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論 第四卷

關燈
佛性論第四卷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谛譯 辯相分第四中無變異品第九 複次無變異義應知。

    離有六義。

    合則成三。

    離有六種者。

    一無前後際變異。

    二無染淨異。

    三無生異。

    四無轉異。

    五無依住異。

    六無滅異。

    言無前後際變異者。

    如佛為海智菩薩說。

    解節經偈言 客塵相應故  有自性德故 如前後亦爾  是無變異相 複次釋不淨位中。

    有九種客塵。

    非所染污故不淨。

    淨位中。

    常樂我淨四德。

    及如來恒沙功德。

    恒相應故。

    故說如來性前後無變異。

    若略說一切煩惱客塵。

    凡有九種。

    一者随眠貪欲煩惱。

    二随眠嗔。

    三随眠癡。

    四貪嗔癡等極重上心惑。

    五無明住地。

    六見谛所滅。

    七修習所滅。

    八不淨地。

    九淨地惑。

    若煩惱在世間離欲衆生相續中。

    為不動業增長家因。

    能生色無色界。

    為出世無分别智所滅。

    是名随眠欲嗔癡等三毒 釋曰。

    言煩惱在者有二。

    一有體說在。

    二無體。

    約因在故說在。

    言體在者。

    即見谛。

    随眠未得治道故言在。

    約因在者。

    即思惟随眠。

    已得治道故。

    以思惟用見谛為因。

    思惟雖滅。

    由有見谛。

    為思惟因故言因在。

    思惟必由見谛而生。

    若除思惟因。

    有根本見谛惑在。

    後更能生思惟之惑故。

    言思惟因在。

    不動業增長家因者。

    一思惟能成業。

    二見谛能得果。

    何以故。

    斷思惟盡。

    業不成故。

    斷見谛盡。

    不感果故。

    故說不動業。

    為增長家因。

    能生色無色界故。

    為出世無分别智所滅者。

    有二種滅。

    一者性滅。

    二治道滅。

    一性滅者有二。

    謂念念滅。

    及相違滅。

    相違滅又有二種。

    一等類相違。

    如貪違嗔等。

    二不等類相違。

    如正思惟違欲嗔等。

    是名性滅。

    二治道滅者。

    有二種。

    一通二别。

    通道者。

    謂觀真如。

    滅三界煩惱。

    二别道者。

    如不淨觀等。

    能滅貪嗔等煩惱。

    如苦谛觀。

    滅苦谛惑。

    不滅集谛惑故。

    名随眠欲嗔癡等。

    四三毒極重上心惑者。

    有諸煩惱在欲行衆生相續中。

    為罪福兩行增長家因。

    但生欲界修不淨觀等所破。

    是名貪嗔癡極重上心煩惱。

    五無明住地惑者。

    在阿羅漢相續中。

    為無流業生家因。

    能生意所生身。

    為如來菩提所破。

    是名無明住地惑故。

    阿羅漢約安立谛觀能破諸煩惱。

    此無明住地。

    非安立谛觀所能破故。

    猶在羅漢相續中。

    為無流業生家因。

    無流業生家因者。

    流有三義。

    一者流入三界生死。

    二者退失。

    如失欲界流往色界。

    或失色界流下欲界。

    則随生死不定一處故名為流。

    三者流脫功德善根失戒定慧。

    譬如破塘水則不住。

    無此三流故名無流。

    業者作意為義。

    此意業能生四種生死。

    如來菩提破者。

    如來菩提非安立谛觀。

    是名如來菩提。

    因此道故。

    能滅此惑故。

    名無明住地。

    六見谛所滅惑者。

    有二種學人。

    一凡夫。

    二聖人。

    此惑在學道凡夫相續中。

    無始已來未曾見理。

    因初出世聖道所破名為見谛 釋曰。

    學道凡夫相續中者。

    若小乘則從暖頂忍世法。

    此四是學道凡夫位。

    見谛随眠其未能滅故言在中。

    無始時節未見者。

    從無始以來迄至此道所未曾見安立聖谛故言未曾得見。

    初出世聖道所破者。

    始自苦法忍初念之道。

    能破煩惱名為見谛。

    自此後去并屬思惟。

    平等觀者。

    有利有鈍。

    若利根人。

    于一念中則等觀四谛。

    八十八惑一時俱斷。

    皆名見谛。

    若鈍根人。

    于次第觀者。

    則初念觀苦。

    不見餘三谛。

    但斷苦下四谛。

    名為見谛。

    餘未斷者。

    皆屬思惟。

    是名見谛所滅惑。

    若大乘則十信等諸位。

    聖人者。

    初地以上。

    七修道所滅惑者。

    在學道聖人相續中。

    昔已曾見出世聖道所破。

    是名由修道所滅惑。

    八不淨地。

    惑者。

    在未究竟行菩薩相續中。

    對障菩薩七地為無相無功用道所破對障故 釋曰。

    七地者即前七地已還故無相無功用道者。

    即八地以上無相者。

    即真如境。

    無功用者。

    即自然升進道。

    是名不淨地惑。

    九淨地惑者。

    在究竟行菩薩相續中。

    能障八地以上三地。

    譬金剛定慧所破。

    言究竟者。

    八地以上見境皆周。

    無更别境所未見者故名究竟。

    但方便由有淺深故。

    諸地為别故。

    分别煩惱有此九種。

    約此煩惱立衆生有四種。

    一凡夫。

    二羅漢。

    三有學。

    四菩薩。

    此四種衆生。

    依無流界。

    由四煩惱故不淨。

    第一衆生由四煩惱故不淨。

    第二衆生由一煩惱故不淨。

    第三衆生由兩煩惱故不淨。

    第四衆生由兩煩惱故不淨。

    第一凡夫由四惑者。

    前三是随眠貪嗔癡等。

    後一即上心煩惱。

    由此四故不淨。

    二由一惑者。

    即羅漢由無明住地故不淨。

    三由二惑者。

    謂見谛思惟。

    即有學聖凡夫學道。

    凡夫由見谛煩惱故不淨。

    有學聖人由思惟煩惱故不淨。

    是名由二惑。

    四由二惑者。

    謂淨不淨。

    即是從初地已上至七地菩薩。

    由不淨地惑故不淨。

    若從八地已上三地。

    由淨地惑故不淨。

    是名由二惑故言不淨 複次為現此九種煩惱故。

    立九譬者。

    一為顯貪欲煩惱故。

    立蓮花化佛譬。

    譬如蓮花初開之時。

    甚可愛樂。

    後時萎悴。

    人厭惡之。

    貪欲亦爾。

    初依塵成。

    後依塵壞。

    故以華譬貪。

    而華壞時。

    化佛出世。

    如貪覆法身。

    二為嗔煩惱故以蜂為譬者。

    如蜂若為他所觸。

    放毒螫人。

    嗔亦如是。

    若心起嗔。

    即能自害。

    複能害他。

    而有甘蜜。

    即譬法身。

    為嗔所覆故。

    三為無明惑故。

    立谷中粳糧譬。

    譬如白米。

    為糠所覆。

    不得受用。

    法身亦爾。

    為無明[谷-禾+卵]所隐覆故不得現。

    四為上心三種煩惱。

    立金堕不淨譬。

    譬如淨潔金寶為糞所塗。

    違逆人心。

    離欲之人亦複如是。

    為上心煩惱違逆其意。

    故說此譬。

    法身本淨為上心惑所覆故言不淨。

    五為顯無明住地故。

    立貧女寶藏譬。

    譬如貧女宅中地下有金寶藏。

    為地覆故。

    受貧窮苦。

    二乘亦爾。

    為無明所覆不見佛果故。

    受四種生死之苦。

    六為顯見谛惑。

    立庵羅樹子譬。

    譬如庵羅子生芽之時。

    必破其皮。

    然後得出。

    皮譬見谛。

    芽譬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