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論 第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是名為空。
複是一邊。
因此二邊偏執。
而生怖畏。
為離此二邊偏執故。
佛說諸法不有故。
非可滅。
不無故非不滅。
非滅非不滅。
是名中道。
故佛立虛空譬。
所以寶頂經雲。
迦葉。
譬如有人怖畏虛空。
椎胸叫呼。
作如是言。
善友。
汝等為我除此虛空。
除此虛空。
迦葉。
于汝意雲何。
此空為可除不。
迦葉言。
不可世尊。
佛言。
迦葉。
若有如是沙門婆羅門怖畏性空。
我說是人失心狂亂。
所以者何。
迦葉。
一切諸法并是說空方便。
若畏此空。
雲何不畏一切諸法。
若惜諸法。
雲何不惜此空。
問曰。
此經為顯何義。
答曰。
為示一切諸法本性非有故說法空非關法滅。
然後得空。
故于空性不應生怖。
是名離可滅滅。
二邊顯非能滅所滅中道二執可畏畏。
二邊者。
以分别性所起色等六塵執為實苦。
是為一邊生怖畏心。
複為一邊此是因依他性執分别性于中計有實苦。
而生怖畏。
為離此二邊偏執欲顯中道故。
佛以畫師為譬。
迦葉。
譬如畫師作羅刹像。
像甚可畏。
畫師見像。
自生怖畏。
覆面不敢看。
失心颠狂。
迦葉。
如是凡夫由自所作色等諸塵。
流轉生死。
于如是法不能通達如實道理。
此譬為顯何義。
為明色等諸塵非是實有但以妄想分别所作。
如彼畫師自分别作羅刹惡像。
見還生怖。
是人亦爾。
自于空中。
而生怖畏 釋曰。
初一譬約聲聞小乘說。
此第二譬約大乘說。
雲何如此以小乘人。
于真如中不數習故。
故生怖畏。
大乘人能數數習空故不生畏。
如師子子。
聞師子吼。
不生怖畏。
若不了分别。
依他二性執為實有。
故被染污。
三可執執二邊者。
分别可執與能執以為實有。
為離此二邊故。
經中佛以幻師為譬。
迦葉。
譬如幻師作諸幻像。
所作虎等還食幻師。
迦葉。
如是觀行比丘。
随觀一境。
顯現唯空故。
實無所有。
虛無真實。
雲何能得離此二邊由依意識生唯識智。
唯識智者。
即無塵體智。
是唯識智若成。
則能還滅自本意識。
何以故。
以塵無體故。
意識不生。
意識不生故。
唯識自滅故。
意識如幻師。
唯識智如幻虎。
以意識能生唯識故。
唯識觀成。
還能滅于意識。
何以故。
由塵等無故。
意識不生。
譬如幻虎還食幻師。
如提婆法師說偈言 意識三有本 諸塵是其因 若見塵無體 有種自然滅 四邪正二邊者。
正者通達位中真實觀行分别為正。
未通達前分别為邪。
為離此二邊故。
以兩木生火為譬如經中說。
迦葉。
譬如二木相揩即能生火。
火生之時。
還自燒木。
如是正相真實觀行。
與邪相治生聖智根。
智根若成還除邪正二分别故。
譬如火生還燒兩木。
兩木若盡。
火亦無依。
邪正不二故言中道。
五有作無作二邊者。
有作者。
有人執言。
欲修智慧。
必先作意。
然後事成。
無作者。
有人執言。
智慧無事無能。
何以故。
由解惑相對由解生故。
惑自然滅。
非解能除故。
說智慧無事無能。
為離此二。
是故立于油燈為譬。
如經迦葉。
譬如燃燈。
燈光既起。
黑暗即滅。
而彼燈光雖不作意。
言能滅暗。
暗由我滅。
而必因于光起。
暗方得滅。
是故燈光雖不作意。
不無事能。
智慧亦爾。
不作是意我能滅惑。
而亦非不由智慧生。
惑便除滅。
故知智慧不無事能。
若說作意。
我能滅惑。
是名增益。
即有作邊。
若說智慧起時。
無明自滅。
不由智慧。
是名損減。
即無作邊。
為離此二邊故。
說智慧生不作意。
作不作意。
非作故不增。
非不作故不減。
是名中道。
六不生同生。
二邊者。
一不生執者。
譬如凡夫相續中。
煩惱恒起。
未曾生道。
由惑礙故。
未來亦爾。
故知永不解脫。
即是一邊。
二同生者。
明諸惑于無始長時本有。
若對治道與惑同時起者。
可能滅惑。
若道始生。
此道力弱。
不能滅惑。
故知永不解脫。
為離此二邊。
是故佛說第二燈譬。
迦葉。
如崄暗山岩及廟堂房舍。
無數千年暗在其中。
未曾有人燃燈照了。
設有人能于中燃燈得成以不。
答言。
得成。
迦葉。
此中諸暗得作念言。
我住此已久。
我今不去是暗能作此意以不。
不可世尊。
何以故。
燈光既成不得不去。
迦葉。
如是煩惱及業。
從無數劫來。
在衆生相續中。
若能生一念正思惟者。
則久劫煩惱悉皆自滅。
迦葉。
是燈光者。
即譬聖無分别智。
黑暗者。
即譬衆生煩惱業。
由此燈譬。
破道不生執。
何以故。
以道依因緣生故。
若因緣未合。
道不得生。
因緣具者。
道即得生。
由如燃燈後方暗滅。
暗滅譬者。
破同生執。
以暗分羸弱故可滅。
是無颠倒境界故。
以白淨最強有真實境無颠倒故。
是名離六種二邊。
顯六種中道。
四離障相者。
障有三種。
一煩惱障。
能離此障。
得慧解脫阿羅漢。
二禅定障。
由離此障故得俱解脫阿羅漢。
及獨覺等。
三一切智障。
是菩薩道所破。
離此障故。
得成正覺。
如來法身在三位中。
雖有三障。
非所染污。
五法身界清淨相者。
凡有四譬譬各四義。
初四義者。
法身不改如金。
如如清淨如水。
第一義谛無相如空。
大般涅槃顯了如覺。
二四義者。
神通轉變如金。
慈悲潤澤如水。
自性不舍衆生如空。
般若解淨如覺。
三四義者。
因本清淨無染如金。
勝道洗浣如水。
解脫無累如空。
果體顯現如覺。
四四義者。
樂性利益如金。
淨體清潔如水。
常德無壞如空。
我義無著如覺 問曰此五相各顯何義。
答曰。
初無為相者為顯種類義。
何以故。
如來法身以無為為種類相故。
二無别異者。
為顯相義。
明如來相者應知。
不一不二為相故。
三離二邊相者。
為顯足趺義。
足者即菩薩一切聖道。
趺者聖道所依止處。
舍離二邊。
能依中道之理。
得至法身故。
四離一切障相者。
為顯法身功德無諸染污智障永度故。
五清淨法身相者。
顯法身果無垢澄寂故。
複次五相次第義應知。
初無為相者。
顯常住。
二無别異相者。
顯真實義。
三離二邊相者。
顯對治義。
四離一切障相者。
顯解脫義五法界清淨者。
顯自性清淨
複是一邊。
因此二邊偏執。
而生怖畏。
為離此二邊偏執故。
佛說諸法不有故。
非可滅。
不無故非不滅。
非滅非不滅。
是名中道。
故佛立虛空譬。
所以寶頂經雲。
迦葉。
譬如有人怖畏虛空。
椎胸叫呼。
作如是言。
善友。
汝等為我除此虛空。
除此虛空。
迦葉。
于汝意雲何。
此空為可除不。
迦葉言。
不可世尊。
佛言。
迦葉。
若有如是沙門婆羅門怖畏性空。
我說是人失心狂亂。
所以者何。
迦葉。
一切諸法并是說空方便。
若畏此空。
雲何不畏一切諸法。
若惜諸法。
雲何不惜此空。
問曰。
此經為顯何義。
答曰。
為示一切諸法本性非有故說法空非關法滅。
然後得空。
故于空性不應生怖。
是名離可滅滅。
二邊顯非能滅所滅中道二執可畏畏。
二邊者。
以分别性所起色等六塵執為實苦。
是為一邊生怖畏心。
複為一邊此是因依他性執分别性于中計有實苦。
而生怖畏。
為離此二邊偏執欲顯中道故。
佛以畫師為譬。
迦葉。
譬如畫師作羅刹像。
像甚可畏。
畫師見像。
自生怖畏。
覆面不敢看。
失心颠狂。
迦葉。
如是凡夫由自所作色等諸塵。
流轉生死。
于如是法不能通達如實道理。
此譬為顯何義。
為明色等諸塵非是實有但以妄想分别所作。
如彼畫師自分别作羅刹惡像。
見還生怖。
是人亦爾。
自于空中。
而生怖畏 釋曰。
初一譬約聲聞小乘說。
此第二譬約大乘說。
雲何如此以小乘人。
于真如中不數習故。
故生怖畏。
大乘人能數數習空故不生畏。
如師子子。
聞師子吼。
不生怖畏。
若不了分别。
依他二性執為實有。
故被染污。
三可執執二邊者。
分别可執與能執以為實有。
為離此二邊故。
經中佛以幻師為譬。
迦葉。
譬如幻師作諸幻像。
所作虎等還食幻師。
迦葉。
如是觀行比丘。
随觀一境。
顯現唯空故。
實無所有。
虛無真實。
雲何能得離此二邊由依意識生唯識智。
唯識智者。
即無塵體智。
是唯識智若成。
則能還滅自本意識。
何以故。
以塵無體故。
意識不生。
意識不生故。
唯識自滅故。
意識如幻師。
唯識智如幻虎。
以意識能生唯識故。
唯識觀成。
還能滅于意識。
何以故。
由塵等無故。
意識不生。
譬如幻虎還食幻師。
如提婆法師說偈言 意識三有本 諸塵是其因 若見塵無體 有種自然滅 四邪正二邊者。
正者通達位中真實觀行分别為正。
未通達前分别為邪。
為離此二邊故。
以兩木生火為譬如經中說。
迦葉。
譬如二木相揩即能生火。
火生之時。
還自燒木。
如是正相真實觀行。
與邪相治生聖智根。
智根若成還除邪正二分别故。
譬如火生還燒兩木。
兩木若盡。
火亦無依。
邪正不二故言中道。
五有作無作二邊者。
有作者。
有人執言。
欲修智慧。
必先作意。
然後事成。
無作者。
有人執言。
智慧無事無能。
何以故。
由解惑相對由解生故。
惑自然滅。
非解能除故。
說智慧無事無能。
為離此二。
是故立于油燈為譬。
如經迦葉。
譬如燃燈。
燈光既起。
黑暗即滅。
而彼燈光雖不作意。
言能滅暗。
暗由我滅。
而必因于光起。
暗方得滅。
是故燈光雖不作意。
不無事能。
智慧亦爾。
不作是意我能滅惑。
而亦非不由智慧生。
惑便除滅。
故知智慧不無事能。
若說作意。
我能滅惑。
是名增益。
即有作邊。
若說智慧起時。
無明自滅。
不由智慧。
是名損減。
即無作邊。
為離此二邊故。
說智慧生不作意。
作不作意。
非作故不增。
非不作故不減。
是名中道。
六不生同生。
二邊者。
一不生執者。
譬如凡夫相續中。
煩惱恒起。
未曾生道。
由惑礙故。
未來亦爾。
故知永不解脫。
即是一邊。
二同生者。
明諸惑于無始長時本有。
若對治道與惑同時起者。
可能滅惑。
若道始生。
此道力弱。
不能滅惑。
故知永不解脫。
為離此二邊。
是故佛說第二燈譬。
迦葉。
如崄暗山岩及廟堂房舍。
無數千年暗在其中。
未曾有人燃燈照了。
設有人能于中燃燈得成以不。
答言。
得成。
迦葉。
此中諸暗得作念言。
我住此已久。
我今不去是暗能作此意以不。
不可世尊。
何以故。
燈光既成不得不去。
迦葉。
如是煩惱及業。
從無數劫來。
在衆生相續中。
若能生一念正思惟者。
則久劫煩惱悉皆自滅。
迦葉。
是燈光者。
即譬聖無分别智。
黑暗者。
即譬衆生煩惱業。
由此燈譬。
破道不生執。
何以故。
以道依因緣生故。
若因緣未合。
道不得生。
因緣具者。
道即得生。
由如燃燈後方暗滅。
暗滅譬者。
破同生執。
以暗分羸弱故可滅。
是無颠倒境界故。
以白淨最強有真實境無颠倒故。
是名離六種二邊。
顯六種中道。
四離障相者。
障有三種。
一煩惱障。
能離此障。
得慧解脫阿羅漢。
二禅定障。
由離此障故得俱解脫阿羅漢。
及獨覺等。
三一切智障。
是菩薩道所破。
離此障故。
得成正覺。
如來法身在三位中。
雖有三障。
非所染污。
五法身界清淨相者。
凡有四譬譬各四義。
初四義者。
法身不改如金。
如如清淨如水。
第一義谛無相如空。
大般涅槃顯了如覺。
二四義者。
神通轉變如金。
慈悲潤澤如水。
自性不舍衆生如空。
般若解淨如覺。
三四義者。
因本清淨無染如金。
勝道洗浣如水。
解脫無累如空。
果體顯現如覺。
四四義者。
樂性利益如金。
淨體清潔如水。
常德無壞如空。
我義無著如覺 問曰此五相各顯何義。
答曰。
初無為相者為顯種類義。
何以故。
如來法身以無為為種類相故。
二無别異者。
為顯相義。
明如來相者應知。
不一不二為相故。
三離二邊相者。
為顯足趺義。
足者即菩薩一切聖道。
趺者聖道所依止處。
舍離二邊。
能依中道之理。
得至法身故。
四離一切障相者。
為顯法身功德無諸染污智障永度故。
五清淨法身相者。
顯法身果無垢澄寂故。
複次五相次第義應知。
初無為相者。
顯常住。
二無别異相者。
顯真實義。
三離二邊相者。
顯對治義。
四離一切障相者。
顯解脫義五法界清淨者。
顯自性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