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中多行纏故說增廣。
或曰。
受依果報果故說增廣。
謂結未起時亦不受依果報果。
起已便受依果報果。
是故受依果報果故說增廣。
或曰。
與果受果故說增廣。
若結未起時亦不與果亦不受果。
生已便與果受果。
是故與果受果故說增廣。
或曰。
與緣故說增廣。
彼結未起時不與次第緣。
若起已便與次第緣。
是與緣故說增廣。
如佛契經說。
七有漏能多起憂悲惱。
問曰。
如三有漏。
何以故說七有漏。
答曰。
此中說有漏具名有漏。
如餘具餘為名。
阿毗昙具以阿毗昙為名。
樂具樂為名。
如所說偈。
樂為揣食 樂為持衣 樂為行步 依山窟間 垢具垢為名。
如所說偈。
女垢梵行 女縛世間 苦行梵行 此洗無水 使具使為名。
如所說。
比丘色所使色所愛。
比丘所使者。
即彼愛彼。
愛已為魔所縛。
欲具欲為名。
如所說。
五欲功德世間愛樂。
念退具退為名。
如所說。
五因五緣等。
意解脫阿羅漢若退若忘。
雲何為五。
一者多誦。
二者業。
三者和合诤。
四者遠行。
五者長病。
行具行為名。
如所說。
此六更樂入本所作本所思本行所報。
報具報為名。
如所說。
諸賢。
我已一施報故。
七生天上為天王。
七生人為人王。
如是有漏具有漏為名。
尊者婆奢說曰。
彼所說法竟。
更有受化者來。
彼能知此義異句異味。
以是故。
世尊。
此義說異句異味也。
尊者瞿沙說曰。
佛說此契經中二漏。
一者見斷。
二者思惟斷。
見斷者如己像。
思惟斷者治故。
彼思惟斷者二種。
一者須臾治。
二者根本斷。
于五品中現須臾治。
最後品現根本斷。
如佛契經說。
彼如是知如是見。
欲有漏心解脫。
有有漏無明漏心解脫。
問曰。
如彼欲界除欲時。
欲有漏心解脫。
有想無想處除欲時。
有有漏心解脫。
何以故。
有想無想處中說。
欲有漏心解脫。
有有漏無明漏心解脫。
答曰。
本已解脫。
解脫為名。
如已來來為名。
如所說。
大王從何所來。
當爾時非是來。
彼已來也。
已取證證為名。
如所說。
菩薩于正中取證時得等智。
如來得盡智無生智時。
于欲得無欲無恚無愚癡。
善根本已盡盡為名。
如所說。
彼苦已盡樂已盡。
憂喜本已沒。
不苦不樂護念清淨。
于四禅成就遊也。
已正受正受為名。
如所說。
雲何念入慈正受。
答曰。
欲令衆生樂。
已痛痛為名。
如所說。
彼覺樂痛時知樂痛。
如是本已解脫。
解脫為名。
或曰。
二俱永滅故說。
二俱者。
欲有漏無明有漏。
有有漏無明有漏。
彼欲界除欲時。
雖有參差未永盡。
彼有想無想處除欲時。
永盡是二俱永滅故說。
或曰。
縛斷故說。
本際不可知。
如彼有有漏無明有漏。
于彼欲有漏斷已。
斷還複縛。
若有想無想處除欲已。
彼縛至竟斷。
是縛斷故說。
或曰緣斷故說。
本際不可知。
如彼有有漏無明有漏。
彼欲有漏斷已。
斷與三緣。
次第緣緣緣增上緣。
若有想無想處除欲已彼緣盡斷。
是緣斷故說。
或曰。
責治故說。
謂彼修行人有想無想處除欲已。
彼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
責數呵谏。
我脫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
謂将我生死中去欺調。
是責治故說。
問曰。
如所說。
彼如是知如是見。
欲有漏心解脫。
有有漏無明有漏心解脫。
如一切心數法解脫。
何故獨說心解脫。
答曰。
妙說妙義故。
彼一切心心數品中何者最妙心也。
如所說。
王共眷屬行。
或曰。
謂說心主。
因彼故立心數法。
心者說大地。
因彼故立十大地。
或曰。
謂彼神通作證時無礙道緣心。
或曰。
謂說遠行。
如所說偈。
遠行獨去 無身依身 難禦能禦 是世梵志 或曰。
謂說前去。
如所說偈。
意法在前 意妙意疾 意為念惡 若說若作 罪苦自随 輪道轹殺 意法在前 意妙意疾 意為念善 若說若作 福樂自随 影逐其形 或曰。
謂彼說如王。
如所說偈。
第六增上王 以染而染之 不染則無染 染者謂之愚 或曰。
謂說城主。
如所說。
比丘城主者。
識盛陰是。
或曰。
謂能起善不善戒。
如所說。
他婆提不善戒從何所起者。
我說有所起從心中起是。
他婆提善戒從何所起者。
我說有所起從心中起是。
或曰。
謂不等者生惡道。
等者生天上。
不等生惡道者。
如所說。
今是時鹦鹉童子。
是兜他子若命終。
如申臂頃入泥犁中。
何以故。
如彼于我起不善心。
衆生惡心故。
身壞命終生惡趣中。
等生天上者。
如所說。
今是時鹦鹉童子。
是兜他子若命終。
如申臂頃生天上。
何以故。
如彼于我起善心。
衆生善心故。
身壞命終生天上。
是故說謂不等生惡道等生天上。
以故爾。
或曰。
謂彼心若依若行若緣随轉。
心數法亦爾。
若心依眼随轉心數法亦爾。
若心依耳鼻舌身意随轉。
心數法亦爾。
若心青行随轉心數法亦爾。
若心赤黃白行随轉心數法亦爾。
若心色緣随轉。
心數法亦爾。
若心聲香味細滑法緣随轉。
心數法亦爾。
如魚随所轉。
諸子亦爾。
如是心若依若行若緣。
随所轉心數法亦爾。
或曰。
謂未調禦不調禦身行口行。
所謂調禦調禦身行口行。
謂不調禦心數法亦爾。
謂調禦心數法亦爾。
謂不定不定身行口行。
謂定定身行口行。
謂不正不正身行口行。
謂正正身行口行。
謂不軟不軟身行口行。
謂軟軟身行口行。
謂不持不持身行口行。
謂持持身行口行。
如彼法澡罐不覆口則漏覆則不漏。
如是心不持已心數法。
則漏色聲香味細滑法中。
心持已心數法。
則不漏色聲香味細滑法中。
是故說謂不持心數法亦不持。
謂持心數法亦持。
喻如法澡罐。
廣說三有漏處盡。
鞞婆沙四流處第四 四流者。
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
問曰。
四流有何性。
答曰。
欲流性二十九種。
愛五恚五慢五疑四十纏。
是二十九種欲流性。
有流性二十八種。
愛十色界五無色界五慢十色界五。
無色界五。
疑八色界四無色界四。
是二十八種有流性。
無明流性十五種。
欲界無明五色界五無色界五。
是十五種無明流性。
見流性三十六種。
欲界見十二色界十二無色界十二。
是三十六種見流性。
此百八種四流性。
此是流性。
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說流。
流有何義。
答曰。
流下義是流義。
漂義是流義。
堕義是流義。
流下義是流義者。
流下諸界諸趣諸生流轉生死中。
是故說流下義。
漂義是流義者。
漂諸界諸趣諸生漂轉生死中。
是故說漂義是流義。
堕義是流義者。
堕諸界諸趣諸生堕轉生死中。
是故說堕義是流義。
是故說流下義漂義堕義是流義。
問曰。
若流下諸界諸趣諸生流轉生死中者。
不應立上分結此亦将至上堕生上上界縛。
答曰。
不然。
問曰。
若不爾者此雲何。
答曰。
諸界故立上分結。
謂彼将至上堕生上上界縛。
解脫故正智故聖道故善法故立流。
雖生至第一有中故是下。
解脫故正智故聖道故善法故。
尊者婆跋羅茶亦爾說。
久時生上。
流下故是故說流。
施扼故是故說扼。
問曰。
何以故。
流中别立見
或曰。
受依果報果故說增廣。
謂結未起時亦不受依果報果。
起已便受依果報果。
是故受依果報果故說增廣。
或曰。
與果受果故說增廣。
若結未起時亦不與果亦不受果。
生已便與果受果。
是故與果受果故說增廣。
或曰。
與緣故說增廣。
彼結未起時不與次第緣。
若起已便與次第緣。
是與緣故說增廣。
如佛契經說。
七有漏能多起憂悲惱。
問曰。
如三有漏。
何以故說七有漏。
答曰。
此中說有漏具名有漏。
如餘具餘為名。
阿毗昙具以阿毗昙為名。
樂具樂為名。
如所說偈。
樂為揣食 樂為持衣 樂為行步 依山窟間 垢具垢為名。
如所說偈。
女垢梵行 女縛世間 苦行梵行 此洗無水 使具使為名。
如所說。
比丘色所使色所愛。
比丘所使者。
即彼愛彼。
愛已為魔所縛。
欲具欲為名。
如所說。
五欲功德世間愛樂。
念退具退為名。
如所說。
五因五緣等。
意解脫阿羅漢若退若忘。
雲何為五。
一者多誦。
二者業。
三者和合诤。
四者遠行。
五者長病。
行具行為名。
如所說。
此六更樂入本所作本所思本行所報。
報具報為名。
如所說。
諸賢。
我已一施報故。
七生天上為天王。
七生人為人王。
如是有漏具有漏為名。
尊者婆奢說曰。
彼所說法竟。
更有受化者來。
彼能知此義異句異味。
以是故。
世尊。
此義說異句異味也。
尊者瞿沙說曰。
佛說此契經中二漏。
一者見斷。
二者思惟斷。
見斷者如己像。
思惟斷者治故。
彼思惟斷者二種。
一者須臾治。
二者根本斷。
于五品中現須臾治。
最後品現根本斷。
如佛契經說。
彼如是知如是見。
欲有漏心解脫。
有有漏無明漏心解脫。
問曰。
如彼欲界除欲時。
欲有漏心解脫。
有想無想處除欲時。
有有漏心解脫。
何以故。
有想無想處中說。
欲有漏心解脫。
有有漏無明漏心解脫。
答曰。
本已解脫。
解脫為名。
如已來來為名。
如所說。
大王從何所來。
當爾時非是來。
彼已來也。
已取證證為名。
如所說。
菩薩于正中取證時得等智。
如來得盡智無生智時。
于欲得無欲無恚無愚癡。
善根本已盡盡為名。
如所說。
彼苦已盡樂已盡。
憂喜本已沒。
不苦不樂護念清淨。
于四禅成就遊也。
已正受正受為名。
如所說。
雲何念入慈正受。
答曰。
欲令衆生樂。
已痛痛為名。
如所說。
彼覺樂痛時知樂痛。
如是本已解脫。
解脫為名。
或曰。
二俱永滅故說。
二俱者。
欲有漏無明有漏。
有有漏無明有漏。
彼欲界除欲時。
雖有參差未永盡。
彼有想無想處除欲時。
永盡是二俱永滅故說。
或曰。
縛斷故說。
本際不可知。
如彼有有漏無明有漏。
于彼欲有漏斷已。
斷還複縛。
若有想無想處除欲已。
彼縛至竟斷。
是縛斷故說。
或曰緣斷故說。
本際不可知。
如彼有有漏無明有漏。
彼欲有漏斷已。
斷與三緣。
次第緣緣緣增上緣。
若有想無想處除欲已彼緣盡斷。
是緣斷故說。
或曰。
責治故說。
謂彼修行人有想無想處除欲已。
彼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
責數呵谏。
我脫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
謂将我生死中去欺調。
是責治故說。
問曰。
如所說。
彼如是知如是見。
欲有漏心解脫。
有有漏無明有漏心解脫。
如一切心數法解脫。
何故獨說心解脫。
答曰。
妙說妙義故。
彼一切心心數品中何者最妙心也。
如所說。
王共眷屬行。
或曰。
謂說心主。
因彼故立心數法。
心者說大地。
因彼故立十大地。
或曰。
謂彼神通作證時無礙道緣心。
或曰。
謂說遠行。
如所說偈。
遠行獨去 無身依身 難禦能禦 是世梵志 或曰。
謂說前去。
如所說偈。
意法在前 意妙意疾 意為念惡 若說若作 罪苦自随 輪道轹殺 意法在前 意妙意疾 意為念善 若說若作 福樂自随 影逐其形 或曰。
謂彼說如王。
如所說偈。
第六增上王 以染而染之 不染則無染 染者謂之愚 或曰。
謂說城主。
如所說。
比丘城主者。
識盛陰是。
或曰。
謂能起善不善戒。
如所說。
他婆提不善戒從何所起者。
我說有所起從心中起是。
他婆提善戒從何所起者。
我說有所起從心中起是。
或曰。
謂不等者生惡道。
等者生天上。
不等生惡道者。
如所說。
今是時鹦鹉童子。
是兜他子若命終。
如申臂頃入泥犁中。
何以故。
如彼于我起不善心。
衆生惡心故。
身壞命終生惡趣中。
等生天上者。
如所說。
今是時鹦鹉童子。
是兜他子若命終。
如申臂頃生天上。
何以故。
如彼于我起善心。
衆生善心故。
身壞命終生天上。
是故說謂不等生惡道等生天上。
以故爾。
或曰。
謂彼心若依若行若緣随轉。
心數法亦爾。
若心依眼随轉心數法亦爾。
若心依耳鼻舌身意随轉。
心數法亦爾。
若心青行随轉心數法亦爾。
若心赤黃白行随轉心數法亦爾。
若心色緣随轉。
心數法亦爾。
若心聲香味細滑法緣随轉。
心數法亦爾。
如魚随所轉。
諸子亦爾。
如是心若依若行若緣。
随所轉心數法亦爾。
或曰。
謂未調禦不調禦身行口行。
所謂調禦調禦身行口行。
謂不調禦心數法亦爾。
謂調禦心數法亦爾。
謂不定不定身行口行。
謂定定身行口行。
謂不正不正身行口行。
謂正正身行口行。
謂不軟不軟身行口行。
謂軟軟身行口行。
謂不持不持身行口行。
謂持持身行口行。
如彼法澡罐不覆口則漏覆則不漏。
如是心不持已心數法。
則漏色聲香味細滑法中。
心持已心數法。
則不漏色聲香味細滑法中。
是故說謂不持心數法亦不持。
謂持心數法亦持。
喻如法澡罐。
廣說三有漏處盡。
鞞婆沙四流處第四 四流者。
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
問曰。
四流有何性。
答曰。
欲流性二十九種。
愛五恚五慢五疑四十纏。
是二十九種欲流性。
有流性二十八種。
愛十色界五無色界五慢十色界五。
無色界五。
疑八色界四無色界四。
是二十八種有流性。
無明流性十五種。
欲界無明五色界五無色界五。
是十五種無明流性。
見流性三十六種。
欲界見十二色界十二無色界十二。
是三十六種見流性。
此百八種四流性。
此是流性。
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說流。
流有何義。
答曰。
流下義是流義。
漂義是流義。
堕義是流義。
流下義是流義者。
流下諸界諸趣諸生流轉生死中。
是故說流下義。
漂義是流義者。
漂諸界諸趣諸生漂轉生死中。
是故說漂義是流義。
堕義是流義者。
堕諸界諸趣諸生堕轉生死中。
是故說堕義是流義。
是故說流下義漂義堕義是流義。
問曰。
若流下諸界諸趣諸生流轉生死中者。
不應立上分結此亦将至上堕生上上界縛。
答曰。
不然。
問曰。
若不爾者此雲何。
答曰。
諸界故立上分結。
謂彼将至上堕生上上界縛。
解脫故正智故聖道故善法故立流。
雖生至第一有中故是下。
解脫故正智故聖道故善法故。
尊者婆跋羅茶亦爾說。
久時生上。
流下故是故說流。
施扼故是故說扼。
問曰。
何以故。
流中别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