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者雖有自覺不能盡行。

    聲聞不能自覺。

    何況盡行。

    或曰。

    謂說無二種辯才不盡所說無異。

    或曰。

    成就身及身所依明行成。

    轉輪聖王雖身成就無身所依。

    聲聞辟支佛雖成就身。

    所依非是身。

    佛亦成就身。

    及身所依明行成。

    或曰。

    謂三成就色挨妙語。

    複三成就誓果教授。

    或曰。

    三不護及三不共意止。

    或曰。

    謂四不護及四不谏。

    或曰。

    謂成就四智因智時智想智他說智。

    複有四智。

    無滞智無住智無錯智無礙智。

    或曰。

    謂覺種種因覺種種果覺種種治覺種種意。

    或曰。

    一無二獨福力降魔。

    如非一切聲聞辟支佛。

    說者謂菩薩食難陀難陀波羅乳糜已。

    作如是意。

    坐道樹下要不破結加坐至盡有漏。

    彼時魔波旬宮殿六反震動。

    彼作是念。

    不知是誰力。

    彼見菩薩坐道樹下。

    作如是意。

    要不破結加趺坐至盡有漏。

    彼時魔波旬雨華而至菩薩所。

    到已善言語菩薩悉達阿[少/兔]。

    是濁世時衆生意剛強。

    如此時難可得成無上正真道。

    且起我當給汝七寶及以千子。

    領四天下為轉輪聖王。

    菩薩說曰。

    波旬。

    汝唐疲勞。

    速令此地及泉源池水莊嚴村城舍宅人民飛在空中。

    空及日月星辰速令堕地。

    要不與汝起至盡有漏。

    魔波旬說曰。

    我以愛善之言用告汝。

    汝不起者當見極惡。

    作是語已。

    還至天上告六欲天。

    諸賢。

    當持鉾戟刀鈎金椎钺斧罥索長鈎。

    我有怨家今在道樹下坐。

    彼時菩薩魔波旬還去不久。

    便作是念。

    常凡人共诤由當防護不應默住。

    何況欲界豪貴菩薩。

    去欲結迹先已備習彼速除欲。

    已發于神足種種變化。

    謂作鼠形者化作貓。

    謂作貓形化作狗。

    謂狗形化作豹形。

    謂豹形化作虎。

    謂虎形化作師子。

    謂戴火化作雨。

    謂雨化作蓋。

    菩薩自化作琉璃台。

    在中結加趺坐。

    謂障形不障眼。

    變化已菩薩作是念。

    我種種變化若我他行法時有所娆亂者。

    魔波旬必能娆亂我。

    若我他行法時不作娆亂者。

    魔波旬終不能娆亂我。

    菩薩因此事念宿命。

    神通作證發已。

    觀百衆生千衆生行法時極供給所。

    當菩薩作是念。

    如我種種變化。

    如本行善因。

    令如此魔百千億來者。

    彼終不能娆亂我。

    何況一魔。

    菩薩作是念住。

    于是魔波旬及十八億魔作醜陋面牙齒。

    恐怖聲極惡音聲。

    執持種種鉾戟。

    滿三十六由延往詣道樹所。

    到已語菩薩曰。

    悉達阿[少/兔]。

    汝見此惡衆不。

    速起莫于此中受無量苦。

    菩薩說曰。

    波旬汝語如小兒。

    汝昔一齋之施。

    謂因果力今得如是自在。

    魔說曰。

    我一齋之施汝施幾齋。

    菩薩說曰。

    我施無量百千齋。

    魔說曰。

    我齋之施得汝為證。

    誰為汝證。

    彼時菩薩滿百千福相好莊嚴紫磨金色。

    以合曼掌按地。

    地即大動。

    此以為證。

    彼時此地如七寶器聲。

    彼魔衆聞已。

    恐怖散壞顧面奔走放惡音聲複道而還。

    菩薩所生眼。

    魔衆過一由延不複見。

    菩薩因此天眼神通作證發已。

    但見而耳不聞。

    菩薩因此天耳神通作證發已。

    能聞不知以何意來。

    菩薩因此知他心神通作證發已。

    觀釋釋衆妙意來。

    魔魔衆惡意來。

    菩薩作是念。

    魔波旬何因來此觀守境界故來。

    以何故守境界。

    便作是念。

    以結故。

    菩薩因此斷一切結已。

    三十四心頃成無上正真等正覺道。

    三十四心頃者。

    見道十五心道未知智第十六。

    謂道已知智。

    此菩薩有想無想處除欲時。

    是方便道。

    有想無想處斷九品結。

    九無礙道九解脫道。

    是謂三十四心頃。

    謂一切三耶三佛。

    依此以降魔及官屬成最正覺。

    是說謂一無二獨。

    以福力降魔及官屬已。

    成無上正真道已。

    如非一切聲聞辟支佛。

    或曰。

    謂已知智滿及覺道行及行緣及緣根及根義。

    或曰。

    謂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或曰。

    謂離世八法。

    不可得功德邊。

    救諸危厄而為作歸。

    或曰。

    謂大悲久遠來微入普入一切衆生等轉行。

    久遠來者。

    三阿僧祇具修行遠來也。

    微入者。

    覺三苦微入也(一者苦苦二者行苦三者變易苦也)。

    普來者三界緣普入也。

    一切衆生等轉行者怨親中間等意故。

    一切衆生等轉行也。

    是故說謂。

    大悲久遠來微入普入一切衆生等轉行。

    以是故等三說一佛。

    非聲聞辟支佛。

    問曰。

    何以故色陰中。

    眼根耳鼻舌身根立根。

    色聲香味細滑不立根。

    答曰。

    謂内彼立根。

    外者不立根。

    謂現在時衆生數彼立根。

    不定者不立根。

    謂受彼立根。

    不受者不立根。

    謂斷時痛癢重擔彼立根。

    不定者不立根。

    謂根彼立根。

    謂根義不立根。

    以故爾。

    問曰。

    何以故痛陰中。

    樂痛立二根。

    樂根及喜根。

    苦痛亦立二根。

    苦根及憂根。

    何以故不苦不樂立一根護根。

    答曰。

    應說若不說者。

    世尊有餘言。

    現義現義門現義略現義度當知義。

    或曰。

    現二門二略二度二炬二明二光現二處。

    如樂痛苦痛立二根。

    不苦不樂亦應立二根。

    此有差降。

    謂于彼可得起二根。

    如不苦不樂立一根。

    如是樂痛苦痛亦應一根。

    有此等行。

    謂彼起一根。

    是說現二門二略二度二炬二明二光現二數。

    或曰。

    離相違故。

    樂痛苦痛相違。

    苦痛亦樂痛相違。

    彼不苦不樂痛更無餘痛相違。

    是離相違故。

    以故爾。

    或曰。

    轉行餘故。

    此樂痛異樂根。

    轉行異喜根。

    痛苦亦異苦根。

    轉行異憂根。

    彼不苦不樂痛一切轉行。

    餘以故爾。

    或曰。

    樂痛或利或不利。

    或狂或不狂。

    或住或不住。

    或定或不定。

    謂彼不利狂狂不住定彼立一根。

    是樂根利狂不住不定彼立喜根。

    苦痛亦爾。

    彼不苦不樂痛一切不利不狂住定。

    以是故樂痛立二根。

    樂根及喜根。

    苦痛亦立二根。

    苦根及憂根。

    不苦不樂立一根。

    護根。

    問曰。

    想何以故不立根。

    答曰。

    多有法不立根中。

    何以獨問想。

    問曰。

    色陰或立根或不立根。

    如是行陰或立根或不立根。

    痛陰及識陰盡立根。

    此想何以故盡不立根耶。

    答曰。

    謂無根相。

    無根相故不立根。

    或曰。

    根自力轉行此想因他力轉行。

    如弟子及庸作人随彼教敕。

    教取即取。

    教舍即舍。

    如是想。

    若痛所覺彼想即想。

    若思所思彼想即想。

    若識所識彼想即想。

    尊者婆須蜜說曰。

    何以故想不立根者。

    增上義是根義。

    想非增上。

    問曰。

    如一切有為法各各相增。

    無為法有為法增。

    何以故想非增上。

    答曰。

    謂諸法能增結彼立根。

    非想能壞結。

    問曰。

    想亦能壞結。

    世尊所說無常想。

    修習多修習。

    壞一切欲愛及色愛無色愛。

    壞一切無明及慢。

    何以故說想不能壞結。

    尊者昙摩多羅說曰。

    諸尊想者因他受想。

    彼從他起。

    如受所依。

    如彼餘心數法作緣已然後受想。

    是故說諸尊想者因他受想。

    彼從他起如所受依。

    以是故想不立根。

    問曰。

    結何以故不立根。

    答曰。

    增上義是根義。

    結非增上。

    痛于結增上故。

    問曰。

    結增上于解脫中退沒。

    在生死遠離于善。

    何以故說結非增上。

    答曰。

    不如是增上。

    如于解脫中退沒在生死遠離于善。

    此是說下賤弊惡非增上。

    問曰。

    此痛因結增上。

    何以故痛立根結不立。

    答曰。

    雖痛因結起。

    因結得增上。

    但結是下賤。

    如城中豪貴主立守門人。

    彼守門者雖極增惡但非此增上緣。

    如是增上主。

    如是痛雖因結起。

    因結得增上。

    但結下賤。

    以是故痛立根結不立。

    問曰。

    何以故。

    痛善染污不隐沒無記一切立根。

    慧者謂善彼立根。

    染污不隐沒無記不立根。

    答曰。

    痛者結所宗。

    是故善染污不隐沒無記盡立根。

    慧者善法所宗。

    謂善彼屬善法。

    謂染污彼斷善法。

    謂不隐沒無記不可用。

    以是故痛善染污隐沒無記盡立根。

    慧者謂善彼立根。

    染污不隐沒無記不立根。

    問曰。

    若妙義是根義者。

    涅槃于一切法最妙。

    何以故不立根。

    答曰。

    彼涅槃壞根非根。

    非根如車壞非車。

    瓶壞非瓶。

    财物壞非财物。

    如是涅槃根壞非根。

    或曰。

    根者堕生老無常。

    涅槃者不堕生老無常。

    或曰。

    根者有因得有為相。

    涅槃者無因得無為相。

    或曰。

    根者轉世作行受果能知緣。

    涅槃者非轉世不作行不受果不知緣。

    或曰。

    根者前後可得。

    涅槃者無前後。

    或曰。

    根者軟中上可得。

    涅槃者離軟中上。

    或曰。

    根者堕世。

    涅槃者離世。

    或曰。

    根者是陰。

    涅槃者離陰。

    或曰。

    根者縛苦。

    涅槃者離苦。

    或曰。

    有為法者因行故。

    說妙義根義。

    但涅槃一切有為法中妙廣說。

    二十二根處盡。

     鞞婆沙論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