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論 第三卷

關燈
不得見。

    以微細故。

    非聞慧所得。

    以真實故。

    非思慧所得。

    思慧雙能通達真俗谛故。

    不得周于妙理無思之界。

    以甚深故。

    非世間修慧所得。

    修慧但得淺理。

    未能通達甚深之理。

    以此微細非言語能說故。

    借粗名顯于妙理。

    由無分别聖智所見故。

    故言微細得成。

    外曰。

    若涅槃是修道所得者。

    與未能修道之人不得相應。

    既不相應。

    是故不共。

    若不共則是無常。

    答曰。

    若從此向前是無。

    向後是有者。

    可說無常。

    無此義故。

    前際無有故說無生。

    若汝說未修道時不能得故。

    無無生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非道所生故。

    此法必須因道得至非道能生。

    是故未修時不得言無。

    是故無生義立。

    無後際故。

    是故無滅中際。

    無業煩惱等故無變異。

    以無生異滅等三失故說常住。

    不同外道以無因故一名常住也。

    正義者不取因為常住法。

    如涅槃不由因故有。

    汝謂鄰虛等亦不由因故有。

    無如是義。

    何以故。

    涅槃離有離無。

    四謗不及。

    以不由因故得是常。

    汝計鄰虛既有有故不得無因是有因即無常故。

    若汝說涅槃無三失故常住鄰虛等亦無三失故。

    常住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汝證義相不成就故。

    涅槃常住不與鄰虛同相異相。

    鄰虛等是有分别故。

    無有證義。

    得成涅槃。

    是無分别故。

    涅槃常住。

    鄰虛等常住則不得立。

    複次鄰虛等亦不成就。

    何以故。

    以獨聚不成故獨者義不成。

    以四大不相離故。

    若聚者亦不成就。

    以相粗故。

    并非鄰虛塵故。

    若離涅槃。

    無有一法。

    是常住故。

    以涅槃實有常住依方便得解脫故。

    修道不空過故。

    故有涅槃前際等無故。

    故知。

    常住過色等相故。

    故說非色不離清涼等色相故。

    故說非非色大功用。

    無分别智所得故。

    故說真有因出世大精進所成就道佛所得故。

    故知實有。

    如經中說。

    比丘。

    是法實有。

    不生不起。

    不作無為。

    故知涅槃實常住。

    此法是如來轉依。

    是故名總攝竟。

    亦雲相應 佛性論辯相分第四中分别品第六 複次分别相義應知。

    分别者。

    是如來性。

    明一切法。

    如如清淨。

    是其通相。

    如般若等經中所說。

    一切法者。

    即三性法。

    如如者。

    俗如即真如。

    真如即俗如。

    真俗二如。

    無别異故。

    清淨者。

    有二種。

    一者因中如如。

    未得無垢果地如如。

    無複垢穢故。

    二者因果俱淨。

    因中是無染清淨。

    至果無垢清淨故。

    如此等義。

    是佛性通相。

    為顯此義故。

    佛說般若波羅蜜等諸經。

    是佛性中。

    分别衆生。

    自有三種。

    一者不證見佛性。

    名為凡夫。

    二者能證見佛性。

    名為聖人。

    三者證至此理究竟清淨。

    說名如來。

    複次約此佛性。

    衆生事用有三。

    一者颠倒為事。

    二者無颠倒為事。

    三者無颠倒無散亂有别法為正事。

    颠倒者。

    一切凡夫。

    無倒者。

    一切有學聖人。

    無倒散者。

    道後法身。

    有别法為正事者。

    是應化二身。

    為度衆生。

    皆由大悲本願力故。

    言颠倒者。

    一切凡夫有三倒。

    謂想見心。

    即皮肉心等三煩惱故。

    二無颠倒者。

    無惑無行二種倒故。

    即一切菩薩有學聖人。

    惑倒者。

    違逆真如故。

    起一切煩惱。

    名為惑倒。

    行倒者。

    二乘人應修常等四德。

    翻四颠倒。

    行菩提道。

    而今不修。

    但修無常苦等。

    為解脫因故名行倒。

    此明是無小乘偏修之行。

    離此兩倒故。

    說大乘有學聖人三無倒散有别法為正事者。

    是滅除禅定解脫一切智等三障故。

    法界澄淨澄故。

    靜寂淨故。

    無垢不舍正事大悲本願恒化衆生名為如來。

    故約此性分别衆生。

    是名分别相 佛性論辯相分第四中階位品第七 複次階位相義應知。

    階位義者。

    于種種法門中。

    若有分别廣說無流法界不出六種。

    一自性。

    二因。

    三果。

    四事。

    五總攝。

    六分别。

    為顯無流界自體故。

    先說自性。

    依止此性故。

    起信樂等四種勝因。

    由此因故。

    得常住等四德之果。

    由佛性故。

    起厭惡生死樂求涅槃事用得成。

    由此自性故。

    得離欲。

    得離欲因名為總攝。

    約佛性故。

    故得分别三種衆生。

    如來所說八萬四千法門。

    為六種所攝。

    次第在三位中。

    三位者。

    一不淨位。

    謂衆生界。

    二者淨位。

    謂菩薩地。

    三者最清淨位。

    即是佛地。

    故無上依經說。

    阿難。

    是如來法界。

    無量無邊諸煩惱[谷-禾+卵]之所隐蔽。

    随生死流。

    漂沒六道。

    無始輪轉。

    我說名衆生界。

    阿難。

    是衆生界。

    于生死苦而起厭離。

    除六塵欲。

    依八萬四千法門諸波羅蜜所攝。

    修菩提道。

    我說名菩薩。

    阿難。

    是衆生界。

    已得出離諸煩惱[谷-禾+卵]。

    過一切苦。

    洗除垢穢。

    究竟法然清淨澄潔。

    為諸衆生之所願見。

    微妙上地。

    一切智地。

    一切無礙。

    入此中住。

    至無比能。

    已得法王大自在力。

    我說名如來 佛性論辯相分第四中遍滿品第八 複次遍滿相應知。

    遍滿者。

    凡夫聖人。

    及諸如來。

    無分别性。

    次第三位中。

    一颠倒虛妄。

    二無倒聖道。

    三四德究竟清淨。

    此三處平等通達相。

    并随道理遍滿故。

    譬如土銀金等器中虛空遍滿平等無差别。

    如來法界遍滿三位中亦複如是。

    是故從位次第說此遍滿。

    如無上依經說。

    阿難。

    是如來界。

    于三位中一切處等。

    悉無挂礙。

    本來寂靜。

    譬如虛空一切色種不能覆不能塞。

    若土銀金器虛空處等。

    悉無挂礙。

    是名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