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鞞婆沙論卷第二
阿羅漢屍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三不善根處第二
三不善根者。
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
三不善根有何性。
答曰。
貪不善根者。
欲界愛五種六識身。
恚不善根者。
恚有五種六識身。
癡不善根者。
欲界無明盡有四種。
見習見盡見道思惟所斷。
見苦斷癡種少所入。
問曰。
何以故。
答曰。
謂此有十種。
五見相應疑愛恚慢相應。
不共有十。
于中八種立不善根。
二種不立。
欲界身見邊見相應也。
問曰。
因者說是根。
彼欲界身見邊見相應無明一切不善法因。
彼何以故不立不善根。
答曰。
謂性不善。
亦一切不善法因。
彼立不善根。
此欲界身見邊見相應無明。
雖一切不善法因。
非性不善。
問若爾者為雲何。
答曰。
無記是。
是故說欲界無明盡四種見盡見道思惟所斷。
一種少所入見苦斷也。
六識身相應。
此十五種三不善根性。
此是三不善根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說不善根不善根義雲何。
尊者婆須蜜說曰。
生義養義增義不善根義。
重說曰。
長義受義滿義不善根義。
重說曰。
因不善義是不善根義。
重說曰。
轉不善義是不善根義。
重說曰。
順不善義是不善根義。
重說曰。
受不善義是不善根義。
尊者昙摩多羅說曰。
諸尊處所中種不善法轉順受。
是故說不善根義。
問曰。
若因不善義是不善根義者。
前生不善五陰後生不善五陰。
亦是因前生十惡行。
後生十惡行。
亦是因前生四十四不善使。
後生四十四不善使。
亦是因意故時無量不善。
何以故說三不善根。
答曰。
佛世尊法真谛。
餘真不能過上者。
彼盡知法相。
定知定行。
有不善根相者立不善根。
無不善根相不立不善根。
尊者瞿沙說曰。
世尊覺此随彼力随重重彼随彼近。
此三不善根一切不善法因。
非餘不善法。
或曰。
謂一切不善法首在前主将法故。
此力故一切不善法轉。
或曰。
謂一切不善法因根。
導本所作緣等有習等起。
于中因種子法故。
根堅法故。
或曰。
謂一切不善法來持等持生養增。
是故說不善根。
或曰。
謂功德怨家。
問曰。
此中何功德。
答曰。
三善根是。
問曰。
此何近不親怨家。
答曰。
三不善根是。
或曰。
如守門人不令入門。
住守門法故。
或曰。
謂三善根相違。
于中貪不貪相違。
恚不恚相違。
癡不癡相違。
或曰。
謂說行本如所說(出中阿含)。
迦藍此三行本習。
迦藍貪行本習。
迦藍恚癡行本習。
或曰。
謂各各相生各各相轉。
如所說從愛生愛。
從愛生恚。
從恚生恚。
從恚生愛。
于中無明。
或曰。
說相違相違不相違相違故。
衆生多起鬥诤縛。
謂天阿須倫往共鬥。
婆羅他(兄也)摩诃婆羅他(弟也)羅摩(兄也)羅叉那(弟也)為私陀故(妻也)罽那(兄也)阿酬那(弟也)。
為彼一女故。
殺十八垓人。
何以故。
答曰。
不相違相違故。
不相違者愛。
相違者恚。
問曰。
何以故不說癡。
答曰。
于中已說。
若彼智者天境界故不作此惡。
何況人間惡欲故。
人為國故為宮故爾所惡。
何況園田作爾所惡。
何況長者為糞掃故作。
于春時多起鬥诤縛。
是故說謂不相違相違。
以此故爾。
或曰。
謂三痛所使。
如所說樂痛中貪使所使。
苦痛中恚使所使。
不苦不樂痛中癡使所使。
問曰。
如此中一切所使。
答曰。
多故樂痛中多貪所使。
苦痛中多恚所使。
不苦不樂痛中多癡所使。
貪因樂痛中起已。
即彼樂痛中受根已。
增不善五陰。
增不善五陰已。
多起惡行。
多起惡行已。
生死中多受苦。
恚因苦痛起。
彼于苦痛中受根已增不善五陰。
增不善五陰已。
多起惡行。
多起惡行已。
于生死中多受苦。
癡因不苦不樂痛起。
彼于不苦不樂受根已。
增不善五陰。
增不善五陰已。
多起惡行。
多起惡行已。
于生死中多受苦。
是故說謂此三痛所使。
以此故爾。
或曰。
謂五種六識身使性。
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多方便。
五種者。
見苦斷至思惟斷。
六識身者。
眼識相應乃至意識相應。
使性者。
貪者欲使。
恚者不可使。
癡者無明使。
能起身行口行者。
為貪故作身行口行。
為恚癡故作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多方便者。
如施設中所說。
若斷善根彼雲何斷以何行。
答曰。
有一人性欲重恚重癡重。
彼欲重恚重癡重故。
難語難教難解難脫。
是故說謂五種六識身使性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多方便。
彼立作不善根。
問曰。
如邪見能斷善根。
彼何以故不立不善根中。
答曰。
方便堪任增上力。
一切善惡多用方便力。
非堪任作。
有說者如菩薩。
見世間生老病死苦盲無将導。
始發無上正真道意。
于中初意最勝。
不退轉不移動。
于此上三阿僧祇作行。
不後得盡智無生智。
當來修三界善根。
或曰。
彼邪見若斷善根。
彼一切是不善根力。
若彼不善根。
令善根薄穿減少力。
然後彼邪見斷善根。
或曰。
謂彼斷善根時轉不轉。
貪者轉恚者不轉癡者轉不轉。
彼邪見能不轉非轉。
以是故爾。
或曰。
此前已說謂五種。
彼邪見非五種是四種。
非六識身是意識。
雖有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
何以故。
答曰。
無有見斷結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彼邪見最後時用。
謂彼邪見離此聚。
以是故不立不善根中。
謂此五陰離不善根中。
彼亦離此聚色陰。
非五種非六識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痛陰想陰識陰。
彼相應行陰。
謂彼離結。
是五種六識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不相應行陰五種。
非六識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結中五見及疑。
非五種非六識身。
雖有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慢五種非六識身。
雖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餘說十纏。
嗔纏不語纏睡纏眠纏調纏悔纏無慚纏無愧纏悭纏嫉纏。
于中嗔不語非五種。
非六識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眠五種非六識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睡調此二五種六識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無慚無愧。
此二五種六識身非使性。
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多方便。
悭嫉。
此二非五種非六識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憤依诳谄高害。
此一切說是結。
垢依結非根本結。
謂五種六識身使性。
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多方便。
彼立不善根。
若離此聚中彼不立不善根。
或曰。
謂此三不善根能起十惡行。
起十惡行已生十惡道。
問曰。
雲何此三不善根能起十惡行。
起十惡行已生十惡道。
答曰。
佛說契經殺有三種。
貪故恚故癡故。
至邪見三種。
貪故恚故癡故。
阿毗昙亦說。
謂此三不善根一切不善法因根。
導本作緣有習起。
如是三不善根能起十惡行。
問曰。
雲何起十惡行已生十惡道。
答曰。
佛說契經習殺生修多修。
生地獄畜生餓鬼中。
若來生人中短壽。
阿毗昙亦說。
習增上殺修多修。
生大阿鼻泥犁中。
于中減于中軟。
生熱地獄大熱地獄叫喚大叫喚想黑繩等活地獄。
生畜生餓鬼中。
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
三不善根有何性。
答曰。
貪不善根者。
欲界愛五種六識身。
恚不善根者。
恚有五種六識身。
癡不善根者。
欲界無明盡有四種。
見習見盡見道思惟所斷。
見苦斷癡種少所入。
問曰。
何以故。
答曰。
謂此有十種。
五見相應疑愛恚慢相應。
不共有十。
于中八種立不善根。
二種不立。
欲界身見邊見相應也。
問曰。
因者說是根。
彼欲界身見邊見相應無明一切不善法因。
彼何以故不立不善根。
答曰。
謂性不善。
亦一切不善法因。
彼立不善根。
此欲界身見邊見相應無明。
雖一切不善法因。
非性不善。
問若爾者為雲何。
答曰。
無記是。
是故說欲界無明盡四種見盡見道思惟所斷。
一種少所入見苦斷也。
六識身相應。
此十五種三不善根性。
此是三不善根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說不善根不善根義雲何。
尊者婆須蜜說曰。
生義養義增義不善根義。
重說曰。
長義受義滿義不善根義。
重說曰。
因不善義是不善根義。
重說曰。
轉不善義是不善根義。
重說曰。
順不善義是不善根義。
重說曰。
受不善義是不善根義。
尊者昙摩多羅說曰。
諸尊處所中種不善法轉順受。
是故說不善根義。
問曰。
若因不善義是不善根義者。
前生不善五陰後生不善五陰。
亦是因前生十惡行。
後生十惡行。
亦是因前生四十四不善使。
後生四十四不善使。
亦是因意故時無量不善。
何以故說三不善根。
答曰。
佛世尊法真谛。
餘真不能過上者。
彼盡知法相。
定知定行。
有不善根相者立不善根。
無不善根相不立不善根。
尊者瞿沙說曰。
世尊覺此随彼力随重重彼随彼近。
此三不善根一切不善法因。
非餘不善法。
或曰。
謂一切不善法首在前主将法故。
此力故一切不善法轉。
或曰。
謂一切不善法因根。
導本所作緣等有習等起。
于中因種子法故。
根堅法故。
或曰。
謂一切不善法來持等持生養增。
是故說不善根。
或曰。
謂功德怨家。
問曰。
此中何功德。
答曰。
三善根是。
問曰。
此何近不親怨家。
答曰。
三不善根是。
或曰。
如守門人不令入門。
住守門法故。
或曰。
謂三善根相違。
于中貪不貪相違。
恚不恚相違。
癡不癡相違。
或曰。
謂說行本如所說(出中阿含)。
迦藍此三行本習。
迦藍貪行本習。
迦藍恚癡行本習。
或曰。
謂各各相生各各相轉。
如所說從愛生愛。
從愛生恚。
從恚生恚。
從恚生愛。
于中無明。
或曰。
說相違相違不相違相違故。
衆生多起鬥诤縛。
謂天阿須倫往共鬥。
婆羅他(兄也)摩诃婆羅他(弟也)羅摩(兄也)羅叉那(弟也)為私陀故(妻也)罽那(兄也)阿酬那(弟也)。
為彼一女故。
殺十八垓人。
何以故。
答曰。
不相違相違故。
不相違者愛。
相違者恚。
問曰。
何以故不說癡。
答曰。
于中已說。
若彼智者天境界故不作此惡。
何況人間惡欲故。
人為國故為宮故爾所惡。
何況園田作爾所惡。
何況長者為糞掃故作。
于春時多起鬥诤縛。
是故說謂不相違相違。
以此故爾。
或曰。
謂三痛所使。
如所說樂痛中貪使所使。
苦痛中恚使所使。
不苦不樂痛中癡使所使。
問曰。
如此中一切所使。
答曰。
多故樂痛中多貪所使。
苦痛中多恚所使。
不苦不樂痛中多癡所使。
貪因樂痛中起已。
即彼樂痛中受根已。
增不善五陰。
增不善五陰已。
多起惡行。
多起惡行已。
生死中多受苦。
恚因苦痛起。
彼于苦痛中受根已增不善五陰。
增不善五陰已。
多起惡行。
多起惡行已。
于生死中多受苦。
癡因不苦不樂痛起。
彼于不苦不樂受根已。
增不善五陰。
增不善五陰已。
多起惡行。
多起惡行已。
于生死中多受苦。
是故說謂此三痛所使。
以此故爾。
或曰。
謂五種六識身使性。
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多方便。
五種者。
見苦斷至思惟斷。
六識身者。
眼識相應乃至意識相應。
使性者。
貪者欲使。
恚者不可使。
癡者無明使。
能起身行口行者。
為貪故作身行口行。
為恚癡故作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多方便者。
如施設中所說。
若斷善根彼雲何斷以何行。
答曰。
有一人性欲重恚重癡重。
彼欲重恚重癡重故。
難語難教難解難脫。
是故說謂五種六識身使性能起身行口行斷善根時多方便。
彼立作不善根。
問曰。
如邪見能斷善根。
彼何以故不立不善根中。
答曰。
方便堪任增上力。
一切善惡多用方便力。
非堪任作。
有說者如菩薩。
見世間生老病死苦盲無将導。
始發無上正真道意。
于中初意最勝。
不退轉不移動。
于此上三阿僧祇作行。
不後得盡智無生智。
當來修三界善根。
或曰。
彼邪見若斷善根。
彼一切是不善根力。
若彼不善根。
令善根薄穿減少力。
然後彼邪見斷善根。
或曰。
謂彼斷善根時轉不轉。
貪者轉恚者不轉癡者轉不轉。
彼邪見能不轉非轉。
以是故爾。
或曰。
此前已說謂五種。
彼邪見非五種是四種。
非六識身是意識。
雖有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
何以故。
答曰。
無有見斷結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彼邪見最後時用。
謂彼邪見離此聚。
以是故不立不善根中。
謂此五陰離不善根中。
彼亦離此聚色陰。
非五種非六識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痛陰想陰識陰。
彼相應行陰。
謂彼離結。
是五種六識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不相應行陰五種。
非六識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結中五見及疑。
非五種非六識身。
雖有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慢五種非六識身。
雖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餘說十纏。
嗔纏不語纏睡纏眠纏調纏悔纏無慚纏無愧纏悭纏嫉纏。
于中嗔不語非五種。
非六識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眠五種非六識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睡調此二五種六識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無慚無愧。
此二五種六識身非使性。
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多方便。
悭嫉。
此二非五種非六識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不多方便。
憤依诳谄高害。
此一切說是結。
垢依結非根本結。
謂五種六識身使性。
能起身行口行。
斷善根時多方便。
彼立不善根。
若離此聚中彼不立不善根。
或曰。
謂此三不善根能起十惡行。
起十惡行已生十惡道。
問曰。
雲何此三不善根能起十惡行。
起十惡行已生十惡道。
答曰。
佛說契經殺有三種。
貪故恚故癡故。
至邪見三種。
貪故恚故癡故。
阿毗昙亦說。
謂此三不善根一切不善法因根。
導本作緣有習起。
如是三不善根能起十惡行。
問曰。
雲何起十惡行已生十惡道。
答曰。
佛說契經習殺生修多修。
生地獄畜生餓鬼中。
若來生人中短壽。
阿毗昙亦說。
習增上殺修多修。
生大阿鼻泥犁中。
于中減于中軟。
生熱地獄大熱地獄叫喚大叫喚想黑繩等活地獄。
生畜生餓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