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論 第二卷

關燈
因如父身分。

    二緣如母。

    三依止如胞胎。

    四成就如乳母故。

    諸菩薩由此四義。

    名為佛子 佛性論辯相分第四中顯果品第三 複次果相義應知。

    果相者。

    有二處。

    一者地前凡聖二位。

    不得四德。

    二者十地諸位。

    地前有如是信樂等四德。

    為清淨佛性因。

    為對治四倒。

    如來法身四相功德波羅蜜是其果。

    應知。

    四倒者。

    于色等五陰實是無常。

    起于常見。

    實苦起樂見。

    實無我起我見。

    實不淨起淨見。

    是名四倒。

    倒者有三義。

    一見所滅。

    二修所滅。

    三非二所滅。

    見真谛時。

    能除見倒。

    定破思惑。

    能除想倒。

    非二所滅。

    能除心倒。

    為對治此四。

    說四無倒。

    何者為四。

    于色等五陰未有有已有應滅故實無常。

    如實起無常解。

    苦時苦故樂滅時苦故舍三時苦故。

    故實是苦。

    于中生苦解。

    無常為因。

    無常為果。

    由因果得成。

    以依他執故。

    果不自在。

    因亦如是。

    未有有已有還無既由前因。

    是故依他亦不自在。

    離因果外無别餘法為我。

    是故無我為實。

    生無我解。

    不淨有二種。

    一色。

    二非色。

    色不淨有三。

    謂初中後。

    初者。

    始入胎和合。

    種子不淨。

    中者。

    出胎已後。

    飲食資養。

    多諸不淨。

    後者。

    舍身已後。

    身體壞時。

    種種不淨故。

    非色者。

    或喜。

    或憂。

    或惡。

    或無記。

    或不離欲諸系縛等故非色。

    由此等法故不淨。

    是以聖人通觀三界。

    皆是不淨。

    如是五陰。

    如實不淨。

    生不淨解。

    此四皆實。

    是故非倒。

    若約佛性。

    常等四德。

    此四無倒還成颠倒。

    為對此倒。

    是故安立如來法身四德。

    四德者。

    一常波羅蜜。

    二樂波羅蜜。

    三我波羅蜜。

    四淨波羅蜜。

    如勝鬘經說。

    世尊。

    是諸衆生生颠倒心。

    于内五取陰。

    無常見常。

    苦中見樂。

    無我見我。

    不淨見淨。

    世尊。

    一切聲聞獨覺由空解未曾見一切智智境。

    如來法身應修不修故。

    若大乘人。

    由信世尊故。

    于如來法身。

    便作常樂我淨等解。

    是人則不名倒。

    名得正見。

    雲何如此世尊如來法身是常樂我淨諸波羅蜜。

    若人作是見者。

    名為正見。

    是如來胸子。

    胸子者。

    恒在佛心胸故。

    複次如來四德波羅蜜。

    由因次第漸深。

    應知逆說。

    翻後為前。

    謂淨我樂常。

    由一闡提憎背大乘。

    為翻彼樂住生死不淨故。

    修習菩薩信樂大乘法。

    得淨波羅蜜。

    是其果應知。

    由一切外道色等五陰無我性類計執為我。

    而是色等法。

    與汝執我相相違故。

    恒常無我。

    諸佛菩薩由真如智至得一切法無我波羅蜜。

    是無我波羅蜜。

    與汝所見無我相。

    不相違故。

    如來說是相恒常無我。

    是一切法真體性故。

    故說無我波羅蜜是我。

    如經偈說 二空已清淨  得無我勝我 佛得淨性故  無我轉成我 諸外道等。

    于五取陰中。

    執見有我。

    為翻其我執虛妄故。

    修習般若波羅蜜。

    至得最勝無我。

    即我波羅蜜。

    是其果。

    應知。

    由諸聲聞人。

    怖畏生死苦樂。

    住生死苦滅靜中。

    為翻此樂意故。

    修習破虛空三昧。

    一切相世出世法。

    樂波羅蜜。

    是其果。

    應知。

    由獨覺聖人者。

    不觀衆生利益等事。

    但樂獨處靜住。

    為翻此意故。

    修習菩薩大悲為利益衆生事。

    乃至窮于生死。

    常所持護。

    常波羅蜜是其果。

    應知。

    如是信樂大乘般若波羅蜜。

    破虛空三昧。

    菩薩大悲等四因。

    能成就如來法身四功德波羅蜜。

    是故佛說由此四德一切如來唯法界為勝。

    由如虛空。

    取虛空為邊際極後際之後。

    如是四句現何等義。

    由修習信樂大乘法故。

    諸佛至得最極清淨波羅蜜故。

    佛說唯法界為勝為上。

    由修習般若波羅蜜故。

    至得衆生世界器世界極無我波羅蜜。

    五陰名衆生世間即人空。

    國土四大名器世界。

    即是法空。

    是二空所顯故。

    故說由如虛空。

    為修習破空三昧等故一切處諸法自在如意應得故。

    取虛空為邊際。

    由修習菩薩大悲故。

    于諸衆生。

    常起悲心。

    護持無有邊際故。

    說極後際之後。

    後際之後者。

    假令後際有後。

    菩薩大悲亦能過之。

    是故通辯地前聖凡二位。

    不得四德。

    複次十地由四障故。

    未得極果四德。

    金剛後心。

    方乃得之應知。

    何以故。

    以出三界外有三種聖人。

    謂聲聞。

    獨覺。

    大力菩薩。

    住無流界。

    有四種怨障。

    由此四怨障故。

    不得如來法身四種功德波羅蜜。

    四怨障者。

    一方便生死。

    二因緣生死。

    三有有生死。

    四無有生死。

    一方便生死者。

    是無明住地。

    能生新無漏業。

    譬如無明生行。

    或因煩惱方便。

    生同類果。

    名為因緣。

    如無明生不善行。

    若生不同類果。

    但名方便。

    如無明生善行。

    不動行故今無明住地生新無漏業亦爾。

    或生同類。

    或不同類生福行。

    名為同類。

    以同緣俗故。

    生智慧行。

    名不同類。

    以智是真慧故。

    是名方便生死。

    二因緣生死者。

    是無明住地所生無漏業。

    是業名為因緣生死。

    譬如無明所生行是業。

    但感同類不生不同類果。

    善行但生樂果。

    不善但招苦報。

    故名因緣生死。

    方便生死。

    譬凡夫位。

    因緣生死。

    譬須陀洹以上但用故業不生新業。

    三有有生死者。

    是無明住地為方便。

    無漏業為因。

    三種聖人是意所生身。

    譬如四取為緣。

    有漏業為因三界内生身。

    有有者。

    未來生有。

    更有一生。

    名為有有。

    如上流阿那含人于第二生中般涅槃者餘有一生故。

    故名有有。

    四無有生死者。

    是三聖意生最後身為緣。

    是不可思惟退堕。

    譬如生為緣。

    老死等為過失。

    是故無明住地為一切煩惱所依止處。

    而一切煩惱通名無明者。

    以無明為衆惑根本。

    根本既未滅盡。

    由為一切煩惱垢臭穢熏習故。

    阿羅漢。

    辟支佛。

    及自在菩薩。

    不能至得無所染污大淨波羅蜜。

    複次依此緣。

    此無明住地微細妄想相遊行未息。

    故極不能至得無行無想大我波羅蜜。

    因此無明住地為緣。

    及微細妄想所起無漏業為因。

    得起三種意生身故。

    不能至得極離因果苦大樂波羅蜜。

    若未證得業難生難滅盡無餘如來甘露界。

    及未證得不可思惟退堕界。

    未滅謝故。

    不能至得極無别異老死等大常波羅蜜。

    複次應知。

    無明住地如煩惱難。

    無漏業如業難。

    三種意生身如果報難。

    不可思惟退堕如過失難。

    若在三種意生身中。

    則無常樂我淨波羅蜜。

    故如來法身是常等四波羅蜜。

    以如來法身一切煩惱習氣皆滅盡故。

    是名極淨。

    一切我無我虛妄執滅息故。

    故名大我。

    意所生身因果究竟盡故。

    故名大樂。

    生死涅槃平等通達故。

    故名大常。

    複次四德各有二緣義。

    應知。

    初有二因緣故。

    說如來法身有大淨波羅蜜。

    一者本性清淨名為通相。

    二者無垢清淨故名别相。

    本性清淨通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