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論一卷(一名破色心論)
關燈
小
中
大
問曰。
如汝向說。
何故不言依彼衆生罪業力故内自心識如是轉變。
而心虛妄分别說言外四大等如是轉變者。
此以何義。
以有阿含證驗知故。
言阿含者。
謂佛如來所說言教。
此以何義。
若但心識虛妄分别見外境界。
不從色等外境界生眼識等者。
以何義故。
如來經中說眼色等十二種入。
以如來說十二入故明知應有色香味等外境界也。
答曰。
偈言。
說色等諸入 為可化衆生 依前人受法 說言有化生 此偈有何義。
以汝向言。
以有阿含證驗知故。
色香味等十二入外諸境界皆悉是有。
若如是者。
彼所引經義則不然。
何以故。
以複有餘修多羅中如來依彼心業相續不斷不絕。
是故說有化生衆生又複有餘修多羅中說言。
無我無衆生無壽者。
唯因緣和合有諸法生。
是故偈言。
依前人受法說言有化生故。
如來如是。
說色等入。
為令前人得受法故。
以彼前人未解因緣諸法體空。
非謂實有色香味等外諸境界。
是故偈言。
說色等諸入為可化衆生故。
問曰。
若實無有色等入者。
以何義故。
如來經中作如是說。
答曰。
偈言。
依彼本心智 識妄取外境 是故如來說 有内外諸入 此偈明何義。
唯是内心虛妄分别。
見有色等外諸境界。
此依無始心意識等種子轉變。
虛妄見彼色香味等外諸境界。
是故如來依此虛妄二種法故。
作如是說。
何者為二。
一者本識種子。
二者虛妄外境界等。
依此二法。
如來說有眼色等入。
如是次第乃至身觸。
以虛妄心依無始來心意識等種子轉變。
虛妄見彼色香味等外諸境界。
是故如來依此虛妄二種法故。
作如是說。
何者為二。
一者本識種子。
二者虛妄外境界等。
依此二法。
如來說有身觸等入。
如是次第。
是故偈言。
依彼本心智識妄取外境。
是故如來。
說有内外諸入故。
問曰。
若依如是義。
說有何功德利益。
答曰。
偈言。
觀虛妄無實 如是入我空 觀于諸異法 入諸法無我 此偈明何義。
為令聲聞解知因彼六根六塵生六種識。
眼識見色。
乃至身識覺觸。
無有一法是實見者。
乃至無有一法是實覺者。
為令可化諸衆生等作是觀察入人無我空。
是故偈言。
觀虛妄無實如是入我空故。
觀于諸異法入諸法無我者。
此下半偈複明何義。
觀于諸異法者。
菩薩觀察唯有内識。
雲何觀察。
謂菩薩觀無外六塵唯有内識。
虛妄見有内外根塵。
而實無有色等外塵一法可見。
乃至實無一觸可覺。
如是觀察。
得入因緣諸法體空。
問曰。
若一切法畢竟無者。
何故向言。
唯有識等。
若爾彼識等。
亦應是無。
何故說言唯有内識。
答曰。
我不說言一切諸法皆畢竟無。
如是則入諸法無我。
問曰。
若爾雲何入法無我。
答曰。
為遮虛妄法故。
遮虛妄法者。
以諸外道一切凡夫虛妄分别。
實有色等一切法體。
為欲遮彼虛妄分别故。
說色等一切諸法畢竟空無。
非無言處皆悉空無。
無言處者。
所謂諸佛如來行處。
如是唯有真識更無餘識。
不能如是分别觀察入于識空。
如是依識說入一切諸法無我。
非謂一向謗真識我。
說言無有佛性實識。
問曰。
如汝向言。
唯有内識無外境界。
若爾内識為可取為不可取。
若可取者。
同色香等外諸境界。
若不可取者。
則是無法。
雲何說言。
唯有内識無外境界。
答曰。
如來方便漸令衆生得入我空及法空故說有内識。
而實無有内識可取。
若不如是。
則不得說我空法空。
以是義故虛妄分别。
此心知彼心。
彼心知此心。
問曰。
又複有難。
雲何得知。
諸佛如來依此義故。
說有色等一切諸入。
而非實有色等諸入。
又以識等能取境界。
以是義故。
不得說言無色等入。
答曰。
偈言。
彼一非可見 多亦不可見 和合不可見 是故無塵法 此偈明何義。
汝向說言。
色等諸入皆是實有。
何以故。
以識能取外境界者。
此義不然。
何以故。
有三義故無色等入。
何等為三。
一者為實有一微塵。
如彼外道衛世師等虛妄分别。
離于頭目身分等外。
實有神我。
微塵亦爾。
離色香等實有不耶。
二者為實有多微塵差别。
可見不耶。
三者為多微塵和合。
可見不耶。
此明何義。
若實有彼一微塵者。
則不可見。
如彼外道衛世師等虛妄分别。
離于頭目身分等外。
有一神我不可得見。
微塵亦爾。
離色香等不可得見。
是故無一實塵可見。
是故偈言。
彼一非可見故。
若實有多微塵差别者。
應一一微塵曆然可見。
而不可見。
以是義故多塵差别亦不可見。
是故偈言。
多亦不可見故。
若多微塵和合可見者。
此亦不然。
何以故。
以一微塵實無有物故。
雲何和合。
是故不成。
是故偈言。
和合不可見是故無塵法故。
問曰。
雲何不成。
答曰。
偈言。
六塵同時合 塵則有六廂 若六唯一處 諸大是一塵 此偈明何義。
若諸微塵從六方來六塵和合。
若如是者塵有六方。
若有六方則有六廂。
又若微塵有六處所者不容餘塵。
是故偈言。
六塵同時合塵則有六廂故。
若六微塵唯一處者。
一微塵處有六微塵。
若如是者。
六塵一處。
若一處者則六微塵不可得見。
何以故。
彼此微塵無差别故。
若如是者。
一切粗物山河等事亦不可見。
是故偈言。
若六唯一處諸大是一塵故。
一塵者無物如向前答。
一多和合不可得見故。
罽賓國毗婆沙問曰。
我無如是過失。
何以故。
以我微塵無六方廂。
以離色香味觸而與粗物和合成四大等一切粗物。
答曰。
偈言。
若微塵不合 彼合
如汝向說。
何故不言依彼衆生罪業力故内自心識如是轉變。
而心虛妄分别說言外四大等如是轉變者。
此以何義。
以有阿含證驗知故。
言阿含者。
謂佛如來所說言教。
此以何義。
若但心識虛妄分别見外境界。
不從色等外境界生眼識等者。
以何義故。
如來經中說眼色等十二種入。
以如來說十二入故明知應有色香味等外境界也。
答曰。
偈言。
說色等諸入 為可化衆生 依前人受法 說言有化生 此偈有何義。
以汝向言。
以有阿含證驗知故。
色香味等十二入外諸境界皆悉是有。
若如是者。
彼所引經義則不然。
何以故。
以複有餘修多羅中如來依彼心業相續不斷不絕。
是故說有化生衆生又複有餘修多羅中說言。
無我無衆生無壽者。
唯因緣和合有諸法生。
是故偈言。
依前人受法說言有化生故。
如來如是。
說色等入。
為令前人得受法故。
以彼前人未解因緣諸法體空。
非謂實有色香味等外諸境界。
是故偈言。
說色等諸入為可化衆生故。
問曰。
若實無有色等入者。
以何義故。
如來經中作如是說。
答曰。
偈言。
依彼本心智 識妄取外境 是故如來說 有内外諸入 此偈明何義。
唯是内心虛妄分别。
見有色等外諸境界。
此依無始心意識等種子轉變。
虛妄見彼色香味等外諸境界。
是故如來依此虛妄二種法故。
作如是說。
何者為二。
一者本識種子。
二者虛妄外境界等。
依此二法。
如來說有眼色等入。
如是次第乃至身觸。
以虛妄心依無始來心意識等種子轉變。
虛妄見彼色香味等外諸境界。
是故如來依此虛妄二種法故。
作如是說。
何者為二。
一者本識種子。
二者虛妄外境界等。
依此二法。
如來說有身觸等入。
如是次第。
是故偈言。
依彼本心智識妄取外境。
是故如來。
說有内外諸入故。
問曰。
若依如是義。
說有何功德利益。
答曰。
偈言。
觀虛妄無實 如是入我空 觀于諸異法 入諸法無我 此偈明何義。
為令聲聞解知因彼六根六塵生六種識。
眼識見色。
乃至身識覺觸。
無有一法是實見者。
乃至無有一法是實覺者。
為令可化諸衆生等作是觀察入人無我空。
是故偈言。
觀虛妄無實如是入我空故。
觀于諸異法入諸法無我者。
此下半偈複明何義。
觀于諸異法者。
菩薩觀察唯有内識。
雲何觀察。
謂菩薩觀無外六塵唯有内識。
虛妄見有内外根塵。
而實無有色等外塵一法可見。
乃至實無一觸可覺。
如是觀察。
得入因緣諸法體空。
問曰。
若一切法畢竟無者。
何故向言。
唯有識等。
若爾彼識等。
亦應是無。
何故說言唯有内識。
答曰。
我不說言一切諸法皆畢竟無。
如是則入諸法無我。
問曰。
若爾雲何入法無我。
答曰。
為遮虛妄法故。
遮虛妄法者。
以諸外道一切凡夫虛妄分别。
實有色等一切法體。
為欲遮彼虛妄分别故。
說色等一切諸法畢竟空無。
非無言處皆悉空無。
無言處者。
所謂諸佛如來行處。
如是唯有真識更無餘識。
不能如是分别觀察入于識空。
如是依識說入一切諸法無我。
非謂一向謗真識我。
說言無有佛性實識。
問曰。
如汝向言。
唯有内識無外境界。
若爾内識為可取為不可取。
若可取者。
同色香等外諸境界。
若不可取者。
則是無法。
雲何說言。
唯有内識無外境界。
答曰。
如來方便漸令衆生得入我空及法空故說有内識。
而實無有内識可取。
若不如是。
則不得說我空法空。
以是義故虛妄分别。
此心知彼心。
彼心知此心。
問曰。
又複有難。
雲何得知。
諸佛如來依此義故。
說有色等一切諸入。
而非實有色等諸入。
又以識等能取境界。
以是義故。
不得說言無色等入。
答曰。
偈言。
彼一非可見 多亦不可見 和合不可見 是故無塵法 此偈明何義。
汝向說言。
色等諸入皆是實有。
何以故。
以識能取外境界者。
此義不然。
何以故。
有三義故無色等入。
何等為三。
一者為實有一微塵。
如彼外道衛世師等虛妄分别。
離于頭目身分等外。
實有神我。
微塵亦爾。
離色香等實有不耶。
二者為實有多微塵差别。
可見不耶。
三者為多微塵和合。
可見不耶。
此明何義。
若實有彼一微塵者。
則不可見。
如彼外道衛世師等虛妄分别。
離于頭目身分等外。
有一神我不可得見。
微塵亦爾。
離色香等不可得見。
是故無一實塵可見。
是故偈言。
彼一非可見故。
若實有多微塵差别者。
應一一微塵曆然可見。
而不可見。
以是義故多塵差别亦不可見。
是故偈言。
多亦不可見故。
若多微塵和合可見者。
此亦不然。
何以故。
以一微塵實無有物故。
雲何和合。
是故不成。
是故偈言。
和合不可見是故無塵法故。
問曰。
雲何不成。
答曰。
偈言。
六塵同時合 塵則有六廂 若六唯一處 諸大是一塵 此偈明何義。
若諸微塵從六方來六塵和合。
若如是者塵有六方。
若有六方則有六廂。
又若微塵有六處所者不容餘塵。
是故偈言。
六塵同時合塵則有六廂故。
若六微塵唯一處者。
一微塵處有六微塵。
若如是者。
六塵一處。
若一處者則六微塵不可得見。
何以故。
彼此微塵無差别故。
若如是者。
一切粗物山河等事亦不可見。
是故偈言。
若六唯一處諸大是一塵故。
一塵者無物如向前答。
一多和合不可得見故。
罽賓國毗婆沙問曰。
我無如是過失。
何以故。
以我微塵無六方廂。
以離色香味觸而與粗物和合成四大等一切粗物。
答曰。
偈言。
若微塵不合 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