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論一卷(一名破色心論)
關燈
小
中
大
天親菩薩造
後魏瞿昙般若流支譯
唯識無境界 以無塵妄見
如人目有翳 見毛月等事
若但心無塵 離外境妄見
處時定不定 人及所作事
處時等諸事 無色等外法
人夢及餓鬼 依業虛妄見
如夢中無女 動身失不淨
獄中種種主 為彼所逼惱
畜生生天中 地獄不如是
以在于天上 不受畜生苦
若依衆生業 四大如是變
何故不依業 心如是轉變
業熏于異法 果雲何異處
善惡熏于心 何故離心說
說色等諸入 為可化衆生
依前人受法 說言有化生
依彼本心智 識妄取外境
是故如來說 有内外諸入
觀虛妄無實 如是入我空
觀于諸異法 入諸法無我
彼一非可見 多亦不可見
和合不可見 是故無塵法
六塵同時合 塵則有六廂
若六唯一處 諸大是一塵
若微塵不合 彼合何所成
言微塵無廂 能成則有廂
有法方所别 彼不得言一
影障若非大 則彼二非彼
若一行不次 取舍亦不同
差别無量處 微細亦應見
現見如夢中 見所見不俱
見時不分别 雲何言現見
先說虛妄見 則依彼虛憶
見虛妄夢者 未寤則不知
疊共增上因 彼此心緣合
無明覆于心 故夢寤果别
死依于他心 亦有依自心
及種種因緣 破失自心識
經說檀拏迦 迦陵摩燈國
仙人嗔故空 是故心業重
諸法心為本 諸法心為勝
離心無諸法 唯心身口名
他心知于境 不如實覺知
以非離識境 唯佛如實知
作此唯識論 非我思量義
諸佛妙境界 福德施群生
問曰。
此初偈者明何等義。
答曰。
凡作論者皆有三義。
何等為三。
一者立義。
二者引證。
三者譬喻。
立義者。
如偈言。
唯識無境界故。
引證者。
如偈言。
以無塵妄見故。
譬喻者。
如偈言。
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故。
又複有義。
如大乘經中說三界唯心。
唯是心者。
但有内心無色香等外諸境界。
此雲何知。
如十地經說。
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故。
心意與識及了别等。
如是四法義一名異。
此依相應心說。
非依不相應心說。
心有二種。
何等為二。
一者相應心。
二者不相應心。
相應心者。
所謂一切煩惱結使受想行等諸心相應。
以是故言。
心意與識及了别等義一名異故。
不相應心者。
所謂第一義谛常住不變自性清淨心故。
言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是故偈言。
唯識無境界故。
已明立義。
次辯引證。
問曰。
以何事驗得知色等外境界無。
但有内心能虛妄見前境界也。
答曰。
偈言以無塵妄見故。
無塵妄見者。
明畢竟無色等境界。
但有内心妄生分别。
能見色等外諸境界。
已明引證。
次顯譬喻。
問曰。
若無色等外境界者。
為但有言說。
為亦有譬況。
答曰。
偈言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故。
此明何義。
譬如人目或有膚翳熱氣病等。
是故妄見種種諸事。
于虛空中睹見毛炎等見第二月。
及以夢幻乾闼婆城。
如是等法實無前事。
但虛妄見而有受用色香味等。
外諸境界皆亦如是。
無始世來内心倒惑妄見有用。
實無色等外諸境界。
問曰。
偈言。
若但心無塵 離外境妄見 處時定不定 人及所作事 此偈明何義。
若離色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以何義故。
于有色處眼則見色。
餘無色處則不見色。
又複有難。
若無色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以何義故。
即彼見處于有色時眼則見色。
于無色時則不見色。
又複有難。
若無色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如是則應一切時見。
若不如是應一切時悉皆不見。
是故偈言。
若但心無塵離外境妄見處時定不定故。
又複有難。
若無色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以何義故。
多人共集同處同時。
于有色處則同見色。
于無色處則同不見。
又複有難。
若無色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以何義故。
眼翳之人。
妄見日月毛輪蠅等。
淨眼之人。
則不妄見。
又複有難。
若等無有色香味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以何義故。
眼翳之人。
所見日月毛輪蠅等皆悉無用。
淨眼之人。
有所見者皆悉有用。
又複有難。
若等無有色香味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以何義故。
夢中所見飲食饑飽刀杖毒藥。
如是等事皆悉無用。
寤時所見飲食饑飽刀杖毒藥。
如是等事皆悉有用。
又複有難。
若等無有色香味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以何義故。
乾闼婆城實無有城而無城用。
自餘城者皆實有城而有城用。
以是義故。
色香味等外諸境界皆悉實有。
不同翳夢乾闼婆城等。
是故處時人所作業皆是實有。
不同夢等。
是故偈言。
處時定不定人及所作事故。
答曰。
偈言。
處時等諸事 無色等外法 人夢及餓鬼 依業虛妄見 此偈明何義。
汝言。
以何義故。
于有色處眼則見色。
餘無色處不見色者。
此義不然。
何以故。
以彼夢中于無色處則見有色于有色處不見色故。
又汝言。
以何義故。
即彼見處于有色時眼則見色。
若無色時不見色者。
汝以何義故。
于彼夢中一處見有聚落城邑及男女等。
或即彼處聚落城邑及男女等皆悉不見。
或時有見。
或時不見。
非是常見。
又汝言。
若無色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此初偈者明何等義。
答曰。
凡作論者皆有三義。
何等為三。
一者立義。
二者引證。
三者譬喻。
立義者。
如偈言。
唯識無境界故。
引證者。
如偈言。
以無塵妄見故。
譬喻者。
如偈言。
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故。
又複有義。
如大乘經中說三界唯心。
唯是心者。
但有内心無色香等外諸境界。
此雲何知。
如十地經說。
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故。
心意與識及了别等。
如是四法義一名異。
此依相應心說。
非依不相應心說。
心有二種。
何等為二。
一者相應心。
二者不相應心。
相應心者。
所謂一切煩惱結使受想行等諸心相應。
以是故言。
心意與識及了别等義一名異故。
不相應心者。
所謂第一義谛常住不變自性清淨心故。
言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是故偈言。
唯識無境界故。
已明立義。
次辯引證。
問曰。
以何事驗得知色等外境界無。
但有内心能虛妄見前境界也。
答曰。
偈言以無塵妄見故。
無塵妄見者。
明畢竟無色等境界。
但有内心妄生分别。
能見色等外諸境界。
已明引證。
次顯譬喻。
問曰。
若無色等外境界者。
為但有言說。
為亦有譬況。
答曰。
偈言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故。
此明何義。
譬如人目或有膚翳熱氣病等。
是故妄見種種諸事。
于虛空中睹見毛炎等見第二月。
及以夢幻乾闼婆城。
如是等法實無前事。
但虛妄見而有受用色香味等。
外諸境界皆亦如是。
無始世來内心倒惑妄見有用。
實無色等外諸境界。
問曰。
偈言。
若但心無塵 離外境妄見 處時定不定 人及所作事 此偈明何義。
若離色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以何義故。
于有色處眼則見色。
餘無色處則不見色。
又複有難。
若無色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以何義故。
即彼見處于有色時眼則見色。
于無色時則不見色。
又複有難。
若無色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如是則應一切時見。
若不如是應一切時悉皆不見。
是故偈言。
若但心無塵離外境妄見處時定不定故。
又複有難。
若無色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以何義故。
多人共集同處同時。
于有色處則同見色。
于無色處則同不見。
又複有難。
若無色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以何義故。
眼翳之人。
妄見日月毛輪蠅等。
淨眼之人。
則不妄見。
又複有難。
若等無有色香味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以何義故。
眼翳之人。
所見日月毛輪蠅等皆悉無用。
淨眼之人。
有所見者皆悉有用。
又複有難。
若等無有色香味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以何義故。
夢中所見飲食饑飽刀杖毒藥。
如是等事皆悉無用。
寤時所見飲食饑飽刀杖毒藥。
如是等事皆悉有用。
又複有難。
若等無有色香味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
以何義故。
乾闼婆城實無有城而無城用。
自餘城者皆實有城而有城用。
以是義故。
色香味等外諸境界皆悉實有。
不同翳夢乾闼婆城等。
是故處時人所作業皆是實有。
不同夢等。
是故偈言。
處時定不定人及所作事故。
答曰。
偈言。
處時等諸事 無色等外法 人夢及餓鬼 依業虛妄見 此偈明何義。
汝言。
以何義故。
于有色處眼則見色。
餘無色處不見色者。
此義不然。
何以故。
以彼夢中于無色處則見有色于有色處不見色故。
又汝言。
以何義故。
即彼見處于有色時眼則見色。
若無色時不見色者。
汝以何義故。
于彼夢中一處見有聚落城邑及男女等。
或即彼處聚落城邑及男女等皆悉不見。
或時有見。
或時不見。
非是常見。
又汝言。
若無色等外諸境界虛妄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