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論 第四卷

關燈
見谛亦爾。

    初見真理。

    即破此惑。

    法身顯現故。

    七為顯思惟惑故。

    立弊帛裹金寶譬。

    譬如敗衣不堪服用。

    身見真實先來已破。

    聖道對治數數習故。

    思惟煩惱無複勢力。

    譬彼敗衣金如法身。

    為思惑所障。

    八為顯不淨地惑。

    立貧女懷王子譬。

    譬如轉輪王子在貧女腹中。

    胎不能污。

    七地以還。

    煩惱亦爾。

    雖名煩惱。

    而有三德。

    一者無染濁智慧慈悲所含養故。

    二者無過失以不損自他故。

    三者無量功德能成熟佛法及衆生故。

    若長煩惱即成凡夫不能成熟佛法。

    若斷煩惱。

    即成二乘不能成熟衆生。

    九為顯淨地惑故。

    立摸中金像譬。

    譬如鑄金像未開摸時像已成熟。

    水等諸物不能破唯斧等乃能破故。

    八地以上惑亦如是。

    唯金剛心能破究竟故。

    因三種自性為顯心清淨界。

    名如來藏。

    故說九種如蓮花等譬。

    三種自性者。

    一者法身。

    二如如。

    三佛性。

    合此九譬為三。

    初三譬法身。

    次一譬如如。

    後五譬佛性。

    雲何如此明。

    諸佛法身有二種。

    一正得。

    二正說。

    言正得法身者。

    最清淨法界。

    是無分别智境。

    諸佛當體。

    是自所得法。

    二正說法身者。

    為得此法身清淨法界正流從如所化衆生識生。

    名為正說法身。

    正說法身又有二種。

    一深妙。

    二粗淺。

    為安立此二道理。

    一深妙者。

    為安大乘道理。

    二粗淺。

    為二乘人說此道理。

    複次第一義谛為安立菩薩甚深法藏。

    約真俗二谛。

    安立二乘十二部等種種法藏 釋曰。

    一正得法身者。

    體是真如。

    世間無物可為譬者。

    故還取花中佛像為譬。

    二正說深妙法身者。

    以真如一味故。

    故取蜂家蜜為譬。

    三粗淺正說法身者。

    以顯真俗種種義味故。

    故取糠中米為譬。

    由此三譬顯諸佛正得法身正說法身。

    是三法身遍滿攝藏一切衆生界無餘故。

    故經說無一衆生出如來法身外者。

    如無一色出虛空外者故。

    次金堕不淨一譬。

    譬如如者如如有三義故。

    取金為譬。

    一者性無變異。

    二者功德無窮。

    三者清淨無二。

    自性亦如。

    無變異故。

    功德亦如。

    無增減故。

    清淨亦如。

    無染污故。

    故曰如如是真如。

    如在一切邪定聚及一闡提諸衆生中本無差别。

    若至客塵滅後說名如來藏。

    故說一切衆生為如來藏。

    能藏如來不得顯現。

    為顯此清淨無二故。

    佛說此經。

    文殊師利諸佛已出離于我取根本。

    由此自性清淨。

    應一切衆生清淨。

    是自性清淨與衆生清淨無有二故。

    為顯此如故說金寶譬。

    後五譬佛性者。

    佛性有二種。

    一者住自性性。

    二者引出性。

    諸佛三身。

    因此二性故得成就。

    為顯住自性故。

    說地中寶藏譬。

    此住自性佛性者。

    有六種德故如寶藏。

    一者最難得。

    佛性亦爾。

    于無數時節。

    起正勤心。

    因福德智慧滿足莊嚴。

    方始顯現故。

    譬如意寶藏。

    由勝因乃感。

    二者清淨無垢。

    由佛性與煩惱不相染故。

    是故譬如意寶。

    不為不淨所污。

    三者威神無窮。

    明六神通等功德圓滿故。

    如意寶亦爾。

    随意能辦故說寶藏譬。

    四者能莊嚴一切世間功德善根。

    于一切處相稱可故。

    如意寶亦爾。

    能為世間種種莊嚴具。

    五者最勝。

    于一切法中無與等故。

    亦如如意寶。

    物中最勝故。

    說寶藏為譬。

    六者八種世法中無有變異。

    為十種常住因故。

    真寶亦爾。

    雖燒打磨不能改其自性故。

    取寶藏以譬住自性佛性。

    二者引出佛性。

    從初發意。

    至金剛心。

    此中佛性名為引出。

    言引出者。

    凡有五位。

    一能出闡提位。

    二能出外道位。

    三出聲聞位。

    四出獨覺位。

    五出菩薩無明住地位。

    此法身能破煩惱[谷-禾+卵]。

    其體顯現故。

    第六說庵羅樹芽為譬。

    如彼樹芽。

    能破皮肉。

    得出生為大樹王故。

    說引出佛性。

    如庵羅樹芽能生大樹王故。

    為約此兩因故。

    佛說三身果。

    一者因住自性佛性故說法身。

    法身有四種功德。

    是故第七說敗帛裹真金譬。

    四功德者。

    一自性有。

    如金本有。

    非所造作。

    二清淨。

    如金本淨塵垢不能染污。

    三為一切功德所依處。

    如金能感種種貴物故。

    四平等所得。

    謂一切衆生并同應得。

    如金無的主衆人共有。

    随其功力修者即得。

    故說法身猶如真金。

    二者因引出佛性故說應身。

    應身有四種功德。

    是故第八說如貧賤女人有轉輪王胎。

    四功德者。

    一依止。

    依止者。

    三十七道品。

    是所依止。

    二者正生。

    謂欲得應得。

    即是未知欲知根。

    三者正住。

    謂正得。

    即是知根。

    四正受用。

    即知已根。

    合此四義。

    名為應身。

    如胎中轉輪王子。

    亦有四義。

    一以宿業為依止。

    二未得王位欲得如初生。

    三正得王位如住。

    四得已不失如受用。

    是故應身以胎中轉輪王為譬。

    三者因引出佛性。

    複出化身。

    化身者。

    有三事。

    一有相。

    如水中月。

    以影相為體故。

    二由功力。

    以宿願所作故。

    三有始有終故。

    第九立摸中佛像為譬 釋曰。

    三義者。

    一有相貌。

    譬如月影。

    但似而不真實。

    化身亦爾。

    非實體故。

    二由人工造作者。

    譬化身宿願所起。

    三明有始有終者。

    譬化身随緣變化故能有始有終。

    複次以三義故。

    顯此三身。

    初甚深義。

    顯于法身。

    甚深者。

    體微細故。

    故此法身具足五相五種功德。

    五相者。

    一者無為相。

    離生老等四相過失故。

    二者無一異相。

    真與俗谛不一不異。

    複有二種。

    一約法辯。

    二就人論。

    約法辯不一不異者。

    為真通故。

    不可言異。

    以俗别故。

    不得言一。

    如螺白色。

    螺之與色不一不二。

    若言異者。

    見取螺白色時。

    不應得于螺解。

    若言一者。

    不應有香味觸異。

    但應是色。

    二約人論真俗不一不異者。

    若真與俗一。

    凡人見俗則應通真。

    若通真者。

    應是聖人。

    以不見真故。

    故知不一。

    若言異者。

    聖人見俗不應通真。

    若不通真。

    即是凡夫。

    以聖人見故。

    不得為異。

    是故不一不異。

    三離二邊相者。

    有六種中道故。

    能出離六種二邊。

    何者為六。

    一者執可滅滅。

    二者執可畏畏。

    三者執可執執。

    四者執正與邪。

    五者執有作無作。

    六者執不生同生一。

    執可滅與滅者。

    有人謂言。

    一切諸法畢竟可滅。

    是名一邊。

    畢竟滅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