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創立戒壇圖經(并序)
關燈
小
中
大
大唐京師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餘以闇昧。
少參學府。
優柔教義。
咨質賢明。
問道絕于儒文。
欽德承于道立。
故居無常師。
追千裡如咫尺。
唯法是務。
跨關河如一葦。
周流晉魏披閱。
累于初聞。
顧步江淮緣構。
彰于道聽。
遂以立年方尋鉛墨。
律儀博要。
行事謀猷。
圖傳顯于時心。
鈔疏開于有識。
或注或解。
引用寄于前經。
時抑時揚。
專門在于成務。
備通即目流漸可知。
至于戒本壇場。
曾未陳廣。
雖因事叙。
終非錯言。
今年出縱心。
旦夕蒲柳。
一尋此路。
若墜諸隍。
力疾書之。
遺滞非咎。
乃以幹封二年。
于京郊之南。
創弘斯法。
原夫戒壇之興。
所以立于戒也。
戒為衆聖之行本。
又是三法之命根。
皇覺由此以興慈。
凡惑假斯而緻滅。
故文雲。
如何得知佛法久住。
若中國十人。
邊方五人。
如法受戒是名正法久住。
是知比丘儀體非戒不存。
道必人弘。
非戒不立。
戒由作業而克。
業必藉處而生。
處曰戒壇。
登降則心因發越。
地稱勝善。
唱結則事用殷勤。
豈不以非常之儀能動非常之緻。
然則詳其廣也。
談論可以處成。
尋其要也。
行事難為準的。
是以諸律文雲。
方相莫委于分齊。
唱令有昧于前緣。
衆集不曉于别同。
通和懵分于成敗。
并曰。
非界鹹乖聖則。
雖受不獲。
以無界故。
是知。
空地架屋徒費成功。
無壇結界勝心難發。
今博尋群錄。
統括所聞。
開法施之初門。
仰住法之遺則。
若不分衢術。
則推步者不識其由。
故略位諸門。
使曉銳者知非妄立雲爾。
戒壇元結教興第一(明壇場築基。
本唯佛也。
十方同會詳述壇場。
昔者光明王如來初論建立。
故興在大聖。
不在人謀。
敬重之極也) 戒壇立名顯号第二(通檢律論。
多雲戒壇。
時俗混之。
壇場莫别。
故引群錄。
名實兩馳。
豈唯常習守株難革) 戒壇形重相狀第三(既曰壇也。
出地層基。
狀等山王。
相同佛座。
階除四列。
周繞三重。
靈骨作鎮。
用隆住法) 戒壇高下廣狹第四(高下制量定約佛肘。
為言廣狹。
在緣随機大小無局。
出于智者商度論通) 戒壇大界内外第五(統詳諸律。
内外在緣。
今以義求。
外為别意) 戒壇結法先後第六(古德行事大界在先。
今存明檢。
壇前界後) 戒壇集僧遠近第七(壇界必初草創基址。
集僧軌度自有成規。
後學師心。
多輕本業。
必專注教網。
依法集人) 戒壇作業成敗第八(羯磨西言。
唐雲作業。
義當分别成敗曉了時緣。
言僧則六和不乖。
述事則四界各攝) 戒壇受時儀軌第九(謂受戒法度今古相承。
若無壇除。
登頓失序。
故聖立模範。
令師資有儀。
旋繞跪立。
如機候轉也) 戒壇功能遠近第十(一僧結已經六萬之延年。
三法乃亡涉千聖而常在。
号曰金剛場地。
名義若斯。
非聖不曉。
凡唯仰止不可輕焉) 戒壇贊述辨德第十一(戒壇勝德諸聖共遵。
建無上之善根拔極下之深累。
必由此地。
方得崇之。
豈不頌述神功贊揚聖德) 戒壇元結教興第一 檢别傳雲。
佛在祇樹園中。
樓至比丘請佛立壇。
為結戒受戒故。
爾時如來依言許已。
創置三壇。
佛院門東名佛為比丘結戒壇。
佛院門西名佛為比丘尼結戒壇。
外院東門南置僧為比丘受戒壇。
初置壇日乃集十方諸佛。
于時有八百億。
同名釋迦佛。
十方諸佛同名亦爾。
時大梵天王造佛院内東戒壇。
魔王波旬造佛院内西戒壇。
壇既成已。
諸佛登之。
共議結戒輕重持犯等相。
又議度尼滅正法相。
諸佛通議曰。
古有四部。
今何獨無。
初雖正法滅半。
能行八敬。
還住千年。
故此二壇唯佛所登。
共量佛事。
僧受戒壇佛非僧攝。
有時度聖人者亦臨僧壇。
一時行事非羯磨攝。
戒壇立名顯号第二 律論所顯場壇兩别。
西天諸國皆立别儀。
此土中原素未行事。
不足怪也。
今定其名實。
或有異議。
案僧傳雲。
宋文帝元嘉中。
聖僧功德铠者。
遊化建業。
于南林寺。
前園中立戒壇。
令受戒者登壇于上受也。
及其終後。
又于壇上。
而阇維之餘如下引。
又翻十誦律主卑摩羅叉。
答五百問于慧觀法師亦雲。
壇上師僧為他受戒。
餘文廣有。
不複叙之。
故知。
壇名其來久矣。
今人不識。
混而雷同。
平場高壇莫分二别。
誤哉。
案别傳雲。
佛涅槃後。
迦葉結集。
來戒壇上。
使小目連鳴鐘召百億四天下凡聖僧衆。
普集壇已白四羯磨。
罰賓頭盧及阿難罪竟。
令阿難披佛僧伽梨上座。
先誦遺教經。
如佛約敕。
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天龍八部皆大悲泣。
大迦葉從座而起。
披粗布僧伽梨。
捉尼師壇。
至阿難前。
敷尼師壇。
禮阿難已。
右繞三匝。
大梵天王執大寶蓋覆阿難上。
忉利天主進七寶案置阿難前。
魔王波旬将七寶拂授與阿難。
魔王帝釋夾侍兩邊。
四天王立侍高座四腳。
三十二使者随迦葉後互跪。
迦葉禮拜已至阿難前。
問訊起居。
如世尊在時不異。
迦葉爾時作三千八百問。
諸有疑事。
阿難一一答之。
今略取戒壇一問。
餘者阙之。
大迦葉問曰。
汝随如來二十年來。
戒壇高下闊狹依何肘量。
戒壇上中安舍利不。
戒壇四面用何物。
砌四面開階方别多少。
繞壇四面作何形像。
無石國中土沙作不。
阿難一如此卷中圖相。
而用答之。
初隻桓戒壇北有鐘台。
高四百尺。
上有金鐘。
重十萬斤。
莊嚴希有。
下有九龍盤像。
龍口吐八功德水。
時欲受戒人至場壇所。
龍便吐水灌頂。
如轉輪王升壇受位灌頂之相。
故初受戒人。
如佛法王受法王位。
有摩尼珠光。
觸受戒人得清涼樂。
又表受人戒珠清淨。
若諸聖人受戒之時。
得通菩薩擊鐘。
聲震三千世界。
有聞證果。
惡趣停息。
凡夫受時。
使摩抵比丘擊之。
聲聞小千世界。
此比丘有力當十萬人。
其鐘台如須彌山形。
在大池中。
九龍出頭。
構結盤住。
諸梁柱等安龍頭上。
并黃金作之。
屋瓦用頗梨寶。
若有受者登壇。
諸龍即轉口。
出香雨香雲。
覆灑壇上。
池之四邊砌以白玉。
底布銀沙。
水色清淨。
甘如乳蜜。
諸持戒人有疾飲者。
無不除差。
破戒若飲。
如吞鐵汁。
佛欲涅槃。
水先枯竭。
屋瓦飛去。
迦葉結集。
阿難答時。
屋瓦還來。
池還出水。
色白如乳。
然無乳味。
以表滅後正法随滅展轉無味。
如涅槃經加水乳譬。
可以準也。
結集問事都了。
僧向王城。
大鐘寶台飛上兜率。
池玉銀沙龍王收去。
水亦枯竭。
今有其地。
相狀都無。
迷其初緣合興壇位。
故廣叙之。
壇之立名在佛世矣。
此土現有群經律論。
鹹明王城兩處結集之相。
然出沒差互不同。
不妨阿難升座為結法之元匠也。
但存迦葉所問。
阿難相同佛形。
比丘鹹疑是佛也。
聽說我聞便息。
如今所傳達通悟者不見此土結法相者。
尚自不知。
況今所出有不信者。
固其常爾。
自佛滅後至于正像。
結集之相乃有多塗。
初五百人。
次千人。
次大衆。
次育王。
次七百。
且列五條。
餘非不有。
上并小乘。
至于大乘。
阿難迦葉在王城廣結集。
文殊師利與大菩薩。
在鐵圍山略結集。
并如此土諸經所說。
戒壇形重相狀第三 依名顯相。
理有異儀。
場乃除地令淨。
無諸丘坎。
俗中治場令平者是也。
戲場戰場例斯可解。
至于壇相。
則出地立基。
四郊祠祭諸壇者是也。
餘案行諸壇。
方基者多。
唯圓丘一壇分基九派。
各施階隥。
其緣如别。
今之戒壇初為天造。
天工巧妙。
理出人謀。
然佛指揮。
又非凡度。
故其相狀不同恒俗。
依别傳雲。
戒壇從地而起。
三重為相。
以表三空。
為入佛法初門。
散釋凡惑。
非空不遣。
三空是得道者遊處。
正戒為衆善之基。
故限于三重也。
昔光明王佛制。
高佛之五肘。
表五分法身。
釋迦如來減為二肘半。
上又加二寸為三層也。
其後天帝釋又加覆釜形于壇上。
以覆舍利。
大梵王又以無價寶珠。
置覆釜形上。
供養舍利。
是則五重。
還表五分法身(以初層高一肘。
二層高二肘半。
三層高二寸。
則三分也。
帝釋加覆釜。
則四重也。
梵王加寶珠。
則五重。
五分具也)。
初佛在世。
隻桓園中立戒壇訖。
大梵王所施寶珠。
大如五升瓶。
大福德者見之。
光照八百由旬。
薄福德者見之。
如聚墨也。
如來一代常在戒壇。
及佛涅槃。
珠亦随沒。
尊者大迦葉結集之時。
珠複還來。
阿難滅度。
此珠還去。
後大梵王乃以明珠替處。
以供養舍利也。
珠下以寶蓮華用承之。
作九龍以承華足。
天帝釋又奉二珠。
以供養舍利。
用金蓮華承足。
下設金柱。
柱下安師子。
此之二珠結集既竟并各不現。
帝釋二珠今在忉利天歡喜園中。
供養般若波羅蜜。
今時諸處立壇。
既無珠可供養者。
随力作二明燈。
若石若木。
常在壇前。
高于上層。
令光明遠照上下通曉。
其壇上鋪石為地。
每有受戒之候。
西南角别安高座。
使比丘登之。
登或艱阻。
時大梵王于南面西階道西。
化作鐵莖銀龍銀蓮華。
開合轉關華葉相接。
對鈎欄上。
共高座相當。
令使登者而無踬礙。
隻桓既殄。
斯蹤亦絕。
然今後作者則而施之。
近以幹封二年九月。
中印度大菩提寺沙門釋迦蜜多羅尊者長年人也。
九十九夏來向五台。
緻敬文殊師利。
今上禮遇令使人将送。
既還來郊南。
見此戒壇。
大随喜雲。
天竺諸寺皆有戒壇。
又述烏仗那國東石戒壇之事。
此則東西雖遠。
壇禮相接矣。
其壇相狀。
下之二重以石砌累。
如須彌山王形。
上下安色道。
四面壇身并列龛窟。
窟内安諸神王。
其兩重基上并施石鈎欄。
欄之柱下師子神王間以列之
少參學府。
優柔教義。
咨質賢明。
問道絕于儒文。
欽德承于道立。
故居無常師。
追千裡如咫尺。
唯法是務。
跨關河如一葦。
周流晉魏披閱。
累于初聞。
顧步江淮緣構。
彰于道聽。
遂以立年方尋鉛墨。
律儀博要。
行事謀猷。
圖傳顯于時心。
鈔疏開于有識。
或注或解。
引用寄于前經。
時抑時揚。
專門在于成務。
備通即目流漸可知。
至于戒本壇場。
曾未陳廣。
雖因事叙。
終非錯言。
今年出縱心。
旦夕蒲柳。
一尋此路。
若墜諸隍。
力疾書之。
遺滞非咎。
乃以幹封二年。
于京郊之南。
創弘斯法。
原夫戒壇之興。
所以立于戒也。
戒為衆聖之行本。
又是三法之命根。
皇覺由此以興慈。
凡惑假斯而緻滅。
故文雲。
如何得知佛法久住。
若中國十人。
邊方五人。
如法受戒是名正法久住。
是知比丘儀體非戒不存。
道必人弘。
非戒不立。
戒由作業而克。
業必藉處而生。
處曰戒壇。
登降則心因發越。
地稱勝善。
唱結則事用殷勤。
豈不以非常之儀能動非常之緻。
然則詳其廣也。
談論可以處成。
尋其要也。
行事難為準的。
是以諸律文雲。
方相莫委于分齊。
唱令有昧于前緣。
衆集不曉于别同。
通和懵分于成敗。
并曰。
非界鹹乖聖則。
雖受不獲。
以無界故。
是知。
空地架屋徒費成功。
無壇結界勝心難發。
今博尋群錄。
統括所聞。
開法施之初門。
仰住法之遺則。
若不分衢術。
則推步者不識其由。
故略位諸門。
使曉銳者知非妄立雲爾。
戒壇元結教興第一(明壇場築基。
本唯佛也。
十方同會詳述壇場。
昔者光明王如來初論建立。
故興在大聖。
不在人謀。
敬重之極也) 戒壇立名顯号第二(通檢律論。
多雲戒壇。
時俗混之。
壇場莫别。
故引群錄。
名實兩馳。
豈唯常習守株難革) 戒壇形重相狀第三(既曰壇也。
出地層基。
狀等山王。
相同佛座。
階除四列。
周繞三重。
靈骨作鎮。
用隆住法) 戒壇高下廣狹第四(高下制量定約佛肘。
為言廣狹。
在緣随機大小無局。
出于智者商度論通) 戒壇大界内外第五(統詳諸律。
内外在緣。
今以義求。
外為别意) 戒壇結法先後第六(古德行事大界在先。
今存明檢。
壇前界後) 戒壇集僧遠近第七(壇界必初草創基址。
集僧軌度自有成規。
後學師心。
多輕本業。
必專注教網。
依法集人) 戒壇作業成敗第八(羯磨西言。
唐雲作業。
義當分别成敗曉了時緣。
言僧則六和不乖。
述事則四界各攝) 戒壇受時儀軌第九(謂受戒法度今古相承。
若無壇除。
登頓失序。
故聖立模範。
令師資有儀。
旋繞跪立。
如機候轉也) 戒壇功能遠近第十(一僧結已經六萬之延年。
三法乃亡涉千聖而常在。
号曰金剛場地。
名義若斯。
非聖不曉。
凡唯仰止不可輕焉) 戒壇贊述辨德第十一(戒壇勝德諸聖共遵。
建無上之善根拔極下之深累。
必由此地。
方得崇之。
豈不頌述神功贊揚聖德) 戒壇元結教興第一 檢别傳雲。
佛在祇樹園中。
樓至比丘請佛立壇。
為結戒受戒故。
爾時如來依言許已。
創置三壇。
佛院門東名佛為比丘結戒壇。
佛院門西名佛為比丘尼結戒壇。
外院東門南置僧為比丘受戒壇。
初置壇日乃集十方諸佛。
于時有八百億。
同名釋迦佛。
十方諸佛同名亦爾。
時大梵天王造佛院内東戒壇。
魔王波旬造佛院内西戒壇。
壇既成已。
諸佛登之。
共議結戒輕重持犯等相。
又議度尼滅正法相。
諸佛通議曰。
古有四部。
今何獨無。
初雖正法滅半。
能行八敬。
還住千年。
故此二壇唯佛所登。
共量佛事。
僧受戒壇佛非僧攝。
有時度聖人者亦臨僧壇。
一時行事非羯磨攝。
戒壇立名顯号第二 律論所顯場壇兩别。
西天諸國皆立别儀。
此土中原素未行事。
不足怪也。
今定其名實。
或有異議。
案僧傳雲。
宋文帝元嘉中。
聖僧功德铠者。
遊化建業。
于南林寺。
前園中立戒壇。
令受戒者登壇于上受也。
及其終後。
又于壇上。
而阇維之餘如下引。
又翻十誦律主卑摩羅叉。
答五百問于慧觀法師亦雲。
壇上師僧為他受戒。
餘文廣有。
不複叙之。
故知。
壇名其來久矣。
今人不識。
混而雷同。
平場高壇莫分二别。
誤哉。
案别傳雲。
佛涅槃後。
迦葉結集。
來戒壇上。
使小目連鳴鐘召百億四天下凡聖僧衆。
普集壇已白四羯磨。
罰賓頭盧及阿難罪竟。
令阿難披佛僧伽梨上座。
先誦遺教經。
如佛約敕。
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天龍八部皆大悲泣。
大迦葉從座而起。
披粗布僧伽梨。
捉尼師壇。
至阿難前。
敷尼師壇。
禮阿難已。
右繞三匝。
大梵天王執大寶蓋覆阿難上。
忉利天主進七寶案置阿難前。
魔王波旬将七寶拂授與阿難。
魔王帝釋夾侍兩邊。
四天王立侍高座四腳。
三十二使者随迦葉後互跪。
迦葉禮拜已至阿難前。
問訊起居。
如世尊在時不異。
迦葉爾時作三千八百問。
諸有疑事。
阿難一一答之。
今略取戒壇一問。
餘者阙之。
大迦葉問曰。
汝随如來二十年來。
戒壇高下闊狹依何肘量。
戒壇上中安舍利不。
戒壇四面用何物。
砌四面開階方别多少。
繞壇四面作何形像。
無石國中土沙作不。
阿難一如此卷中圖相。
而用答之。
初隻桓戒壇北有鐘台。
高四百尺。
上有金鐘。
重十萬斤。
莊嚴希有。
下有九龍盤像。
龍口吐八功德水。
時欲受戒人至場壇所。
龍便吐水灌頂。
如轉輪王升壇受位灌頂之相。
故初受戒人。
如佛法王受法王位。
有摩尼珠光。
觸受戒人得清涼樂。
又表受人戒珠清淨。
若諸聖人受戒之時。
得通菩薩擊鐘。
聲震三千世界。
有聞證果。
惡趣停息。
凡夫受時。
使摩抵比丘擊之。
聲聞小千世界。
此比丘有力當十萬人。
其鐘台如須彌山形。
在大池中。
九龍出頭。
構結盤住。
諸梁柱等安龍頭上。
并黃金作之。
屋瓦用頗梨寶。
若有受者登壇。
諸龍即轉口。
出香雨香雲。
覆灑壇上。
池之四邊砌以白玉。
底布銀沙。
水色清淨。
甘如乳蜜。
諸持戒人有疾飲者。
無不除差。
破戒若飲。
如吞鐵汁。
佛欲涅槃。
水先枯竭。
屋瓦飛去。
迦葉結集。
阿難答時。
屋瓦還來。
池還出水。
色白如乳。
然無乳味。
以表滅後正法随滅展轉無味。
如涅槃經加水乳譬。
可以準也。
結集問事都了。
僧向王城。
大鐘寶台飛上兜率。
池玉銀沙龍王收去。
水亦枯竭。
今有其地。
相狀都無。
迷其初緣合興壇位。
故廣叙之。
壇之立名在佛世矣。
此土現有群經律論。
鹹明王城兩處結集之相。
然出沒差互不同。
不妨阿難升座為結法之元匠也。
但存迦葉所問。
阿難相同佛形。
比丘鹹疑是佛也。
聽說我聞便息。
如今所傳達通悟者不見此土結法相者。
尚自不知。
況今所出有不信者。
固其常爾。
自佛滅後至于正像。
結集之相乃有多塗。
初五百人。
次千人。
次大衆。
次育王。
次七百。
且列五條。
餘非不有。
上并小乘。
至于大乘。
阿難迦葉在王城廣結集。
文殊師利與大菩薩。
在鐵圍山略結集。
并如此土諸經所說。
戒壇形重相狀第三 依名顯相。
理有異儀。
場乃除地令淨。
無諸丘坎。
俗中治場令平者是也。
戲場戰場例斯可解。
至于壇相。
則出地立基。
四郊祠祭諸壇者是也。
餘案行諸壇。
方基者多。
唯圓丘一壇分基九派。
各施階隥。
其緣如别。
今之戒壇初為天造。
天工巧妙。
理出人謀。
然佛指揮。
又非凡度。
故其相狀不同恒俗。
依别傳雲。
戒壇從地而起。
三重為相。
以表三空。
為入佛法初門。
散釋凡惑。
非空不遣。
三空是得道者遊處。
正戒為衆善之基。
故限于三重也。
昔光明王佛制。
高佛之五肘。
表五分法身。
釋迦如來減為二肘半。
上又加二寸為三層也。
其後天帝釋又加覆釜形于壇上。
以覆舍利。
大梵王又以無價寶珠。
置覆釜形上。
供養舍利。
是則五重。
還表五分法身(以初層高一肘。
二層高二肘半。
三層高二寸。
則三分也。
帝釋加覆釜。
則四重也。
梵王加寶珠。
則五重。
五分具也)。
初佛在世。
隻桓園中立戒壇訖。
大梵王所施寶珠。
大如五升瓶。
大福德者見之。
光照八百由旬。
薄福德者見之。
如聚墨也。
如來一代常在戒壇。
及佛涅槃。
珠亦随沒。
尊者大迦葉結集之時。
珠複還來。
阿難滅度。
此珠還去。
後大梵王乃以明珠替處。
以供養舍利也。
珠下以寶蓮華用承之。
作九龍以承華足。
天帝釋又奉二珠。
以供養舍利。
用金蓮華承足。
下設金柱。
柱下安師子。
此之二珠結集既竟并各不現。
帝釋二珠今在忉利天歡喜園中。
供養般若波羅蜜。
今時諸處立壇。
既無珠可供養者。
随力作二明燈。
若石若木。
常在壇前。
高于上層。
令光明遠照上下通曉。
其壇上鋪石為地。
每有受戒之候。
西南角别安高座。
使比丘登之。
登或艱阻。
時大梵王于南面西階道西。
化作鐵莖銀龍銀蓮華。
開合轉關華葉相接。
對鈎欄上。
共高座相當。
令使登者而無踬礙。
隻桓既殄。
斯蹤亦絕。
然今後作者則而施之。
近以幹封二年九月。
中印度大菩提寺沙門釋迦蜜多羅尊者長年人也。
九十九夏來向五台。
緻敬文殊師利。
今上禮遇令使人将送。
既還來郊南。
見此戒壇。
大随喜雲。
天竺諸寺皆有戒壇。
又述烏仗那國東石戒壇之事。
此則東西雖遠。
壇禮相接矣。
其壇相狀。
下之二重以石砌累。
如須彌山王形。
上下安色道。
四面壇身并列龛窟。
窟内安諸神王。
其兩重基上并施石鈎欄。
欄之柱下師子神王間以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