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三十門頌卷下

關燈
夷門山廣智大師本嵩述 空即一切總莫動著 動著頭角生。

    落在第二念。

    今不動著。

    妙解前生。

     阿誰無作用 便是死了底漢。

    猶棺椁中瞠眼。

    此頌人人分上活潑潑地皆有作用。

    是顯解也。

     作用複由誰 看他家事忙。

    且道承誰力。

    此頌人人無不承恩力。

    指前顯理也。

    今推解不離理也。

     當處和根拔 移花兼蝶至。

    買石得雲饒。

    此頌即理而生解。

    理為解本。

    今顯即理。

    故曰和根拔得也。

     渠侬由未知 君子若似我。

    一切法無差。

    此頌渠你也。

    侬我也。

    南方時語也。

    今歎理智不相離。

    人人總不知。

    目前空即色。

    遍界野雲飛。

     虛空雲片片曠野草離離 野花開似錦。

    澗水湛如藍。

    此頌真空即幻色而物物明矣。

    法燈雲。

    今古應無墜。

    分明在目前。

    片雲生晚谷。

    孤鶴下遙天。

    是此義也。

     早谙燈是火飯熟已多時 早知今日事。

    悔不慎當初。

    此頌前會色歸空。

    是影揀斷實之情。

    唯言顯理未雲顯解也。

    今此正揀情執遍計。

    影揀依他境空。

    悟此解心不離前理大似。

    不知燈元是火。

    空忍饑腸耳。

     三空色無礙觀 大海從魚躍。

    長空任鳥飛。

    義曰。

    空是真空。

    不礙幻色。

    色是幻色。

    不礙真空。

    故曰無礙。

    此則約能觀之智有無雙照。

    約所觀之境真俗雙融。

    不二而二。

    以顯色空。

    二而不二。

    明其無礙。

    以此為門。

    出生觀智成立趣行之解。

     東湧西沒元無二法 繁興大用。

    起必全真。

    賢首品雲。

    或于東方入正定。

    而于西方從定出。

    乃至如是入出遍十方。

    是名菩薩三昧力。

    清涼雲。

    菩薩寂用無涯三昧門。

    于器世界業用自在也。

    既曰三昧。

    豈有二法也。

     去住都無我。

    縱橫豈有他 入浪穿雲都無挂礙。

    此頌去住者。

    三際出入無礙也。

    縱橫者。

    十方往來自在也。

    由前八門我法二執都遣。

    到此空色同如。

    豈有他法于其間哉。

    由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為一味之圓通。

    顯二法之無我。

    非情識之所測。

    唯同道乃方知。

    下雲。

     寒山子撫掌拾德笑呵呵 因何二老呵呵笑。

    不是同風人不知。

    此頌斯二散聖。

    不住那邊混迹今時。

    或笑或歌左右逢源。

    别有深意。

     嶺上木人叫溪邊石女歌 故國消息斷。

    石虎叫連宵。

    此頌前八門情盡見除。

    似木人石女。

    到此趣行解興如能叫能歌。

    豈有情解于其間哉。

     色空同一味笑殺杜禅和 當局者迷。

    傍觀者哂。

    此頌空色無礙蹤迹未亡。

    無寄人前堪悲堪笑。

    達士可耳。

    隻如杜撰禅和笑個甚麼。

    乃雲。

    我衲僧門下。

    佛魔并掃光影齊亡。

    才有少分相應。

    況更說色說空說一說異。

    是好笑也。

     四泯絕無寄觀 混然寂照寒宵永。

    明暗圓融未兆前。

    義曰。

    泯謂遮泯。

    泯前八門情執。

    絕謂止絕。

    絕九門趣行之解也。

    然則前門有空可色有色可空。

    今此門中二俱不立情執兩亡。

    令心絕待都無所寄。

    以此為門出生觀智矣。

    然初句當般若心經中色即是空。

    二句當空即是色。

    三句當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此句當是諸法空相至無智亦無得。

    顯法體離一切相。

    與此真空理同。

    齊大乘始教。

     心若死灰口宜挂壁 欲言言不及。

    林下好商量。

    心者無寄觀心也。

    到此聖凡情盡境智俱冥。

    如死灰遇煩惱薪而不能然。

    豈可言思而能到也。

    觀中拂迹文雲。

    非言所及。

    非解所到。

    令解心如灰。

    不可以心思也。

    非言所及。

    使辨口似壁。

    不可以口議也。

     境空智亦寂 不居明暗室。

    懶坐正偏床。

    此頌妙絕能所對待。

    正顯無寄也。

     照體露堂堂 照體獨立。

    物我冥一。

    此訟觀智孤朗般若獨存。

    既曰獨存。

    心外無法。

    法法皆心。

    下雲。

     熱即普天熱涼時匝地涼 靈光獨露處。

    純一更無雜。

    此頌心境重重本覺性一。

    可謂一香一花稱性而遍周沙界。

    一瞻一禮離相而恒對佛前。

    所以僧問洞山。

    寒暑到來如何回避。

    山雲。

    何不向無寒暑處去。

    僧雲。

    如何是無寒暑處。

    山雲。

    寒時寒殺阇梨。

    熱時熱殺阇梨。

    雪窦雲。

    垂手還同萬仞崖。

    正偏何必要安排。

    既不安排信手拈來。

    都明此意也。

     無心未徹在有意轉乖張 無心尚隔一重關。

    有意固應難趣向。

    此頌不可。

    亦不可展轉。

    拂迹之語也。

    此語亦不受。

    于觀心上都無纖毫。

    心念猶隔玄津。

    況乃将前解心欲專此境耶。

    唯妙契者即物神會。

    且道有無不可及底句。

    合作麼生會。

     要會終南旨春來日漸長 将謂别有奇特。

    元來天陰地潤。

    此頌泯絕玄趣言象莫測。

    于無言象中立絕言象之妙。

    是以終日言而未嘗言者也。

     理事無礙觀第二 山高不礙雲舒卷。

    天靜何妨鶴往來。

    義曰。

    理者是前真空不變。

    理事者此門随緣成底事也。

    然前門但是揀情顯理。

    如金出礦未為器用。

    今明真理随緣成其事耳。

    無礙者理事相望體用互收。

    若不變即随緣理不礙事也。

    成事即體空事不礙理也。

    觀者權實雙融無礙智也。

    隻為此門随緣。

    所以落在第二。

    此門行理量雙融之行。

    運權實互融之智。

    超理事大小之情。

    離體用一異之見。

    證理事無礙雙融之中道。

    此門法義已當大乘。

    同教之極緻也。

    但理事镕融存(九十)亡(七八)逆(五六)順(三四)通有十門。

    同一緣起矣。

    然成五對。

    一相遍。

    二相成。

    三相害。

    四相即。

    五相非。

    且初第一對者。

     一理遍于事門 功盡忘依處。

    轉身覺路玄。

    義曰。

    一者數之始也。

    謂一真不變之理。

    妙能随緣遍于千差事法。

    觀雲。

    一一事中理皆全遍。

    非是分遍。

    何以故。

    彼真理不可分故。

    以此為門出生觀智。

    行人于此當了法身自性有随緣妙用。

    正明理不礙事也。

     獨曜無私對揚有準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寂爾本非多随緣處處和 密移一步六門曉。

    無限風光大地春。

    此頌玄寂不變體一妙絕群數。

    故曰非多也。

    靈鑒随緣用廣數而應之。

    故曰處處和也。

    正明理遍于事者也。

     镕金金作器動水水為波 截瓊枝寸寸是寶。

    析栴檀片片皆香。

    此頌真理随緣成事顯事。

    事全真矣。

     染淨元無自聖凡豈有他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此頌一一依正俱無自性盡。

    是真随理緣而成。

    豈有他法而别有體也。

    故經曰。

    真如淨境界。

    一泯未常存。

    能随染淨緣。

    遂分十法界也。

     東西南北看那畔不彌陀 佛身充滿于法界。

    普現一切群生前。

    此頌觀智精明法眼通徹。

    見一一塵皆淨土。

    一一心盡彌陀。

    大經解脫長者雲。

    我欲要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及十方佛。

    随意即見。

     二事遍于理門 影現建化門頭。

    身遊實際理地。

    義曰。

    以千差事法各各全遍一真之理。

    觀雲。

    以有分之事于無分之理全同非分同。

    何以故。

    此事無别體還如理故。

    此全遍門。

    超情離見非世喻能。

    況如全一大海在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