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創立戒壇圖經(并序)
關燈
小
中
大
。
兩層四角立高石柱出于壇上。
柱外置四天王像。
既在露地。
并镌石為之。
使久固也。
四角欄上石金翅鳥銜龍于上。
表比丘既受戒已常思惑業而制除也。
戒壇周圍布列神影者。
表護持久固之相也。
斯并大聖之羽儀。
生善之弘道。
備舒圖傳。
具列儀容。
各有名号。
義難隐伏。
事須标榜其名顯置其狀。
則使見者發心識幽明之協護矣。
今案。
梁高祖敕釋寶唱。
著神鬼錄。
凡有三卷。
故其序略雲。
自如來出世。
至教博遠。
天龍鬼神莫不回向。
故能奉侍三尊。
擁護四部。
凡諸鬼神各有依住。
故依地之神名曰堅牢。
乃至寺塔山林河海風雨。
如長阿含經。
并依止所往而守衛之(今以壇圖一面。
三方隐映諸神側背。
難可圖形。
于圖經中。
依方列相。
或露或覆。
時立時坐。
後有造者。
依經置之)。
今前列護佛塔神名。
多出華嚴灌頂孔雀王賢愚大集大智論等。
以繁文故。
于此總而叙之。
神名跋阇羅波尼(梁言金剛)。
神名婆裡旱(河但反。
梁言力士)。
初堅固光曜神。
二日光曜神。
三須彌華神。
四淨雲音神。
五阿修羅王神(取修羅為名。
非修羅也)。
六勝光明神。
七樹音聲神。
八師子王神(如上。
已解)。
九淳厚光藏神。
十珠髻華光神。
右十二金剛力士神王。
依雜阿含經。
金剛神持金剛杵。
猛火熾然。
經律中亦說。
八金剛神列侍四面。
又雲。
五百金剛常侍衛佛。
如華嚴經。
諸金剛神與微塵數力士俱。
久發誓願侍衛如來。
住持遺法。
今據文求相。
不言戒壇。
然此戒壇即佛塔也。
以安舍利。
靈骨瘗中。
非塔如何。
迷名固執者不足言評。
重為提示。
原夫塔字此方字書乃是物聲。
本非西土之号。
若依梵本。
瘗佛骨所名曰塔婆。
此略下婆。
單呼上塔。
所以經中。
或名偷婆窣堵波等。
依如唐言方墳。
冢也。
古者墓而不墳。
墳謂加土于其上也。
如律中。
如來知地下有迦葉佛舍利。
以土增之。
斯即塔婆之相狀矣。
今戒壇安佛舍利。
層基标别。
四列神影守護顯号。
固其然乎。
前十二神常守護佛塔。
下層下據地壇有五階。
階列二神。
故有十也。
以下層為戒壇基本。
其猶金剛。
故以十金剛依階而位列也。
下層四角大神。
所謂金剛力士金毗羅散脂。
并護佛塔。
故峙列四隅。
以護持本也。
東南角神名跋阇羅波尼(又領般支分大軍主神)。
西南角神名婆裡旱(又領般遮羅遮馱大軍主神)。
西北角神王名金毗羅(又領婆多祁利大軍主神)。
東北角神将名散脂(又領醯摩跋多大軍主神)。
下層南面。
二階東畔階道(東神名堅固光曜。
西神名日光曜)。
西畔階道(東神名須彌華。
西神名淨雲音)。
東面一階道(南神名阿修羅王。
北神名勝光明)。
西面一階道(南神名樹音聲。
北神名師子王)。
北面一階道(西神名淳厚光藏。
東神名珠髻華光)。
第二層上四角大神。
所謂四天王也。
常護佛法及以衆生。
豈唯壇塔。
而在情外。
故須造立儀像。
依方隅而列之(依灌頂經雲。
五羅鬼神。
鬼子母神五百兒子。
及摩醯首羅。
摩尼跋陀。
修利犍陀五神。
于佛滅後常護冢塔。
不使邪人所壞。
若破壞者。
當知正法欲滅。
故使然也)。
東北角天王名提頭賴吒。
領乾闼婆及毗舍阇衆。
住東弗婆提洲。
大智論雲。
四天王并壽九百萬歲。
各有九十一子。
皆護佛法。
其王領四神軍主。
出灌頂經。
下同今配。
戒壇第二層基東面兩階各二神。
南階道二神(南神名地珂。
北神名修涅多羅)。
北階道二神(南神名分那柯。
北神名迦毗羅)東南角天王名毗婁勒叉。
領鸠槃茶及薜荔多衆。
住南閻浮提洲。
所領四神軍主。
配南面二階各二神。
東階道二神(東神名僧伽。
西神名優波僧伽)。
西階道二神(東神名償起羅。
西神名栴陀那)。
西南角天王名毗婁博叉。
領諸龍及富多羅衆。
住西瞿耶尼洲。
其所領四神軍主。
配西面二階各二神。
南階道二神(南神名诃利。
北神名诃利枳舍)。
北階道二神(南神名波羅赴。
北神名冰伽羅)。
西北角天王名毗沙門。
領夜叉及羅刹衆。
住北郁單越洲。
多來閻浮提。
其王手中掌擎佛塔。
古佛舍利在中。
佛在時令其持行。
所在作護。
佛法久固。
又令天王威德勢力領四神軍主。
配北面一階邊各二神。
西邊二神(一名陀羅那。
二名阿羅難陀)。
東邊二神(一名郁庾伽波羅。
二名别他那)。
依賢愚經。
此等鬼神皆名夜叉。
形色青黑。
眼赤如血。
鈎牙上出。
頭發悉豎。
火從口出。
經雖如此。
及論顯相。
義須别态。
不可一像。
其第二層上四面七階道頭各有二神。
則十六也。
必須其名。
可如灌頂經。
四天王所部諸神随名便配。
且存前數。
何由可盡其數量也。
兩層色道内龛窟中神。
經中大多。
今依孔雀王經。
明七星神。
依方守護。
其上層中安窟既少。
可列七星神。
配坐窟中。
然二十八星神出沒增減。
常行于世。
有大光明。
深能利益。
東方七星神名。
基栗底柯一。
虜喜尼二。
麋梨伽屍羅三。
阿陀羅四。
不捺那婆修五。
弗沙六。
阿沙離沙七。
南方七星神名。
诃可一。
雨頗二。
求尼三。
诃莎多四。
質多羅五。
莎底六。
毗釋珂七。
西方七星神名。
阿[少/兔]羅他一。
折沙他二。
牟藍三。
弗婆莎他四。
郁多羅莎他五。
阿毗止六。
沙羅波那七。
北方七星神名。
陀薾他一。
舍多毗沙二。
弗婆跋陀羅三。
郁多羅跋陀羅四。
離婆底五。
阿雖尼六。
婆羅尼七。
右二十八神方别七龛依名位列。
至于下層亦有龛窟。
約方開影。
其量則多。
臨時分像。
依優波斯那咒經及灌頂經。
神名極多。
亦依方住。
至時檢經。
随龛多少就列名号。
為存繁文故略不出。
最上第三重止高二寸。
表二谛也。
欲明諸佛說法常依二谛。
用表受戒出家者必知二谛為宗歸也。
何者。
以身口二業。
動必依相。
相為俗有。
心行所期。
離相為本。
本為出道之所依也。
故二寸為準的量相。
上壇四角各立師子。
背上有孔。
欲行事時必施尊儀。
上安帳竿于孔中也。
帳之莊嚴随力所辦。
上壇畟方七尺為量。
以表七覺意也。
三乘入道不越三十七品。
于此品中。
七覺意在道思擇。
其功最高。
故在上而列也。
壇外四周一丈内。
種四時華藥。
已外植華樹八行。
種種莊嚴。
依善見論雲。
戒壇極小。
容二十一人。
此據出罪之相也。
然亦不分壇場之異也。
戒壇高下廣狹第四(并引圖相) 檢别傳雲。
比丘受具戒壇初結之時。
釋迦如來召十方諸佛。
時須彌燈光明王最居其長。
身長五丈。
欲立戒壇三重。
重高佛五肘。
表五分法身。
釋迦如來雲。
娑婆世界衆生少見少聞。
若依佛五肘為量。
恐生疲怠。
無由可成。
減同迦葉佛二肘半量。
則易成就。
所以取佛肘量者。
以諸佛肘骨并是金剛。
阇維之時肘骨不灰全堅。
舍利所在流化。
故壇身量取佛肘以定之。
欲令比丘持戒堅固如金剛而不壞也。
戒壇亦爾。
雖經劫壞。
而常存故。
檢釋迦如來一肘。
則中人二肘。
如來在世倍人。
人肘長唐尺一尺五寸。
則佛肘三尺。
佛肘既長二肘半。
則唐尺七尺五寸也。
又雲。
準迦葉佛肘為量者。
則又長于釋迦肘矣。
依今北天竺東石戒壇。
縱廣二百步。
高一丈許。
此則随時不定。
今且從釋迦丈六為言。
其下層從地起基。
高佛一肘。
則唐尺高三尺也。
謂在色道下座身為言。
餘亦同之。
然此色道上三下四。
唯多出為佳。
以在露地。
色道廣覆。
而風雨不至。
諸窟神王久而得固也。
如今浮圖出檐。
可不然耶。
不得過于一肘者。
恐地裂故。
又表比丘于壇受戒制心專一而不散亂也。
其第二層高佛一肘半。
則唐尺四尺五寸也。
同轉輪聖王初登壇上受灌頂之時壇度也。
其第三層高二寸者。
以佛指二寸為量。
則當中人四寸也。
今北印度烏仗那國東千餘裡。
度鐵索橋至烏仗那舊都。
其地平坦名果皆備。
即古轉輪王之果園也。
有大石戒壇焉。
佛滅度後三百年時。
有大阿羅漢優樓質那者。
威德巨勝。
于園北山石崖造大寺。
南北周院五十餘裡。
僧所住處一十五裡。
請彌勒尊者。
為指揮之役。
使工匠。
經三百年。
以大神力住諸人壽。
五重精舍純石為之。
最上重者高三百餘尺。
中安栴檀像。
相亦如之。
乃至下重安赤銅像。
今上四重皆閉。
非凡所幸。
而石若琉璃。
内外映徹。
人從邊過。
照見藏腑。
其下重者今人受用。
四周華果列植充滿。
東有石壇。
縱廣二百餘步。
四周石欄雕飾難言。
基上平镂奇态轉勢。
高可一丈。
上壇中心安佛舍利。
覆釜在上。
如前所述。
受戒之日如上集僧。
别施高座。
先誦遺教經。
諸比丘聞皆悉涕泣。
及受戒訖。
又誦遺教。
其事見在。
往往有僧。
從彼而來。
玄奘法師西域傳中。
略述大栴檀像事。
而不辨其緣由。
至于戒壇。
文事蓋阙。
豈非行不至彼随聞而述。
不足怪也。
今約祇樹園中。
總有六十四院。
通衢大巷。
南有二十六院。
三門之左右。
大院西門之右六院(初三果學人四谛院。
二學人十二因緣院。
三他方三乘八聖道院。
四四天下我見俗人院。
五外道欲出家院。
六凡夫禅師十一切入院) 東門之左七院(初大梵天王院。
二維那知事院。
三大龍王院。
四居士清信長者院。
五文殊師利院。
六僧庫院。
七僧戒壇) 中門之右七院(初緣覺四谛院。
二緣覺十二因緣院。
三菩薩四谛院。
四菩薩十二因緣院。
五無學人問法院。
六學人問法院。
七佛香庫院) 中門之左六院(初他方俗人菩薩院。
二他方比丘菩薩院。
三尼請教誡院。
四教誠比丘尼院。
兩層四角立高石柱出于壇上。
柱外置四天王像。
既在露地。
并镌石為之。
使久固也。
四角欄上石金翅鳥銜龍于上。
表比丘既受戒已常思惑業而制除也。
戒壇周圍布列神影者。
表護持久固之相也。
斯并大聖之羽儀。
生善之弘道。
備舒圖傳。
具列儀容。
各有名号。
義難隐伏。
事須标榜其名顯置其狀。
則使見者發心識幽明之協護矣。
今案。
梁高祖敕釋寶唱。
著神鬼錄。
凡有三卷。
故其序略雲。
自如來出世。
至教博遠。
天龍鬼神莫不回向。
故能奉侍三尊。
擁護四部。
凡諸鬼神各有依住。
故依地之神名曰堅牢。
乃至寺塔山林河海風雨。
如長阿含經。
并依止所往而守衛之(今以壇圖一面。
三方隐映諸神側背。
難可圖形。
于圖經中。
依方列相。
或露或覆。
時立時坐。
後有造者。
依經置之)。
今前列護佛塔神名。
多出華嚴灌頂孔雀王賢愚大集大智論等。
以繁文故。
于此總而叙之。
神名跋阇羅波尼(梁言金剛)。
神名婆裡旱(河但反。
梁言力士)。
初堅固光曜神。
二日光曜神。
三須彌華神。
四淨雲音神。
五阿修羅王神(取修羅為名。
非修羅也)。
六勝光明神。
七樹音聲神。
八師子王神(如上。
已解)。
九淳厚光藏神。
十珠髻華光神。
右十二金剛力士神王。
依雜阿含經。
金剛神持金剛杵。
猛火熾然。
經律中亦說。
八金剛神列侍四面。
又雲。
五百金剛常侍衛佛。
如華嚴經。
諸金剛神與微塵數力士俱。
久發誓願侍衛如來。
住持遺法。
今據文求相。
不言戒壇。
然此戒壇即佛塔也。
以安舍利。
靈骨瘗中。
非塔如何。
迷名固執者不足言評。
重為提示。
原夫塔字此方字書乃是物聲。
本非西土之号。
若依梵本。
瘗佛骨所名曰塔婆。
此略下婆。
單呼上塔。
所以經中。
或名偷婆窣堵波等。
依如唐言方墳。
冢也。
古者墓而不墳。
墳謂加土于其上也。
如律中。
如來知地下有迦葉佛舍利。
以土增之。
斯即塔婆之相狀矣。
今戒壇安佛舍利。
層基标别。
四列神影守護顯号。
固其然乎。
前十二神常守護佛塔。
下層下據地壇有五階。
階列二神。
故有十也。
以下層為戒壇基本。
其猶金剛。
故以十金剛依階而位列也。
下層四角大神。
所謂金剛力士金毗羅散脂。
并護佛塔。
故峙列四隅。
以護持本也。
東南角神名跋阇羅波尼(又領般支分大軍主神)。
西南角神名婆裡旱(又領般遮羅遮馱大軍主神)。
西北角神王名金毗羅(又領婆多祁利大軍主神)。
東北角神将名散脂(又領醯摩跋多大軍主神)。
下層南面。
二階東畔階道(東神名堅固光曜。
西神名日光曜)。
西畔階道(東神名須彌華。
西神名淨雲音)。
東面一階道(南神名阿修羅王。
北神名勝光明)。
西面一階道(南神名樹音聲。
北神名師子王)。
北面一階道(西神名淳厚光藏。
東神名珠髻華光)。
第二層上四角大神。
所謂四天王也。
常護佛法及以衆生。
豈唯壇塔。
而在情外。
故須造立儀像。
依方隅而列之(依灌頂經雲。
五羅鬼神。
鬼子母神五百兒子。
及摩醯首羅。
摩尼跋陀。
修利犍陀五神。
于佛滅後常護冢塔。
不使邪人所壞。
若破壞者。
當知正法欲滅。
故使然也)。
東北角天王名提頭賴吒。
領乾闼婆及毗舍阇衆。
住東弗婆提洲。
大智論雲。
四天王并壽九百萬歲。
各有九十一子。
皆護佛法。
其王領四神軍主。
出灌頂經。
下同今配。
戒壇第二層基東面兩階各二神。
南階道二神(南神名地珂。
北神名修涅多羅)。
北階道二神(南神名分那柯。
北神名迦毗羅)東南角天王名毗婁勒叉。
領鸠槃茶及薜荔多衆。
住南閻浮提洲。
所領四神軍主。
配南面二階各二神。
東階道二神(東神名僧伽。
西神名優波僧伽)。
西階道二神(東神名償起羅。
西神名栴陀那)。
西南角天王名毗婁博叉。
領諸龍及富多羅衆。
住西瞿耶尼洲。
其所領四神軍主。
配西面二階各二神。
南階道二神(南神名诃利。
北神名诃利枳舍)。
北階道二神(南神名波羅赴。
北神名冰伽羅)。
西北角天王名毗沙門。
領夜叉及羅刹衆。
住北郁單越洲。
多來閻浮提。
其王手中掌擎佛塔。
古佛舍利在中。
佛在時令其持行。
所在作護。
佛法久固。
又令天王威德勢力領四神軍主。
配北面一階邊各二神。
西邊二神(一名陀羅那。
二名阿羅難陀)。
東邊二神(一名郁庾伽波羅。
二名别他那)。
依賢愚經。
此等鬼神皆名夜叉。
形色青黑。
眼赤如血。
鈎牙上出。
頭發悉豎。
火從口出。
經雖如此。
及論顯相。
義須别态。
不可一像。
其第二層上四面七階道頭各有二神。
則十六也。
必須其名。
可如灌頂經。
四天王所部諸神随名便配。
且存前數。
何由可盡其數量也。
兩層色道内龛窟中神。
經中大多。
今依孔雀王經。
明七星神。
依方守護。
其上層中安窟既少。
可列七星神。
配坐窟中。
然二十八星神出沒增減。
常行于世。
有大光明。
深能利益。
東方七星神名。
基栗底柯一。
虜喜尼二。
麋梨伽屍羅三。
阿陀羅四。
不捺那婆修五。
弗沙六。
阿沙離沙七。
南方七星神名。
诃可一。
雨頗二。
求尼三。
诃莎多四。
質多羅五。
莎底六。
毗釋珂七。
西方七星神名。
阿[少/兔]羅他一。
折沙他二。
牟藍三。
弗婆莎他四。
郁多羅莎他五。
阿毗止六。
沙羅波那七。
北方七星神名。
陀薾他一。
舍多毗沙二。
弗婆跋陀羅三。
郁多羅跋陀羅四。
離婆底五。
阿雖尼六。
婆羅尼七。
右二十八神方别七龛依名位列。
至于下層亦有龛窟。
約方開影。
其量則多。
臨時分像。
依優波斯那咒經及灌頂經。
神名極多。
亦依方住。
至時檢經。
随龛多少就列名号。
為存繁文故略不出。
最上第三重止高二寸。
表二谛也。
欲明諸佛說法常依二谛。
用表受戒出家者必知二谛為宗歸也。
何者。
以身口二業。
動必依相。
相為俗有。
心行所期。
離相為本。
本為出道之所依也。
故二寸為準的量相。
上壇四角各立師子。
背上有孔。
欲行事時必施尊儀。
上安帳竿于孔中也。
帳之莊嚴随力所辦。
上壇畟方七尺為量。
以表七覺意也。
三乘入道不越三十七品。
于此品中。
七覺意在道思擇。
其功最高。
故在上而列也。
壇外四周一丈内。
種四時華藥。
已外植華樹八行。
種種莊嚴。
依善見論雲。
戒壇極小。
容二十一人。
此據出罪之相也。
然亦不分壇場之異也。
戒壇高下廣狹第四(并引圖相) 檢别傳雲。
比丘受具戒壇初結之時。
釋迦如來召十方諸佛。
時須彌燈光明王最居其長。
身長五丈。
欲立戒壇三重。
重高佛五肘。
表五分法身。
釋迦如來雲。
娑婆世界衆生少見少聞。
若依佛五肘為量。
恐生疲怠。
無由可成。
減同迦葉佛二肘半量。
則易成就。
所以取佛肘量者。
以諸佛肘骨并是金剛。
阇維之時肘骨不灰全堅。
舍利所在流化。
故壇身量取佛肘以定之。
欲令比丘持戒堅固如金剛而不壞也。
戒壇亦爾。
雖經劫壞。
而常存故。
檢釋迦如來一肘。
則中人二肘。
如來在世倍人。
人肘長唐尺一尺五寸。
則佛肘三尺。
佛肘既長二肘半。
則唐尺七尺五寸也。
又雲。
準迦葉佛肘為量者。
則又長于釋迦肘矣。
依今北天竺東石戒壇。
縱廣二百步。
高一丈許。
此則随時不定。
今且從釋迦丈六為言。
其下層從地起基。
高佛一肘。
則唐尺高三尺也。
謂在色道下座身為言。
餘亦同之。
然此色道上三下四。
唯多出為佳。
以在露地。
色道廣覆。
而風雨不至。
諸窟神王久而得固也。
如今浮圖出檐。
可不然耶。
不得過于一肘者。
恐地裂故。
又表比丘于壇受戒制心專一而不散亂也。
其第二層高佛一肘半。
則唐尺四尺五寸也。
同轉輪聖王初登壇上受灌頂之時壇度也。
其第三層高二寸者。
以佛指二寸為量。
則當中人四寸也。
今北印度烏仗那國東千餘裡。
度鐵索橋至烏仗那舊都。
其地平坦名果皆備。
即古轉輪王之果園也。
有大石戒壇焉。
佛滅度後三百年時。
有大阿羅漢優樓質那者。
威德巨勝。
于園北山石崖造大寺。
南北周院五十餘裡。
僧所住處一十五裡。
請彌勒尊者。
為指揮之役。
使工匠。
經三百年。
以大神力住諸人壽。
五重精舍純石為之。
最上重者高三百餘尺。
中安栴檀像。
相亦如之。
乃至下重安赤銅像。
今上四重皆閉。
非凡所幸。
而石若琉璃。
内外映徹。
人從邊過。
照見藏腑。
其下重者今人受用。
四周華果列植充滿。
東有石壇。
縱廣二百餘步。
四周石欄雕飾難言。
基上平镂奇态轉勢。
高可一丈。
上壇中心安佛舍利。
覆釜在上。
如前所述。
受戒之日如上集僧。
别施高座。
先誦遺教經。
諸比丘聞皆悉涕泣。
及受戒訖。
又誦遺教。
其事見在。
往往有僧。
從彼而來。
玄奘法師西域傳中。
略述大栴檀像事。
而不辨其緣由。
至于戒壇。
文事蓋阙。
豈非行不至彼随聞而述。
不足怪也。
今約祇樹園中。
總有六十四院。
通衢大巷。
南有二十六院。
三門之左右。
大院西門之右六院(初三果學人四谛院。
二學人十二因緣院。
三他方三乘八聖道院。
四四天下我見俗人院。
五外道欲出家院。
六凡夫禅師十一切入院) 東門之左七院(初大梵天王院。
二維那知事院。
三大龍王院。
四居士清信長者院。
五文殊師利院。
六僧庫院。
七僧戒壇) 中門之右七院(初緣覺四谛院。
二緣覺十二因緣院。
三菩薩四谛院。
四菩薩十二因緣院。
五無學人問法院。
六學人問法院。
七佛香庫院) 中門之左六院(初他方俗人菩薩院。
二他方比丘菩薩院。
三尼請教誡院。
四教誠比丘尼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