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如是起十惡行已生十惡道中。
是故說三不善根。
或曰。
謂彼亦說增亦說薄。
如所說雲何增欲增恚增癡。
答曰。
因軟欲故便有中。
因中便有增。
因軟恚故便有中。
因中便有增。
因軟癡故便有中。
因中便有增。
如是增欲增恚增癡。
問曰。
雲何欲軟恚軟癡軟。
答曰。
增上欲薄便有中。
中薄便有軟。
增上恚薄便有中。
中薄便有軟。
增上癡薄便有中。
中薄便有軟。
如是欲薄恚薄癡薄。
是故說。
謂彼亦說增亦說薄。
以故爾。
或曰。
謂彼退時多因多緣。
如所說若比丘比丘尼。
自觀增欲恚癡。
比丘比丘尼當知我于善法中退。
世尊說此是退。
是故說。
謂彼退時多因多緣。
以故爾。
或曰。
謂說結障礙。
如所說雲何結障礙。
答曰。
若衆生性欲重恚重癡重。
彼性欲恚癡重故。
難教難語難解難脫。
是故說結障礙以故爾。
或曰。
此現門略度。
若有爾所不善根。
或欲分恚分癡分。
如彼契經說。
婆羅門若有二十一結染著意。
彼必生惡道趣泥犁中。
說者尊者昙摩多羅說。
此契經中一切結立三分。
爾所欲恚癡分。
若說欲當知已說欲分。
若說恚癡當知已說恚癡分。
如欲恚癡分。
如是親分不親分親不親分。
益分不益分益不益分。
樂分不樂分樂不樂分。
盡當知。
是故說現門略度。
或曰。
謂說内垢。
如所說欲是内垢。
恚癡是内垢。
如内垢者。
如是内不親怨敵盡當知。
或曰。
謂說塵。
如所說欲是塵恚癡是塵。
如塵如是。
垢穢障大刺毒刀盡當知。
以是故立三不善根。
問曰。
此結雲何行。
答曰。
若意中行欲此中無恚。
若恚無欲。
此二要有癡。
問曰。
何以故。
若意中行欲此中無恚。
若恚無欲。
答曰。
性相違故。
貪性喜恚性憂。
貪身長養受。
恚身不長養受。
貪身軟安隐緣中不礙。
軟安隐者。
若貪現在前一切身軟。
緣中不礙者。
若意中染著受。
長夜親不厭。
恚身不軟不安隐緣中礙。
不軟不安隐者。
若恚現在前一切身不軟。
緣中礙者。
若意中恚現在前。
眼不喜有所視。
是謂性相違故。
若意中行欲。
此中無恚。
若恚無欲。
此二要有癡。
此三不善根說五種六識身。
問曰。
何以故。
三不善根說五種六識身。
答曰。
若此有見斷非思惟者。
彼思惟斷不善心應非根。
若思惟非見斷者。
彼見斷不善心應非根。
若有五識身非意識者。
謂彼意識不善心應非根。
若有意識非五識者。
謂彼五識不善心應非根。
一切不善心中此三不善根。
是根或二或一。
貪相應不善意有二根。
貪及彼相應無明。
恚相應不善意有二根。
恚及彼相應無明。
離此已諸不善意。
彼盡是一根無明。
是此說多有根。
身見法根。
世尊法根。
欲法根。
不放逸法根。
性根說一切法。
問曰。
何以故說身見法根。
答曰。
計我故。
計我已生六十二見。
以故爾。
問曰。
何以故說世尊法根。
答曰。
說故誰說染著清淨縛解輪轉出要佛也。
以故爾。
問曰。
何以故說欲法根。
答曰。
欲得善法。
欲得者彼得善法。
不欲得者彼不得善法。
以故爾。
問曰。
何以故說不放逸法根。
答曰。
堅持善法故。
不放逸者。
彼能堅持善法。
放逸者。
彼堅持善法已便失。
況能更堅持。
問曰。
何以故說性根一切法。
答曰。
不舍自己種故。
問曰。
如汝說無為中亦應有根。
彼亦不舍己種。
答曰。
若無為中有根者無在。
彼亦不舍己種。
以故無在更有欲。
治此咎故說。
性根者與因故。
問曰。
雲何與因。
答曰。
前生後生因。
問曰。
如汝說苦法忍應無根。
何以故。
彼他不與自然因。
答曰。
彼苦法忍雖他不與自然因。
而彼與他彼涅槃。
他不與因。
亦不與他因。
彼雲何性根與因故此不論。
如是說性根者。
不舍己種故。
以是故說性根一切諸法。
廣說三不善處盡。
鞞婆沙三有漏處第三 三有漏者。
欲有漏恚有漏癡有漏。
問曰。
漏有何性。
答曰。
欲有漏性四十一種。
愛五恚五慢五疑四見十二十纏。
此四十一種欲有漏性。
問曰。
身惡行口惡行煩惱性耶。
非煩惱性耶。
若煩惱性者。
此欲有漏中何故不說。
若非煩惱性者。
施設所說雲何通。
彼中說身惡行口惡行。
非結非縛非使。
是煩惱非纏當棄舍滅。
因生苦故。
作此論已說曰如煩惱性。
問曰。
若爾者。
此欲有漏中何故不說。
答曰。
應說此身惡行口惡行立欲有漏中。
應作四十三種欲有漏性。
若不說者是略言。
更有說者如非煩惱性。
問曰。
以是故欲有漏中不說。
彼施設雲何通。
答曰。
此施設所說應爾。
身惡行口惡行非結非縛非使非煩惱非纏。
當棄舍滅。
因生苦故應爾。
問曰。
若不爾者何意。
答曰。
彼雖非煩惱性。
為煩惱所煩惱。
是故說煩惱。
問曰。
彼非結性為結所系。
何故不說結。
非縛性為縛所縛。
何故不說縛。
非使性為使所使。
何故不說使。
非纏性為纏所纏。
何故不說纏。
答曰。
應說若未說者是略言。
或曰。
現二門二略二度二炬二明二光二數。
如彼非煩惱性為煩惱所煩惱。
是故說煩惱。
如是彼非結性為結所系。
亦應說結。
非縛性為縛所縛。
亦應說縛。
非使性為使所使。
亦應說使。
非纏性為纏所纏。
亦應說纏。
若彼非結性為結所系而不說結。
非纏性為縛所縛而不說縛。
非使性為使所使而不說使。
非纏性為纏所纏而不說纏。
如是彼非煩惱性為煩惱所煩惱。
亦不應說煩惱。
是故說現二門至二數。
有有漏性五十二種(應加睡調五十四也)。
愛十。
色界五。
無色界五慢十。
色界五。
無色界五。
疑八。
色界四。
無色界四。
見二十四。
色界十二。
無色界十二。
此五十二種有有漏性。
無明有漏性十五種。
欲界五色界五無色界五。
此十五種無明有漏性。
此百八種三有漏性。
彼亦名百八種煩惱。
是謂三有漏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
當說行。
何以故說有漏。
有漏有何義。
答曰。
留住義是有漏義。
漬義是有漏義。
漏義是有漏義。
增上主義是有漏義。
持義是有漏義。
醉義是有漏義。
留住義是有漏義者。
衆生以何留住欲界。
衆生以何留住色無色界有漏也。
漬義是有漏義者。
如漬種子而生萌芽。
如是衆生為結所漬生有萌芽。
漏義是有漏義者。
如漏刻水漏。
如乳房出乳。
如是衆生六入門中常結漏。
增上主義是有漏義者。
如人為人增上主。
不得令衆生東西南北自在。
如是衆生結為增上主。
不得越界趣輪轉生死。
持義是有漏義者。
如人為非人所持。
不應說而說。
不應語而語。
不應取而取。
不應盜而盜。
如是衆生為結所持。
不應說而說。
至不應盜而盜。
醉義是有漏義者。
如人飲根酒莖酒葉酒華酒果酒。
醉失慚愧不知事非事。
如是此衆生結酒所醉。
失慚愧不知事不事。
是故說留住義漬義漏義增上主義持義醉義是有漏義。
問曰。
若留住義是有漏義者。
行亦留住衆生在生死中。
如所說二因二緣生死行及結行結。
是生死種子不斷不破不除不沒。
複次若七歲八歲得阿羅漢果。
于彼上至百歲。
住生死中受無量苦。
頭痛身熱乃至四百四病。
彼一切結盡。
但因行故住生死中。
如因行故。
衆生住生死中者。
何以故。
立結有漏中而不立行。
答曰。
此結是行本。
不可以
是故說三不善根。
或曰。
謂彼亦說增亦說薄。
如所說雲何增欲增恚增癡。
答曰。
因軟欲故便有中。
因中便有增。
因軟恚故便有中。
因中便有增。
因軟癡故便有中。
因中便有增。
如是增欲增恚增癡。
問曰。
雲何欲軟恚軟癡軟。
答曰。
增上欲薄便有中。
中薄便有軟。
增上恚薄便有中。
中薄便有軟。
增上癡薄便有中。
中薄便有軟。
如是欲薄恚薄癡薄。
是故說。
謂彼亦說增亦說薄。
以故爾。
或曰。
謂彼退時多因多緣。
如所說若比丘比丘尼。
自觀增欲恚癡。
比丘比丘尼當知我于善法中退。
世尊說此是退。
是故說。
謂彼退時多因多緣。
以故爾。
或曰。
謂說結障礙。
如所說雲何結障礙。
答曰。
若衆生性欲重恚重癡重。
彼性欲恚癡重故。
難教難語難解難脫。
是故說結障礙以故爾。
或曰。
此現門略度。
若有爾所不善根。
或欲分恚分癡分。
如彼契經說。
婆羅門若有二十一結染著意。
彼必生惡道趣泥犁中。
說者尊者昙摩多羅說。
此契經中一切結立三分。
爾所欲恚癡分。
若說欲當知已說欲分。
若說恚癡當知已說恚癡分。
如欲恚癡分。
如是親分不親分親不親分。
益分不益分益不益分。
樂分不樂分樂不樂分。
盡當知。
是故說現門略度。
或曰。
謂說内垢。
如所說欲是内垢。
恚癡是内垢。
如内垢者。
如是内不親怨敵盡當知。
或曰。
謂說塵。
如所說欲是塵恚癡是塵。
如塵如是。
垢穢障大刺毒刀盡當知。
以是故立三不善根。
問曰。
此結雲何行。
答曰。
若意中行欲此中無恚。
若恚無欲。
此二要有癡。
問曰。
何以故。
若意中行欲此中無恚。
若恚無欲。
答曰。
性相違故。
貪性喜恚性憂。
貪身長養受。
恚身不長養受。
貪身軟安隐緣中不礙。
軟安隐者。
若貪現在前一切身軟。
緣中不礙者。
若意中染著受。
長夜親不厭。
恚身不軟不安隐緣中礙。
不軟不安隐者。
若恚現在前一切身不軟。
緣中礙者。
若意中恚現在前。
眼不喜有所視。
是謂性相違故。
若意中行欲。
此中無恚。
若恚無欲。
此二要有癡。
此三不善根說五種六識身。
問曰。
何以故。
三不善根說五種六識身。
答曰。
若此有見斷非思惟者。
彼思惟斷不善心應非根。
若思惟非見斷者。
彼見斷不善心應非根。
若有五識身非意識者。
謂彼意識不善心應非根。
若有意識非五識者。
謂彼五識不善心應非根。
一切不善心中此三不善根。
是根或二或一。
貪相應不善意有二根。
貪及彼相應無明。
恚相應不善意有二根。
恚及彼相應無明。
離此已諸不善意。
彼盡是一根無明。
是此說多有根。
身見法根。
世尊法根。
欲法根。
不放逸法根。
性根說一切法。
問曰。
何以故說身見法根。
答曰。
計我故。
計我已生六十二見。
以故爾。
問曰。
何以故說世尊法根。
答曰。
說故誰說染著清淨縛解輪轉出要佛也。
以故爾。
問曰。
何以故說欲法根。
答曰。
欲得善法。
欲得者彼得善法。
不欲得者彼不得善法。
以故爾。
問曰。
何以故說不放逸法根。
答曰。
堅持善法故。
不放逸者。
彼能堅持善法。
放逸者。
彼堅持善法已便失。
況能更堅持。
問曰。
何以故說性根一切法。
答曰。
不舍自己種故。
問曰。
如汝說無為中亦應有根。
彼亦不舍己種。
答曰。
若無為中有根者無在。
彼亦不舍己種。
以故無在更有欲。
治此咎故說。
性根者與因故。
問曰。
雲何與因。
答曰。
前生後生因。
問曰。
如汝說苦法忍應無根。
何以故。
彼他不與自然因。
答曰。
彼苦法忍雖他不與自然因。
而彼與他彼涅槃。
他不與因。
亦不與他因。
彼雲何性根與因故此不論。
如是說性根者。
不舍己種故。
以是故說性根一切諸法。
廣說三不善處盡。
鞞婆沙三有漏處第三 三有漏者。
欲有漏恚有漏癡有漏。
問曰。
漏有何性。
答曰。
欲有漏性四十一種。
愛五恚五慢五疑四見十二十纏。
此四十一種欲有漏性。
問曰。
身惡行口惡行煩惱性耶。
非煩惱性耶。
若煩惱性者。
此欲有漏中何故不說。
若非煩惱性者。
施設所說雲何通。
彼中說身惡行口惡行。
非結非縛非使。
是煩惱非纏當棄舍滅。
因生苦故。
作此論已說曰如煩惱性。
問曰。
若爾者。
此欲有漏中何故不說。
答曰。
應說此身惡行口惡行立欲有漏中。
應作四十三種欲有漏性。
若不說者是略言。
更有說者如非煩惱性。
問曰。
以是故欲有漏中不說。
彼施設雲何通。
答曰。
此施設所說應爾。
身惡行口惡行非結非縛非使非煩惱非纏。
當棄舍滅。
因生苦故應爾。
問曰。
若不爾者何意。
答曰。
彼雖非煩惱性。
為煩惱所煩惱。
是故說煩惱。
問曰。
彼非結性為結所系。
何故不說結。
非縛性為縛所縛。
何故不說縛。
非使性為使所使。
何故不說使。
非纏性為纏所纏。
何故不說纏。
答曰。
應說若未說者是略言。
或曰。
現二門二略二度二炬二明二光二數。
如彼非煩惱性為煩惱所煩惱。
是故說煩惱。
如是彼非結性為結所系。
亦應說結。
非縛性為縛所縛。
亦應說縛。
非使性為使所使。
亦應說使。
非纏性為纏所纏。
亦應說纏。
若彼非結性為結所系而不說結。
非纏性為縛所縛而不說縛。
非使性為使所使而不說使。
非纏性為纏所纏而不說纏。
如是彼非煩惱性為煩惱所煩惱。
亦不應說煩惱。
是故說現二門至二數。
有有漏性五十二種(應加睡調五十四也)。
愛十。
色界五。
無色界五慢十。
色界五。
無色界五。
疑八。
色界四。
無色界四。
見二十四。
色界十二。
無色界十二。
此五十二種有有漏性。
無明有漏性十五種。
欲界五色界五無色界五。
此十五種無明有漏性。
此百八種三有漏性。
彼亦名百八種煩惱。
是謂三有漏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
當說行。
何以故說有漏。
有漏有何義。
答曰。
留住義是有漏義。
漬義是有漏義。
漏義是有漏義。
增上主義是有漏義。
持義是有漏義。
醉義是有漏義。
留住義是有漏義者。
衆生以何留住欲界。
衆生以何留住色無色界有漏也。
漬義是有漏義者。
如漬種子而生萌芽。
如是衆生為結所漬生有萌芽。
漏義是有漏義者。
如漏刻水漏。
如乳房出乳。
如是衆生六入門中常結漏。
增上主義是有漏義者。
如人為人增上主。
不得令衆生東西南北自在。
如是衆生結為增上主。
不得越界趣輪轉生死。
持義是有漏義者。
如人為非人所持。
不應說而說。
不應語而語。
不應取而取。
不應盜而盜。
如是衆生為結所持。
不應說而說。
至不應盜而盜。
醉義是有漏義者。
如人飲根酒莖酒葉酒華酒果酒。
醉失慚愧不知事非事。
如是此衆生結酒所醉。
失慚愧不知事不事。
是故說留住義漬義漏義增上主義持義醉義是有漏義。
問曰。
若留住義是有漏義者。
行亦留住衆生在生死中。
如所說二因二緣生死行及結行結。
是生死種子不斷不破不除不沒。
複次若七歲八歲得阿羅漢果。
于彼上至百歲。
住生死中受無量苦。
頭痛身熱乃至四百四病。
彼一切結盡。
但因行故住生死中。
如因行故。
衆生住生死中者。
何以故。
立結有漏中而不立行。
答曰。
此結是行本。
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