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論 第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若汝說是因是果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有無常過故。
果既無常。
因亦應爾。
若因無常。
則違汝義本。
汝因是常。
果是無常。
果色等變異不可得故。
若汝說由色所比故。
非不可得者。
義亦不然所比無有故。
并如前破。
證量不成故。
比量亦不成。
未有空密處故。
因無住所。
故不得成。
若汝說若無可比。
比量亦得成。
如比有四句。
一有比無。
二無比有。
三有比有。
四無比無者。
是義不然石女兒兔角等。
并應可比。
色等可證。
非可證。
此義何用。
是因無道理故。
不可得成。
若汝說如鄰虛空塵。
以果比因。
自性亦爾者。
是義不然。
以鄰虛不成故。
因果異故。
離色等塵。
不可得故。
故譬不得成立。
若汝說取非證。
比非所證。
如地下水。
不可知見。
比自性我亦如是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若汝能因石女兒。
比龜毛者。
我則信汝。
因鄰虛塵得比自性。
若汝說如燈自成。
比量亦爾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離色等八物。
燈不可見故。
如鄰虛塵。
離色等亦不可得。
所比自性亦不可得故知無自性。
若汝說憶知有故。
故證量比量并成。
若無證比。
複何所憶者。
是義不然。
若離三種知。
外方有憶知。
證比不成故。
三種知者。
一異境知。
二能别知。
三一知。
異境知者如人見瓶。
後時憶衣。
此非謂憶。
汝義亦爾。
色即異物。
已見色時。
便憶于瓶。
故義不可。
二能别知者。
譬如張即見瓶。
王即後憶者。
無有是處。
汝義亦爾。
覺能取境。
我能憶知此兩别類不同。
是覺前見。
我後憶知。
無是義故。
三一知者。
如人正看瓶時。
不得生憶。
若有憶知。
則二過失。
一者兩知一時不得俱起。
以心是一故。
心取色時。
不得取聲。
二者根正對境未舍。
那複得憶餘境。
汝覺亦爾。
唯是一知。
無念念滅。
從變異初。
至解脫前際。
恒是一故。
是憶知中。
無有憶知。
若翻此三知。
憶知得成。
謂境界同類。
能知同類。
知念念滅。
不得一時。
備此三義。
憶知得成。
汝憶知不成。
故證比等量亦不得成。
以是緣故。
自性義壞。
若汝說憶知由自性。
所以得成一異。
有無等造。
初念取境。
則備三義。
一境二人三智。
并一時俱有。
至第二念時。
前三已滅。
後三續起。
前後同類。
是為一義。
前後各一。
亦是一義。
前無後有。
是為異義。
前能生後。
是其有義。
前滅後生。
是其無義。
備此諸義。
故有憶知。
由自性故。
憶知得成者。
内曰。
若爾我大歡喜。
翻成我義。
有何損失。
我今由此義故。
說無自性。
譬如前種能生後谷。
此前後谷。
不一不二。
不有不無。
若一者。
則無前後。
若異者。
則前谷後豆。
故無一異。
自性不有不無者。
因滅果生故。
因滅故不有。
果生故不無。
因時未有果故。
不可說有。
果生時必由因故。
不可說無。
以是義故。
因果憶知并得成就。
故說無自性。
如谷前後。
不一不異。
能作種種諸事。
憶知亦爾。
前後不一不異。
故能憶知種種諸境。
若汝聞憶知。
若是無常。
雲何修習者。
答曰。
已無常故。
則有修習。
譬如劫波婆種子。
種植于地。
以佉陀羅汁。
而溉灌之。
後時出生芽莖枝葉。
是其自相無有異色。
唯果熟時。
即成佉陀羅色。
為相紅赤異。
劫波婆自相本色。
如是心者。
作法非法。
是法次第前心熏習後心。
如是方便熏習不失故不一異。
至果熟時。
苦樂等果。
即各顯現。
是故從無自性心諸業得生。
如劫波種子。
後同佉陀羅色。
若作此執。
有自性心。
是名憶知。
或有人說壽者。
亦是憶知。
若作此執。
即無憶知心及壽者。
有自性故。
則無忘失。
若汝說有忘失者。
有二過失。
一者憶知。
若有自性。
則無忘失。
若有忘失。
則無憶知。
如此忘失。
為有自性。
為無自性。
若有自性。
與憶知性為相違不。
若不相違。
于一物中。
便應一時俱有憶忘兩心并起。
若相違者。
但有自性忘失。
則無憶知。
憶知既無。
何所忘失。
若汝說是知先生後滅故說忘失。
若爾者自性則不成。
若有憶知。
自性作具無用。
憶知恒有故。
若汝說由作具故得成者。
則無自性。
有過失故。
若作者與具一體。
則無憶知。
知恒有故。
若知無者。
心或時無。
則無自性。
心或時有。
則無憶知。
若無憶知。
心則應滅。
若汝說有别物故。
心得是常者。
證知之時。
應不憶知。
即以證知。
當憶知處。
是故不失憶知體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若物常住。
則無數習。
同類相似。
乃可數習。
若無自性。
似義可成。
若有自性。
即應恒守一物一事故無相似。
無相似故。
則無數習。
無數習故。
則無憶知。
若汝立自性憶知者。
比量等并不成就。
以一體故。
一切疑心應是決智。
欲即離欲。
偷即是施即婦是母是覺。
若與自性不異。
為當先有。
為當後有。
若先有者。
所覺既無。
覺何所覺。
若後有者。
則因中果義即自壞。
若汝說本有者。
所覺何物。
若言我是所覺者。
是義不然。
以證比二量我不可得故物若是有不離二量所得。
譬如五塵五根。
五塵者智不重生故。
是名證量。
比量者智重生故。
先見識生。
後比知有根。
以識不離根故。
如先見煙。
後知有火。
我者則不爾不如色等可證。
過根境故。
不如諸根可比。
無有相應事故故我非所覺。
是故覺若在前。
則不成覺。
故知一切法如實無自性。
唯真實空。
是其體性 佛性論破執分第二中破大乘見品第三 複次為破大乘中學有偏執者應知。
若汝說一切有皆由俗谛。
一切無。
皆由真谛應作此問。
善友何者是真實。
何者是俗谛。
答曰。
一切諸法無有自性。
是為真實。
于無自性法中。
說有自性。
是名俗谛。
以于無中假說有故。
問曰。
是執無有自性。
為當依世俗言故有。
為當唯是語言。
若依世俗言。
有此執者。
此執則不可說。
何以故。
執是無故。
若此執唯是語言。
則無所诠世俗語言不成就故。
若不成就。
是世俗者。
是義不然。
又若汝謂于無自性中。
執有自性。
是名為俗。
若執有者。
雲何是無。
答曰。
為颠倒品類故。
故無中說有。
乃至于無常樂。
我等諸法說言皆有。
常等諸德。
其體實無。
但假說有。
如此執者。
為四倒攝。
是故雖執是有。
而得是無。
問曰。
如此颠倒為有為無。
若是有者。
一切諸法無有自性。
是義不然。
若是無者。
此執颠倒亦不得成。
若無性中。
執有自性為俗谛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二谛不可說有。
不可說無。
非有非無故。
真谛不可說有。
不可說無者。
無人法故。
不可說有。
顯二空故。
不可說無。
俗谛亦爾。
分别性故。
不可說有。
依他性故。
不可說無。
複次真谛不定。
有無人法。
無不無二。
空有不有。
俗谛亦爾。
分别性故。
非決定無。
依他性故。
非決定有
是義不然。
何以故。
有無常過故。
果既無常。
因亦應爾。
若因無常。
則違汝義本。
汝因是常。
果是無常。
果色等變異不可得故。
若汝說由色所比故。
非不可得者。
義亦不然所比無有故。
并如前破。
證量不成故。
比量亦不成。
未有空密處故。
因無住所。
故不得成。
若汝說若無可比。
比量亦得成。
如比有四句。
一有比無。
二無比有。
三有比有。
四無比無者。
是義不然石女兒兔角等。
并應可比。
色等可證。
非可證。
此義何用。
是因無道理故。
不可得成。
若汝說如鄰虛空塵。
以果比因。
自性亦爾者。
是義不然。
以鄰虛不成故。
因果異故。
離色等塵。
不可得故。
故譬不得成立。
若汝說取非證。
比非所證。
如地下水。
不可知見。
比自性我亦如是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若汝能因石女兒。
比龜毛者。
我則信汝。
因鄰虛塵得比自性。
若汝說如燈自成。
比量亦爾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離色等八物。
燈不可見故。
如鄰虛塵。
離色等亦不可得。
所比自性亦不可得故知無自性。
若汝說憶知有故。
故證量比量并成。
若無證比。
複何所憶者。
是義不然。
若離三種知。
外方有憶知。
證比不成故。
三種知者。
一異境知。
二能别知。
三一知。
異境知者如人見瓶。
後時憶衣。
此非謂憶。
汝義亦爾。
色即異物。
已見色時。
便憶于瓶。
故義不可。
二能别知者。
譬如張即見瓶。
王即後憶者。
無有是處。
汝義亦爾。
覺能取境。
我能憶知此兩别類不同。
是覺前見。
我後憶知。
無是義故。
三一知者。
如人正看瓶時。
不得生憶。
若有憶知。
則二過失。
一者兩知一時不得俱起。
以心是一故。
心取色時。
不得取聲。
二者根正對境未舍。
那複得憶餘境。
汝覺亦爾。
唯是一知。
無念念滅。
從變異初。
至解脫前際。
恒是一故。
是憶知中。
無有憶知。
若翻此三知。
憶知得成。
謂境界同類。
能知同類。
知念念滅。
不得一時。
備此三義。
憶知得成。
汝憶知不成。
故證比等量亦不得成。
以是緣故。
自性義壞。
若汝說憶知由自性。
所以得成一異。
有無等造。
初念取境。
則備三義。
一境二人三智。
并一時俱有。
至第二念時。
前三已滅。
後三續起。
前後同類。
是為一義。
前後各一。
亦是一義。
前無後有。
是為異義。
前能生後。
是其有義。
前滅後生。
是其無義。
備此諸義。
故有憶知。
由自性故。
憶知得成者。
内曰。
若爾我大歡喜。
翻成我義。
有何損失。
我今由此義故。
說無自性。
譬如前種能生後谷。
此前後谷。
不一不二。
不有不無。
若一者。
則無前後。
若異者。
則前谷後豆。
故無一異。
自性不有不無者。
因滅果生故。
因滅故不有。
果生故不無。
因時未有果故。
不可說有。
果生時必由因故。
不可說無。
以是義故。
因果憶知并得成就。
故說無自性。
如谷前後。
不一不異。
能作種種諸事。
憶知亦爾。
前後不一不異。
故能憶知種種諸境。
若汝聞憶知。
若是無常。
雲何修習者。
答曰。
已無常故。
則有修習。
譬如劫波婆種子。
種植于地。
以佉陀羅汁。
而溉灌之。
後時出生芽莖枝葉。
是其自相無有異色。
唯果熟時。
即成佉陀羅色。
為相紅赤異。
劫波婆自相本色。
如是心者。
作法非法。
是法次第前心熏習後心。
如是方便熏習不失故不一異。
至果熟時。
苦樂等果。
即各顯現。
是故從無自性心諸業得生。
如劫波種子。
後同佉陀羅色。
若作此執。
有自性心。
是名憶知。
或有人說壽者。
亦是憶知。
若作此執。
即無憶知心及壽者。
有自性故。
則無忘失。
若汝說有忘失者。
有二過失。
一者憶知。
若有自性。
則無忘失。
若有忘失。
則無憶知。
如此忘失。
為有自性。
為無自性。
若有自性。
與憶知性為相違不。
若不相違。
于一物中。
便應一時俱有憶忘兩心并起。
若相違者。
但有自性忘失。
則無憶知。
憶知既無。
何所忘失。
若汝說是知先生後滅故說忘失。
若爾者自性則不成。
若有憶知。
自性作具無用。
憶知恒有故。
若汝說由作具故得成者。
則無自性。
有過失故。
若作者與具一體。
則無憶知。
知恒有故。
若知無者。
心或時無。
則無自性。
心或時有。
則無憶知。
若無憶知。
心則應滅。
若汝說有别物故。
心得是常者。
證知之時。
應不憶知。
即以證知。
當憶知處。
是故不失憶知體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若物常住。
則無數習。
同類相似。
乃可數習。
若無自性。
似義可成。
若有自性。
即應恒守一物一事故無相似。
無相似故。
則無數習。
無數習故。
則無憶知。
若汝立自性憶知者。
比量等并不成就。
以一體故。
一切疑心應是決智。
欲即離欲。
偷即是施即婦是母是覺。
若與自性不異。
為當先有。
為當後有。
若先有者。
所覺既無。
覺何所覺。
若後有者。
則因中果義即自壞。
若汝說本有者。
所覺何物。
若言我是所覺者。
是義不然。
以證比二量我不可得故物若是有不離二量所得。
譬如五塵五根。
五塵者智不重生故。
是名證量。
比量者智重生故。
先見識生。
後比知有根。
以識不離根故。
如先見煙。
後知有火。
我者則不爾不如色等可證。
過根境故。
不如諸根可比。
無有相應事故故我非所覺。
是故覺若在前。
則不成覺。
故知一切法如實無自性。
唯真實空。
是其體性 佛性論破執分第二中破大乘見品第三 複次為破大乘中學有偏執者應知。
若汝說一切有皆由俗谛。
一切無。
皆由真谛應作此問。
善友何者是真實。
何者是俗谛。
答曰。
一切諸法無有自性。
是為真實。
于無自性法中。
說有自性。
是名俗谛。
以于無中假說有故。
問曰。
是執無有自性。
為當依世俗言故有。
為當唯是語言。
若依世俗言。
有此執者。
此執則不可說。
何以故。
執是無故。
若此執唯是語言。
則無所诠世俗語言不成就故。
若不成就。
是世俗者。
是義不然。
又若汝謂于無自性中。
執有自性。
是名為俗。
若執有者。
雲何是無。
答曰。
為颠倒品類故。
故無中說有。
乃至于無常樂。
我等諸法說言皆有。
常等諸德。
其體實無。
但假說有。
如此執者。
為四倒攝。
是故雖執是有。
而得是無。
問曰。
如此颠倒為有為無。
若是有者。
一切諸法無有自性。
是義不然。
若是無者。
此執颠倒亦不得成。
若無性中。
執有自性為俗谛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二谛不可說有。
不可說無。
非有非無故。
真谛不可說有。
不可說無者。
無人法故。
不可說有。
顯二空故。
不可說無。
俗谛亦爾。
分别性故。
不可說有。
依他性故。
不可說無。
複次真谛不定。
有無人法。
無不無二。
空有不有。
俗谛亦爾。
分别性故。
非決定無。
依他性故。
非決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