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鞞婆沙論卷第四
阿羅漢屍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解十門大章
二十二根。
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五盛陰六界。
色法無色法。
可見法不可見法。
有對法無對法。
有漏法無漏法。
有為法無為法。
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
善法不善法無記法。
欲界系法色界系法無色界系法。
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
見斷法思惟斷法。
無斷法。
四谛四禅四等四無色定。
八解脫。
八除入。
十一切入。
八智三三昧。
三結。
三不善根。
三有漏四流四扼四受四縛。
五蓋五結五下分結五見。
六身愛七使九結。
九十八使。
鞞婆沙二十二根處第十六 二十二根者。
眼根耳鼻舌身意根。
男根女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護根信根精進念定慧根。
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
問曰。
何以故。
彼作經者依二十二根而作論。
答曰。
彼作經者意欲。
亦如所欲。
如是作經與法不相違。
以是故依二十二根而作論。
或曰。
彼作經者無事。
問曰。
何以故彼作經者無事。
答曰。
此是佛契經。
佛契經說二十二根。
彼作經者于佛契經中依本末處所已。
此阿毗昙中作論。
彼作經者不能二十二根中減一根。
已立二十一。
增一已立二十二。
問曰。
何以故。
答曰。
所謂是一切佛契經。
亦不增亦不減。
不增者無增可減。
不減者無減可增。
如不增不減。
如是無量深無邊。
無量深者無量義故。
無邊者無邊味故。
如大海無量深無邊。
如是佛契經無量深無邊。
無量深者無量義故。
無邊者無邊味故。
如尊者舍利弗。
如是比百千那術。
以佛契經二句作百千經。
令智盡而住不能盡佛契經。
或曰。
得其邊崖。
如佛契經此論。
是故作經者無事。
問曰。
置彼作經者。
何以故佛契經說二十二根。
答曰。
佛世尊為教化故說二十二根。
彼受化者應須二十二根。
或曰。
契經有本末有因有緣。
問曰。
契經有何本末。
答曰。
說者有生聞梵志。
彼中食後彷佯遊行至世尊所。
到已共世尊面相慰勞已。
在一面坐。
一面坐已。
生聞梵志白世尊曰。
瞿昙。
我欲少有所問。
聽我所問當為我說。
世尊告曰。
梵志。
随所欲問。
梵志曰。
瞿昙。
根謂根。
瞿昙。
根有幾所。
雲何瞿昙。
根根所攝。
施設而施設。
世尊告曰。
汝梵志。
有二十二根。
從眼根至無知根。
此梵志有爾所根。
如是如來根根所施設而施設。
梵志。
若如是說此非根。
如沙門瞿昙所施設。
我舍此根更施設餘根者。
彼但有言。
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
何以故。
如非境界。
如梵志問佛答。
是故契經不必索本末此應索。
彼梵志何以故問根不問界入陰谛沙門果道品緣起。
有一說者。
謂彼梵志疑而問。
不疑不問。
或曰。
彼梵志善能求喜行。
彼盡遊九十六種道。
為施設根故。
彼或有一為施設根如尼揵。
是故彼不截菜。
亦不飲冷水。
謂彼于外物計有命想。
問曰。
彼尼揵于外物有何根想。
一說。
者意根也。
複有說者。
命根也。
如是說者意根及命根。
更複有施設二根行及意。
複有施設二根。
若眼不見色耳不聞聲。
彼是聖修諸根如彼波羅施。
問曰。
何以故名波羅施。
答曰。
是彼名名波羅施。
或曰。
彼姓波羅施。
是故名波羅施。
如姓婆蹉拘蹉婆羅婆羯提羅。
如是彼姓波羅施。
是故名波羅施。
若母刹利種父梵志種。
此亦名波羅施。
母梵志種父刹利種。
亦名波羅施。
如從驢馬生名為騾。
此梵志姓名波羅施。
彼弟子名郁多羅。
中食後彷佯行至世尊所。
到已共世尊而相慰勞已。
卻坐一面。
坐一面已。
世尊告曰。
郁多羅。
汝師波羅施為弟子說修根不。
郁多羅白世尊曰。
如是瞿昙。
波羅施為弟子說修根。
世尊告曰。
郁多羅。
雲何波羅施為弟子說修根。
郁多羅曰。
唯瞿昙。
眼不見色耳不聞聲。
彼是聖修諸根。
世尊告曰。
如是郁多羅。
盲者為修根。
郁多羅。
盲者眼不見色。
彼時尊者阿難在世尊後。
手執拂拂世尊。
于是尊者阿難告郁多羅曰。
如是郁多羅。
聾者為修根。
郁多羅。
聾者耳不聞聲。
問曰。
如尊者舍利弗。
如是比百千那術。
世尊能答彼能斷意。
何以故世尊答一。
阿難答二。
何以故。
世尊不止阿難。
答曰。
世尊知阿難言在咽喉欲語。
世尊三阿僧祇劫百千苦行已終不斷他辯。
以是故本師贊曰。
己弟子說法時 專心聽不斷論 以是故在衆說 于中間無能難 以是故不止。
或曰。
世尊作是念。
若我說阿難比丘說亦爾。
彼不增不減。
如不增不減。
以是故不止。
或曰。
斷彼異學意故。
若世尊說一阿難不說二。
彼異學還至己衆已。
當自稱譽。
彼師伏我非弟子。
我師往者彼不能伏。
若世尊說一阿難說二。
令彼異學勢力斷。
彼作是念。
我不與弟子何況師。
是斷彼異學意故。
世尊說一阿難說二。
或曰。
欲滿彼異學意願故。
彼異學作是念。
此沙門瞿昙不可伏不可勝。
一切師最妙。
謂本大師者彼亦不能伏。
此況複如我比。
我正可共弟子論。
世尊常欲滿彼意所欲願。
随所應解而為說。
是故欲滿彼異學意願故不止。
或曰。
義證故。
阿難彼異學所宗敬。
能說因提書。
及容色妙故。
世尊說。
以此住問是法應汝所說不。
以是義證故。
世尊說一阿難說二。
或曰。
異學不欲令弟子有所說恐還難問使我堕不如故。
世尊無此事。
如尊者舍利弗所有智。
百千那術數不能及佛。
況複餘者。
以是故世尊不止阿難。
或曰。
現己無悭嫉妒故。
異學不欲令弟子有所說。
恐我所得供養弟子得故。
世尊無此事。
如世尊所得恭敬供養。
盡令一切衆生得。
佛不得者于此處亦不憂戚。
是謂現己無悭嫉妒故不止阿難。
或曰。
現善說法故。
成就說法故。
一見一慧一欲一忍故。
彼異學法不善說。
如破塔不可依。
如是彼意盡壞志亦壞。
師志異弟子志異。
此法無彼咎。
如師志弟子亦爾。
義同義句同句味同味乃至同第一義。
是謂善說法故。
成就說法故。
一見一慧一欲一忍故。
以是故。
世尊說一阿難說二。
故世尊不止阿難。
問曰。
世尊說彼異學有何咎。
彼說亦爾。
盲及聾聖修根。
答曰。
佛報彼梵志。
極大咎斷一切意。
世尊說曰。
若汝言聾盲聖修根者。
為唐出家虛剃須發空修梵行。
應壞此二根眼根及耳根。
如是即聖修根。
以是故。
佛報梵志。
極大咎斷一切意。
複有施設五根。
香味眼皮耳根。
香者鼻根。
味者舌根。
眼者眼根。
皮者身根。
耳即耳根。
施設如毗施師也。
複有施設十一根。
五覺根五行根。
五覺根者。
眼耳鼻舌身根。
五行根者。
手根足根口根大便根小便根意根。
為十一如僧呿也。
複有施設百二十根。
問曰。
雲何異學施設百二十根。
答曰。
九十八使及二十二根也。
如是說此不論。
彼異學不能分别如此法。
問曰。
若不能分别者。
雲何彼異學施設百二十根。
答曰。
二眼二耳二鼻舌根身根意根命根五痛根五信此地獄。
二十畜生。
二十餓鬼。
二十天上。
二十人間。
二十阿須羅。
欲令六趣彼亦二十。
是彼異學施設百二十根。
複有說者。
彼異學非施設此百二十根。
問曰。
若不爾者複雲何。
答曰。
彼異學施設百二十因陀羅。
如所說。
龍主迦留羅主阿須羅主天主人主梵天主。
如此極上極妙身。
一一應受百二十主。
彼梵志聞已重更生疑。
不知何者第一義施設一根耶。
至百二十根耶。
彼聞釋種家生童男。
三十二相莊嚴身。
八十種好金色圓光。
梵音聲如伽毗淩伽鳥。
視之無厭。
彼生時行七步。
二龍洗浴。
梵志相記于二處非餘。
若在家者為轉輪王如法法王。
若除須發被著袈裟信樂舍家學道。
當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世間悉聞。
彼已出家學道降魔眷屬已。
成無上最正覺。
得一切智及一切現斷一切疑。
授一切定決一切論。
我當往問。
何者第一義。
施設一根至百二十根耶。
彼便至世尊所。
到已共世尊面相慰勞。
慰勞已卻坐一面。
白世尊曰。
唯瞿昙。
我欲有所問。
聽我所問當為我說。
世尊告曰。
梵志。
随所欲問。
梵志曰。
瞿昙。
根謂根。
瞿昙。
根有幾所。
雲何瞿昙。
根根所攝施設而施設。
此不說誰施設幾根。
問曰。
何以故不說。
答曰。
彼作是念。
若我說者彼聞已取彼勝者答我。
世尊告曰。
汝梵志有二十二根。
從眼
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五盛陰六界。
色法無色法。
可見法不可見法。
有對法無對法。
有漏法無漏法。
有為法無為法。
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
善法不善法無記法。
欲界系法色界系法無色界系法。
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
見斷法思惟斷法。
無斷法。
四谛四禅四等四無色定。
八解脫。
八除入。
十一切入。
八智三三昧。
三結。
三不善根。
三有漏四流四扼四受四縛。
五蓋五結五下分結五見。
六身愛七使九結。
九十八使。
鞞婆沙二十二根處第十六 二十二根者。
眼根耳鼻舌身意根。
男根女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護根信根精進念定慧根。
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
問曰。
何以故。
彼作經者依二十二根而作論。
答曰。
彼作經者意欲。
亦如所欲。
如是作經與法不相違。
以是故依二十二根而作論。
或曰。
彼作經者無事。
問曰。
何以故彼作經者無事。
答曰。
此是佛契經。
佛契經說二十二根。
彼作經者于佛契經中依本末處所已。
此阿毗昙中作論。
彼作經者不能二十二根中減一根。
已立二十一。
增一已立二十二。
問曰。
何以故。
答曰。
所謂是一切佛契經。
亦不增亦不減。
不增者無增可減。
不減者無減可增。
如不增不減。
如是無量深無邊。
無量深者無量義故。
無邊者無邊味故。
如大海無量深無邊。
如是佛契經無量深無邊。
無量深者無量義故。
無邊者無邊味故。
如尊者舍利弗。
如是比百千那術。
以佛契經二句作百千經。
令智盡而住不能盡佛契經。
或曰。
得其邊崖。
如佛契經此論。
是故作經者無事。
問曰。
置彼作經者。
何以故佛契經說二十二根。
答曰。
佛世尊為教化故說二十二根。
彼受化者應須二十二根。
或曰。
契經有本末有因有緣。
問曰。
契經有何本末。
答曰。
說者有生聞梵志。
彼中食後彷佯遊行至世尊所。
到已共世尊面相慰勞已。
在一面坐。
一面坐已。
生聞梵志白世尊曰。
瞿昙。
我欲少有所問。
聽我所問當為我說。
世尊告曰。
梵志。
随所欲問。
梵志曰。
瞿昙。
根謂根。
瞿昙。
根有幾所。
雲何瞿昙。
根根所攝。
施設而施設。
世尊告曰。
汝梵志。
有二十二根。
從眼根至無知根。
此梵志有爾所根。
如是如來根根所施設而施設。
梵志。
若如是說此非根。
如沙門瞿昙所施設。
我舍此根更施設餘根者。
彼但有言。
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
何以故。
如非境界。
如梵志問佛答。
是故契經不必索本末此應索。
彼梵志何以故問根不問界入陰谛沙門果道品緣起。
有一說者。
謂彼梵志疑而問。
不疑不問。
或曰。
彼梵志善能求喜行。
彼盡遊九十六種道。
為施設根故。
彼或有一為施設根如尼揵。
是故彼不截菜。
亦不飲冷水。
謂彼于外物計有命想。
問曰。
彼尼揵于外物有何根想。
一說。
者意根也。
複有說者。
命根也。
如是說者意根及命根。
更複有施設二根行及意。
複有施設二根。
若眼不見色耳不聞聲。
彼是聖修諸根如彼波羅施。
問曰。
何以故名波羅施。
答曰。
是彼名名波羅施。
或曰。
彼姓波羅施。
是故名波羅施。
如姓婆蹉拘蹉婆羅婆羯提羅。
如是彼姓波羅施。
是故名波羅施。
若母刹利種父梵志種。
此亦名波羅施。
母梵志種父刹利種。
亦名波羅施。
如從驢馬生名為騾。
此梵志姓名波羅施。
彼弟子名郁多羅。
中食後彷佯行至世尊所。
到已共世尊而相慰勞已。
卻坐一面。
坐一面已。
世尊告曰。
郁多羅。
汝師波羅施為弟子說修根不。
郁多羅白世尊曰。
如是瞿昙。
波羅施為弟子說修根。
世尊告曰。
郁多羅。
雲何波羅施為弟子說修根。
郁多羅曰。
唯瞿昙。
眼不見色耳不聞聲。
彼是聖修諸根。
世尊告曰。
如是郁多羅。
盲者為修根。
郁多羅。
盲者眼不見色。
彼時尊者阿難在世尊後。
手執拂拂世尊。
于是尊者阿難告郁多羅曰。
如是郁多羅。
聾者為修根。
郁多羅。
聾者耳不聞聲。
問曰。
如尊者舍利弗。
如是比百千那術。
世尊能答彼能斷意。
何以故世尊答一。
阿難答二。
何以故。
世尊不止阿難。
答曰。
世尊知阿難言在咽喉欲語。
世尊三阿僧祇劫百千苦行已終不斷他辯。
以是故本師贊曰。
己弟子說法時 專心聽不斷論 以是故在衆說 于中間無能難 以是故不止。
或曰。
世尊作是念。
若我說阿難比丘說亦爾。
彼不增不減。
如不增不減。
以是故不止。
或曰。
斷彼異學意故。
若世尊說一阿難不說二。
彼異學還至己衆已。
當自稱譽。
彼師伏我非弟子。
我師往者彼不能伏。
若世尊說一阿難說二。
令彼異學勢力斷。
彼作是念。
我不與弟子何況師。
是斷彼異學意故。
世尊說一阿難說二。
或曰。
欲滿彼異學意願故。
彼異學作是念。
此沙門瞿昙不可伏不可勝。
一切師最妙。
謂本大師者彼亦不能伏。
此況複如我比。
我正可共弟子論。
世尊常欲滿彼意所欲願。
随所應解而為說。
是故欲滿彼異學意願故不止。
或曰。
義證故。
阿難彼異學所宗敬。
能說因提書。
及容色妙故。
世尊說。
以此住問是法應汝所說不。
以是義證故。
世尊說一阿難說二。
或曰。
異學不欲令弟子有所說恐還難問使我堕不如故。
世尊無此事。
如尊者舍利弗所有智。
百千那術數不能及佛。
況複餘者。
以是故世尊不止阿難。
或曰。
現己無悭嫉妒故。
異學不欲令弟子有所說。
恐我所得供養弟子得故。
世尊無此事。
如世尊所得恭敬供養。
盡令一切衆生得。
佛不得者于此處亦不憂戚。
是謂現己無悭嫉妒故不止阿難。
或曰。
現善說法故。
成就說法故。
一見一慧一欲一忍故。
彼異學法不善說。
如破塔不可依。
如是彼意盡壞志亦壞。
師志異弟子志異。
此法無彼咎。
如師志弟子亦爾。
義同義句同句味同味乃至同第一義。
是謂善說法故。
成就說法故。
一見一慧一欲一忍故。
以是故。
世尊說一阿難說二。
故世尊不止阿難。
問曰。
世尊說彼異學有何咎。
彼說亦爾。
盲及聾聖修根。
答曰。
佛報彼梵志。
極大咎斷一切意。
世尊說曰。
若汝言聾盲聖修根者。
為唐出家虛剃須發空修梵行。
應壞此二根眼根及耳根。
如是即聖修根。
以是故。
佛報梵志。
極大咎斷一切意。
複有施設五根。
香味眼皮耳根。
香者鼻根。
味者舌根。
眼者眼根。
皮者身根。
耳即耳根。
施設如毗施師也。
複有施設十一根。
五覺根五行根。
五覺根者。
眼耳鼻舌身根。
五行根者。
手根足根口根大便根小便根意根。
為十一如僧呿也。
複有施設百二十根。
問曰。
雲何異學施設百二十根。
答曰。
九十八使及二十二根也。
如是說此不論。
彼異學不能分别如此法。
問曰。
若不能分别者。
雲何彼異學施設百二十根。
答曰。
二眼二耳二鼻舌根身根意根命根五痛根五信此地獄。
二十畜生。
二十餓鬼。
二十天上。
二十人間。
二十阿須羅。
欲令六趣彼亦二十。
是彼異學施設百二十根。
複有說者。
彼異學非施設此百二十根。
問曰。
若不爾者複雲何。
答曰。
彼異學施設百二十因陀羅。
如所說。
龍主迦留羅主阿須羅主天主人主梵天主。
如此極上極妙身。
一一應受百二十主。
彼梵志聞已重更生疑。
不知何者第一義施設一根耶。
至百二十根耶。
彼聞釋種家生童男。
三十二相莊嚴身。
八十種好金色圓光。
梵音聲如伽毗淩伽鳥。
視之無厭。
彼生時行七步。
二龍洗浴。
梵志相記于二處非餘。
若在家者為轉輪王如法法王。
若除須發被著袈裟信樂舍家學道。
當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世間悉聞。
彼已出家學道降魔眷屬已。
成無上最正覺。
得一切智及一切現斷一切疑。
授一切定決一切論。
我當往問。
何者第一義。
施設一根至百二十根耶。
彼便至世尊所。
到已共世尊面相慰勞。
慰勞已卻坐一面。
白世尊曰。
唯瞿昙。
我欲有所問。
聽我所問當為我說。
世尊告曰。
梵志。
随所欲問。
梵志曰。
瞿昙。
根謂根。
瞿昙。
根有幾所。
雲何瞿昙。
根根所攝施設而施設。
此不說誰施設幾根。
問曰。
何以故不說。
答曰。
彼作是念。
若我說者彼聞已取彼勝者答我。
世尊告曰。
汝梵志有二十二根。
從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