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鞞婆沙論卷第五
阿羅漢屍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十八界處第十七
十八界者。
眼界色界眼識界。
耳界聲界耳識界。
鼻界香界鼻識界。
舌界味界舌識界。
身界細滑界身識界。
意界法界意識界。
說曰。
此界亦是略說。
亦是廣說。
略說者因大經故。
如大本起大般泥洹。
廣說者因入故。
入者亦是略說亦是廣說。
略說者界故。
廣說者陰故。
陰者亦是略說亦是廣說。
略說者入故。
廣說者如所說諸有為求。
是苦因彼故。
更有說者。
界者亦是略說亦是廣說。
即此界故。
此界中說色心廣心數法略。
入亦是略說亦是廣說。
即此入故。
入中說色廣心心數法略。
陰亦是略說亦是廣說。
即此陰故。
陰中說心數法廣色心略。
更有說者。
界者一向說廣。
問曰。
何以故界一向說廣。
答曰。
攝一切法故。
大本起大般泥洹雖說廣。
但彼非攝一切法。
入中雖攝一切法。
但不說廣。
陰中不攝一切法。
陰者雖攝有為法。
但不攝無為。
亦不說廣。
此界一向說廣及攝一切法。
此是佛世尊略說廣說。
非爾所廣說。
如大本起大般泥洹。
亦非爾所略說。
如二施法施财施。
問曰。
若不爾者此雲何。
答曰。
若法前說廣後說略。
謂十八界法此攝受。
立十二入中。
謂十二入法此攝受。
立五陰中。
除無為法。
謂五陰法此攝受。
說諸有為求是苦。
諸有為求者。
是謂世尊一向略說。
此是佛略說廣說。
世尊因此告舍利弗。
舍利弗。
我能為諸弟子法略說廣說。
但知者難。
因此略說廣說故。
尊者舍利弗白世尊曰。
唯世尊。
但當略說及廣說法。
能有知法者。
因此略說廣說故。
作譬喻。
如海中大龍海中長養身已。
升在虛空雲覆虛空。
放電光震大音聲。
我當降雨。
彼時百谷藥木樹神恐怖作是念。
海龍大身。
若雨者當有所壞。
彼時此地亦不畏懼堪受龍雨。
百歲千歲我能盡受如海大龍。
如是世尊從幢英佛定光惟衛式棄随葉拘留秦拘耶含牟尼迦葉三耶三佛。
長養法身。
以大悲乘虛空。
以大慈雲覆陰世間。
放智電光震大法音。
舍利弗。
我能為諸弟子法略說廣說。
但知者難。
如百谷藥木樹神恐怖。
如是一切聲聞恐怖作是念。
世尊能異名異句異味異法異義。
若說法者。
恐不能知。
如地不畏懼堪受龍雨。
如是尊者舍利弗六十劫中長養智見。
堪受世尊略說廣說。
能有知法者。
因此略說廣說故。
問曰。
如有法如舍利弗百千那術數。
非其境界所知。
何以故舍利弗堪受世尊。
答曰。
堪受聲聞境界非佛境界。
堪受聲聞智非佛智。
堪受聲聞行非佛行。
或曰。
堪受依佛。
尊者舍利弗作是念。
此世尊等說饒益不空說法。
一向滿具随器說法。
以是故尊者舍利弗堪受世尊。
十八界者。
眼界乃至意界。
問曰。
名十八界種有幾。
答曰。
名十八界種或十七或十二。
若取六識者失意界。
如是名十八種十七。
若取意界失六識。
如是名十八種十二。
是名十八界種或十七或十二。
如名如種。
如是名數種數名相種相名異種異名别種别名覺種覺盡當知。
問曰。
若十八界種或十七或十二。
雲何名立十八界。
答曰。
以三事故身依緣。
謂十八界六身六依六緣。
六身者六内界。
眼界耳鼻舌身意界。
六依者六識界。
眼識界耳鼻舌身意識界。
六緣者六外界。
色界聲香味細滑法界。
是謂三事故身依緣。
是立十八界。
如佛契經所說。
六十二界彼盡入中。
此三事故身依緣。
問曰。
何以故世尊說六十二界。
答曰。
斷異學意故。
此身見六十二見根。
斷身見故。
佛契經說六十二界。
如彼佛契經所說。
拘翼。
此世種種界無量界。
彼謂知界。
于彼彼界強力盜一向入說。
此佛契經以見名說界。
此盡入十八界中。
以三事故身依緣。
佛所說契經以大樹作喻說。
諸比丘如大樹葉。
界亦爾數。
此佛契經以見名說界。
此亦盡入十八界中。
以此三事故身依緣。
是謂名立十八界。
此是界性。
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說界。
界有何義。
答曰。
性義是界義。
段義分義微義異相義不相似義斷義。
種種事是界事。
舍提說曰。
趣趣者是界。
持長養是界。
性義是界義者。
一身一意有十八性。
如一山中多有性。
鐵性銅性白镴性鉛錫性金性銀性琉璃性水精性。
如是一身一意有十八性。
是性義是界義。
段義是界義者。
次第布肉便數有男有女。
如竹篾次第織便數名蓋是扇。
如木片便數為車宮舍講堂台觀。
如是次第布肉段便數為男女。
是段義是界義。
分義是界義者。
女十八分男十八分。
是分義是界義。
微義是界義者。
女十八微男十八微。
是微義是界義。
異相義是界義者。
眼相異至意相異。
是異相義是界義。
不相似義是界義者。
眼界不相似至意界不相似。
是不相似義是界義。
斷義是界義者。
眼界斷三界。
至意界斷三界。
是斷義是界義。
種種事是界事者。
謂眼界事非至意界事。
謂意界事非至眼界事。
是種種事是界事。
舍提說曰。
趣趣者是界。
持長養是界。
趣趣是界者。
趣諸界諸趣諸生趣輪轉生死。
持者己性。
長養者他性。
是謂性義是界義。
段義分義微義異相義不相似義斷義種種事是界義。
舍提說曰。
趣是界持長養是界。
如是共行說已。
當說别行。
雲何眼界。
答曰。
謂眼見色。
已見當見今見。
及此餘所有。
已見者是過去。
當見者未來。
今見者現在。
此及餘所有者。
謂彼眼識或空或非空。
更有說者。
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
餘一切衆生餘所有。
謂我眼不見色是我餘所有。
餘一切衆生亦餘所有。
更有說者。
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
餘一切衆生亦所有。
謂我眼不見色是我餘所有。
餘不見色亦餘所有。
問曰。
如無此事。
一眼二人見色。
況多。
何以故說。
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
餘一切衆生亦所有。
答曰。
頗有此以他眼
眼界色界眼識界。
耳界聲界耳識界。
鼻界香界鼻識界。
舌界味界舌識界。
身界細滑界身識界。
意界法界意識界。
說曰。
此界亦是略說。
亦是廣說。
略說者因大經故。
如大本起大般泥洹。
廣說者因入故。
入者亦是略說亦是廣說。
略說者界故。
廣說者陰故。
陰者亦是略說亦是廣說。
略說者入故。
廣說者如所說諸有為求。
是苦因彼故。
更有說者。
界者亦是略說亦是廣說。
即此界故。
此界中說色心廣心數法略。
入亦是略說亦是廣說。
即此入故。
入中說色廣心心數法略。
陰亦是略說亦是廣說。
即此陰故。
陰中說心數法廣色心略。
更有說者。
界者一向說廣。
問曰。
何以故界一向說廣。
答曰。
攝一切法故。
大本起大般泥洹雖說廣。
但彼非攝一切法。
入中雖攝一切法。
但不說廣。
陰中不攝一切法。
陰者雖攝有為法。
但不攝無為。
亦不說廣。
此界一向說廣及攝一切法。
此是佛世尊略說廣說。
非爾所廣說。
如大本起大般泥洹。
亦非爾所略說。
如二施法施财施。
問曰。
若不爾者此雲何。
答曰。
若法前說廣後說略。
謂十八界法此攝受。
立十二入中。
謂十二入法此攝受。
立五陰中。
除無為法。
謂五陰法此攝受。
說諸有為求是苦。
諸有為求者。
是謂世尊一向略說。
此是佛略說廣說。
世尊因此告舍利弗。
舍利弗。
我能為諸弟子法略說廣說。
但知者難。
因此略說廣說故。
尊者舍利弗白世尊曰。
唯世尊。
但當略說及廣說法。
能有知法者。
因此略說廣說故。
作譬喻。
如海中大龍海中長養身已。
升在虛空雲覆虛空。
放電光震大音聲。
我當降雨。
彼時百谷藥木樹神恐怖作是念。
海龍大身。
若雨者當有所壞。
彼時此地亦不畏懼堪受龍雨。
百歲千歲我能盡受如海大龍。
如是世尊從幢英佛定光惟衛式棄随葉拘留秦拘耶含牟尼迦葉三耶三佛。
長養法身。
以大悲乘虛空。
以大慈雲覆陰世間。
放智電光震大法音。
舍利弗。
我能為諸弟子法略說廣說。
但知者難。
如百谷藥木樹神恐怖。
如是一切聲聞恐怖作是念。
世尊能異名異句異味異法異義。
若說法者。
恐不能知。
如地不畏懼堪受龍雨。
如是尊者舍利弗六十劫中長養智見。
堪受世尊略說廣說。
能有知法者。
因此略說廣說故。
問曰。
如有法如舍利弗百千那術數。
非其境界所知。
何以故舍利弗堪受世尊。
答曰。
堪受聲聞境界非佛境界。
堪受聲聞智非佛智。
堪受聲聞行非佛行。
或曰。
堪受依佛。
尊者舍利弗作是念。
此世尊等說饒益不空說法。
一向滿具随器說法。
以是故尊者舍利弗堪受世尊。
十八界者。
眼界乃至意界。
問曰。
名十八界種有幾。
答曰。
名十八界種或十七或十二。
若取六識者失意界。
如是名十八種十七。
若取意界失六識。
如是名十八種十二。
是名十八界種或十七或十二。
如名如種。
如是名數種數名相種相名異種異名别種别名覺種覺盡當知。
問曰。
若十八界種或十七或十二。
雲何名立十八界。
答曰。
以三事故身依緣。
謂十八界六身六依六緣。
六身者六内界。
眼界耳鼻舌身意界。
六依者六識界。
眼識界耳鼻舌身意識界。
六緣者六外界。
色界聲香味細滑法界。
是謂三事故身依緣。
是立十八界。
如佛契經所說。
六十二界彼盡入中。
此三事故身依緣。
問曰。
何以故世尊說六十二界。
答曰。
斷異學意故。
此身見六十二見根。
斷身見故。
佛契經說六十二界。
如彼佛契經所說。
拘翼。
此世種種界無量界。
彼謂知界。
于彼彼界強力盜一向入說。
此佛契經以見名說界。
此盡入十八界中。
以三事故身依緣。
佛所說契經以大樹作喻說。
諸比丘如大樹葉。
界亦爾數。
此佛契經以見名說界。
此亦盡入十八界中。
以此三事故身依緣。
是謂名立十八界。
此是界性。
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說界。
界有何義。
答曰。
性義是界義。
段義分義微義異相義不相似義斷義。
種種事是界事。
舍提說曰。
趣趣者是界。
持長養是界。
性義是界義者。
一身一意有十八性。
如一山中多有性。
鐵性銅性白镴性鉛錫性金性銀性琉璃性水精性。
如是一身一意有十八性。
是性義是界義。
段義是界義者。
次第布肉便數有男有女。
如竹篾次第織便數名蓋是扇。
如木片便數為車宮舍講堂台觀。
如是次第布肉段便數為男女。
是段義是界義。
分義是界義者。
女十八分男十八分。
是分義是界義。
微義是界義者。
女十八微男十八微。
是微義是界義。
異相義是界義者。
眼相異至意相異。
是異相義是界義。
不相似義是界義者。
眼界不相似至意界不相似。
是不相似義是界義。
斷義是界義者。
眼界斷三界。
至意界斷三界。
是斷義是界義。
種種事是界事者。
謂眼界事非至意界事。
謂意界事非至眼界事。
是種種事是界事。
舍提說曰。
趣趣者是界。
持長養是界。
趣趣是界者。
趣諸界諸趣諸生趣輪轉生死。
持者己性。
長養者他性。
是謂性義是界義。
段義分義微義異相義不相似義斷義種種事是界義。
舍提說曰。
趣是界持長養是界。
如是共行說已。
當說别行。
雲何眼界。
答曰。
謂眼見色。
已見當見今見。
及此餘所有。
已見者是過去。
當見者未來。
今見者現在。
此及餘所有者。
謂彼眼識或空或非空。
更有說者。
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
餘一切衆生餘所有。
謂我眼不見色是我餘所有。
餘一切衆生亦餘所有。
更有說者。
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
餘一切衆生亦所有。
謂我眼不見色是我餘所有。
餘不見色亦餘所有。
問曰。
如無此事。
一眼二人見色。
況多。
何以故說。
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
餘一切衆生亦所有。
答曰。
頗有此以他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