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無著菩薩造
真谛三藏譯
應知勝相第二之二
若唯識似塵顯現依止。
說名依他性。
雲何成依他。
何因緣說名依他。
從自熏習種子生故。
系屬因緣不得自在。
若生無有功能過一刹那得自住故。
說名依他。
若分别性依他實無所有似塵顯現。
雲何成分别。
何因緣說名分别。
無量相貌意識分别。
颠倒生因故成分别。
無有自相唯見分别故。
說名分别。
若真實性分别性永無所有為相。
雲何成真實。
何因緣說名真實。
由如無不如故成真實。
由成就清淨境界由一切善法中最勝。
于勝義成就故說名真實。
複次若有分别及所分别。
分别性成。
此中何法名分别。
何法所分别。
何法名分别性。
意識是分别。
具三種分别故。
何以故。
此識自言熏習為種子。
及一切識言熏習為種子。
是故此生。
由無邊分别。
一切處分别但名分别。
說名分别。
此依他但是所分别。
是因能成依他性為所分别。
此中名分别性。
雲何分别能計度。
此依他性。
但如萬物相。
緣何境界。
執何相貌。
雲何觀見。
雲何緣起。
雲何言說。
雲何增益。
由名等境界于依他性中。
由執著相。
由決判起見。
由覺觀言說緣起。
由見等四種言說實無有塵計實有為增益。
由此因故能分别。
此三種性雲何。
與他為異為不異。
非異非不異。
應如此說。
有别義依他性名依他。
有别義此成分别。
有别義此成真實。
何者别義說此名依他。
從熏習種子系屬他故。
複有何義此成分别。
此依他性為分别因。
是所分别故成分别。
複有何義此成真實。
此依他性或成真實。
如所分别實不如是有故。
複有何義由此一識成一切種種識相貌。
本識識所餘生起識種種相貌故。
複因此相貌生故。
依他性有幾種。
若略說有二種。
一系屬熏習種子。
二系屬淨品不淨品性不成就。
是故由此二種系屬說名依他。
分别性亦有二種。
一由分别自性。
二由分别差别真實性。
亦有二種一自性成就。
二清淨成就。
複有分别更成四種。
一分别自性。
二分别差别。
三有覺。
四無覺。
有覺者。
能了别名言衆生分别。
無覺者。
不能了别名言衆生分别。
複次分别有五種。
一依名分别義自性。
譬如此名目此義。
二依義分别名自性。
譬如此義屬此名。
三依名分别名自性。
譬如分别未識義名。
四依義分别義自性。
譬如分别未識名義。
五依二分别二自性。
譬如此名此義。
何義何名若攝一切分别。
複有十種。
一根本分别。
謂本識。
二相分别。
謂色等識。
三依顯示分别。
謂有依止眼等識識。
四相變異分别。
謂老等變異。
苦樂等受。
欲等惑及枉。
時節等變異。
地獄等欲界等變異。
五依顯示變異分别。
謂如前所說變異起變異分别。
六他引分别。
謂聞非正法類聞正法類分别。
七不如理分别。
謂正法外人非正法類分别。
八如理分别。
謂正法内人聞正法類分别。
九決判執分别。
謂不如理思惟種類身見為根本。
與六十二見相應分别。
十散動分别。
謂菩薩十種分别。
無有相散動。
有相散動。
增益散動。
損減散動。
一執散動。
異執散動。
通散動。
别散動。
如名起義散動。
如義起名散動。
為對治此十種散動分别故。
于一切般若波羅蜜教中佛世尊說。
無分别智能對治此十種散動。
應知具足般若波羅蜜經義。
如般若波羅蜜經言。
雲何菩薩行于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
是菩薩實有菩薩。
不見有菩薩。
不見菩薩名。
不見般若波羅蜜。
不見行。
不見不行。
不見色。
不見受想行識。
何以故。
色由自性空。
不由空空見色空。
非色無色異空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何以故。
舍利弗。
此但有名。
所謂色是自性。
無生無滅無染無淨。
對假立名分别諸法。
由假立客名随說諸法如如。
随說如是如是生起執著。
如此一切名菩薩不見。
若不見不生執著。
如觀色乃至識亦應作如此觀。
由此般若波羅蜜經文句。
應随順思惟十種分别義。
若由此别意依他性成有三性。
是三性雲何。
性有三異。
不成相雜無相雜義。
由此道理此性成依他。
不由此成分别及真實。
由此道理此性成分别。
不由此成依他及真實由此道理此性成真實。
不由此成依他及分别。
雲何得知此依他性。
由分别性顯現似法。
不與分别性同體。
未得名前于義不應生智故。
法體與名一則此義相違。
由名多故。
若名與義一。
名既多義應成多。
此義體相違。
由名不定體相雜此義相違。
此中說偈。
于名前無智 多名及不定 義成由同體 多雜體相違 法無顯似有 無染而有淨 是故譬幻事 亦以譬虛空 雲何如此顯現而實非有。
依他性一切種非不有。
若無依他性真實性亦無。
一切無不成。
若無依他性及真實性。
則有無染污及清淨品過失。
此二品可知非無是故非一切皆無。
此中說偈。
若無依他性 真實性亦無 則恒無二品 謂染污清淨 諸佛世尊于大乘中說鞞佛略經。
此經中說。
雲何應知分别性。
由說無有品類此性應知。
雲何應知依他性。
由說幻事鹿渴夢相影光谷向水月變化如此等譬應知其性。
雲何應知真實性。
由說四種清淨法應知。
此性四種清淨法者。
一此法本來自性清淨。
謂如如空實際無相真實法界。
二無垢清淨。
謂此法出離一切客塵障垢。
三至得道清淨。
謂一切助道法及諸波羅蜜等。
四道生境界清淨。
謂正說大乘法。
何以故。
此說是清淨因故非分别。
清淨法界流故非依他。
由此四種清淨法。
攝一切清淨法皆盡。
此中說偈。
幻等顯依他 說無顯分别 若說四清淨 此說屬真實 清淨由
說名依他性。
雲何成依他。
何因緣說名依他。
從自熏習種子生故。
系屬因緣不得自在。
若生無有功能過一刹那得自住故。
說名依他。
若分别性依他實無所有似塵顯現。
雲何成分别。
何因緣說名分别。
無量相貌意識分别。
颠倒生因故成分别。
無有自相唯見分别故。
說名分别。
若真實性分别性永無所有為相。
雲何成真實。
何因緣說名真實。
由如無不如故成真實。
由成就清淨境界由一切善法中最勝。
于勝義成就故說名真實。
複次若有分别及所分别。
分别性成。
此中何法名分别。
何法所分别。
何法名分别性。
意識是分别。
具三種分别故。
何以故。
此識自言熏習為種子。
及一切識言熏習為種子。
是故此生。
由無邊分别。
一切處分别但名分别。
說名分别。
此依他但是所分别。
是因能成依他性為所分别。
此中名分别性。
雲何分别能計度。
此依他性。
但如萬物相。
緣何境界。
執何相貌。
雲何觀見。
雲何緣起。
雲何言說。
雲何增益。
由名等境界于依他性中。
由執著相。
由決判起見。
由覺觀言說緣起。
由見等四種言說實無有塵計實有為增益。
由此因故能分别。
此三種性雲何。
與他為異為不異。
非異非不異。
應如此說。
有别義依他性名依他。
有别義此成分别。
有别義此成真實。
何者别義說此名依他。
從熏習種子系屬他故。
複有何義此成分别。
此依他性為分别因。
是所分别故成分别。
複有何義此成真實。
此依他性或成真實。
如所分别實不如是有故。
複有何義由此一識成一切種種識相貌。
本識識所餘生起識種種相貌故。
複因此相貌生故。
依他性有幾種。
若略說有二種。
一系屬熏習種子。
二系屬淨品不淨品性不成就。
是故由此二種系屬說名依他。
分别性亦有二種。
一由分别自性。
二由分别差别真實性。
亦有二種一自性成就。
二清淨成就。
複有分别更成四種。
一分别自性。
二分别差别。
三有覺。
四無覺。
有覺者。
能了别名言衆生分别。
無覺者。
不能了别名言衆生分别。
複次分别有五種。
一依名分别義自性。
譬如此名目此義。
二依義分别名自性。
譬如此義屬此名。
三依名分别名自性。
譬如分别未識義名。
四依義分别義自性。
譬如分别未識名義。
五依二分别二自性。
譬如此名此義。
何義何名若攝一切分别。
複有十種。
一根本分别。
謂本識。
二相分别。
謂色等識。
三依顯示分别。
謂有依止眼等識識。
四相變異分别。
謂老等變異。
苦樂等受。
欲等惑及枉。
時節等變異。
地獄等欲界等變異。
五依顯示變異分别。
謂如前所說變異起變異分别。
六他引分别。
謂聞非正法類聞正法類分别。
七不如理分别。
謂正法外人非正法類分别。
八如理分别。
謂正法内人聞正法類分别。
九決判執分别。
謂不如理思惟種類身見為根本。
與六十二見相應分别。
十散動分别。
謂菩薩十種分别。
無有相散動。
有相散動。
增益散動。
損減散動。
一執散動。
異執散動。
通散動。
别散動。
如名起義散動。
如義起名散動。
為對治此十種散動分别故。
于一切般若波羅蜜教中佛世尊說。
無分别智能對治此十種散動。
應知具足般若波羅蜜經義。
如般若波羅蜜經言。
雲何菩薩行于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
是菩薩實有菩薩。
不見有菩薩。
不見菩薩名。
不見般若波羅蜜。
不見行。
不見不行。
不見色。
不見受想行識。
何以故。
色由自性空。
不由空空見色空。
非色無色異空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何以故。
舍利弗。
此但有名。
所謂色是自性。
無生無滅無染無淨。
對假立名分别諸法。
由假立客名随說諸法如如。
随說如是如是生起執著。
如此一切名菩薩不見。
若不見不生執著。
如觀色乃至識亦應作如此觀。
由此般若波羅蜜經文句。
應随順思惟十種分别義。
若由此别意依他性成有三性。
是三性雲何。
性有三異。
不成相雜無相雜義。
由此道理此性成依他。
不由此成分别及真實。
由此道理此性成分别。
不由此成依他及真實由此道理此性成真實。
不由此成依他及分别。
雲何得知此依他性。
由分别性顯現似法。
不與分别性同體。
未得名前于義不應生智故。
法體與名一則此義相違。
由名多故。
若名與義一。
名既多義應成多。
此義體相違。
由名不定體相雜此義相違。
此中說偈。
于名前無智 多名及不定 義成由同體 多雜體相違 法無顯似有 無染而有淨 是故譬幻事 亦以譬虛空 雲何如此顯現而實非有。
依他性一切種非不有。
若無依他性真實性亦無。
一切無不成。
若無依他性及真實性。
則有無染污及清淨品過失。
此二品可知非無是故非一切皆無。
此中說偈。
若無依他性 真實性亦無 則恒無二品 謂染污清淨 諸佛世尊于大乘中說鞞佛略經。
此經中說。
雲何應知分别性。
由說無有品類此性應知。
雲何應知依他性。
由說幻事鹿渴夢相影光谷向水月變化如此等譬應知其性。
雲何應知真實性。
由說四種清淨法應知。
此性四種清淨法者。
一此法本來自性清淨。
謂如如空實際無相真實法界。
二無垢清淨。
謂此法出離一切客塵障垢。
三至得道清淨。
謂一切助道法及諸波羅蜜等。
四道生境界清淨。
謂正說大乘法。
何以故。
此說是清淨因故非分别。
清淨法界流故非依他。
由此四種清淨法。
攝一切清淨法皆盡。
此中說偈。
幻等顯依他 說無顯分别 若說四清淨 此說屬真實 清淨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