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卷下

關燈
無著菩薩造 真谛三藏譯 入因果修差别勝相第五 如此已說入因果勝相。

    雲何應知入因果修差别。

    由十種菩薩地。

    何者為十。

    一歡喜地。

    二無垢地。

    三明焰地。

    四燒然地。

    五難勝地。

    六現前地。

    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

    九善慧地。

    十法雲地。

    雲何應知以此義成立諸地為十。

    為對治地障十種無明故。

    于十相所顯法界有十種無明猶在為障。

    何者能顯法界十相。

    于初地由一切遍滿義。

    應知法界。

    于二地由最勝義。

    于三地由勝流義。

    于四地由無攝義。

    于五地由相續不異義。

    于六地由無染淨義。

    于七地由種種法無别義。

    于八地由不增減義。

    于九地由定自在依止義。

    由土自在依止義。

    由智自在依止義。

    于十地由業自在依止義。

    由陀羅尼門三摩提門自在依止義。

    應知法界。

    此中說偈。

     遍滿最勝義  勝流及無攝 無異無染淨  種種法無别 不增減四種  自在依止義 業自在依止  總持三摩提 如此二偈依中邊分别論。

    應當了知。

    複次此無明應知。

    于二乘非染污。

    于菩薩是染污。

    雲何初地名歡喜。

    由始得自他利益功能故。

    雲何二地名無垢。

    此地遠離犯菩薩戒垢故。

    雲何三地名明焰。

    由無退三摩提及三摩跋提依止故。

    大法光明依止故。

    雲何四地名燒然。

    由助菩提法能焚滅一切障故。

    雲何五地名難勝。

    真俗二智更互相違能合難合令相應故。

    雲何六地名現前。

    由十二緣生智依止故。

    能令般若波羅蜜現前住故。

    雲何七地名遠行。

    由至有功用行最後邊故。

    雲何八地名不動。

    由一切相及作意功用不能動故。

    雲何九地名善慧。

    由最勝無礙辯智依止故。

    雲何十地名法雲。

    由緣通境知一切法一切陀羅尼及三摩提門為藏故。

    譬雲能覆如虛空粗障故。

    能圓滿法身故。

     雲何應知得諸地相。

    由四種相。

    一由已得信樂相。

    于一一地決定生信樂故。

    二由已得行相。

    得與地相應十種法正行故。

    三由已得通達相。

    先于初地通達真如法界時。

    皆能通達一切地故。

    四由已得成就相。

    此十地皆已至究竟修行故。

    雲何應知修諸地相諸菩薩。

    先于地地中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

    各有五相修習得成。

    何者為五。

    一集總修。

    二無相修。

    三無功用修。

    四熾盛修。

    五不知足修。

    應知于諸地皆有此五修。

    此五修生五法為果。

    何者為五。

    一刹那刹那能壞一切粗重依法。

    二能得出離種種亂想法樂。

    三能見一切處無量無分别相善法光明。

    四如所分别法相轉得清淨分恒相續生。

    為圓滿成就法身。

    五于上品中轉增為最上上品因緣聚集。

    于十地中修十波羅蜜随次第成。

    于前六地有六波羅蜜如次第說。

    于後四地有四波羅蜜。

    一漚和拘舍羅波羅蜜。

    六波羅蜜所生長善根功德。

    施與一切衆生悉令平等。

    為一切衆生回向無上菩提。

    二波尼他那波羅蜜。

    此度能引攝種種願。

    于未來世感六度生緣故。

    三婆羅波羅蜜。

    由思擇修習力伏諸波羅蜜對治故。

    能引六波羅蜜相續生無有間缺。

    四若那波羅蜜。

    此度是能成立前六度智。

    能令菩薩于大集中受法樂。

    及成熟衆生。

    後四波羅蜜應知是無分别後智。

    攝一切波羅蜜。

    于一切地中不同時修習。

    從波羅蜜藏藏經。

    應知此法門廣顯諸義。

    于幾時中修習十地。

    正行得圓滿。

    有五種人。

    于三阿僧祇劫修行圓滿。

    或七阿僧祇劫。

    或三十三阿僧祇劫。

    何者為五人。

    行願行地人滿一阿僧祇劫。

    行清淨意行人。

    行有相行人。

    行無相行人。

    于六地乃至七地滿第二阿僧祇劫。

    從此後無功用行人。

    乃至十地滿第三阿僧祇劫。

    複次雲何七阿僧祇劫。

    地前有三地。

    中有四地。

    前三者。

    一不定阿僧祇。

    二定阿僧祇。

    三授記阿僧祇。

    地中有四者。

    一依實谛阿僧祇。

    二依舍阿僧祇。

    三依寂靜阿僧祇。

    四依智慧阿僧祇。

    複次雲何三十三阿僧祇。

    方便地中有三阿僧祇。

    一信行阿僧祇。

    二精進行阿僧祇。

    三趣向行阿僧祇。

    于十地中地地各三阿僧祇。

    謂入住出。

    如此阿僧祇修行十地正行圓滿。

     有善根願力  心堅進增上 三種阿僧祇  說正行成就 攝大乘論依戒學勝相第六 如此已說入因果修差别。

    雲何應知依戒學差别。

    應知如于菩薩地正受菩薩戒品中說。

    若略說由四種差别。

    應知菩薩戒有差别。

    何者為四。

    一品類差别。

    二共不共學處差别。

    三廣大差别。

    四甚深差别。

    品類差别者。

    有三種。

    一攝正護戒。

    二攝善法戒。

    三攝衆生利益戒。

    此中攝正護戒應知是二戒依止。

    攝善法戒是得佛法生起依止。

    攝衆生利益戒是成熟衆生依止。

    共學處戒者。

    是菩薩遠離性罪戒。

    不共學處戒者。

    是菩薩遠離制罪所立戒。

    此戒中或聲聞是處有罪。

    菩薩于中無罪。

    或菩薩是處有罪。

    聲聞于中無罪。

    菩薩有治身口意三品為戒。

    聲聞但有治身口為戒。

    是故菩薩有心地犯罪。

    聲聞則無此事。

    若略說所有身口意業事。

    能生衆生利益無有過失。

    此業菩薩皆應受學修行。

    如此應知共不共戒差别。

    廣大差别者。

    應知有四種。

    由四種廣大故。

    一種種無量學處廣大。

    二能攝無量福德廣大。

    三攝一切衆生利益安樂意廣大。

    四無上菩提依止廣大。

    甚深差别者。

    若菩薩由如此方便勝智行。

    殺生等十事無染濁過失。

    生無量福德速得無上菩提勝果。

    複次有變化所作身口業。

    應知是菩薩甚深戒。

    由此戒有時菩薩正居大王位。

    或現種種逼惱衆生。

    為安立衆生于戒律中。

    或現種種本生。

    由逼惱他及逼惱怨對。

    令他相愛利益安心。

    生他信心為先。

    後于三乘聖道中令彼善根成熟。

    是名菩薩甚深戒差别。

    由此四種差别。

    應知是略說菩薩受持戒差别。

    複次由此四種差别。

    更有差别不可數量菩薩戒差别。

    如毗那耶瞿沙毗佛略經中說。

     攝大乘論依心學勝相第七 如此已說依戒學差别。

    雲何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