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流而不立有漏中。
答曰。
譬喻者四有漏。
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見有漏。
謂我此欲流彼欲有漏。
謂我此有流彼有有漏。
謂我此無明流彼無明有漏。
謂我此見流彼見有漏。
說曰。
彼譬喻者。
于此中不問不答。
問曰。
若三有漏者此雲何。
答曰。
佛世尊法真谛餘真無能過。
彼知法相盡知行。
若有有漏相立有漏中。
或曰。
此見動搖除欲時随順也。
住欲時不随順住義是有漏義。
是故餘不動搖。
結住結爛結雜已立有漏中流下随順。
是故流中别立見流。
或曰此見狂捷利行。
住時不随順住義是有漏義。
是故餘不動搖。
結住結爛結雜已立有漏中流下随順。
是故流中别立見流。
如二狂牛系在一扼。
彼挽扼破已而走。
如系一狂一不狂。
彼不狂者能制狂者。
如是見狂捷利行。
住時不随順住義是有漏義。
是故餘不動搖。
結住結爛結雜已立有漏中流下随順。
是故流中别立見流。
如四流四扼亦爾。
問曰。
何以故。
一切經說流已。
後說四扼。
亦爾。
答曰。
所謂流則是扼。
扼則是流。
流下故說流。
施扼故說扼。
如此衆生流所流下。
扼者施扼。
彼當雲何不受生死苦。
如彼牛在犁中。
施扼已以杖捶。
當雲何不挽犁。
如是衆生流所流下扼者施扼。
彼當雲何不受生死苦。
以是故一切經說流已後說扼亦爾。
廣說四流四扼處盡。
鞞婆沙四受處第五 四受者。
欲受戒受見受我受。
問曰。
四受有何性。
答曰。
欲受性三十四種。
愛五恚五慢五無明五疑四十纏。
是三十四欲受性。
戒受性六種。
欲界二色界二無色界二。
是六種戒受性。
見受性三十種。
欲界十色界十無色界十。
是三十種見受性。
我受性三十八種。
愛十色界五無色界五慢十色界五無色界五無明十色界。
五無色界五疑八色界四無色界四。
此百八種四受性。
此四受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說受。
受有何義。
答曰。
二事故說受。
能燃行捷疾行。
能燃行者。
燃五趣中行。
捷疾行者利故。
或曰。
三事故說受燒受斷是故說受。
問曰。
雲何燒義。
答曰。
薪義是受義。
壞義是受義。
纏義是受義。
薪義是受義者。
如因薪火燃。
如是衆生因結薪行火燃。
是故薪義是受義。
壞義是受義者。
如利刺極入身中能壞身。
如此受利刺極入法中能壞法身。
是故壞義是受義。
纏義是受義者。
如蠶蟲要以綿自纏而于中死。
如是此衆生要以結自纏而生惡趣中。
是故纏義是受義。
薪義壞義纏義是受義。
問曰。
何以故。
無明有漏中别立無明漏。
流中無明流。
扼中無明扼。
然受中不别立無明受。
答曰。
佛世尊于法真谛。
餘真無能過。
彼盡知法相盡知行。
謂法能擔彼别立。
或曰。
前已說二事故。
說受行燃捷疾行。
彼無明雖燃五趣行。
但非捷疾行。
鈍故爛故不利行故不定故不斷故。
或曰此前已說三事故。
名為受能燒受斷彼無明。
雖有燒受但不斷。
捷利者。
能斷彼鈍爛不利行不定不斷。
以是故受中不别立無明受。
問曰。
何以五見流中合立見流。
扼中合立見扼。
何以受中四見立見。
受一見立戒受。
答曰。
佛世尊于法真谛。
餘真無能過。
彼盡知法相盡知行。
謂法能擔别立。
或曰。
前已說二事故。
說受行然捷疾行。
彼戒盜等然五趣行等餘見。
或曰。
前已說三事故。
名為受能燒受斷。
彼戒盜等燒受斷等餘見。
或曰。
違道故遠解脫故。
違道者。
欲種種苦行為清淨。
遠解脫者。
如彼依此見而遠涅槃。
或曰。
二事欺诳故。
二事者。
此内法外法。
問曰。
雲何此内法欺诳。
答曰。
等受持乞食糞掃衣露坐。
受持沙門十二淨行。
如人似淨行。
如彼尊者婆耶。
日日澡浴如似淨行。
如是此内法欺诳。
此外法雲何欺诳。
謂欲種種苦行為淨。
此尊者瞿沙亦爾說。
此世間現事如見火二事。
欺诳如小兒。
以是故受中四見立見。
受一見立戒受。
問曰。
何以故說我受為行耶為緣耶。
若行是我受者。
應身見是我受。
此是我行。
若緣是我受者而無我。
作此論已說曰。
亦非行亦非緣。
問曰。
若不爾此雲何。
答曰。
處所故。
此欲界結欲處故。
轉行衆生處故。
具處故。
色無色界結非欲處故。
轉行非衆生處故。
非具處故。
但我處故。
以故爾。
如佛契經說。
此四受者何本何習何生何緣。
答曰。
此四受無明本無明習無明生無明緣。
問曰。
如一切契經說。
愛緣受。
何以故。
此契經中說無明緣受。
答曰。
為異學故。
彼異學亦出家舍家妻子。
無家無守不畜财寶。
彼亦無多惡。
但由無明故。
依諸見令彼生惡趣中。
如彼老象入污泥中而陷沒。
如是彼異學由無明故。
依諸見令彼生惡趣中。
以是故佛契經說。
四受無明本無明習無明生無明緣。
廣說四受處盡。
鞞婆沙四縛受處第六 四縛者。
欲愛身縛。
嗔恚身縛。
戒盜身縛。
我見身縛。
問曰。
四縛有何性。
答曰。
欲愛身縛欲界愛五種。
嗔恚身縛恚五種。
戒盜身縛三界六種。
我見身縛三界十二種。
此二十八是四縛性。
此縛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說縛。
縛有何義。
答曰。
束義是縛義。
連續義是縛義。
束義是縛義者。
如彼施設所說。
此無明未盡未知已彼彼身彼彼依彼彼得已身亦是因亦是緣。
束而束遍束。
連續相連續。
如巧鬘師鬘師弟子。
繩長綖已結作種種鬘。
彼綖于彼華亦是因亦是緣。
結而結遍結。
連續相連續。
如是此無明未盡未知已彼彼身彼彼依彼彼得已身亦是因亦是緣。
束而束遍束。
連續相連續。
是故說束義是縛義連續義是縛義。
相連續是縛義者。
如彼契經說。
當爾時香食(中陰也)。
二心中必有一。
或愛相應。
或恚相應。
是故說連續義是縛義。
問曰。
若此衆生生死中。
束而束遍束是縛義者。
一切結亦爾。
衆生生死中束而束遍束。
何以故。
立四縛不立餘。
答曰。
是世尊餘言略言欲令行言。
世尊為教化故。
或曰。
為人故為眷屬故為器故為教化故。
尊者瞿沙說曰。
世尊于法真谛餘真無能過。
彼盡知法相盡知行。
若有縛相立縛中。
無縛相不立縛中。
或曰。
謂極縛三界衆生。
欲愛身縛嗔恚身縛極縛欲界衆生。
戒盜身縛我見身縛極縛三界衆生。
或曰。
謂二事極縛白衣及學道者。
欲愛身縛嗔恚身縛極縛白衣。
戒盜身縛我見身縛極縛學道者。
如白衣及學道。
如出家及不出家。
舍家妻子及不舍家妻子。
有家無家。
有畜财寶不畜财寶盡當知。
或曰。
謂能起二诤。
一者淫欲故诤。
二者見欲故诤。
如彼契經。
持澡罐杖梵志至尊者迦栴延所。
而問迦栴延。
何因何緣。
王王共诤。
梵志梵志共诤。
居士。
居士共诤。
縣縣共诤。
國國共诤。
答曰。
此梵志因淫欲著故。
令此王王共诤。
梵志梵志共诤。
居士居士共诤。
縣縣共诤。
國國共诤。
重問曰。
迦旃延此沙門亦無家無所守不畜财寶。
迦栴延何固何緣。
沙門沙門共诤。
答曰。
見欲著故。
此梵志沙門沙門共诤。
謂彼能起二诤。
一者淫欲。
二者見欲。
以故爾。
如诤如是二邊二箭二轉二戲盡當知。
以是故立四縛不立餘。
廣說四縛處盡。
鞞婆沙論卷第二
答曰。
譬喻者四有漏。
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見有漏。
謂我此欲流彼欲有漏。
謂我此有流彼有有漏。
謂我此無明流彼無明有漏。
謂我此見流彼見有漏。
說曰。
彼譬喻者。
于此中不問不答。
問曰。
若三有漏者此雲何。
答曰。
佛世尊法真谛餘真無能過。
彼知法相盡知行。
若有有漏相立有漏中。
或曰。
此見動搖除欲時随順也。
住欲時不随順住義是有漏義。
是故餘不動搖。
結住結爛結雜已立有漏中流下随順。
是故流中别立見流。
或曰此見狂捷利行。
住時不随順住義是有漏義。
是故餘不動搖。
結住結爛結雜已立有漏中流下随順。
是故流中别立見流。
如二狂牛系在一扼。
彼挽扼破已而走。
如系一狂一不狂。
彼不狂者能制狂者。
如是見狂捷利行。
住時不随順住義是有漏義。
是故餘不動搖。
結住結爛結雜已立有漏中流下随順。
是故流中别立見流。
如四流四扼亦爾。
問曰。
何以故。
一切經說流已。
後說四扼。
亦爾。
答曰。
所謂流則是扼。
扼則是流。
流下故說流。
施扼故說扼。
如此衆生流所流下。
扼者施扼。
彼當雲何不受生死苦。
如彼牛在犁中。
施扼已以杖捶。
當雲何不挽犁。
如是衆生流所流下扼者施扼。
彼當雲何不受生死苦。
以是故一切經說流已後說扼亦爾。
廣說四流四扼處盡。
鞞婆沙四受處第五 四受者。
欲受戒受見受我受。
問曰。
四受有何性。
答曰。
欲受性三十四種。
愛五恚五慢五無明五疑四十纏。
是三十四欲受性。
戒受性六種。
欲界二色界二無色界二。
是六種戒受性。
見受性三十種。
欲界十色界十無色界十。
是三十種見受性。
我受性三十八種。
愛十色界五無色界五慢十色界五無色界五無明十色界。
五無色界五疑八色界四無色界四。
此百八種四受性。
此四受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說受。
受有何義。
答曰。
二事故說受。
能燃行捷疾行。
能燃行者。
燃五趣中行。
捷疾行者利故。
或曰。
三事故說受燒受斷是故說受。
問曰。
雲何燒義。
答曰。
薪義是受義。
壞義是受義。
纏義是受義。
薪義是受義者。
如因薪火燃。
如是衆生因結薪行火燃。
是故薪義是受義。
壞義是受義者。
如利刺極入身中能壞身。
如此受利刺極入法中能壞法身。
是故壞義是受義。
纏義是受義者。
如蠶蟲要以綿自纏而于中死。
如是此衆生要以結自纏而生惡趣中。
是故纏義是受義。
薪義壞義纏義是受義。
問曰。
何以故。
無明有漏中别立無明漏。
流中無明流。
扼中無明扼。
然受中不别立無明受。
答曰。
佛世尊于法真谛。
餘真無能過。
彼盡知法相盡知行。
謂法能擔彼别立。
或曰。
前已說二事故。
說受行燃捷疾行。
彼無明雖燃五趣行。
但非捷疾行。
鈍故爛故不利行故不定故不斷故。
或曰此前已說三事故。
名為受能燒受斷彼無明。
雖有燒受但不斷。
捷利者。
能斷彼鈍爛不利行不定不斷。
以是故受中不别立無明受。
問曰。
何以五見流中合立見流。
扼中合立見扼。
何以受中四見立見。
受一見立戒受。
答曰。
佛世尊于法真谛。
餘真無能過。
彼盡知法相盡知行。
謂法能擔别立。
或曰。
前已說二事故。
說受行然捷疾行。
彼戒盜等然五趣行等餘見。
或曰。
前已說三事故。
名為受能燒受斷。
彼戒盜等燒受斷等餘見。
或曰。
違道故遠解脫故。
違道者。
欲種種苦行為清淨。
遠解脫者。
如彼依此見而遠涅槃。
或曰。
二事欺诳故。
二事者。
此内法外法。
問曰。
雲何此内法欺诳。
答曰。
等受持乞食糞掃衣露坐。
受持沙門十二淨行。
如人似淨行。
如彼尊者婆耶。
日日澡浴如似淨行。
如是此内法欺诳。
此外法雲何欺诳。
謂欲種種苦行為淨。
此尊者瞿沙亦爾說。
此世間現事如見火二事。
欺诳如小兒。
以是故受中四見立見。
受一見立戒受。
問曰。
何以故說我受為行耶為緣耶。
若行是我受者。
應身見是我受。
此是我行。
若緣是我受者而無我。
作此論已說曰。
亦非行亦非緣。
問曰。
若不爾此雲何。
答曰。
處所故。
此欲界結欲處故。
轉行衆生處故。
具處故。
色無色界結非欲處故。
轉行非衆生處故。
非具處故。
但我處故。
以故爾。
如佛契經說。
此四受者何本何習何生何緣。
答曰。
此四受無明本無明習無明生無明緣。
問曰。
如一切契經說。
愛緣受。
何以故。
此契經中說無明緣受。
答曰。
為異學故。
彼異學亦出家舍家妻子。
無家無守不畜财寶。
彼亦無多惡。
但由無明故。
依諸見令彼生惡趣中。
如彼老象入污泥中而陷沒。
如是彼異學由無明故。
依諸見令彼生惡趣中。
以是故佛契經說。
四受無明本無明習無明生無明緣。
廣說四受處盡。
鞞婆沙四縛受處第六 四縛者。
欲愛身縛。
嗔恚身縛。
戒盜身縛。
我見身縛。
問曰。
四縛有何性。
答曰。
欲愛身縛欲界愛五種。
嗔恚身縛恚五種。
戒盜身縛三界六種。
我見身縛三界十二種。
此二十八是四縛性。
此縛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說縛。
縛有何義。
答曰。
束義是縛義。
連續義是縛義。
束義是縛義者。
如彼施設所說。
此無明未盡未知已彼彼身彼彼依彼彼得已身亦是因亦是緣。
束而束遍束。
連續相連續。
如巧鬘師鬘師弟子。
繩長綖已結作種種鬘。
彼綖于彼華亦是因亦是緣。
結而結遍結。
連續相連續。
如是此無明未盡未知已彼彼身彼彼依彼彼得已身亦是因亦是緣。
束而束遍束。
連續相連續。
是故說束義是縛義連續義是縛義。
相連續是縛義者。
如彼契經說。
當爾時香食(中陰也)。
二心中必有一。
或愛相應。
或恚相應。
是故說連續義是縛義。
問曰。
若此衆生生死中。
束而束遍束是縛義者。
一切結亦爾。
衆生生死中束而束遍束。
何以故。
立四縛不立餘。
答曰。
是世尊餘言略言欲令行言。
世尊為教化故。
或曰。
為人故為眷屬故為器故為教化故。
尊者瞿沙說曰。
世尊于法真谛餘真無能過。
彼盡知法相盡知行。
若有縛相立縛中。
無縛相不立縛中。
或曰。
謂極縛三界衆生。
欲愛身縛嗔恚身縛極縛欲界衆生。
戒盜身縛我見身縛極縛三界衆生。
或曰。
謂二事極縛白衣及學道者。
欲愛身縛嗔恚身縛極縛白衣。
戒盜身縛我見身縛極縛學道者。
如白衣及學道。
如出家及不出家。
舍家妻子及不舍家妻子。
有家無家。
有畜财寶不畜财寶盡當知。
或曰。
謂能起二诤。
一者淫欲故诤。
二者見欲故诤。
如彼契經。
持澡罐杖梵志至尊者迦栴延所。
而問迦栴延。
何因何緣。
王王共诤。
梵志梵志共诤。
居士。
居士共诤。
縣縣共诤。
國國共诤。
答曰。
此梵志因淫欲著故。
令此王王共诤。
梵志梵志共诤。
居士居士共诤。
縣縣共诤。
國國共诤。
重問曰。
迦旃延此沙門亦無家無所守不畜财寶。
迦栴延何固何緣。
沙門沙門共诤。
答曰。
見欲著故。
此梵志沙門沙門共诤。
謂彼能起二诤。
一者淫欲。
二者見欲。
以故爾。
如诤如是二邊二箭二轉二戲盡當知。
以是故立四縛不立餘。
廣說四縛處盡。
鞞婆沙論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