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何以故。
說無學現法受樂不說學。
答曰。
應說。
若不說者。
是世尊有餘言。
此現義門現義略現義度當知義。
或曰。
妙說妙義故。
若說妙法者。
學法勝非無學。
若說人妙無學人勝非學人。
或曰。
謂此猗樂快受彼學意結所熱。
是故猗樂不快受。
此無學意結熱滅。
是故猗樂快受。
或曰。
謂此猗樂極廣大受。
彼學或結怨家盡或不盡。
是故猗樂不極廣大受。
如王或降怨家或未降。
是故王境界不極廣大受。
如是彼學或結怨家盡或不盡。
是故猗樂不極廣大受。
此無學一切結怨家盡。
彼猗樂極廣大受。
如王降一切怨家。
彼王境界極廣大受。
如是此無學一切結怨家盡。
是故猗樂極廣大受。
或曰。
謂現法樂非後樂。
彼學現法樂後亦樂。
此無學是現法樂非後樂。
以是故。
無學說現法受樂不說學。
問曰。
此說及諸根慧解脫俱解脫已觀谛現法受樂。
彼三明阿羅漢有耶無耶。
若有者此中何以不說。
若無者彼契經雲何通。
彼契經尊者舍利弗至世尊所問。
唯世尊。
五百比丘中幾比丘三明。
幾比丘俱解脫。
幾比丘慧解脫。
世尊告曰。
舍利弗。
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三明。
九十比丘俱解脫。
餘比丘慧解脫。
舍利弗。
此衆無枝葉亦無節清淨堅住。
問曰。
尊者舍利弗知耶不知耶。
若知者何以問。
若不知者雲何稱聲聞波羅蜜。
作此論已。
說曰。
知也問曰。
若知者何以故問。
答曰。
或有知而問。
如所說。
佛世尊知而問。
或曰。
為他故而問。
雖尊者舍利弗知。
彼衆中有不知者。
彼不知者彼不成就無畏法。
不能問世尊。
尊者舍利弗知亦成就無畏法。
彼為他故問世尊。
或曰。
入等性現差降故問。
佛為彼五百比丘說法。
盡得阿羅漢果不受當來有。
彼世尊心歡悅故說等同。
誰能第一義。
世尊心歡悅。
謂斷當來有。
尊者舍利弗作是念。
雖一切得阿羅漢果斷當來有。
第一義世尊心歡悅。
但未知誰勤精進。
誰不勤精進。
以是故。
入等性現差降故問。
或曰。
佛因彼道果說等同。
尊者舍利弗道差降故問。
或曰。
佛因彼無為解脫等同。
尊者舍利弗于有為解脫差降故問。
或曰施主思願關故問。
若施主夏四月受供養。
彼思願開意如是此極妙福田。
莫作是念。
施種惡田。
或曰。
少欲灰覆功德藏顯示世間故。
如人灰覆藏發顯示故。
如是少欲灰覆功德藏顯示世間故問。
或曰。
現弟子功德故問。
此應爾如弟子問師答。
是現弟子功德故問。
或曰。
不實貢高智焦增智慢。
斷貢高慢故問。
謂彼成就增智慢。
不喜問世尊說舍利弗比丘問。
閻浮利十六分慧不能及。
何況汝等凡智見成就。
是謂不實貢高智焦增智慢。
斷貢高慢故問。
或曰。
斷謗故問。
異學诽謗世尊說者。
沙門瞿昙從舍利弗目揵連受法而說。
夜受晝說。
如尊者。
舍利弗叉手而問世尊答。
是謂斷诽謗故。
或曰。
斷于法嫉妒故問。
若嫉妒者他說功德而不喜聞。
何況自說。
尊者舍利弗無此咎。
是故斷于法嫉妒故問或曰。
現無貢高及求善法故問。
或曰。
現世尊善說印可故問。
如王縢書法令。
若無王印可一切關守便有留難。
如是若善說無如來印可。
于過去佛法中四部衆便有留難。
如王縢書法令。
若王印可一切關守無有留難。
如是若善說如來印可。
于過去佛法中四部衆無有留難。
是謂現世尊善說印可故。
尊者舍利弗問。
作此論已說曰有三明阿羅漢。
問曰。
若爾者于彼經通。
此經中何以不說。
答曰。
應說。
若不說者。
世尊有餘言。
或曰。
彼已說在此中。
若有此三明阿羅漢。
或性慧解脫或俱解脫。
已說慧解脫。
當知已說性慧解脫三明阿羅漢也。
已說俱解脫。
當知已說性俱解脫三明阿羅漢。
說者更有二師。
尊者視違羅。
尊者瞿沙披摩。
尊者視違羅者稱說慧妙。
尊者瞿沙披摩者稱說滅盡定妙。
尊者視違羅說慧勝。
非滅盡定。
慧者等緣。
滅盡定者無等緣。
尊者瞿沙披摩說。
滅盡定勝非慧。
慧者凡人亦有。
滅盡定者非凡人。
若稱說。
慧者非滅盡定。
彼說若有三明無八解脫者。
是說三明阿羅漢。
謂三明有八解脫。
彼亦說三明。
何以故。
謂彼慧勝非滅盡定。
一明二明者慧解脫。
若稱說。
滅盡定者非慧。
彼說若有八解脫無三明。
是說俱解脫。
若有八解脫及三明。
此亦說俱解脫。
何以故。
謂彼滅盡定勝非慧。
一明二明者慧解脫。
說者彼此但虛論。
不益經不益義。
如是好。
如前所說。
此三明阿羅漢。
或得滅盡定。
或不得。
若得滅盡定彼說俱解脫。
不得者說慧解脫複次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
更别說行未知根雲何。
答曰。
未知當知未觀當觀未斷當斷。
是故說未知根。
問曰。
若未知當知未觀當觀未斷當斷是說未知根者。
彼苦法忍生已。
觀欲界五陰。
于上生苦法智。
欲界五陰已觀重觀。
如此已觀當觀。
何以故說未知根不說已知根。
答曰。
苦法忍生欲界始觀五陰。
未已觀于彼上苦法智生已觀欲界五陰。
或曰。
苦法忍生欲界五陰。
雖觀欲界五陰。
但未知彼上苦法智生。
知欲界五陰因智。
故名為觀非是忍。
或曰。
于彼上當生道未曾所觀意陰覆堕下。
以是故說未。
知根非已知根。
問曰已知根雲何。
答曰已知當知已觀當觀未斷當斷。
是故說已知根。
問曰。
若已知當知已觀當觀未斷當斷。
是說已知根者。
道未知忍生。
除共有相應法。
餘一切法智及觀。
于彼上生道未知智彼共有相應法智及觀。
如此中未知當知未觀當觀。
何以說已知根。
不說未知根。
答曰。
外者十六心見道。
彼初道未知智時。
于見谛道中彼共有相應品智及觀。
是故彼已知而知非未知。
已觀而觀非未觀問曰。
此中依外不問不答若十五意見道此說雲何。
尊者僧伽婆修說曰。
當道未知忍現在前時。
修當來無量道未知忍。
若彼當來修無量道未知忍者。
是彼觀共有相應法。
說曰。
此不論。
問曰。
何以故此不論。
答曰。
非是當來道能觀。
問曰。
若不爾者。
此雲何。
答曰。
多故多已觀當觀少未觀當觀。
如地無量無邊。
知是已觀當觀。
如地一丸。
如是未觀當觀。
如空無量無邊如是已觀當觀。
如空一蚊蚋處。
如是未觀當觀。
如海無量無邊。
如是已觀當觀。
如海一渧。
如是未觀當觀。
如須彌山王無量無邊。
如是已觀當觀。
如須彌山芥子數。
如是未觀當觀。
是謂多故。
或曰。
于彼上當生道。
已曾所觀。
已曾所觀意陰覆堕下。
以是故說已知根非未知根。
問曰。
無知根雲何。
答曰。
已知當知已觀當觀無有未斷可斷。
是謂無知根。
問曰。
若已知當知已觀當觀無有未斷可斷者。
佛辟支佛聲聞。
亦已知當知已觀當觀無有未斷可斷。
何以故三等一說佛不說餘。
答曰。
謂始覺覺一切法不破正智。
或曰謂始得盡智。
除二種障結障及解脫障。
或曰。
謂意中除二種無知闇癡染著。
及不染著等及第一義。
或曰。
謂意中除二種。
疑惑猶豫處處及結處。
或曰。
謂多聞無厭。
或曰。
謂得盡甚深緣起底。
非如一切聲聞辟支佛。
作譬喻三獸渡河兔馬香象。
兔者浮而渡河。
馬者少多觸沙而渡。
香象者盡底蹈沙而渡。
如是三乘渡緣起河。
佛辟支佛聲聞。
如兔浮渡河。
如是當觀聲聞緣起智。
如馬少多觸沙而渡。
如是當觀辟支佛緣起智。
如香象盡底蹈沙而渡。
如是當觀佛世尊緣起智。
是故說謂得盡甚深緣起底。
非如一切聲聞辟支佛。
或曰。
謂四聖谛的智箭極深入。
如非一切聲聞辟支佛。
作譬喻如一的三人共射。
一者摩诃能伽。
二者缽骞提。
三者那羅延。
摩诃能伽者雖著的不能入。
何況能過缽骞提者雖著的能入不能令過。
那羅延者射破的徹過入地。
彼的亦不現。
堅軟随彼力軟中上。
射破的亦有軟中上。
如是三乘射四聖谛的。
佛辟支佛聲聞。
如摩诃能伽雖著的不能入。
況當能過。
如是當觀聲聞四聖谛智。
如缽骞提雖著的能入不能令過。
如是當觀辟支佛四聖谛智。
如那羅延射破的徹過入地。
如是當觀佛四聖谛智。
此四聖谛的亦不現。
堅軟随彼智力有軟中上。
四聖谛的便有軟中上。
是故說謂。
四聖谛的智箭極深入如非一切聲聞辟支佛。
或曰。
謂知自覺盡及具。
辟支佛者雖自覺及具非是盡。
聲聞者不能自覺。
何況具盡。
是說謂知自覺具及盡。
或曰。
謂緣自覺及盡行。
辟支佛
說無學現法受樂不說學。
答曰。
應說。
若不說者。
是世尊有餘言。
此現義門現義略現義度當知義。
或曰。
妙說妙義故。
若說妙法者。
學法勝非無學。
若說人妙無學人勝非學人。
或曰。
謂此猗樂快受彼學意結所熱。
是故猗樂不快受。
此無學意結熱滅。
是故猗樂快受。
或曰。
謂此猗樂極廣大受。
彼學或結怨家盡或不盡。
是故猗樂不極廣大受。
如王或降怨家或未降。
是故王境界不極廣大受。
如是彼學或結怨家盡或不盡。
是故猗樂不極廣大受。
此無學一切結怨家盡。
彼猗樂極廣大受。
如王降一切怨家。
彼王境界極廣大受。
如是此無學一切結怨家盡。
是故猗樂極廣大受。
或曰。
謂現法樂非後樂。
彼學現法樂後亦樂。
此無學是現法樂非後樂。
以是故。
無學說現法受樂不說學。
問曰。
此說及諸根慧解脫俱解脫已觀谛現法受樂。
彼三明阿羅漢有耶無耶。
若有者此中何以不說。
若無者彼契經雲何通。
彼契經尊者舍利弗至世尊所問。
唯世尊。
五百比丘中幾比丘三明。
幾比丘俱解脫。
幾比丘慧解脫。
世尊告曰。
舍利弗。
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三明。
九十比丘俱解脫。
餘比丘慧解脫。
舍利弗。
此衆無枝葉亦無節清淨堅住。
問曰。
尊者舍利弗知耶不知耶。
若知者何以問。
若不知者雲何稱聲聞波羅蜜。
作此論已。
說曰。
知也問曰。
若知者何以故問。
答曰。
或有知而問。
如所說。
佛世尊知而問。
或曰。
為他故而問。
雖尊者舍利弗知。
彼衆中有不知者。
彼不知者彼不成就無畏法。
不能問世尊。
尊者舍利弗知亦成就無畏法。
彼為他故問世尊。
或曰。
入等性現差降故問。
佛為彼五百比丘說法。
盡得阿羅漢果不受當來有。
彼世尊心歡悅故說等同。
誰能第一義。
世尊心歡悅。
謂斷當來有。
尊者舍利弗作是念。
雖一切得阿羅漢果斷當來有。
第一義世尊心歡悅。
但未知誰勤精進。
誰不勤精進。
以是故。
入等性現差降故問。
或曰。
佛因彼道果說等同。
尊者舍利弗道差降故問。
或曰。
佛因彼無為解脫等同。
尊者舍利弗于有為解脫差降故問。
或曰施主思願關故問。
若施主夏四月受供養。
彼思願開意如是此極妙福田。
莫作是念。
施種惡田。
或曰。
少欲灰覆功德藏顯示世間故。
如人灰覆藏發顯示故。
如是少欲灰覆功德藏顯示世間故問。
或曰。
現弟子功德故問。
此應爾如弟子問師答。
是現弟子功德故問。
或曰。
不實貢高智焦增智慢。
斷貢高慢故問。
謂彼成就增智慢。
不喜問世尊說舍利弗比丘問。
閻浮利十六分慧不能及。
何況汝等凡智見成就。
是謂不實貢高智焦增智慢。
斷貢高慢故問。
或曰。
斷謗故問。
異學诽謗世尊說者。
沙門瞿昙從舍利弗目揵連受法而說。
夜受晝說。
如尊者。
舍利弗叉手而問世尊答。
是謂斷诽謗故。
或曰。
斷于法嫉妒故問。
若嫉妒者他說功德而不喜聞。
何況自說。
尊者舍利弗無此咎。
是故斷于法嫉妒故問或曰。
現無貢高及求善法故問。
或曰。
現世尊善說印可故問。
如王縢書法令。
若無王印可一切關守便有留難。
如是若善說無如來印可。
于過去佛法中四部衆便有留難。
如王縢書法令。
若王印可一切關守無有留難。
如是若善說如來印可。
于過去佛法中四部衆無有留難。
是謂現世尊善說印可故。
尊者舍利弗問。
作此論已說曰有三明阿羅漢。
問曰。
若爾者于彼經通。
此經中何以不說。
答曰。
應說。
若不說者。
世尊有餘言。
或曰。
彼已說在此中。
若有此三明阿羅漢。
或性慧解脫或俱解脫。
已說慧解脫。
當知已說性慧解脫三明阿羅漢也。
已說俱解脫。
當知已說性俱解脫三明阿羅漢。
說者更有二師。
尊者視違羅。
尊者瞿沙披摩。
尊者視違羅者稱說慧妙。
尊者瞿沙披摩者稱說滅盡定妙。
尊者視違羅說慧勝。
非滅盡定。
慧者等緣。
滅盡定者無等緣。
尊者瞿沙披摩說。
滅盡定勝非慧。
慧者凡人亦有。
滅盡定者非凡人。
若稱說。
慧者非滅盡定。
彼說若有三明無八解脫者。
是說三明阿羅漢。
謂三明有八解脫。
彼亦說三明。
何以故。
謂彼慧勝非滅盡定。
一明二明者慧解脫。
若稱說。
滅盡定者非慧。
彼說若有八解脫無三明。
是說俱解脫。
若有八解脫及三明。
此亦說俱解脫。
何以故。
謂彼滅盡定勝非慧。
一明二明者慧解脫。
說者彼此但虛論。
不益經不益義。
如是好。
如前所說。
此三明阿羅漢。
或得滅盡定。
或不得。
若得滅盡定彼說俱解脫。
不得者說慧解脫複次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
更别說行未知根雲何。
答曰。
未知當知未觀當觀未斷當斷。
是故說未知根。
問曰。
若未知當知未觀當觀未斷當斷是說未知根者。
彼苦法忍生已。
觀欲界五陰。
于上生苦法智。
欲界五陰已觀重觀。
如此已觀當觀。
何以故說未知根不說已知根。
答曰。
苦法忍生欲界始觀五陰。
未已觀于彼上苦法智生已觀欲界五陰。
或曰。
苦法忍生欲界五陰。
雖觀欲界五陰。
但未知彼上苦法智生。
知欲界五陰因智。
故名為觀非是忍。
或曰。
于彼上當生道未曾所觀意陰覆堕下。
以是故說未。
知根非已知根。
問曰已知根雲何。
答曰已知當知已觀當觀未斷當斷。
是故說已知根。
問曰。
若已知當知已觀當觀未斷當斷。
是說已知根者。
道未知忍生。
除共有相應法。
餘一切法智及觀。
于彼上生道未知智彼共有相應法智及觀。
如此中未知當知未觀當觀。
何以說已知根。
不說未知根。
答曰。
外者十六心見道。
彼初道未知智時。
于見谛道中彼共有相應品智及觀。
是故彼已知而知非未知。
已觀而觀非未觀問曰。
此中依外不問不答若十五意見道此說雲何。
尊者僧伽婆修說曰。
當道未知忍現在前時。
修當來無量道未知忍。
若彼當來修無量道未知忍者。
是彼觀共有相應法。
說曰。
此不論。
問曰。
何以故此不論。
答曰。
非是當來道能觀。
問曰。
若不爾者。
此雲何。
答曰。
多故多已觀當觀少未觀當觀。
如地無量無邊。
知是已觀當觀。
如地一丸。
如是未觀當觀。
如空無量無邊如是已觀當觀。
如空一蚊蚋處。
如是未觀當觀。
如海無量無邊。
如是已觀當觀。
如海一渧。
如是未觀當觀。
如須彌山王無量無邊。
如是已觀當觀。
如須彌山芥子數。
如是未觀當觀。
是謂多故。
或曰。
于彼上當生道。
已曾所觀。
已曾所觀意陰覆堕下。
以是故說已知根非未知根。
問曰。
無知根雲何。
答曰。
已知當知已觀當觀無有未斷可斷。
是謂無知根。
問曰。
若已知當知已觀當觀無有未斷可斷者。
佛辟支佛聲聞。
亦已知當知已觀當觀無有未斷可斷。
何以故三等一說佛不說餘。
答曰。
謂始覺覺一切法不破正智。
或曰謂始得盡智。
除二種障結障及解脫障。
或曰。
謂意中除二種無知闇癡染著。
及不染著等及第一義。
或曰。
謂意中除二種。
疑惑猶豫處處及結處。
或曰。
謂多聞無厭。
或曰。
謂得盡甚深緣起底。
非如一切聲聞辟支佛。
作譬喻三獸渡河兔馬香象。
兔者浮而渡河。
馬者少多觸沙而渡。
香象者盡底蹈沙而渡。
如是三乘渡緣起河。
佛辟支佛聲聞。
如兔浮渡河。
如是當觀聲聞緣起智。
如馬少多觸沙而渡。
如是當觀辟支佛緣起智。
如香象盡底蹈沙而渡。
如是當觀佛世尊緣起智。
是故說謂得盡甚深緣起底。
非如一切聲聞辟支佛。
或曰。
謂四聖谛的智箭極深入。
如非一切聲聞辟支佛。
作譬喻如一的三人共射。
一者摩诃能伽。
二者缽骞提。
三者那羅延。
摩诃能伽者雖著的不能入。
何況能過缽骞提者雖著的能入不能令過。
那羅延者射破的徹過入地。
彼的亦不現。
堅軟随彼力軟中上。
射破的亦有軟中上。
如是三乘射四聖谛的。
佛辟支佛聲聞。
如摩诃能伽雖著的不能入。
況當能過。
如是當觀聲聞四聖谛智。
如缽骞提雖著的能入不能令過。
如是當觀辟支佛四聖谛智。
如那羅延射破的徹過入地。
如是當觀佛四聖谛智。
此四聖谛的亦不現。
堅軟随彼智力有軟中上。
四聖谛的便有軟中上。
是故說謂。
四聖谛的智箭極深入如非一切聲聞辟支佛。
或曰。
謂知自覺盡及具。
辟支佛者雖自覺及具非是盡。
聲聞者不能自覺。
何況具盡。
是說謂知自覺具及盡。
或曰。
謂緣自覺及盡行。
辟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