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三十門頌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覺晝夜。
忽至一處所見室中多有織女唯有一夫牽牛臨渚不飲。
驚而問曰。
公何由至此。
骞乃問曰。
此是何處。
夫曰。
君可往蜀問嚴君平。
骞乃如其言。
君平曰。
某年月日有客星犯于鬥牛。
正是至今也。
既犯鬥牛必奇人也。
分取觀智法精明方能徹矣。
故出無味之談。
不可以識情妄測八交涉無礙門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還共如來合。
義曰。
交謂交互。
涉謂關涉。
以六中一望多關涉七中多望一也。
七中多望一交互六中一望多也。
交互關涉無有挂礙。
成一多兩重主法。
遍容攝入有主無伴 主者自在義。
交涉又何妨。
羅紋結角中孰辨主人公 有客須遵主。
無賓獨等尊。
此頌羅紋結角四義。
意取天涯海角。
四方八面。
一多之主法既不立伴。
其誰是辨别識主之者。
道異何曾異 文有一多異。
主無彼此殊。
此頌行步一多稱異。
圓融妙體無殊。
今顯主法圓融拂其異迹。
故曰何曾異也。
言同甚處同 說同因異立。
無異同何同。
此頌同因異立異因同彰。
今此門中異伴不立獨顯主法。
拂其對異之同。
故曰甚處同也。
三門對佛殿露柱挂燈籠 臂長衫袖短。
腳瘦草鞋寬。
此頌牒上同異俱遣。
唯主獨存物物純真。
信手拈來縱橫得妙。
夷門曲為諸仁不免重宣此義。
涼觸林鐘夜北來一陣風 卷箔秋光冷。
開窗暑氣清。
此頌林鐘者。
六月律令。
故取北風為涼也。
此與三門佛殿露柱燈籠一狀領過矣。
既論主中之主。
誰敢道著名字。
須是回互密旨不犯當頭。
洞山雲。
但能不觸當今諱也。
勝前朝斷舌才。
九相在無礙門 一聲遍入諸人耳。
諸人耳在一聲中。
義曰。
前八門中雖已收六七二門。
能遍能容能攝能入。
一多兩重主法也。
今此門中收所遍所容所攝所入。
兩重伴法也。
兼攝餘法入他法中。
故得凡聖混融因果交徹。
全主為伴。
互各相在矣。
所攝所入有伴無主 伴者客寄義。
萍迹混他鄉。
圓明處處真孰辨主中賓 九宮不肯戀。
獨自入方衢。
此頌圓明者。
揀異凡夫無明。
二乘似明。
菩薩分明。
佛号圓明。
表全為主全伴。
謂彼聖智證真之後。
功成不宰。
回入塵勞混同凡迹處處圓明而不昧也。
既無賓外之主。
誰是辨别全主為賓之者。
意顯獨立。
故曰誰辨也。
昔作堂中主今為門下人 不顧家園風景好。
卻随柳絮路頭忙。
此頌前全為主法。
今為門外階下之人。
顯全為伴法也。
故新新複故 舊佛新成。
新成舊佛。
此頌去新曰故。
明主法也。
去故曰新。
明伴法也。
新複故者。
是全賓為主也。
牒前八門一多之主法也。
新故故還新 随緣即不變。
不變卻随緣。
此頌故還新者。
是全主為伴。
正顯此門一多之伴法也。
如豐千萬回寒山拾得散聖人等。
了卻那邊實際理地。
卻來建化門頭示現形儀。
接物利生弘揚聖道。
随緣日新全為其伴。
故曰還新也。
風起長安道波斯入大秦 境勝多英傑。
性海風波起。
此頌華嚴教風起于長安。
漢高祖所都。
謂群僚曰。
願朕子孫長安于此。
故号長安。
大秦者。
始皇國号。
先居長安。
曰大秦也。
因呼川曰秦川。
後唐改為華嚴川也。
譯講之人播揚宣述不知其數。
且如佛陀跋陀羅實叉難陀三藏等。
盡是異國聖僧。
特将大教詣譯場中。
弘宣翻譯祖述經義。
如彼波斯入大秦之長安也。
又杜順和尚雲華嚴尊者賢首國師清涼圭峰等。
制造章疏開演流通。
亦如波斯善能别寶。
十溥融無礙門 混然無内外。
和融上下平。
義曰。
溥也廣也。
大也。
廣收前九門一多差别之法。
義并大包三乘權實頓漸之性相也。
融者和也。
謂融前二門一多重重。
主伴同時無有挂礙。
然一是義本。
為生發後門之初基。
十是總門。
是收攝前法庫藏。
又十是圓數。
攝事事而皆圓。
故曰溥融。
大經幽趣罄竭斯門。
照法界無盡之重關。
容純真差别之群像。
主伴同時請高著眼 不因師指。
幾乎蹉過。
主伴兩無差聖凡共一家 落霞與孤鹜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此頌主伴難分凡聖體一。
唯顯混融無礙玄寂獨存。
虛空用有際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此頌事法體空用也。
普賢雲。
虛空可量風可系。
纖芥體無涯 一塵稱理。
豈有邊涯。
此頌芥納須彌體無邊畔。
經雲。
毛孔容受彼諸刹。
諸刹不能遍毛孔。
清涼雲。
觀佛境于塵毛。
此正結顯溥融無礙。
是佛不可思議無盡功德矣窮得根源妙随流任算沙随流方得妙。
住岸卻迷人。
此頌窮究觀門。
精妙解達理事圓通。
似枝枝而得本。
如派派而逢源。
何妨演教度生。
豈礙分别名相。
或逢上士。
直指圓融之心。
遇中下流。
曲示行布之教。
随流得妙。
從他入海算沙。
徹法深根。
就彼尋枝摘葉。
運三觀無礙之智。
盡罩群機。
與同體一極之悲。
皆歸溥融之玄道。
深明杜順旨何必趙州茶 通明妙觀玄網。
何必參禅問道。
此頌帝心禅師集斯觀旨。
撮華嚴之玄要。
束為三重。
設法界之妙門。
通為一觀。
諸經诠量不到。
禅宗提唱莫及。
雖言谂老直截。
難比溥融無礙也。
噫嘗聞有語雲。
若人會得法界觀。
參禅了一半。
宗湛以此評之。
應雲。
深明杜順旨。
好吃趙州茶。
何則昔有僧到趙州。
州雲。
曾到此間麼。
僧雲。
曾到。
州雲。
吃茶去。
後又有僧到。
亦雲。
曾到此間麼。
僧雲。
不曾到。
州雲。
吃茶去。
院主問州雲。
曾到底也教吃茶去。
不曾到也教吃茶去。
尊意何如。
州喚院主。
院主應喏。
州雲。
吃茶去。
諸仁者看他趙州古佛雖是用此一機慣得其便。
不妨于一碗茶上普接三根。
遂使諸方點頭。
相許唯有夷門。
為甚麼道。
何必趙州茶。
若也點檢得出。
便見掃除玄妙塵埃吐盡佛法氣味。
苟或未究玄宗。
應須仔細淘汰參教。
宗說俱通。
方是溥融無礙智矣。
釋夷門絕筆贊曰。
法爾不爾 教恁麼不恁麼。
不爾法爾 不恁麼卻恁麼。
普賢慚惶 道非行得一場麼[怡-台+羅]。
文殊失利 體絕群像能知智亡。
釋古德頌曰。
法界華嚴大道場 兼身在内贊歎不及 纖毫不動一齊彰 依正同現水月道場 古今殊異無來往 三世不遷目前可驗 延促何曾有短長 一念萬年體絕增減 主伴互參猶帝網 一多交涉卷舒自在 聖凡交徹類燈光 染淨融通殊無障礙 毗盧本絕多端相 光照無弘玄寂體一 青即青兮黃即黃 随緣成德應物現形 謬釋慶終戲筆書偈。
露滴天地冷 夷門水月清 終南幽隐處 石虎嘯風生 注法界觀門頌 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三十門頌卷下
忽至一處所見室中多有織女唯有一夫牽牛臨渚不飲。
驚而問曰。
公何由至此。
骞乃問曰。
此是何處。
夫曰。
君可往蜀問嚴君平。
骞乃如其言。
君平曰。
某年月日有客星犯于鬥牛。
正是至今也。
既犯鬥牛必奇人也。
分取觀智法精明方能徹矣。
故出無味之談。
不可以識情妄測八交涉無礙門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還共如來合。
義曰。
交謂交互。
涉謂關涉。
以六中一望多關涉七中多望一也。
七中多望一交互六中一望多也。
交互關涉無有挂礙。
成一多兩重主法。
遍容攝入有主無伴 主者自在義。
交涉又何妨。
羅紋結角中孰辨主人公 有客須遵主。
無賓獨等尊。
此頌羅紋結角四義。
意取天涯海角。
四方八面。
一多之主法既不立伴。
其誰是辨别識主之者。
道異何曾異 文有一多異。
主無彼此殊。
此頌行步一多稱異。
圓融妙體無殊。
今顯主法圓融拂其異迹。
故曰何曾異也。
言同甚處同 說同因異立。
無異同何同。
此頌同因異立異因同彰。
今此門中異伴不立獨顯主法。
拂其對異之同。
故曰甚處同也。
三門對佛殿露柱挂燈籠 臂長衫袖短。
腳瘦草鞋寬。
此頌牒上同異俱遣。
唯主獨存物物純真。
信手拈來縱橫得妙。
夷門曲為諸仁不免重宣此義。
涼觸林鐘夜北來一陣風 卷箔秋光冷。
開窗暑氣清。
此頌林鐘者。
六月律令。
故取北風為涼也。
此與三門佛殿露柱燈籠一狀領過矣。
既論主中之主。
誰敢道著名字。
須是回互密旨不犯當頭。
洞山雲。
但能不觸當今諱也。
勝前朝斷舌才。
九相在無礙門 一聲遍入諸人耳。
諸人耳在一聲中。
義曰。
前八門中雖已收六七二門。
能遍能容能攝能入。
一多兩重主法也。
今此門中收所遍所容所攝所入。
兩重伴法也。
兼攝餘法入他法中。
故得凡聖混融因果交徹。
全主為伴。
互各相在矣。
所攝所入有伴無主 伴者客寄義。
萍迹混他鄉。
圓明處處真孰辨主中賓 九宮不肯戀。
獨自入方衢。
此頌圓明者。
揀異凡夫無明。
二乘似明。
菩薩分明。
佛号圓明。
表全為主全伴。
謂彼聖智證真之後。
功成不宰。
回入塵勞混同凡迹處處圓明而不昧也。
既無賓外之主。
誰是辨别全主為賓之者。
意顯獨立。
故曰誰辨也。
昔作堂中主今為門下人 不顧家園風景好。
卻随柳絮路頭忙。
此頌前全為主法。
今為門外階下之人。
顯全為伴法也。
故新新複故 舊佛新成。
新成舊佛。
此頌去新曰故。
明主法也。
去故曰新。
明伴法也。
新複故者。
是全賓為主也。
牒前八門一多之主法也。
新故故還新 随緣即不變。
不變卻随緣。
此頌故還新者。
是全主為伴。
正顯此門一多之伴法也。
如豐千萬回寒山拾得散聖人等。
了卻那邊實際理地。
卻來建化門頭示現形儀。
接物利生弘揚聖道。
随緣日新全為其伴。
故曰還新也。
風起長安道波斯入大秦 境勝多英傑。
性海風波起。
此頌華嚴教風起于長安。
漢高祖所都。
謂群僚曰。
願朕子孫長安于此。
故号長安。
大秦者。
始皇國号。
先居長安。
曰大秦也。
因呼川曰秦川。
後唐改為華嚴川也。
譯講之人播揚宣述不知其數。
且如佛陀跋陀羅實叉難陀三藏等。
盡是異國聖僧。
特将大教詣譯場中。
弘宣翻譯祖述經義。
如彼波斯入大秦之長安也。
又杜順和尚雲華嚴尊者賢首國師清涼圭峰等。
制造章疏開演流通。
亦如波斯善能别寶。
十溥融無礙門 混然無内外。
和融上下平。
義曰。
溥也廣也。
大也。
廣收前九門一多差别之法。
義并大包三乘權實頓漸之性相也。
融者和也。
謂融前二門一多重重。
主伴同時無有挂礙。
然一是義本。
為生發後門之初基。
十是總門。
是收攝前法庫藏。
又十是圓數。
攝事事而皆圓。
故曰溥融。
大經幽趣罄竭斯門。
照法界無盡之重關。
容純真差别之群像。
主伴同時請高著眼 不因師指。
幾乎蹉過。
主伴兩無差聖凡共一家 落霞與孤鹜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此頌主伴難分凡聖體一。
唯顯混融無礙玄寂獨存。
虛空用有際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此頌事法體空用也。
普賢雲。
虛空可量風可系。
纖芥體無涯 一塵稱理。
豈有邊涯。
此頌芥納須彌體無邊畔。
經雲。
毛孔容受彼諸刹。
諸刹不能遍毛孔。
清涼雲。
觀佛境于塵毛。
此正結顯溥融無礙。
是佛不可思議無盡功德矣窮得根源妙随流任算沙随流方得妙。
住岸卻迷人。
此頌窮究觀門。
精妙解達理事圓通。
似枝枝而得本。
如派派而逢源。
何妨演教度生。
豈礙分别名相。
或逢上士。
直指圓融之心。
遇中下流。
曲示行布之教。
随流得妙。
從他入海算沙。
徹法深根。
就彼尋枝摘葉。
運三觀無礙之智。
盡罩群機。
與同體一極之悲。
皆歸溥融之玄道。
深明杜順旨何必趙州茶 通明妙觀玄網。
何必參禅問道。
此頌帝心禅師集斯觀旨。
撮華嚴之玄要。
束為三重。
設法界之妙門。
通為一觀。
諸經诠量不到。
禅宗提唱莫及。
雖言谂老直截。
難比溥融無礙也。
噫嘗聞有語雲。
若人會得法界觀。
參禅了一半。
宗湛以此評之。
應雲。
深明杜順旨。
好吃趙州茶。
何則昔有僧到趙州。
州雲。
曾到此間麼。
僧雲。
曾到。
州雲。
吃茶去。
後又有僧到。
亦雲。
曾到此間麼。
僧雲。
不曾到。
州雲。
吃茶去。
院主問州雲。
曾到底也教吃茶去。
不曾到也教吃茶去。
尊意何如。
州喚院主。
院主應喏。
州雲。
吃茶去。
諸仁者看他趙州古佛雖是用此一機慣得其便。
不妨于一碗茶上普接三根。
遂使諸方點頭。
相許唯有夷門。
為甚麼道。
何必趙州茶。
若也點檢得出。
便見掃除玄妙塵埃吐盡佛法氣味。
苟或未究玄宗。
應須仔細淘汰參教。
宗說俱通。
方是溥融無礙智矣。
釋夷門絕筆贊曰。
法爾不爾 教恁麼不恁麼。
不爾法爾 不恁麼卻恁麼。
普賢慚惶 道非行得一場麼[怡-台+羅]。
文殊失利 體絕群像能知智亡。
釋古德頌曰。
法界華嚴大道場 兼身在内贊歎不及 纖毫不動一齊彰 依正同現水月道場 古今殊異無來往 三世不遷目前可驗 延促何曾有短長 一念萬年體絕增減 主伴互參猶帝網 一多交涉卷舒自在 聖凡交徹類燈光 染淨融通殊無障礙 毗盧本絕多端相 光照無弘玄寂體一 青即青兮黃即黃 随緣成德應物現形 謬釋慶終戲筆書偈。
露滴天地冷 夷門水月清 終南幽隐處 石虎嘯風生 注法界觀門頌 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三十門頌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