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本卷上

關燈
非如外種。

    複說二頌。

     外或無熏習  非内種應知 聞等熏習無  果生非道理 作不作失得  過故成相違 外種内為緣  由依彼熏習 複次其餘轉識。

    普于一切自體諸趣。

    應知說名能受用者。

    如中邊分别論中說。

    伽他曰。

     一則名緣識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别推心法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如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說。

    伽他曰。

     諸法于識藏  識于法亦爾 更互為果性  亦常為因性 若于第一緣起中。

    如是二識互為因緣。

    于第二緣起中。

    複是何緣是增上緣。

    如是六識幾緣所生。

    增上所緣等無間緣。

    如是三種緣起。

    謂窮生死愛非愛趣。

    及能受用具有四緣。

    如是已安立阿賴耶識異門及相。

    複雲何知如是異門。

    及如是相決定唯在阿賴耶識。

    非于轉識。

    由若遠離如是安立阿賴耶識。

    雜染清淨皆不得成。

    謂煩惱雜染。

    若業雜染。

    若生雜染。

    皆不成故。

    世間清淨出世清淨。

    亦不成故。

    雲何煩惱雜染不成。

    以諸煩惱及随煩惱熏習所作。

    彼種子體于六識身不應理故。

    所以者何。

    若立眼識貪等煩惱及随煩惱俱生俱滅。

    此由彼熏成種非餘。

    即此眼識若已謝滅。

    餘識所間如是熏習。

    熏習所依皆不可得。

    從此先滅餘識所間現無有體。

    眼識與彼貪等俱生。

    不應道理。

    以彼過去現無體故。

    如從過去現無體業。

    異熟果生不應道理。

    又此眼識貪等俱生。

    所有熏習亦不成就。

    然此熏習不住貪中。

    由彼貪欲是能依故。

    不堅住故。

    亦不得住所餘識中。

    以彼諸識所依别故。

    又無決定俱生滅故。

    亦複不得住自體中。

    由彼自體決定無有俱生滅故。

    是故眼識貪等煩惱。

    及随煩惱之所熏習不應道理。

    又複此識非識所熏。

    如說眼識所餘轉識亦複如是。

    如應當知。

     複次從無想等上諸地沒來生此間。

    爾時煩惱及随煩惱所染初識。

    此識生時應無種子。

    由所依止及彼熏習并已過去。

    現無體故。

     複次對治煩惱識。

    若已生一切世間餘識已滅。

    爾時若離阿賴耶識。

    所餘煩惱及随煩惱種子。

    在此對治識中不應道理。

    此對治識自性解脫故。

    與餘煩惱及随煩惱不俱生滅故。

    複于後時世間識生。

    爾時若離阿賴耶識。

    彼諸熏習及所依止久已過去。

    現無體故。

    應無種子而更得生。

    是故若離阿賴耶識。

    煩惱雜染皆不得成。

     雲何為業雜染不成。

    行為緣識不相應故。

    此若無者。

    取為緣有亦不相應。

     雲何為生雜染不成。

    結相續時不相應故。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沒已生時。

    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識結生相續。

    此染污意識于中有中滅。

    于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

    若即意識與彼和合。

    既和合已依止此識。

    于母胎中有意識轉。

    若爾即應有二意識于母胎中同時而轉。

    又即與彼和合之識是意識性。

    不應道理。

    依染污故。

    時無斷故。

    意識所緣不可得故。

    設和合識即是意識。

    為此和合意識。

    即是一切種子識為依止。

    此識所生餘意識。

    是一切種子識。

    若此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

    即是阿賴耶識。

    汝以異名立為意識。

    若能依止識。

    是一切種子識。

    是則所依因識。

    非一切種子識能依果識是一切種子識。

    不應道理。

    是故成就此和合識非是意識。

    但是異熟識。

    是一切種子識。

     複次結生相續已。

    若離異熟識。

    執受色根亦不可得。

    其餘諸識各别依故。

    不堅住故。

    是諸色根不應離識。

     若離異熟識。

    識與名色更互相依。

    譬如蘆束相依而轉。

    此亦不成。

     若離異熟識。

    已生有情識食不成。

    何以故。

    以六識中随取一識。

    于三界中已生有情。

    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若從此沒于等引地正受生時。

    由非等引染污意識結生相續。

    此非等引染污之心。

    彼地所攝離異熟識。

    餘種子體定不可得。

     複次生無色界。

    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

    染污善心應無種子。

    染污善心應無依持。

     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現在前。

    餘世間心皆滅盡故。

    爾時便應滅離彼趣。

    若生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

    出世間心現在前時。

    即應二趣悉皆滅離。

    此出世識不以非想非非想處為所依趣。

    亦不應以無所有處為所依趣。

    亦非涅槃為所依趣。

     又将沒時造善造惡。

    或下或上所依漸冷。

    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

    是故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者。

    此生雜染亦不得成。

     雲何世間清淨不成。

    謂未離欲纏貪。

    未得色纏心者。

    即以欲纏善心為離欲纏貪故勤修加行。

    此欲纏加行心與色纏心不俱生滅故。

    非彼所熏。

    為彼種子不應道理。

    又色纏心過去多生。

    餘心間隔不應為今定心種子。

    唯無有故。

    是故成就色纏定心一切種子異熟果識。

    展轉傳來為今因緣。

    加行善心為增上緣。

    如是一切離欲地中如應當知。

    如是世間清淨。

    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

    理不得成。

     雲何出世清淨不成。

    謂世尊說。

    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

    由此為因正見得生。

    此他言音如理作意。

    為熏耳識。

    為熏意識。

    為兩俱熏。

    若于彼法如理思惟。

    爾時耳識且不得起。

    意識亦為種種散動餘識所間。

    若與如理作意相應生時。

    此聞所熏意識與彼熏習。

    久滅過去定無有體。

    雲何複為種子能生後時如理作意相應之心。

    又此如理作意相應是世間心。

    彼正見相應是出世心。

    曾未有時俱生俱滅。

    是故此心非彼所熏。

    既不被熏。

    為彼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