙。

    一切謂一切。

    瞿昙一切有幾所。

    雲何瞿昙。

    一切一切有施設而施設。

    世尊告曰。

    汝梵志。

    有十二入。

    從眼入至法入。

    此梵志有爾所一切。

    如是如來一切施設而施設。

    梵志若如是說。

    此非一切。

    如沙門瞿昙所施設。

    我舍此一切。

    更施設餘一切者。

    彼但有言。

    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

    何以故。

    如非境界。

    問曰。

    若有作是說。

    爾所一切謂十八界。

    爾所一切謂五陰及無為。

    爾所一切謂四聖谛及虛空非數緣盡。

    爾所一切謂名及色。

    此亦但有言。

    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

    如非境界耶。

    答曰。

    此不然。

    問曰。

    若不然者此雲何。

    答曰。

    此說除義不說除味。

    此說除施設義不說除施設味。

    謂一切法性彼盡攝十二入中。

    若有作是說。

    我舍十二入義更施設義者。

    彼終不能施設。

    是故此說除義不說除味。

    此說除施設義不說除施設味。

    說者此十二入妙說快說最說上說。

    問曰。

    何以故。

    此十二入妙說快說最說上說。

    答曰。

    謂此入不亂說。

    及攝一切法界者。

    雖攝一切法但是亂說。

    謂一心立七心界陰。

    雖非亂說但彼不攝一切法。

    謂攝有為不攝無為。

    此入非是亂說。

    及攝一切法。

    或曰。

    謂此入中說及攝一切法界者。

    雖攝一切法但是廣說。

    陰者不攝一切法。

    亦非中說此入。

    是中說及攝一切法。

    以是故。

    說者十二入妙說快說最說上說。

    以是故作此論。

    欲觀一切法者。

    彼當依十二入觀。

    依十二入觀已。

    生十二入法明。

    及現十二義像。

    如人瑩磨十二鏡自觀其像。

    彼一切十二鏡中見其像。

    如是欲觀一切法者。

    彼當依十二入觀。

    依十二入觀已。

    生十二法明。

    及現十二義像。

    此入一身一意可得。

    但有行若幹差降。

    如十二人一家可得。

    但行各各異。

    如是十二入雖有一身一意可得。

    但有行若幹差降。

    此是入性。

    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說入。

    入有何義。

    答曰。

    輸門義是入義。

    輸道義藏義倉義摽義機義田義泉義流義海義白義清義是入義。

    輸門義是入義者。

    如村城國赀輸可得令王官豐富。

    如是依及緣心心數法可得。

    謂長養衆生。

    是謂輸門義是入義。

    輸道義亦爾。

    藏義是入義者。

    如藏中有金銀琉璃摩尼可得。

    謂益衆生。

    如是此依及緣心心數法可得。

    謂長養衆生。

    是謂藏義是入義。

    倉義是入義者。

    如倉中飲食具可得。

    謂長養衆生。

    如是依及緣心心數法可得。

    謂長養衆生。

    是謂倉義是入義。

    摽義是入義者。

    如此摽下百千衆生斷其命。

    如是此依及緣中衆生無常所滅。

    是謂摽義是入義。

    機義是入義者。

    如因機織施經緯。

    如是因此依及緣心心數法施設。

    是謂機義是入義。

    田義是入義者。

    如田中生種種谷。

    謂長養衆生。

    如是此依及緣心心數法可得。

    謂長養衆生。

    是謂田義是入義。

    泉義是入義者。

    如彼契經。

    有天到世尊所。

    以偈而問。

     泉從何轉  何轉不轉  何所苦樂 無餘滅盡 世尊以偈答曰。

     眼耳及鼻  舌身并意  泉從是轉 此轉不轉  此苦及樂  無餘滅盡 是泉義是入義。

    流義是入義者。

    如彼契經。

    有天到世尊所。

    以偈而問。

     流一切流  以何制流  說防護流 以何塞流 世尊以偈答曰。

     謂世諸流  念者制流  我說防流 以慧塞流 是謂流義是入義。

    海義是入義者。

    如彼契經說比丘海者。

    凡愚所未聞。

    凡人口說也。

    彼非此聖法中海。

    是大積聚水數。

     眼是入大海  彼色為濤波 若忍色濤波  彼不度眼海 濤波所回轉  邪魅羅刹持 耳鼻舌身亦爾。

     意是入大海  彼法為濤波 若忍法濤波  彼不度意海 濤波所回轉  邪魅羅刹持 是謂海義是入義。

    清白義是入義者。

    此說白清亦爾。

    輕故彼外書說亦名地亦名作。

    如彼契經。

    異學摩竭檀提說。

    沙門瞿昙。

    地壞地已壞何所作。

    是謂輸門義是入義。

    輸道藏義倉義摽義機義田義泉義流義海義白義清義是入義。

    共行說已當說别行。

    眼入雲何。

    答曰。

    謂眼色已見當見今見。

    及此餘所有。

    已見過去。

    當見未來。

    今見現在。

    及此餘所有者。

    謂彼眼識或空或不空。

    如眼入耳鼻舌身意入亦爾。

    問曰。

    色入雲何。

    答曰。

    謂色眼已見當見今見。

    及此餘所有。

    已見過去。

    當見未來。

    今見現在。

    及此餘所有。

    如色入聲香味細滑亦爾。

    問曰。

    何以故。

    說色入如十色入。

    何以故。

    說一色入。

    答曰。

    色入者是一名。

    餘者二名。

    色入者同名。

    餘入者同不同名。

    彼說不同名。

    或曰。

    色入者二眼界。

    是說色入。

    或曰。

    色入者三眼界。

    肉眼天眼聖慧眼。

    是說色入。

    餘入者非三眼界。

    是故不說色入。

    或曰。

    色入者二眼界及眼識緣。

    是說色入。

    餘入者非二眼界。

    亦非眼識緣。

    是故不說色入。

    尊者瞿沙亦爾說。

    二眼界故及眼識緣故說一色入。

    或曰。

    謂色入者能斷壞。

    是說色入。

    餘入者不能斷壞。

    是故不說色入。

    或曰。

    色入者大礙能舍。

    是說色入。

    餘入者非大礙亦不能舍。

    是故不說色入。

    或曰。

    色入者。

    方所有及施設方。

    由延所有及施設由延。

    方所有者。

    方色入所有。

    方施設者。

    因色施設方。

    由延所有者。

    由延色入所有。

    由延施設者。

    因色施設由延。

    謂色入。

    方所有及施設方。

    由延所有及施設由延。

    是說色入。

    餘入者。

    非方所有。

    亦非施設方。

    非由延所有。

    亦非施設由延。

    是故不說色入。

    或曰。

    謂色入者二十種。

    二十一種是說色入。

    餘入者非二十種。

    亦非二十一種。

    是故不說色入。

    或曰。

    色入者可施設住此住彼。

    是說色入。

    餘入者不可施設住此住彼。

    是故不說色入。

    或曰。

    色入者色名及色所有。

    是說色入。

    餘入者雖色所有但非色名。

    是故不說色入。

    有法非色所有。

    但堕色名。

    如所說。

    謂彼息解脫度色無無色。

    如是色正受身作證遊行。

    此說十一種。

    是細滑入。

    何者四大。

    軟澀輕重寒熱飲食饑渴。

    是謂十一種。

    是細滑入。

    問曰。

    何以故。

    說細滑入。

    為有所觸是細滑入耶。

    為性細滑是細滑入耶。

    為細滑緣是細滑入耶。

    若有所觸是細滑入者。

    不應極微觸極微。

    若性細滑是細滑入者。

    心心數法亦性細滑非觸細滑。

    若細滑緣是細滑入者。

    應心心數法緣細滑入非細滑緣細滑。

    作此論已。

    答曰。

    有所觸是說細滑入。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