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卷上

關燈
故生。

    或多貪欲者有貪習。

    貪等同生滅。

    有彼心故。

    彼因相似生。

    或複多聞者有多聞習。

    彼聞憶念已同生滅心中。

    彼說因相事生故。

    是以有此習義故。

    說為法器。

    亦名持法。

    如是阿犁耶識中亦如是。

    何者複彼阿犁耶識中染等諸法種子。

    為當分别住。

    為不分别。

    彼非如物分别。

    彼處住非不分别。

    然如是生彼阿犁耶識。

    彼生勝力故。

    說為一切種子。

    雲何彼阿犁耶識及諸染法。

    同時見疊互作因事。

    所謂如燈焰及炷生燒因同時疊互作因。

    及如葦束疊互人捉故同時不堕地中。

    此亦如是。

    疊互作因事。

    應知亦如阿犁耶識諸染法作因。

    諸染法與阿犁耶識。

    如是因緣差别事。

    不見有餘因緣。

    雲何無分别種種習而與有分别種種諸法因成。

    所謂如種種色染衣已不見種種色。

    若彼衣浸在器中。

    爾時彼諸色種種差别見。

    非一器中故。

    如是阿犁耶識種種習薰習薰時雖非種種。

    能生果時向色器已。

    無量種種相現諸法種種事。

    此是大乘中甚微最細因緣。

    有二種。

    一者性差别二者愛不愛果差别。

    是中所有依此阿犁耶識生諸法者。

    此是性差别種種性分别現緣故。

    是中迷初因緣者。

    于阿犁耶識中或言性因事。

    或言本作因事。

    或言自在應化因事。

    或言自身我因相事。

    或言無因無緣事。

    第二因緣迷者。

    複自身計為作者食者。

    譬如衆生盲人彼未曾見象。

    為彼盲人将示象。

    諸生盲者或捉象鼻或牙或耳或足或尾或背。

    彼示已問象何相或說言如犁轅。

    或言如杵。

    或言如簸箕。

    或言如碓臼。

    或言如苕帚。

    或言如石山。

    如是不通達。

    不知此二種因緣故無明障故如生盲。

    或計為性或本因或自在或自身或無因或作者。

    或計為食者。

    阿犁耶識如象。

    性相自體不知故。

    略說阿犁耶識因事及果事報識一切種子性已。

    是故三界中攝一切身及一切道。

    是故說五偈。

     内外不分明  而說相順事 彼一切真實  說為六種子 空及同諸大  彼亦說随順 定而忘諸緣  及自果将來 彼見而無記  或順彼無餘 薰彼非餘處  然彼是習相 六無有順義  二别相違故 諸念無同故  生餘随順故 内外諸種子  彼說為生因 不續取盡故  自然壞遍故 所有餘六轉順識。

    彼一切身道處受果報。

    應知如中邊分别論說。

     一是作緣識  第二受果報 分别受報者  同發諸心爾 彼諸識疊互作緣故。

    大乘阿毗昙修多羅有偈。

     一切諸法依  如是彼諸識 疊互作果事  一切及因事 若此諸識疊互作因緣果者。

    初因緣及彼第二因緣有何緣。

    謂增上緣。

    然此六識有幾緣所生。

    增上念次第等緣生。

    是此餘三種因緣。

    世間者至愛不愛道。

    及受果報者四緣成。

    以分别明此阿犁耶識。

    傍名及相複雲何得知。

    唯是阿犁耶識如是傍名說及如是相。

    而非是六種轉順識爾。

    如是中間差别安阿犁耶識已。

    是故不成染淨事煩惱事及業事生染事不成。

    世間出世間淨事不成。

    雲何煩惱染事不成。

    是以六識身中煩惱染習種子作事不成如是。

    彼眼識貪煩惱使等同生滅彼。

    是彼者薰有子。

    及非與眼識滅已。

    餘識中間以非習。

    及不見習所依。

    既無眼識前滅。

    眼境中間同貪等生無故。

    是故過去者不成。

    如過業果報生。

    然彼眼識貪等同生故習不成。

    彼貪所依故。

    及貪不堅。

    非餘諸識别體故。

    諸識同時生滅無故非自性。

    餘性可有同生滅。

    如是故。

    非眼識貪等煩惱及使薰成。

    非彼識及識所薰。

    如眼識。

    如是餘六轉順識等如順釋。

    應知所有非想以上滅已。

    此處生煩惱染。

    彼初生識彼亦無種子生同依止。

    彼習過無故。

    以生煩惱對治識。

    彼餘一切世間識滅已。

    中間阿犁耶識煩惱及使種子。

    彼對治識中。

    不成于諸煩惱性解脫故。

    及同生滅無故。

    後複更生世間識故久滅無已同依彼習應離種子生中間阿犁耶識。

    是故中間阿犁耶識煩惱染事不成。

    雲何業染不成。

    行緣識不順義故。

    彼無取緣有。

    亦不順故。

    雲何生染不成。

    取後身身不順義故。

    不入定地中滅已在中陰。

    念雜染意識取後身。

    然彼雜染意識中陰中滅已。

    彼以歌啰啰故。

    母腹中托。

    若唯意識托者。

    托已彼依力故。

    母腹中應有依識行。

    是以二種意識從母胎應有。

    同有故而非彼所托意識。

    意識事成。

    上以雜染身故。

    及随順意識念。

    雖有彼意識托既休托意識。

    彼為一切種子。

    為當随彼身依行者。

    若随彼所托彼是一切種子者。

    是故唯阿犁耶識。

    是傍名差别安成依識爾。

    然若依彼故。

    一切種子者。

    彼以何依事作因識者。

    彼非一切種子。

    若所依作果事者。

    彼一切種子此義不成。

    是故此釋成。

    所有彼托識彼非意識。

    是報識。

    彼一切種子故。

    以取後身以認取餘色根。

    何者報識而認不可見上意。

    意識及不堅牢固。

    彼諸餘識取色根。

    無非色可成。

    是識及滅色疊互相依。

    如葦束順義故。

    行彼亦不成中間報識。

    食事義故。

    不成諸大。

    衆生非報識。

    中間諸六識随所三界中生諸大。

    衆生作食所見從此滅已。

    雖入生定。

    以雜染不入定。

    意識取後身。

    然彼不入定心。

    彼地中雜中間報識以種子不成。

    然生在無色界中。

    中間一切種子報識雜染善根覺者。

    無有種子。

    無所可依。

    得雜染善根心。

    還彼處現出世間心。

    諸餘世間心謝已。

    彼行應得回生非有想非無想生者。

    現不用處出世間心時應得回彼二道。

    彼出世間識非有想非無想。

    至所依非有用處行所依。

    涅槃道所依成。

    欲舍身時。

    或造善不善。

    若上若下漸次依迹。

    滅毒得清涼。

    不應成中間有阿犁耶識。

    是故生染中間一切種子報識中不成。

    雲何世間淨事不成。

    如是離諸欲者。

    未得色界心。

    唯得欲界善心。

    于欲生厭離。

    然是欲界中心。

    後用行色界心不共同生滅。

    彼不薰此種子者不成。

    非彼色界心。

    過去無量生所隔。

    彼入定心作種子不成。

    既無彼已釋成此所有。

    彼入定色界心一切種子報識久時轉轉來。

    後因緣故。

    是彼善行習故。

    彼心增上緣。

    如是一切厭離地行中随順如義應知。

    如是世間淨事中間一切種子報識不成。

    雲何出世間淨事不成。

    如佛所說。

    外聞他聲音以内寂靜思量。

    因彼事故得生正見。

    以聞彼聲響音念故。

    或薰耳識。

    或薰意識或薰彼二。

    是中彼諸法寂靜思惟憶念故。

    耳識爾時不行。

    意識亦餘識所隔雜故。

    若寂靜思惟行生時。

    彼久滅無常意識聞習所薰同習既無。

    何處複彼種子心。

    後時寂靜思惟行而生所有。

    彼寂靜思惟修行世間心。

    彼正見同順出世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