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三十門頌卷下

關燈
中。

    而海非小。

    如一小波匝于大海。

    而波非大。

    此相遍二門。

    文雖前後法乃同時。

    此二為總。

    下八為别。

    别不離總。

    為生發義。

    本正明事不礙理。

     由同作異異乃全同 翻手覆手。

    隻是這手。

     隻由金作器所以器皆金 一點水墨。

    兩處分明。

    此頌理遍事而金作器。

    事遍理而器皆金。

    二門喻顯也。

     況事唯心現塵塵盡是心 随緣成底事。

    物物盡全真。

    此頌三界唯心更無别法。

     性空人易信法住聖難任 體空全遍人皆委。

    法别有體聖難容。

    此頌緣生事法性空人易信矣。

    法别有體實住聖難任持。

    何則聖人證一切法空而成果海。

    豈别有一法不空者。

    故古德雲。

    若有一法毗盧堕在凡夫矣。

    有作性難任者。

    恐非智者。

    詳之。

     緣徹無緣處緣緣實甚深 法眼通明。

    方能徹證。

    此頌能徹觀智所徹性空。

    緣性既空即不變理。

    故曰甚深也。

    肇論雲緣覺覺緣離以即真矣。

     三依理成事門 随緣成妙有。

    大用獨全彰。

    義曰。

    事無别體依真理而成。

    如波因水方得成立。

    此門唯随緣義也。

     明明底事處處施張 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

     澄湛絕纖塵能為染淨因 絕點純清水。

    能随風起波。

    此頌是一心之妙體杳。

    絕纖塵十。

    法界之親因。

    随緣成矣。

     聖凡無異路迷悟有疏親 染淨體一。

    愚智妄分。

    此頌四聖六凡所依性一。

    迷者從識而似疏。

    悟者就智而全親。

    迷悟在于人矣。

    何關法性者哉。

     不變時時隔 無為無事人。

    猶遭金鎖難。

    此頌隔者。

    塞而不通也。

    時時者。

    長遠也。

    若真如無随緣之用。

    則真妄長塞而不通也。

    有僧問法眼雲。

    情生智隔。

    情未生時如何。

    師雲。

    隔。

    是此意也。

     随緣日日新 草木精神換。

    江山氣象新。

    此頌正顯此門義也。

    謂真如能随緣。

    新新不住成。

    諸事法若法。

    有住不名妙用也。

    且道是何人分上。

     披毛戴角者方是個中人 斫倒那邊無影樹。

    卻來火裡又抽枝。

    此頌随緣人也。

    謂自古賢聖了證真理。

    由悲故回入塵勞。

    由智故方便利物。

    宗門中喚作異類中人也。

    丹霞雲。

    戴角披毛異類身。

    是此意也。

     四事能顯理門 乾坤盡是黃金骨。

    萬有全彰淨妙身。

    義曰。

    事法體空為能顯也。

    真理為所顯也。

    觀雲。

    以事虛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現。

    猶如波相虛令水體露現。

    此門唯體空義也。

     青嶂白雲誰人分上 然宗門中以青山為體。

    白雲為用。

    即此體用阿誰分上。

    要會麼。

    萬裡江山無異路。

    一天風月盡吾家。

     從緣緣本虛虛則道方孤 若了依他起。

    無别有圓成。

    此頌緣無自性事法體空。

    唯願一道真空。

    孤标而獨立也。

     空谷無音響實由外叫呼 蓦地喚一聲。

    猶如鏡中現。

    此頌空谷者。

    事法體空因也。

    外叫者。

    疏助緣也。

    顯喻因緣無性。

    是事家用也。

     見聞性自離知覺寂然逋 見聞覺知非一一。

    山河不在鏡中觀。

    此頌離者。

    舍去也。

    逋者。

    懸遠也。

    謂所顯真理離一切相。

    不可以見聞覺知。

    六情所測也。

    若以見聞覺知趣求者。

    舍去此理懸遠久矣。

    維摩經雲。

    法離見聞覺知。

    若行見聞覺知。

    則是見聞覺知。

    非不法也。

    直須放下情塵回光可耳。

     暫爾回頭看衣穿露寶珠 水穿瘦骨露。

    屋破看星眠。

    此頌衣穿者。

    事法體空也。

    寶珠者。

    理實也。

    如瞥然放下見聞情念知覺妄心。

    以觀智慧眼觑破。

    一一事中理皆全露。

    又如貧子還家。

    遇長者指示衣珠忽自回頭。

    見破衣内果有明珠。

    随其心而驟富也。

     五以理奪事門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義曰。

    理為能奪。

    事為所奪。

    以一真不變之理。

    奪盡千差事法也。

    觀雲。

    以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

    如以水奪波波無不盡。

    此則水存以壞波令盡。

    由四門所顯之理。

    到此便為能奪。

    此門唯不變義也。

     摩竭掩室毗耶杜口 摩竭者。

    唐翻無毒害。

    以彼國汝無形戮故。

    佛于茲成道。

    三七日内不說法也。

    表名言路絕。

    狀若掩室也毗耶離。

    唐翻廣嚴。

    以城中平廣嚴麗故。

    淨名居士示疾。

    于此會諸菩薩各說不二法門竟。

    時文殊問言。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淨名默然無言。

    名為杜口也。

    且如二聖人。

    豈可無辨才也。

    蓋辨所不能言也。

    要會麼。

    欲明空劫未生前。

    從來佛祖豈能宣。

     物際獨巍巍 從來卓爾獨存。

    不與萬法為侶。

    此頌不變理體獨露堂堂。

    奪盡物之邊涯際畔也。

     冥真息萬機 萬機休罷處。

    一曲韻無私。

    此頌奪盡千差念慮也。

     境閑情淡淡心止思微微 境智冥寂。

    情忘慮息。

    此頌所觀境既空閑。

    能緣情慮則淡薄。

    微細隐也。

     差路終迂曲一源絕是非 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葉尋枝我不能。

    此頌随相行多岐委曲長劫行之離相行。

    一路直截是非俱泯。

    泯無能泯。

    奪無所奪。

    一道靈光有何間斷也。

     纖毫情不挂何處不光輝 皮膚脫落盡。

    獨露一真實。

    此頌奪盡心境千差顯一純真之智鑒無方而不顯現也。

     六事能隐理門 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義曰。

    事為能隐。

    理為所隐。

    由第三成事即理隐也。

    觀雲。

    真理随緣成諸事法。

    遂令事顯理不顯也。

    如水成波動顯靜隐也。

    法身流轉五道。

    名曰衆生。

    衆生現時法身不現。

    此門唯顯成事義也。

     浩浩波瀾當處澄湛 數峰青翠處。

    孰委是雲根。

    波瀾者。

    千差事法也。

    澄湛者。

    純清一理也。

    唯顯成事之波。

    不顯湛然理矣。

     物物既緣成緣成翳本明 隻為随他法。

    喪卻本來真。

    此頌因随緣而成事。

    唯顯成事而隐理也。

     但觀波浪起不見水澄清 貪觀白浪。

    失卻手篙。

    此頌約境則唯顯俗谛而隐真谛。

    約人則迷于理而滞于事。

     遠境危峰小平湖野艇橫 莫随境轉落今時。

    恐失本來光彩去。

    此頌要見即俗之真。

    信取境唯心耳。

    野人雲。

    看。

     皎然直下事不動卻須行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此頌雖達俗谛更須明即俗之真。

    物物目際皎然明白。

    不應滞事而迷理。

    全無變動之見。

    故曰卻須行也。

     七真理即事門 随流雖得妙。

    入海水波潛。

    義曰。

    真理者。

    是五門不變理也。

    即事者。

    是三門随緣事也。

    故成此門不變即随緣義也。

    則廢己同他泯其理也。

    即真該妄末雖空而非斷也。

    觀雲。

    是故此理舉體皆事。

    方為真理。

    如水即波無動而非濕。

    故即水是波也。

     口中吃飯鼻裡出氣 眼在眉毛下。

    鼻子大頭垂。

    明日用平常也。

     明明百草頭曆曆複何求 明明開正眼。

    物物盡圓成。

    此頌既真理即在事中。

    更有何物而不具足耶。

     求得外邊事絕求道自周 有求皆錯。

    無意自親。

    此頌心外求法與道懸遠。

    心不求心法法心耳。

    下雲。

     花開小砌畔雲起遠峰頭 竹徑通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