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三十門頌卷下

關燈
行。

    物物無虧。

    此頌儒首者。

    是般若會上儒首菩薩。

    達俗即真不遺細行也。

    普賢者。

    曲濟無遺曰普。

    鄰極亞聖曰賢。

    此二菩薩。

    運同體之悲智。

    化異見之衆生。

    真即俗而事相存。

    俗雖存而不異真。

     日中迷路者掘地覓青天 将南作北情猶恕。

    掘地尋天更可悲。

    此頌著相凡夫不達相即無相。

    廣設相而相外求真何異迷人将南作北迷情難遣。

    又如掘地尋天何日相應。

    遠之遠矣。

    故佛言。

    迷中倍人誠可憐愍耳。

     三事合理事門 網珠千影相。

    盡在一珠中。

    義曰。

    前所遍之一事到此便為能含。

    由上一事體空能含中。

    餘一切事皆體空不離法界。

    是故俱在一塵中現不壞相而廣容也。

    然上三門法義備矣。

    下之七門自此而生也。

     一毛稱性攝法無遺 雖分理事異。

    一法普包容。

    法者理事法也。

    遺者失也。

    一毛正報與法性相具非一非異。

    故能攝而無失也。

     塵中無數刹刹有佛難思 十方依正一塵中。

    無限遮那轉法輪。

    此頌依中現依正也然依正二報一一如理在一事中分明顯現。

    非因依人情識所解也。

     眼耳絕聞見身心何覺知 栴檀林裡坐。

    鼻孔不知香。

    此頌上二句依正融通。

    是大菩薩遮那智境。

    聲聞尚杜視聽于嘉會。

    況凡夫迷妄身心。

    何能覺知矣。

    佛果雲。

    現定見聞覺知是法。

    此法離見聞覺知。

    若著見聞覺知。

    即是見聞覺知。

    大凡達法之士。

    超出見聞覺知不住見聞覺知。

    卻來受用見聞覺知。

    然則且道受用底一句。

    作麼生道。

     閑堂行道夜靜室坐禅時 經行坐卧中。

    受用法王法。

    此頌達法之士。

    四威儀中閑堂靜室之内。

    或行道坐禅之時。

    受用融通包容理事之法樂也。

     日用自家底何煩尋路跂 閑堂行道全由我。

    靜室安禅更在誰。

    此頌一身之事變融理事在自己。

    日用之中何必煩勞别尋玄道哉。

     四通局無礙門 法界華嚴大道場。

    纖毫不動一齊彰。

    義曰。

    通者事法體空也。

    局者不壞成事相也。

    一一事法互不相妨。

    故曰無礙。

    由前二門與理非異。

    故唯通也。

    今加非一義顯成事體。

    故兼局也。

    故經雲。

    随緣赴感靡不周。

    是通義也。

    而恒處此菩提座。

    是局義也。

    不動一位而遍在一切位中也。

    釋第二門周遍義也。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遍住一緻。

    遠近齊彰。

    無在者。

    體空而遍十方遠也。

    不在者。

    無所不在也。

    不壞相而住在目前近也。

    李長者雲。

    無邊刹境。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矣。

    又維摩經雲。

    天女問舍利弗言。

    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

    無在無不在。

    天女曰。

    一切亦複如是。

    夫無在無不在者。

    佛所說也。

     不動步而遍縱橫孰是渠 一月在天。

    影分衆水。

    此頌上句局不礙通。

    下句通不礙局也。

    故十方自在。

    無非達士之妙用也。

     塵塵非一異刹刹豈親疏 當堂不正坐。

    誰赴兩頭機。

    此頌事非一則成事。

    義非異則體空義也。

    理非異則不變義非一則随緣義也。

    約悟者轉物同己則似親矣。

    迷者心随物轉則疏遠矣。

    今則通局無礙泯一異絕親疏。

    物物明矣。

     柳帳長橋挂花裀小砌鋪 頭頭盡露真消息。

    物物全彰古佛心。

    此頌目前實際性相圓融。

    信手拈來不勞心力。

     若明法爾力何用費功夫 本自圓成。

    不勞心力。

    此頌真如不守自性。

    從來法爾随緣。

    成柳帳而作花裀。

    全彰妙有。

    現天文而明地理。

    盡顯真空。

    何勞妙辨以宣揚。

    豈假神通而顯示。

    達者可爾。

    不用功夫。

    若乃情關固閉識鎖難開。

    未明法爾全真。

    須假終南觀智而冥會矣。

     五廣狹無礙門 華藏世界所有塵。

    一一塵中見法界。

    義曰。

    由非異故一塵體空。

    悉能廣容無邊刹海。

    故名廣也。

    由非一故不壞一塵。

    微細小相成事之體。

    故名狹也。

    廣狹互融。

    故曰無礙。

    三門唯廣。

    此兼狹義釋。

    第三含容也。

     不動一毛包容無盡 芥納須彌。

    上狹下廣。

     毛端容刹海。

    刹海入毛端 正容依依入正。

    此頌上狹不礙廣。

    下廣不礙狹。

     刹海元非小。

    毛端本不寬各住自位。

    都無往來。

    此頌一多事法不壞相而更互容攝。

    唯智照可明。

    非識情所造。

     回眸覓即易。

    進步讨還難 肯來兩手相分付。

    拟去千尋不可攀。

    此頌忘情反照卻易相應以識十度進求誠難會矣。

    且如玄會終南觀旨一句。

    作麼生道。

     要會終南旨牛頭尾上安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此頌帝心禅師廣狹相參之妙句。

    下無私應須玄會耳。

     六遍容無礙門 唯一堅密身。

    一切塵中見。

    義曰。

    二四唯遍義。

    五唯容義。

    今合之同時具此二義也。

    一法望多時。

    雖普遍而即廣容也。

    多法望一法時。

    攝一法在多法中。

    雖廣容而即普遍也。

    遍即容容即遍。

    故曰無礙。

     一法望多同時遍攝 遍攝雖同時。

    說時多在後。

     一鏡入多鏡多身入一身 一身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此頌上句一法望多法。

    以喻顯法也。

    下句多法望一法。

    即後門法。

    義在同時。

     時窮唯一念處極但纖塵 一念入多劫。

    一塵遍十方。

    此頌約時一念豎窮三際。

    約處一塵橫遍十方。

    一法望多同時之義。

    在斯爾。

     見月休觀指歸家罷問津 得兔忘[竺-二+帝]。

    得魚忘筌。

    此頌一念既悟見一一塵中同時遍攝互無障礙。

    如見月而不觀指端。

    似到家而罷問關津矣。

     李陵居北塞元是漢朝臣 英雄不服蠻夷死。

    更築高台望故鄉。

    此頌李陵者。

    李廣之子。

    名陵字少卿。

    前漢武帝時。

    将五千兵卒北征單于。

    因力不及遂陷番不回。

    特築高台而望故鄉。

    取一法望多法。

    不可以情所到也。

     七攝入無礙門 十方所有佛。

    盡入一毛孔。

    義曰。

    多法望一名攝入者。

    謂無多可遍無多可容。

    故曰攝入矣。

    正攝即入正入即攝。

    故曰無礙也。

    多法者是前所遍所容一切事法也。

    到此卻為能攝能入矣。

    一法者是前能遍能容一事也。

    到此卻為所攝所入也。

    言有前後法在同時耳。

     多法望一更無前後 攝入無前後。

    立義一在先。

     此能即彼所今所是前能 改頭換面隻是舊人。

    此頌一多互望無定能定所。

    雖能所而非能所。

    法在同時耳。

     遍攝無前後為門立異名 歸源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此頌體絕對待圓融無前後。

    用随得彰行布有異名也。

     鏡多有準則燈一無虧盈 一燈光互照。

    千鏡影相承。

    此頌多鏡喻多法。

    一燈喻觀智也。

    若然一燈在十鏡中心見燈燈互照鏡鏡相容。

    準則成事分齊虧盈智無增減。

    可謂正互容而不礙互遍。

    正互攝而不礙互入矣。

     斫額乘槎望黃河徹底清 天眼龍睛徹底觑破。

    此頌引博物志雲。

    天河與海通。

    海濱年年八月有靈槎木來往不失期信。

    有博望侯張骞。

    邃積糧乘槎而去。

    匆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