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卷下

關燈
知依心學差别。

    略說由六種差别應知。

    何者為六。

    一境差别二衆類差别。

    三對治差别。

    四随用差别。

    五随引差别。

    六由事差别。

    境差别者。

    由緣大乘法為境起故。

    衆類差别者。

    大乘光三摩提。

    集福德王三摩提。

    賢護三摩提。

    首楞伽摩三摩提等。

    攝種種三摩提品類故。

    對治差别者。

    由緣一切法為通境智慧。

    如以楔出楔方便故。

    于本識中拔出一切粗重障故。

    随用差别者。

    于現世久安住三摩提樂中。

    如意能于勝處受生。

    随引差别者。

    能引無礙神通于一切世界。

    由事差别者。

    令動放光遍滿顯示轉變往還。

    促遠為近轉粗為細變細為粗。

    令一切色皆入身中。

    似彼同類入大集中。

    或顯或隐。

    具八自在伏障他神力。

    或施他辯才及憶念喜樂。

    或放光明能引具相大神通。

    能引一切難行正行。

    以能攝十種難修正行故。

    何者為十。

    一自受難修。

    自受菩提善願故。

    二不可回難修。

    由生死衆苦不令退轉故。

    三不背難修。

    由衆生作惡一向對彼故。

    四現前難修。

    于有怨衆生現前為行一切利益事故。

    五無染難修。

    菩薩生于世間不為世法之所染故。

    六信樂難修。

    行于無底大乘。

    能信樂廣大甚深義故。

    七通達難修。

    能通達人法二無我故。

    八随覺難修。

    諸佛如來甚深不了義經能如理判故。

    九不離不染難修。

    不舍生死不為生死染污故。

    十加行難修。

    諸佛如來于一切障解脫中住不作功用。

    能行一切衆生利益事。

    乃至窮生死後際樂修如此加行故。

    于随覺難修諸佛如來說不了義經。

    其義雲何。

    菩薩應随理覺察。

    如經言。

    雲何菩薩不損一物不施一人。

    若菩薩善能行施無量無數。

    于十方世界修布施行相續生起。

    雲何菩薩樂行布施。

    若菩薩不樂行一切施。

    雲何菩薩行信施心。

    若菩薩不行諸佛如來信心。

    雲何菩薩發行布施。

    若菩薩于布施中不策自身。

    雲何菩薩恒遊戲布施。

    若菩薩無布施時。

    雲何菩薩能大行施。

    若菩薩于施離娑羅想。

    雲何菩薩于施清淨。

    若菩薩郁波提貪吝。

    雲何菩薩能住于施。

    若菩薩不住究竟後際。

    雲何菩薩于施自在。

    若菩薩于施不得自在。

    雲何菩薩于施無盡。

    若菩薩不住無盡中如施經。

    于戒乃至般若如理應知。

    複有經言。

    雲何菩薩行殺生。

    若菩薩有命衆生斷其相續。

    雲何菩薩奪非他所與。

    若菩薩自奪非他所與衆生。

    雲何菩薩行邪淫。

    若菩薩于欲塵起邪意等。

    雲何菩薩能說妄語。

    若菩薩是妄能說為妄。

    雲何菩薩行兩舌。

    若菩薩恒住最極空寂處。

    雲何菩薩能住波留師。

    若菩薩住所知彼岸。

    雲何菩薩能說不相應語。

    若菩薩能分破諸法随類解釋。

    雲何菩薩行阿毗持诃婁。

    若菩薩數數令自身得無上諸定。

    雲何菩薩起憎害心。

    若菩薩于自他心地能害諸惑。

    雲何菩薩起邪見。

    若菩薩一切處遍行邪性如理觀察。

    複有經言。

    佛法甚深。

    何者甚深。

    此論中自廣分别。

    一切佛法常住為性。

    由法身常住故。

    一切佛法皆斷為性。

    由一切障皆斷盡故。

    一切佛法生起為性。

    由化身恒生起故。

    一切佛法能得為性。

    能得共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煩惱行故。

    一切佛法有欲為性。

    有欲衆生愛攝令成自體故。

    一切佛法有嗔為性。

    一切佛法有癡為性。

     一切佛法凡夫法為性。

    一切佛法無染著為性。

    成就真如一切障不能染故。

    一切佛法不可染著。

    諸佛出現于世。

    非世法所能染故。

    是故說佛法甚深。

    為修行波羅蜜。

    為成熟衆生為清淨佛土。

    為引攝一切佛法故。

    菩薩三摩提業差别應知。

     攝大乘論依慧學勝相第八 如此已說依定學差别。

    雲何應知依慧學差别。

    由無分别智自性依止緣起境界相貌立救難攝持伴類。

    果報等流出離。

    究竟行善加行無分别智後得智功德。

    無差别加行。

    無分别後得智。

    譬威德無功用作事甚深義故。

    應知依慧學差别。

    由依慧學差别。

    應知無分别智差别。

    無分别智自性。

    應知離五種相。

    五相者。

    一離非思惟故。

    二離非覺觀地故。

    三離滅想受定寂靜故。

    四離色自性故。

    五于真實義離異分别故。

    是五相所離智。

    此中應知是無分别智。

    于此中如所說。

    無分别智性中故說偈言。

     諸菩薩自性  五種相所離 無分别智性  于真無分别 諸菩薩依止  非心非非心 是無分别智  非思疾類故 諸菩薩因緣  有言聞熏習 是無分别智  如理正思惟 諸菩薩境界  不可言法性 是無分别智  二無我真如 諸菩薩相貌  于真如境中 是無分别智  無相無差别 相應自性義  所分别非他 字字相續故  由相應義成 離言說智慧  于所知不起 于言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諸菩薩攝持  是無分别智 此後得行持  為生長究竟 諸菩薩伴類  說是二種道 是無分别智  五度之品類 諸菩薩果報  于佛二圓聚 是無分别智  由加行至得 菩薩等流果  于後後生中 是無分别智  由展轉增勝 諸菩薩出離  得成相應故 是無分别智  應知于十地 諸菩薩究竟  由得淨三身 是無分别智  至勝自在故 不染如虛空  此無分别智 種種重惡業  由唯信樂故 清淨如虛空  此無分别智 解脫一切障  由得及成就 如虛空無染  是無分别智 若出現于世  非世法所染 如啞求受塵  如啞正受塵 如非啞受塵  三智譬如此 如愚求受塵  如愚正受塵 如非愚受塵  三智譬如此 如五求受塵  如五正受塵 如非五受塵  三智譬如此 如未識求解  如讀正受法 如解受法義  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