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阿僧伽作
後魏世佛陀扇多于洛陽譯
大乘阿毗昙經中。
對如來前為欲顯發大乘義故。
善住菩薩說。
所謂依大乘經。
明諸佛如來有十種勝妙勝語。
何等為十。
一者智依勝妙勝語。
二者智相勝妙勝語。
三者入智相勝妙勝語。
四者入彼因果勝妙勝語。
五者入彼修因果勝妙勝語。
六者還彼行中差别增上戒勝妙勝語。
七者增上心勝妙勝語。
八者增上慧勝妙勝語。
九者滅除勝妙勝語。
十者智勝妙勝語。
如是此修多羅句顯發。
說大乘是佛語。
雲何顯發。
如是此說中小乘經不說此十種句。
唯大乘中明。
所謂阿犁耶識。
智依事所說有三種性。
一者他性。
二者妄分别性。
三者成就性。
以智相事故。
唯記說入智相事者。
謂六波羅蜜。
入彼因果事者。
謂十菩薩地還彼修彼。
差别事中受菩薩戒謂增上戒。
首楞嚴虛。
空等諸三昧增上心事。
說無分别智。
謂增上心事說不住涅槃。
滅彼果事有三種佛身。
一者真身。
二者報身。
三者應身。
彼果智事。
說如是此十種句。
非小乘教故唯大乘中顯勝說及勝上故。
是故如來依為諸菩薩說。
以是義故。
依大乘教故。
諸佛如來說有十種勝妙勝語應知。
雲何複此十種相勝妙如來勝語。
明顯大乘是佛語。
及遮小乘是非大乘。
是以此十句小乘經所不說。
而大乘有說。
及此十句能令得大菩提善許不相違。
為得一切智智故是。
中說偈。
彼依智相依 彼因及彼果 彼三界差别 彼果及除滅 智及上妙乘 至于勝進修 彼說餘處所無有 此見勝因上菩提 佛語說于大乘中 十句勝說于此經 有何義故。
此諸十句如是漸次說。
是以菩薩從初學已。
先應諸法因果依已。
應于因緣善巧成。
而有于諸緣生法中應相善巧成舍離。
橫安謗遍善巧故。
菩薩如是善學故。
于彼善取相中應令證學。
是故令諸障中心得解脫。
于後入智相行已前修行中令修得六波羅蜜。
已深淨身心故。
是以淨心所攝。
六波羅蜜故。
于諸十地中分别修行三阿僧祇劫。
于後令滿三種菩薩戒。
滿已令彼果涅槃及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諸十句漸次說。
然此說中一切大乘略盡。
是中初說智依勝妙勝語。
如來經中說。
謂阿犁耶識。
以阿犁耶識語故。
作阿犁耶識語說。
如來于大乘阿毗昙經偈中說。
無始已來性 一切法所依 有彼諸道差 及令得涅槃 還彼經所說。
一切諸法家 彼識一切種 故說為家識 聰明者乘此 此是經證。
然複彼何故名阿犁耶識。
有生法者。
依彼一切諸染法作果。
于彼彼亦依諸識作因故。
說為阿犁耶識。
或複衆生依彼為我故。
名阿犁耶識。
彼亦名阿陀那識。
此中有何證如相續解脫經中說。
阿陀那識最微深 喻如水波于諸子 我不為凡言說此 莫執取以之為我 彼以何義故名阿陀那識。
依一切色相故。
及取一切依身事故。
如是彼依諸色等根不壞者。
乃至命不盡。
随順故。
未來取身彼能生取身。
是故彼名阿陀那識。
彼亦名心。
如佛所說心意識爾。
是中意有二種依。
近作緣事故。
近滅識依。
與意識作生因。
第二意雜四種煩惱。
常共同身見我慢愛身及無明。
彼是依識所染生。
若以一身所生識第二是染境界識義故。
取近義故。
及不分别義故明二意。
是中有偈。
雜染障無明 同法及諸五 三昧或勝事 說中應誠患 無想而起我 生順行無窮 近順起我相 一切是不成 離染無心事 二三是相違 彼無一切處 執成我等義 心順正義故 常順不相違 一切是同行 說無明不離 心及身第三離阿犁耶識更餘處無。
以是義故。
釋成阿犁耶識是心事随種子行。
彼意及意識。
以何義故。
說為心種種法。
種子習熏聚義故。
佛以何義故。
小乘經中彼心不說為阿犁耶識及阿陀那識。
攝甚微細智義故。
彼諸聲聞不修學行一切智人智故。
是故彼中間釋說智。
複說釋成解脫故不說。
諸菩薩者修行一切智人智故。
為彼說此識。
若不說者離彼識不得解行一切智人智。
然複異名。
小乘經說彼識。
如增一阿含中說。
喜樂阿犁耶世間。
及著阿犁耶。
阿犁耶所成。
并求阿犁耶。
滅阿犁耶故。
說法時親近正聽起随順心。
許取法及次法。
如來出世間時。
世間說此希有法故如來出思益經中說。
以此義故。
小乘經亦異名。
說此阿犁耶識。
大僧祇增一阿含經中亦說彼為根本。
如樹依根住故。
彌沙塞僧中亦說言。
乃至世間陰不斷。
如是異名亦說彼識。
或有時節中色及心斷時。
非阿犁耶識有斷義。
彼是種子。
是故所有彼智所依阿陀那識事。
心事。
阿犁耶事。
根本識事。
乃至世間陰事。
說彼阿犁耶識。
此阿犁耶識轉明勝。
如王大道。
餘者複作是言。
心意識是一義唯文異。
然彼義不成。
意及識中義有見異故。
是放逸心亦應有異義成。
複有餘者言。
如來阿含中所說。
喜樂阿犁耶世間。
如是等句者。
謂五陰是阿犁耶。
餘者複言。
同貪等樂受是阿犁耶識。
或複言。
身見是阿犁耶。
然彼于阿犁耶識迷癡故。
或從聞及解釋故。
作如是說。
依小乘經教分别安故。
然彼者此分别安事不成。
彼愚癡故。
如是分别已。
阿犁耶識轉勝。
成如是差别說故。
雲何轉勝明。
如是彼五陰。
于惡道生處一向受苦時厭成。
彼既是一向厭故不成。
有厭樂事。
如是彼常求厭離同貪樂受者。
從四禅已上無複成厭離。
如是彼衆生中依止事不成。
身見亦同。
此法中信無我者厭離成。
是故此亦彼者依止不成。
然阿犁耶識至内身許事受一向苦道處生者。
及苦陰并求解脫者。
阿犁耶識中皆自身相彼解脫。
不應有從第四禅以上生者。
雖有同貪樂厭離。
阿犁耶識起我相愛等。
如是此諸同法信無我者。
雖有厭離身見。
而阿犁耶識作愛自身相。
如是分别阿犁耶識已。
轉勝明智是阿犁耶。
說傍名及異名。
分别安事。
然複此相分别事雲何得知。
彼略有三種。
一自相差别處。
二因事差别相。
三果差别相。
是中阿犁耶識自相義者。
依一切染等法習故。
彼有生因相種子攝取義故。
是中因事差别義者。
還彼染等諸法中。
彼阿犁耶識如是一切種子。
一切時作因事現成。
是中果差别者。
阿犁耶識中所有。
彼諸染法依。
無始以來習生事。
何者是習而以習名。
說此有何義。
依彼法同生滅故。
所有彼生相事此是說。
所謂如華薰胡麻。
同生滅胡麻故生。
彼香因事
對如來前為欲顯發大乘義故。
善住菩薩說。
所謂依大乘經。
明諸佛如來有十種勝妙勝語。
何等為十。
一者智依勝妙勝語。
二者智相勝妙勝語。
三者入智相勝妙勝語。
四者入彼因果勝妙勝語。
五者入彼修因果勝妙勝語。
六者還彼行中差别增上戒勝妙勝語。
七者增上心勝妙勝語。
八者增上慧勝妙勝語。
九者滅除勝妙勝語。
十者智勝妙勝語。
如是此修多羅句顯發。
說大乘是佛語。
雲何顯發。
如是此說中小乘經不說此十種句。
唯大乘中明。
所謂阿犁耶識。
智依事所說有三種性。
一者他性。
二者妄分别性。
三者成就性。
以智相事故。
唯記說入智相事者。
謂六波羅蜜。
入彼因果事者。
謂十菩薩地還彼修彼。
差别事中受菩薩戒謂增上戒。
首楞嚴虛。
空等諸三昧增上心事。
說無分别智。
謂增上心事說不住涅槃。
滅彼果事有三種佛身。
一者真身。
二者報身。
三者應身。
彼果智事。
說如是此十種句。
非小乘教故唯大乘中顯勝說及勝上故。
是故如來依為諸菩薩說。
以是義故。
依大乘教故。
諸佛如來說有十種勝妙勝語應知。
雲何複此十種相勝妙如來勝語。
明顯大乘是佛語。
及遮小乘是非大乘。
是以此十句小乘經所不說。
而大乘有說。
及此十句能令得大菩提善許不相違。
為得一切智智故是。
中說偈。
彼依智相依 彼因及彼果 彼三界差别 彼果及除滅 智及上妙乘 至于勝進修 彼說餘處所無有 此見勝因上菩提 佛語說于大乘中 十句勝說于此經 有何義故。
此諸十句如是漸次說。
是以菩薩從初學已。
先應諸法因果依已。
應于因緣善巧成。
而有于諸緣生法中應相善巧成舍離。
橫安謗遍善巧故。
菩薩如是善學故。
于彼善取相中應令證學。
是故令諸障中心得解脫。
于後入智相行已前修行中令修得六波羅蜜。
已深淨身心故。
是以淨心所攝。
六波羅蜜故。
于諸十地中分别修行三阿僧祇劫。
于後令滿三種菩薩戒。
滿已令彼果涅槃及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諸十句漸次說。
然此說中一切大乘略盡。
是中初說智依勝妙勝語。
如來經中說。
謂阿犁耶識。
以阿犁耶識語故。
作阿犁耶識語說。
如來于大乘阿毗昙經偈中說。
無始已來性 一切法所依 有彼諸道差 及令得涅槃 還彼經所說。
一切諸法家 彼識一切種 故說為家識 聰明者乘此 此是經證。
然複彼何故名阿犁耶識。
有生法者。
依彼一切諸染法作果。
于彼彼亦依諸識作因故。
說為阿犁耶識。
或複衆生依彼為我故。
名阿犁耶識。
彼亦名阿陀那識。
此中有何證如相續解脫經中說。
阿陀那識最微深 喻如水波于諸子 我不為凡言說此 莫執取以之為我 彼以何義故名阿陀那識。
依一切色相故。
及取一切依身事故。
如是彼依諸色等根不壞者。
乃至命不盡。
随順故。
未來取身彼能生取身。
是故彼名阿陀那識。
彼亦名心。
如佛所說心意識爾。
是中意有二種依。
近作緣事故。
近滅識依。
與意識作生因。
第二意雜四種煩惱。
常共同身見我慢愛身及無明。
彼是依識所染生。
若以一身所生識第二是染境界識義故。
取近義故。
及不分别義故明二意。
是中有偈。
雜染障無明 同法及諸五 三昧或勝事 說中應誠患 無想而起我 生順行無窮 近順起我相 一切是不成 離染無心事 二三是相違 彼無一切處 執成我等義 心順正義故 常順不相違 一切是同行 說無明不離 心及身第三離阿犁耶識更餘處無。
以是義故。
釋成阿犁耶識是心事随種子行。
彼意及意識。
以何義故。
說為心種種法。
種子習熏聚義故。
佛以何義故。
小乘經中彼心不說為阿犁耶識及阿陀那識。
攝甚微細智義故。
彼諸聲聞不修學行一切智人智故。
是故彼中間釋說智。
複說釋成解脫故不說。
諸菩薩者修行一切智人智故。
為彼說此識。
若不說者離彼識不得解行一切智人智。
然複異名。
小乘經說彼識。
如增一阿含中說。
喜樂阿犁耶世間。
及著阿犁耶。
阿犁耶所成。
并求阿犁耶。
滅阿犁耶故。
說法時親近正聽起随順心。
許取法及次法。
如來出世間時。
世間說此希有法故如來出思益經中說。
以此義故。
小乘經亦異名。
說此阿犁耶識。
大僧祇增一阿含經中亦說彼為根本。
如樹依根住故。
彌沙塞僧中亦說言。
乃至世間陰不斷。
如是異名亦說彼識。
或有時節中色及心斷時。
非阿犁耶識有斷義。
彼是種子。
是故所有彼智所依阿陀那識事。
心事。
阿犁耶事。
根本識事。
乃至世間陰事。
說彼阿犁耶識。
此阿犁耶識轉明勝。
如王大道。
餘者複作是言。
心意識是一義唯文異。
然彼義不成。
意及識中義有見異故。
是放逸心亦應有異義成。
複有餘者言。
如來阿含中所說。
喜樂阿犁耶世間。
如是等句者。
謂五陰是阿犁耶。
餘者複言。
同貪等樂受是阿犁耶識。
或複言。
身見是阿犁耶。
然彼于阿犁耶識迷癡故。
或從聞及解釋故。
作如是說。
依小乘經教分别安故。
然彼者此分别安事不成。
彼愚癡故。
如是分别已。
阿犁耶識轉勝。
成如是差别說故。
雲何轉勝明。
如是彼五陰。
于惡道生處一向受苦時厭成。
彼既是一向厭故不成。
有厭樂事。
如是彼常求厭離同貪樂受者。
從四禅已上無複成厭離。
如是彼衆生中依止事不成。
身見亦同。
此法中信無我者厭離成。
是故此亦彼者依止不成。
然阿犁耶識至内身許事受一向苦道處生者。
及苦陰并求解脫者。
阿犁耶識中皆自身相彼解脫。
不應有從第四禅以上生者。
雖有同貪樂厭離。
阿犁耶識起我相愛等。
如是此諸同法信無我者。
雖有厭離身見。
而阿犁耶識作愛自身相。
如是分别阿犁耶識已。
轉勝明智是阿犁耶。
說傍名及異名。
分别安事。
然複此相分别事雲何得知。
彼略有三種。
一自相差别處。
二因事差别相。
三果差别相。
是中阿犁耶識自相義者。
依一切染等法習故。
彼有生因相種子攝取義故。
是中因事差别義者。
還彼染等諸法中。
彼阿犁耶識如是一切種子。
一切時作因事現成。
是中果差别者。
阿犁耶識中所有。
彼諸染法依。
無始以來習生事。
何者是習而以習名。
說此有何義。
依彼法同生滅故。
所有彼生相事此是說。
所謂如華薰胡麻。
同生滅胡麻故生。
彼香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