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三十門頌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禅房花木深。
此頌真理即事物物圓成。
但能信手拈來。
自然縱橫得妙。
好個安身處他人未肯休 含元殿裡坐。
休更覓長安。
此頌好個随緣放曠即事。
明真安身立命之處。
奈何不肯承當。
故未休也。
八事法即理門 元從恁麼來。
卻須恁麼去。
義曰。
事法者。
是六門成事體也。
理者。
是四門體空用也。
故成此門成事即體空義。
顯廢己同他泯其事也。
即妄徹真源。
雖有而非常也。
觀雲。
故說衆生即如。
不待滅也。
如波動相舉體即水。
無異相也。
差即無差波波皆濕 萬像紛然。
參而無雜物物到空處全空物自閑事空方徹理。
物體兩閑閑。
此頌全空者。
真理也。
閑者。
無用也。
物物到此體空而全理。
是廢是體用也。
絲毫情不盡如隔萬重山 差之毫厘。
失之千裡。
此頌萬像雖然即真。
不可情識會。
若帶微細情解而會。
豈止萬重山矣。
如将螢火燒須彌山。
終不能著也。
但了波中濕何煩鏡裡顔 但得本莫愁末。
此頌波中濕者。
事法體空而即理也。
鏡裡顔者。
體空也。
既以觀智了物即真理。
何更煩勞推問體空之義也。
曠然平坦路不在白雲間 目前無異路。
迷者自東西。
此頌事法虛曠一際齊平。
觸目皆真。
何勞遠求于雲外哉。
九真理非事門 水底金烏天上日。
眼中童子面前人。
義曰。
于非異處辨非一也。
随緣非有之法身。
恒不異事而全理。
顯示自他俱存理事雙全矣。
觀雲。
所依非能依。
故如即波之水非波。
以動濕異故。
此門随緣即不變義也。
物物全真一道清淨 純一無雜。
非幹事也。
露柱木頭做時人未敢當 隻因分明極。
翻令所得遲。
此頌露柱者。
檐下柱也。
随緣義。
木頭者。
不變義也。
雖随緣而成露柱。
恒非事也。
此理難明。
未敢承當。
故約人歎深也。
或可多是無味之談塞斷人口。
真理既非其事。
誰敢道著。
不敢承當也。
寂然非有地阒爾杳無方 祖父田園無寸土。
東西南北絕邊方。
此頌不變自體一塵不立寂靜純真。
那有方所者哉。
事絕神何慮理全境不彰 心境俱亡。
複是何物。
此頌雙遮心境。
顯真理而非事。
釣魚船上客元是謝三郎 出身猶可易。
脫體道應難。
此頌由事絕情亡唯一全理。
于非異處辨非一也。
要須玄會。
不可事迹而求。
故出此有句中無句。
妙在體前之義也。
謝三郎者。
福州玄沙備禅師。
少而敏黠。
家以捕魚為業。
常随其父泛小舟于江濱。
一日因見月影有省。
乃遺舟罷釣。
出家入道矣。
師法嗣雪峰存禅師。
為法門之昆季耳。
師一日示衆雲。
我與釋迦同參。
時有僧便問。
承聞和尚有言曰。
我與釋迦同參。
未審參見何人。
師雲。
釣魚船上謝三郎。
此是出情見離窩窟。
傍通密旨妙會玄宗底句矣。
後人亦呼師為謝三郎。
十事法非理門 月篩松影高低樹。
日照池心上下天。
義曰。
舉體全理。
即事相宛然。
此則寂滅非有之衆生。
恒不異理而全事。
明非孤單。
故曰全矣。
如全水之波非水。
以動義非濕故。
此上十義約理望事。
則有成(三也)有壞(五也)有即(七也)有離(九也)事望于理。
有顯(四也)有隐(六也)有一(八也)有異(十也)逆(五六九十)順(三四七八)自在無障無礙同一緣起矣。
此上四門存泯無礙也。
七八于解常自一。
由此二門相即故。
得解心現前。
觀之以成雙遮中道矣。
九十于谛常自二。
由此二門性相異故。
即真俗雙存。
以成雙照中道矣。
此門體空。
即成事義。
全真物物萬行沸騰 大用全彰。
非其理也。
理全事亦全何處不方圓 人人皆具足。
物物盡圓成。
此頌理事俱全真俗雙照。
以明中道處處方圓。
下雲。
縱目極天際榰頤小檻邊蔽空雲叆叆匝地草芊芊 籬頭落底千千藥。
不是神農人不知。
此頌物物全真信手拈來。
縱橫得妙苟不仙陀。
如何領會。
下雲。
更欲論玄妙金剛拏起拳 赤心片片。
重重相為。
此頌上四句中不明玄旨。
又問。
夷門意趣如何。
師雲。
金剛拏起拳。
是同坑無異土。
若又不領。
假使普慧雲興二百問。
普賢瓶瀉二千答。
不遇知音也。
是徒勞話會。
然則忽遇個中人。
如何别通一線。
要會麼。
不解金剛拏起拳。
領取泥牛耕水月。
周遍含容觀第三 幢網珠光無向背。
自他光影一時周。
義曰。
一一事法如理融通。
包遍自在。
約差别事法論其體用而顯玄也。
豎無不窮曰周。
橫無不極曰遍。
外無不包曰含。
内無不攝曰容。
觀者混融無障礙智也。
第三者前已标矣。
要知次第無階級。
前三三是後三三。
此門行無盡之行。
運混融之智。
超定一定多之情。
離先後同時之見。
證事事無礙法界出生觀智。
号晉融無障礙智矣。
此門法義迥異諸诠。
是毗盧性海之圓宗。
實一乘别教之玄旨。
事如理融遍攝無礙。
交參自在各辨十門。
一為法義體用之本也。
二是周遍義也。
三是含容義也。
此三備矣。
四釋二也。
五釋三也。
六七皆收四五也。
八九融攝六七也。
十收八九也。
一理如事門 心随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義曰。
此因前九十二門全理全事。
到此遂令一味純真全同差别法也。
此是總句。
為法義體用生發之本。
一切唯心兵随印轉 魚母憶而魚子長。
蜂王起而蜂衆随。
并安千種器千月落其中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裡孤舟萬裡身。
此頌所如千差事法。
一道澄江淨唯餘一月通 一念心清淨。
一佛出世間。
此頌所如一法。
同為異複異 放去彌綸沙界。
森羅萬象齊彰。
此頌分同作異異乃全别。
顯上四句法合一多之法。
全同為全異也。
異作同還同 收來蹤迹全無。
誰是能同之者。
此頌攝異為同。
同無同相。
強稱為同也。
同者玄寂體也。
異者靈鑒用也。
肇論雲。
是以般若之與真谛。
言用即同而異。
言寂即異而同。
同故無心于彼此。
異故不失于照功。
誰得圓通妙終南個老翁 箭穿江月影。
須是射雕人。
此頌理雖如事而異明異而全同。
是雙照而雙遮。
故号圓通。
夷門推此玄道。
唯我帝心禅師無得而得之者也。
二事如理門 法依圓成。
還同圓遍。
義曰。
謂諸事法與理非異。
故能随理而圓遍也。
與前門為相如一對矣。
此門周遍義。
三門是含容義。
與後門為周遍含容一對。
結歸觀題也。
君既無涯我亦随爾 恩來義往。
今古如然。
理遍一多法一多同理然 水起千波異。
千波一濕同。
此頌相如二門一多法義。
意無往來相誰後複誰先 不動而變。
二際俱亡。
此頌一多之法同時相如。
各不離本位互相如遍終無往來先後之相。
則知十方三世湛然常住矣。
舉措皆儒首縱橫盡普賢 頭頭妙
此頌真理即事物物圓成。
但能信手拈來。
自然縱橫得妙。
好個安身處他人未肯休 含元殿裡坐。
休更覓長安。
此頌好個随緣放曠即事。
明真安身立命之處。
奈何不肯承當。
故未休也。
八事法即理門 元從恁麼來。
卻須恁麼去。
義曰。
事法者。
是六門成事體也。
理者。
是四門體空用也。
故成此門成事即體空義。
顯廢己同他泯其事也。
即妄徹真源。
雖有而非常也。
觀雲。
故說衆生即如。
不待滅也。
如波動相舉體即水。
無異相也。
差即無差波波皆濕 萬像紛然。
參而無雜物物到空處全空物自閑事空方徹理。
物體兩閑閑。
此頌全空者。
真理也。
閑者。
無用也。
物物到此體空而全理。
是廢是體用也。
絲毫情不盡如隔萬重山 差之毫厘。
失之千裡。
此頌萬像雖然即真。
不可情識會。
若帶微細情解而會。
豈止萬重山矣。
如将螢火燒須彌山。
終不能著也。
但了波中濕何煩鏡裡顔 但得本莫愁末。
此頌波中濕者。
事法體空而即理也。
鏡裡顔者。
體空也。
既以觀智了物即真理。
何更煩勞推問體空之義也。
曠然平坦路不在白雲間 目前無異路。
迷者自東西。
此頌事法虛曠一際齊平。
觸目皆真。
何勞遠求于雲外哉。
九真理非事門 水底金烏天上日。
眼中童子面前人。
義曰。
于非異處辨非一也。
随緣非有之法身。
恒不異事而全理。
顯示自他俱存理事雙全矣。
觀雲。
所依非能依。
故如即波之水非波。
以動濕異故。
此門随緣即不變義也。
物物全真一道清淨 純一無雜。
非幹事也。
露柱木頭做時人未敢當 隻因分明極。
翻令所得遲。
此頌露柱者。
檐下柱也。
随緣義。
木頭者。
不變義也。
雖随緣而成露柱。
恒非事也。
此理難明。
未敢承當。
故約人歎深也。
或可多是無味之談塞斷人口。
真理既非其事。
誰敢道著。
不敢承當也。
寂然非有地阒爾杳無方 祖父田園無寸土。
東西南北絕邊方。
此頌不變自體一塵不立寂靜純真。
那有方所者哉。
事絕神何慮理全境不彰 心境俱亡。
複是何物。
此頌雙遮心境。
顯真理而非事。
釣魚船上客元是謝三郎 出身猶可易。
脫體道應難。
此頌由事絕情亡唯一全理。
于非異處辨非一也。
要須玄會。
不可事迹而求。
故出此有句中無句。
妙在體前之義也。
謝三郎者。
福州玄沙備禅師。
少而敏黠。
家以捕魚為業。
常随其父泛小舟于江濱。
一日因見月影有省。
乃遺舟罷釣。
出家入道矣。
師法嗣雪峰存禅師。
為法門之昆季耳。
師一日示衆雲。
我與釋迦同參。
時有僧便問。
承聞和尚有言曰。
我與釋迦同參。
未審參見何人。
師雲。
釣魚船上謝三郎。
此是出情見離窩窟。
傍通密旨妙會玄宗底句矣。
後人亦呼師為謝三郎。
十事法非理門 月篩松影高低樹。
日照池心上下天。
義曰。
舉體全理。
即事相宛然。
此則寂滅非有之衆生。
恒不異理而全事。
明非孤單。
故曰全矣。
如全水之波非水。
以動義非濕故。
此上十義約理望事。
則有成(三也)有壞(五也)有即(七也)有離(九也)事望于理。
有顯(四也)有隐(六也)有一(八也)有異(十也)逆(五六九十)順(三四七八)自在無障無礙同一緣起矣。
此上四門存泯無礙也。
七八于解常自一。
由此二門相即故。
得解心現前。
觀之以成雙遮中道矣。
九十于谛常自二。
由此二門性相異故。
即真俗雙存。
以成雙照中道矣。
此門體空。
即成事義。
全真物物萬行沸騰 大用全彰。
非其理也。
理全事亦全何處不方圓 人人皆具足。
物物盡圓成。
此頌理事俱全真俗雙照。
以明中道處處方圓。
下雲。
縱目極天際榰頤小檻邊蔽空雲叆叆匝地草芊芊 籬頭落底千千藥。
不是神農人不知。
此頌物物全真信手拈來。
縱橫得妙苟不仙陀。
如何領會。
下雲。
更欲論玄妙金剛拏起拳 赤心片片。
重重相為。
此頌上四句中不明玄旨。
又問。
夷門意趣如何。
師雲。
金剛拏起拳。
是同坑無異土。
若又不領。
假使普慧雲興二百問。
普賢瓶瀉二千答。
不遇知音也。
是徒勞話會。
然則忽遇個中人。
如何别通一線。
要會麼。
不解金剛拏起拳。
領取泥牛耕水月。
周遍含容觀第三 幢網珠光無向背。
自他光影一時周。
義曰。
一一事法如理融通。
包遍自在。
約差别事法論其體用而顯玄也。
豎無不窮曰周。
橫無不極曰遍。
外無不包曰含。
内無不攝曰容。
觀者混融無障礙智也。
第三者前已标矣。
要知次第無階級。
前三三是後三三。
此門行無盡之行。
運混融之智。
超定一定多之情。
離先後同時之見。
證事事無礙法界出生觀智。
号晉融無障礙智矣。
此門法義迥異諸诠。
是毗盧性海之圓宗。
實一乘别教之玄旨。
事如理融遍攝無礙。
交參自在各辨十門。
一為法義體用之本也。
二是周遍義也。
三是含容義也。
此三備矣。
四釋二也。
五釋三也。
六七皆收四五也。
八九融攝六七也。
十收八九也。
一理如事門 心随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義曰。
此因前九十二門全理全事。
到此遂令一味純真全同差别法也。
此是總句。
為法義體用生發之本。
一切唯心兵随印轉 魚母憶而魚子長。
蜂王起而蜂衆随。
并安千種器千月落其中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裡孤舟萬裡身。
此頌所如千差事法。
一道澄江淨唯餘一月通 一念心清淨。
一佛出世間。
此頌所如一法。
同為異複異 放去彌綸沙界。
森羅萬象齊彰。
此頌分同作異異乃全别。
顯上四句法合一多之法。
全同為全異也。
異作同還同 收來蹤迹全無。
誰是能同之者。
此頌攝異為同。
同無同相。
強稱為同也。
同者玄寂體也。
異者靈鑒用也。
肇論雲。
是以般若之與真谛。
言用即同而異。
言寂即異而同。
同故無心于彼此。
異故不失于照功。
誰得圓通妙終南個老翁 箭穿江月影。
須是射雕人。
此頌理雖如事而異明異而全同。
是雙照而雙遮。
故号圓通。
夷門推此玄道。
唯我帝心禅師無得而得之者也。
二事如理門 法依圓成。
還同圓遍。
義曰。
謂諸事法與理非異。
故能随理而圓遍也。
與前門為相如一對矣。
此門周遍義。
三門是含容義。
與後門為周遍含容一對。
結歸觀題也。
君既無涯我亦随爾 恩來義往。
今古如然。
理遍一多法一多同理然 水起千波異。
千波一濕同。
此頌相如二門一多法義。
意無往來相誰後複誰先 不動而變。
二際俱亡。
此頌一多之法同時相如。
各不離本位互相如遍終無往來先後之相。
則知十方三世湛然常住矣。
舉措皆儒首縱橫盡普賢 頭頭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