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見色耶。
但眼所用事因見色。
彼見已便滅。
謂用事已便滅。
以是故說。
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
餘一切衆生亦所有。
更有說者。
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
餘一切衆生亦非所有。
亦非餘所有。
謂我眼不見色是我餘所有。
餘一切衆生非所有。
亦非餘所有。
此者不論。
此眼雲何非所有非餘所有。
問曰。
若不論者此雲何。
答曰。
如是好。
如前所說。
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
餘一切衆生餘所有。
謂我眼不見色是我餘所有。
餘一切衆生亦餘所有。
問曰。
如一眼能見色二眼不見色。
雲何見非見因非見見因。
答曰。
因見不見來。
因不見見來。
是各各相來故謂之因。
見不見持不見見持。
是各各相持故謂之因。
見不見等持不見見等持。
是各各等相持故謂之因。
因見不見生因不見見生。
各各相生故謂之因。
見不見養不見見養。
各各相養故謂之因。
見不見長不見見長。
各各相長故謂之因。
或曰。
謂眼見及不見。
此二俱一界一入一根一見。
一界者眼界。
一入者眼入。
一根者眼根。
一見者眼見。
如眼界耳鼻舌身界亦爾。
問曰。
色界雲何。
答曰。
謂色眼已見當見今見。
及此餘所有。
已見者過去色。
當見者未來色。
今見者現在色。
及此餘所有者。
罽賓說餘所有。
色四種。
有過去色。
謂眼不見已滅。
有當來色。
謂眼不見當滅。
有現在色。
謂眼不見而滅。
複有當來色不生法是。
謂罽賓說。
餘所有色四種。
外者說餘所有。
色五種。
有過去色。
謂眼不見已滅。
有當來色。
謂眼不見當滅。
有現在色。
謂眼不見而滅。
複有當來色不生法。
不生法色者有二種。
或眼識空或非空。
是謂外者餘所有色說五種。
說曰。
複有所有色。
或一衆生境界。
或二或至百千。
謂一衆生見至百千。
此雲何。
如說法者升乎高座。
百千衆生見已起彼緣識。
彼所有不起者餘所有。
如月初生。
百千衆生見已起彼緣識。
彼所有不起餘所有。
如大聚會莊嚴一女伎人。
百千衆生見已起彼緣識。
彼所有不起者餘所有。
說曰。
複有餘所有色。
或一衆生不見。
或二乃至百千。
如山根山谷山腹山内。
此大地内大海内須彌山王内。
雖彼天眼境界。
但不用故不見。
問曰。
非佛眼境界耶。
答曰。
頗有佛天眼常現在前耶。
如色界。
聲香味細滑界亦爾。
問曰。
雲何眼識界。
答曰。
眼緣色生眼識。
問曰。
如除己性餘一切法緣生眼識。
何以故說眼緣生眼識。
答曰。
謂彼近與增上緣。
彼眼色生眼識時。
極近與增上緣。
非如已生老無常。
或曰。
謂彼依及緣。
依者眼。
緣者色。
或曰。
謂彼内及外。
内者眼。
外者色。
或曰。
謂彼根及根義。
根者眼。
根義者色。
是說眼緣色生眼識。
問曰。
如色緣生識。
何以說眼識不說色識。
答曰。
應說如彼外塵經所說。
色更樂緣生識。
若不說者是世尊有餘言。
此現義門現義略現義度當知義。
或曰。
妙說妙義故。
雖色緣生識。
但彼眼生識時。
妙義如伎染衣書。
如所說某處作伎。
非無女伎。
非無彈伎。
非無歌伎。
非無教伎。
非無守者。
但彼伎主極妙事。
是說某處作伎。
如說人染衣。
非是人染衣是色染衣。
但彼人于染極妙事。
是說人染衣。
如說以筆書作字。
非無墨非無紙非無人方便。
但彼筆于字極妙。
是說筆妙。
如是雖色緣生識。
但彼眼生識時妙事。
是妙說妙義故。
如彼染衣書。
或曰。
眼及眼識一依一意可得色不定。
或曰。
眼内色不定。
或曰。
眼在己意(意者神也)。
色不定。
尊者婆須蜜說曰。
如色緣生識。
何以故說眼識不說色識。
答曰。
依眼非色。
重說曰。
眼妙非色。
重說曰。
眼己意可得非色。
重說曰。
眼近事色不定。
重說曰。
眼受非色。
重說曰。
眼增減識亦增減非色。
重說曰。
眼增上緣非色。
尊者昙摩多羅說曰。
若無眼者必不生識。
問曰。
若無色者亦不生識。
答曰。
若無一色者更有二乃至百千色。
若無眼者以那術色在前。
不可依此生識。
是故說數事。
依猗及妙 己意近受 增及上緣 師想在後 眼知色者。
問曰。
如識知色非眼知色。
何以故說眼知色。
答曰。
此說應當爾。
眼到眼識所教謂之見應爾。
問曰。
若不爾者何意。
答曰。
具故。
如商人行導。
彼非商人。
行是足行。
但彼商人于行為具。
是說商人行導。
如是雖識知色。
但彼眼見色具。
是故說眼知色。
或曰。
除重說咎故。
如後當說眼知色謂心意識。
問曰。
心意識有何差别。
一說者無有差别。
心意識一義無若幹義。
如此誦十種名。
彼說火有十名。
火炎燃熾盡薪惡黑煙居明炎雪怨。
此是火十名彼同是一。
如是誦火色者。
說火色有十名。
火赤多疫死 黃色起刀兵 紅炎有饑馑 雜色宜五谷 青色豐歡樂 白色國興盛 黑色境減損 此名火十色 如是餘契經說。
謂痛等痛别痛覺。
是痛此雖多名是一。
痛如是餘契經說偈。
釋統勳大 千眼拘翼 日夫天王 因提在後 此雖十名故是一。
如是說心意識同一義非若幹。
或曰。
有差别。
心者過去。
意者當來。
識者現在。
或曰。
界施設心。
入施設意。
陰施設識或曰。
性義是心義。
輸門義是意義。
聚義是識義。
或曰。
猗性憍逸說心。
性義是界義。
恃财憍逸說意。
輸門義是入義。
恃命憍逸說識。
陰者如怨家。
或曰。
思是心覺是意知是識。
尊者婆婆羅茶說曰。
能思能截是心。
能覺能恻是意。
能知能别是識。
能思者是有漏。
能截者是無漏。
能覺者是有漏。
能恻者是無漏。
能知者是有漏。
能别者是無漏。
心意識是謂差别。
如眼識。
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問曰。
意界雲何。
答曰。
謂意法已知當知今知。
及此餘所有。
已知者過去。
當知者未來。
今知者現在。
及此餘所有者。
謂意或空
但眼所用事因見色。
彼見已便滅。
謂用事已便滅。
以是故說。
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
餘一切衆生亦所有。
更有說者。
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
餘一切衆生亦非所有。
亦非餘所有。
謂我眼不見色是我餘所有。
餘一切衆生非所有。
亦非餘所有。
此者不論。
此眼雲何非所有非餘所有。
問曰。
若不論者此雲何。
答曰。
如是好。
如前所說。
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
餘一切衆生餘所有。
謂我眼不見色是我餘所有。
餘一切衆生亦餘所有。
問曰。
如一眼能見色二眼不見色。
雲何見非見因非見見因。
答曰。
因見不見來。
因不見見來。
是各各相來故謂之因。
見不見持不見見持。
是各各相持故謂之因。
見不見等持不見見等持。
是各各等相持故謂之因。
因見不見生因不見見生。
各各相生故謂之因。
見不見養不見見養。
各各相養故謂之因。
見不見長不見見長。
各各相長故謂之因。
或曰。
謂眼見及不見。
此二俱一界一入一根一見。
一界者眼界。
一入者眼入。
一根者眼根。
一見者眼見。
如眼界耳鼻舌身界亦爾。
問曰。
色界雲何。
答曰。
謂色眼已見當見今見。
及此餘所有。
已見者過去色。
當見者未來色。
今見者現在色。
及此餘所有者。
罽賓說餘所有。
色四種。
有過去色。
謂眼不見已滅。
有當來色。
謂眼不見當滅。
有現在色。
謂眼不見而滅。
複有當來色不生法是。
謂罽賓說。
餘所有色四種。
外者說餘所有。
色五種。
有過去色。
謂眼不見已滅。
有當來色。
謂眼不見當滅。
有現在色。
謂眼不見而滅。
複有當來色不生法。
不生法色者有二種。
或眼識空或非空。
是謂外者餘所有色說五種。
說曰。
複有所有色。
或一衆生境界。
或二或至百千。
謂一衆生見至百千。
此雲何。
如說法者升乎高座。
百千衆生見已起彼緣識。
彼所有不起者餘所有。
如月初生。
百千衆生見已起彼緣識。
彼所有不起餘所有。
如大聚會莊嚴一女伎人。
百千衆生見已起彼緣識。
彼所有不起者餘所有。
說曰。
複有餘所有色。
或一衆生不見。
或二乃至百千。
如山根山谷山腹山内。
此大地内大海内須彌山王内。
雖彼天眼境界。
但不用故不見。
問曰。
非佛眼境界耶。
答曰。
頗有佛天眼常現在前耶。
如色界。
聲香味細滑界亦爾。
問曰。
雲何眼識界。
答曰。
眼緣色生眼識。
問曰。
如除己性餘一切法緣生眼識。
何以故說眼緣生眼識。
答曰。
謂彼近與增上緣。
彼眼色生眼識時。
極近與增上緣。
非如已生老無常。
或曰。
謂彼依及緣。
依者眼。
緣者色。
或曰。
謂彼内及外。
内者眼。
外者色。
或曰。
謂彼根及根義。
根者眼。
根義者色。
是說眼緣色生眼識。
問曰。
如色緣生識。
何以說眼識不說色識。
答曰。
應說如彼外塵經所說。
色更樂緣生識。
若不說者是世尊有餘言。
此現義門現義略現義度當知義。
或曰。
妙說妙義故。
雖色緣生識。
但彼眼生識時。
妙義如伎染衣書。
如所說某處作伎。
非無女伎。
非無彈伎。
非無歌伎。
非無教伎。
非無守者。
但彼伎主極妙事。
是說某處作伎。
如說人染衣。
非是人染衣是色染衣。
但彼人于染極妙事。
是說人染衣。
如說以筆書作字。
非無墨非無紙非無人方便。
但彼筆于字極妙。
是說筆妙。
如是雖色緣生識。
但彼眼生識時妙事。
是妙說妙義故。
如彼染衣書。
或曰。
眼及眼識一依一意可得色不定。
或曰。
眼内色不定。
或曰。
眼在己意(意者神也)。
色不定。
尊者婆須蜜說曰。
如色緣生識。
何以故說眼識不說色識。
答曰。
依眼非色。
重說曰。
眼妙非色。
重說曰。
眼己意可得非色。
重說曰。
眼近事色不定。
重說曰。
眼受非色。
重說曰。
眼增減識亦增減非色。
重說曰。
眼增上緣非色。
尊者昙摩多羅說曰。
若無眼者必不生識。
問曰。
若無色者亦不生識。
答曰。
若無一色者更有二乃至百千色。
若無眼者以那術色在前。
不可依此生識。
是故說數事。
依猗及妙 己意近受 增及上緣 師想在後 眼知色者。
問曰。
如識知色非眼知色。
何以故說眼知色。
答曰。
此說應當爾。
眼到眼識所教謂之見應爾。
問曰。
若不爾者何意。
答曰。
具故。
如商人行導。
彼非商人。
行是足行。
但彼商人于行為具。
是說商人行導。
如是雖識知色。
但彼眼見色具。
是故說眼知色。
或曰。
除重說咎故。
如後當說眼知色謂心意識。
問曰。
心意識有何差别。
一說者無有差别。
心意識一義無若幹義。
如此誦十種名。
彼說火有十名。
火炎燃熾盡薪惡黑煙居明炎雪怨。
此是火十名彼同是一。
如是誦火色者。
說火色有十名。
火赤多疫死 黃色起刀兵 紅炎有饑馑 雜色宜五谷 青色豐歡樂 白色國興盛 黑色境減損 此名火十色 如是餘契經說。
謂痛等痛别痛覺。
是痛此雖多名是一。
痛如是餘契經說偈。
釋統勳大 千眼拘翼 日夫天王 因提在後 此雖十名故是一。
如是說心意識同一義非若幹。
或曰。
有差别。
心者過去。
意者當來。
識者現在。
或曰。
界施設心。
入施設意。
陰施設識或曰。
性義是心義。
輸門義是意義。
聚義是識義。
或曰。
猗性憍逸說心。
性義是界義。
恃财憍逸說意。
輸門義是入義。
恃命憍逸說識。
陰者如怨家。
或曰。
思是心覺是意知是識。
尊者婆婆羅茶說曰。
能思能截是心。
能覺能恻是意。
能知能别是識。
能思者是有漏。
能截者是無漏。
能覺者是有漏。
能恻者是無漏。
能知者是有漏。
能别者是無漏。
心意識是謂差别。
如眼識。
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問曰。
意界雲何。
答曰。
謂意法已知當知今知。
及此餘所有。
已知者過去。
當知者未來。
今知者現在。
及此餘所有者。
謂意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