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本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解脫成就故不為說。
若諸菩薩定于一切境智處轉。
是故為說。
若離此智不易證得一切智智。
複次聲聞乘中。
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
如彼增壹阿笈摩說。
世間衆生愛阿賴耶。
樂阿賴耶。
欣阿賴耶。
喜阿賴耶。
為斷如是阿賴耶故。
說正法時恭敬攝耳。
住求解心法随法行。
如來出世如是甚奇。
希有正法出現世間。
于聲聞乘如來出現。
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
于大衆部阿笈摩中。
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
如樹依根。
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
有處有時見色心斷。
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
阿賴耶如是所知依。
說阿賴耶識為性。
阿陀那識為性。
心為性。
阿賴耶為性。
根本識為性。
窮生死蘊為性等。
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路。
複有一類。
謂心意識義一文異。
是義不成意識兩義差别可得。
當知心義亦應有異複有一類。
謂薄伽梵所說。
衆生愛阿賴耶。
乃至廣說。
此中五取蘊說名阿賴耶。
有餘複謂。
貪俱樂受名阿賴耶。
有餘複謂。
薩迦耶見名阿賴耶。
此等諸師由教及證愚于藏識故。
作此執如是安立。
阿賴耶名随聲聞乘安立。
道理亦不相應。
若不愚者取此藏識安立。
彼說阿賴耶名。
如是安立則為最勝。
雲何最勝。
若五取蘊名阿賴耶。
生惡趣中一向苦處最可厭逆。
衆生一向不起愛樂。
于中執藏不應道理。
以彼常求速舍離故。
若貪俱樂受名阿賴耶。
第四靜慮以上無有具。
彼有情常有厭逆。
于中執藏亦不應理。
若薩迦耶見名阿賴耶。
于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恒有厭逆。
于中執藏亦不應理。
阿賴耶識内我性攝。
雖生惡趣一向苦處。
求離苦蘊。
然于藏識我愛随縛未嘗求離。
雖生第四靜慮以上。
于貪俱樂恒有厭逆。
然于藏識我愛随縛。
雖于此正法信解無我者厭逆我見。
然于藏識我愛随縛。
是故安立阿賴耶識。
名阿賴耶成就最勝。
如是已說阿賴耶識安立異門。
安立此相雲何可見。
安立此相略有三種。
一者安立自相。
二者安立因相。
三者安立果相。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自相者。
謂依一切雜染品法。
所有薰習為彼生因。
由能攝持種子相應。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因相者。
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于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為因。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果相者。
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薰習。
阿賴耶識相續而生。
複次何等名為薰習。
薰習能诠何為所诠。
謂依彼法俱生俱滅。
此中有能生彼因性。
是謂所诠。
如苣蕂中有花薰習。
苣蕂與華俱生俱滅。
是諸苣蕂帶能生彼香因而生。
又如所立貪等行者。
貪等薰習。
依彼貪等俱生俱滅。
此心帶彼生因而生。
或多聞者多聞薰習。
依聞作意俱生俱滅。
此心帶彼記因而生。
由此薰習能攝持故。
名持法者。
阿賴耶識薰習道理。
當知亦爾。
複次阿賴耶識中諸雜染品法種子。
為别異住。
為無别異。
非彼種子有别實物。
于此中住亦非不異。
然阿賴耶識如是而生。
有能生彼功能差别。
名一切種子識。
複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
同時更互為因。
雲何可見。
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
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
應觀此中更互為因。
道理亦爾。
如阿賴耶識為雜染諸法因。
雜染諸法亦為阿賴耶識因。
唯就如是安立因緣。
所餘因緣不可得故。
雲何薰習無異無雜。
而能與彼有異有雜諸法為因。
如衆缬具缬所缬衣。
當缬之時雖複未有異雜非一品類可得。
入染器後爾時衣上便有異雜非一品類。
染色絞絡文像顯現。
阿賴耶識亦複如是。
異雜能薰之所薰習。
于薰習時雖複未有異雜可得。
果生染器現前已後。
便有異雜無量品類。
諸法顯現如是緣起。
于大乘中極細甚深。
又若略說有二緣起。
一者分别自性緣起。
二者分别愛非愛緣起。
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緣起。
以能分别種種自性為緣性故。
複有十二支緣起。
是名分别愛非愛緣起。
以于善趣惡趣能分别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
于阿賴耶識中。
若愚第一緣起。
或有分别自性為因。
或有分别宿作為因。
或有分别自在變化為因。
或有分别實我為因。
或有分别無因無緣。
若愚第二緣起。
複有分别。
我為作者。
我為受者。
譬如衆多生盲士夫未曾見象。
複有以象說而示之。
彼諸生盲有觸象鼻。
有觸其牙。
有觸其耳。
有觸其足。
有觸其尾。
有觸脊[月*梁]。
諸有問言。
象為何相。
或有說言象如犁柄。
或說如杵。
或說如箕。
或說如臼。
或說如帚。
或有說言象如石山。
若不解了此二緣起。
無明生盲亦複如是。
或有計執自性為因。
或有計執宿作為因。
或有計執自在為因。
或有計執實我為因。
或有計執無因無緣。
或有計執我為作者我為受者。
阿賴耶識自性因性及果性等。
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
一切種子為其自性。
能攝三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
此中五頌。
外内不明了 于二唯世俗 勝義諸種子 當知有六種 刹那滅俱有 恒随轉應知 決定待衆緣 唯能引自果 堅無記可熏 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 是為熏習相 六識無相應 三差别相違 二念不俱有 類例餘成失 此外内種子 能生引應知 枯喪由能引 任運後滅故 為顯内種
若諸菩薩定于一切境智處轉。
是故為說。
若離此智不易證得一切智智。
複次聲聞乘中。
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
如彼增壹阿笈摩說。
世間衆生愛阿賴耶。
樂阿賴耶。
欣阿賴耶。
喜阿賴耶。
為斷如是阿賴耶故。
說正法時恭敬攝耳。
住求解心法随法行。
如來出世如是甚奇。
希有正法出現世間。
于聲聞乘如來出現。
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
于大衆部阿笈摩中。
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
如樹依根。
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
有處有時見色心斷。
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
阿賴耶如是所知依。
說阿賴耶識為性。
阿陀那識為性。
心為性。
阿賴耶為性。
根本識為性。
窮生死蘊為性等。
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路。
複有一類。
謂心意識義一文異。
是義不成意識兩義差别可得。
當知心義亦應有異複有一類。
謂薄伽梵所說。
衆生愛阿賴耶。
乃至廣說。
此中五取蘊說名阿賴耶。
有餘複謂。
貪俱樂受名阿賴耶。
有餘複謂。
薩迦耶見名阿賴耶。
此等諸師由教及證愚于藏識故。
作此執如是安立。
阿賴耶名随聲聞乘安立。
道理亦不相應。
若不愚者取此藏識安立。
彼說阿賴耶名。
如是安立則為最勝。
雲何最勝。
若五取蘊名阿賴耶。
生惡趣中一向苦處最可厭逆。
衆生一向不起愛樂。
于中執藏不應道理。
以彼常求速舍離故。
若貪俱樂受名阿賴耶。
第四靜慮以上無有具。
彼有情常有厭逆。
于中執藏亦不應理。
若薩迦耶見名阿賴耶。
于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恒有厭逆。
于中執藏亦不應理。
阿賴耶識内我性攝。
雖生惡趣一向苦處。
求離苦蘊。
然于藏識我愛随縛未嘗求離。
雖生第四靜慮以上。
于貪俱樂恒有厭逆。
然于藏識我愛随縛。
雖于此正法信解無我者厭逆我見。
然于藏識我愛随縛。
是故安立阿賴耶識。
名阿賴耶成就最勝。
如是已說阿賴耶識安立異門。
安立此相雲何可見。
安立此相略有三種。
一者安立自相。
二者安立因相。
三者安立果相。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自相者。
謂依一切雜染品法。
所有薰習為彼生因。
由能攝持種子相應。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因相者。
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于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為因。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果相者。
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薰習。
阿賴耶識相續而生。
複次何等名為薰習。
薰習能诠何為所诠。
謂依彼法俱生俱滅。
此中有能生彼因性。
是謂所诠。
如苣蕂中有花薰習。
苣蕂與華俱生俱滅。
是諸苣蕂帶能生彼香因而生。
又如所立貪等行者。
貪等薰習。
依彼貪等俱生俱滅。
此心帶彼生因而生。
或多聞者多聞薰習。
依聞作意俱生俱滅。
此心帶彼記因而生。
由此薰習能攝持故。
名持法者。
阿賴耶識薰習道理。
當知亦爾。
複次阿賴耶識中諸雜染品法種子。
為别異住。
為無别異。
非彼種子有别實物。
于此中住亦非不異。
然阿賴耶識如是而生。
有能生彼功能差别。
名一切種子識。
複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
同時更互為因。
雲何可見。
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
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
應觀此中更互為因。
道理亦爾。
如阿賴耶識為雜染諸法因。
雜染諸法亦為阿賴耶識因。
唯就如是安立因緣。
所餘因緣不可得故。
雲何薰習無異無雜。
而能與彼有異有雜諸法為因。
如衆缬具缬所缬衣。
當缬之時雖複未有異雜非一品類可得。
入染器後爾時衣上便有異雜非一品類。
染色絞絡文像顯現。
阿賴耶識亦複如是。
異雜能薰之所薰習。
于薰習時雖複未有異雜可得。
果生染器現前已後。
便有異雜無量品類。
諸法顯現如是緣起。
于大乘中極細甚深。
又若略說有二緣起。
一者分别自性緣起。
二者分别愛非愛緣起。
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緣起。
以能分别種種自性為緣性故。
複有十二支緣起。
是名分别愛非愛緣起。
以于善趣惡趣能分别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
于阿賴耶識中。
若愚第一緣起。
或有分别自性為因。
或有分别宿作為因。
或有分别自在變化為因。
或有分别實我為因。
或有分别無因無緣。
若愚第二緣起。
複有分别。
我為作者。
我為受者。
譬如衆多生盲士夫未曾見象。
複有以象說而示之。
彼諸生盲有觸象鼻。
有觸其牙。
有觸其耳。
有觸其足。
有觸其尾。
有觸脊[月*梁]。
諸有問言。
象為何相。
或有說言象如犁柄。
或說如杵。
或說如箕。
或說如臼。
或說如帚。
或有說言象如石山。
若不解了此二緣起。
無明生盲亦複如是。
或有計執自性為因。
或有計執宿作為因。
或有計執自在為因。
或有計執實我為因。
或有計執無因無緣。
或有計執我為作者我為受者。
阿賴耶識自性因性及果性等。
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
一切種子為其自性。
能攝三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
此中五頌。
外内不明了 于二唯世俗 勝義諸種子 當知有六種 刹那滅俱有 恒随轉應知 決定待衆緣 唯能引自果 堅無記可熏 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 是為熏習相 六識無相應 三差别相違 二念不俱有 類例餘成失 此外内種子 能生引應知 枯喪由能引 任運後滅故 為顯内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