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三十門頌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闆流。
重宣四句偈也。
一揀斷空 前來雖點破。
疑情恐未消。
義曰。
前門約境。
此約心揀之。
然文勢相翻成後二門之義。
觀雲。
一斷空不即幻色。
斷空是所揀也。
以真空即幻色。
是能揀法也。
境空心寂言不頓彰 色歸空已聞命。
空即色而願聞。
色空空色難 會色歸空猶易。
明空即色尤難。
此頌色空者。
前門以三義破色似易領解。
此門即空為色難可比況。
亦難解會。
故曰明空即色難也。
子細思量看 事不厭細。
再思可矣。
此頌誡會色歸空之人。
不令守空而住。
住則成斷空之病。
與外道無異也。
故曰子細看耳。
外道計冥谛 莫将堤岸柳。
喚作古岩松。
此頌楞伽經雲。
大慧。
或有外道。
有覺二十五真實作涅槃想。
謂彼教中立二十五種谛理。
最初一谛号為冥性谛。
計以為常。
皆二十五名神我。
亦計為常。
我思勝境冥性變即。
二十三谛為我受用。
我既受用。
為境纏縛不得解脫。
我若不思冥谛不變。
既無纏縛我即解脫。
名為涅槃又楞嚴經雲。
分别都無非色非空。
拘舍離等昧為冥谛也。
聲聞趣涅槃 隻見錐頭利。
不見鑿頭方。
此頌涅槃者。
此翻滅度無為圓寂三義。
為二乘人厭生死之苦受。
欣涅槃之寂樂。
舍有餘而趣無餘。
昧本覺而成空病矣。
檐寂情深。
故成不回病耳。
隻知雲冉冉不覺水漫漫 徐六擔闆。
隻見一邊。
此頌冉冉者。
雲行貌也。
漫漫者。
大水行貌也。
謂小乘外道認小為大。
以妄為真。
隻知其一也。
月落蒹葭岸何人把釣竿 身閑臨葦岸。
心靜樂煙波。
此頌上句約境明空。
下句約人即色也。
如把釣竿人。
心心隻在釣竿頭。
何落空之有也。
肇論雲。
諸家通第一義谛。
皆言。
廓然空寂。
無有聖人。
乃至若無聖人。
知無者誰。
誰與道遊明空即色。
妙解潛彰于斯顯然。
二揀實色 已除鼻上泥痕。
更遣心頭妄計。
義曰。
謂彼凡夫妄計色法實有自體情執難忘。
故再揀耳。
觀雲。
二真空不即實色。
實色是所揀。
以真空即幻色故。
是能揀法也。
空既即色何色之有 真既成渠。
實渠何立。
水凍結成冰心迷境界萦 法喻雙彰。
二妄顯然。
此頌冰仗朔風緣成。
心因妄境迷執。
二俱無體。
是所揀也。
水消元舊水心悟本無生 法喻齊舉。
心境全真。
此頌妄冰消而清水現。
真心悟而本無生。
礦穢仍須煉 埋塵大寶。
須設治方。
此頌除實色之情。
必假觀智之力。
去礦内之石。
須重重而煉過可矣。
真金豈用烹 一成真金體。
不複重為礦。
此頌喻聖人悟真空之後。
不複再同凡夫見妄色也。
然而如是我有試金石也。
須重驗過。
若見十分色。
不設餘門矣。
理事門中要成器用。
數數入火。
又且何妨。
一輪秋夜月何處不分明 此夜一輪滿。
清光何處無。
此頌實色妄情雲盡圓明。
心月全彰也。
處處分明。
皎然獨露。
三雙揀斷實 心境既雙遣。
斷實一齊休。
義曰。
前雖單揀遍計之情。
今顯同時。
故曰雙揀。
此以真空即不即法。
揀去斷空實色之情計訖。
觀雲。
三斷空不即幻色。
斷空是所揀。
以真空即幻色故。
真空不即實色。
實色是所揀也。
彼此俱亡湛然寂靜 二病既瘥。
一體輕安。
說有何曾有 須知遠煙浪。
别有好思量。
此頌法相宗。
佛言。
一切法無我。
一切法者。
略有五種。
細而分之有一百名數。
一一有法于賴耶腳下。
自有親生名言種子。
至如賴耶識等亦從種生。
多談法相少談法性。
所談法性亦法相數。
如六無為等乃至成佛。
皆從修因斷障。
曆三僧祇轉識成智。
智為能證。
二空真理為所證也。
從此而學者。
多分計一切法實有。
自體成計常病者多矣。
佛說相教為始空病。
空病既除有亦不真。
意顯中道。
故雲何曾有。
言無未便無 眼觀東南。
意在西北。
此頌破相宗。
且如大般若經八十餘科名數。
皆是遣執蕩相遮境明空。
說三性三無性。
至于佛德言大空真如。
金剛雲。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又雲。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又般若心經中所離文中。
無世間(三科)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及出世三科。
謂四谛十二緣能證所證。
亦不可得也。
從此而學者。
多分計一切法空。
成斷滅病者多矣。
佛雖說空法謂遣執有之計。
有執既除空藥亦遣。
意顯中道。
故雲未便無也。
賢首國師判上二種教法。
未盡大乘至極之說。
為大乘始教。
有無俱不計 二邊純莫立。
中道不須安。
此頌法性宗。
謂佛說終頓經等。
圓覺雲。
有無俱遣。
是則名為淨覺随順。
又法華涅槃會上。
呵小贊大會權歸實。
三乘同會一佛乘。
五性皆歸一佛性。
方盡大乘終實至極之說也。
然前來随機設教。
為破斷常之執。
今則二執既遣。
中道雙融。
解真空是不空之空。
達妙有是不有之有。
故能有無不計妙解雙通。
既成無功之功。
決定功不虛棄。
賞汝髻中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此頌。
法華雲。
譬如強力。
轉輪聖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唯髻中珠。
不以與之。
如有勇健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明珠賜之。
舉斯妙況用明契中道之深旨耳。
賢首判為終教。
方盡大乘至極之說。
覆庇貧和病提攜獨與孤 煩惱海中為雨露。
無明山上作雲雷。
此頌。
無法财曰貧。
有惑障曰病。
凡外病也專自利曰獨。
阙明導曰孤。
小乘病也。
是故至聖契中道妙理。
空有齊觀。
運悲智心設權實教。
慈蔭貧病。
智拔孤獨。
如得輪王髻珠。
普資一切也。
回光歸去來始覺廢功夫 當時不憚穿雲路。
過後思量愁殺人。
此頌至聖出世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為衆生緣熟而來。
衆生緣盡而去。
非但如今。
曆劫已來為斷常之流難可化度。
曲設種種方便引導衆生。
令離諸著。
能事畢矣。
後入涅槃。
始覺利生廢其功夫耳。
或可多是來賢人通徹性相二宗。
妙達圓頓一乘。
見權實方便多門。
仰歎先聖雲廢卻多少功夫耶。
四顯解 功夫不到不方圓。
言語不通非眷屬。
義曰。
前門約境。
境相無實歸于真空。
故雲顯理也。
此門約心。
心非斷滅不異幻色。
故雲顯解也。
觀雲。
四真空即幻色故。
凡是真空必不異色。
非斷滅故。
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三十門頌卷上
重宣四句偈也。
一揀斷空 前來雖點破。
疑情恐未消。
義曰。
前門約境。
此約心揀之。
然文勢相翻成後二門之義。
觀雲。
一斷空不即幻色。
斷空是所揀也。
以真空即幻色。
是能揀法也。
境空心寂言不頓彰 色歸空已聞命。
空即色而願聞。
色空空色難 會色歸空猶易。
明空即色尤難。
此頌色空者。
前門以三義破色似易領解。
此門即空為色難可比況。
亦難解會。
故曰明空即色難也。
子細思量看 事不厭細。
再思可矣。
此頌誡會色歸空之人。
不令守空而住。
住則成斷空之病。
與外道無異也。
故曰子細看耳。
外道計冥谛 莫将堤岸柳。
喚作古岩松。
此頌楞伽經雲。
大慧。
或有外道。
有覺二十五真實作涅槃想。
謂彼教中立二十五種谛理。
最初一谛号為冥性谛。
計以為常。
皆二十五名神我。
亦計為常。
我思勝境冥性變即。
二十三谛為我受用。
我既受用。
為境纏縛不得解脫。
我若不思冥谛不變。
既無纏縛我即解脫。
名為涅槃又楞嚴經雲。
分别都無非色非空。
拘舍離等昧為冥谛也。
聲聞趣涅槃 隻見錐頭利。
不見鑿頭方。
此頌涅槃者。
此翻滅度無為圓寂三義。
為二乘人厭生死之苦受。
欣涅槃之寂樂。
舍有餘而趣無餘。
昧本覺而成空病矣。
檐寂情深。
故成不回病耳。
隻知雲冉冉不覺水漫漫 徐六擔闆。
隻見一邊。
此頌冉冉者。
雲行貌也。
漫漫者。
大水行貌也。
謂小乘外道認小為大。
以妄為真。
隻知其一也。
月落蒹葭岸何人把釣竿 身閑臨葦岸。
心靜樂煙波。
此頌上句約境明空。
下句約人即色也。
如把釣竿人。
心心隻在釣竿頭。
何落空之有也。
肇論雲。
諸家通第一義谛。
皆言。
廓然空寂。
無有聖人。
乃至若無聖人。
知無者誰。
誰與道遊明空即色。
妙解潛彰于斯顯然。
二揀實色 已除鼻上泥痕。
更遣心頭妄計。
義曰。
謂彼凡夫妄計色法實有自體情執難忘。
故再揀耳。
觀雲。
二真空不即實色。
實色是所揀。
以真空即幻色故。
是能揀法也。
空既即色何色之有 真既成渠。
實渠何立。
水凍結成冰心迷境界萦 法喻雙彰。
二妄顯然。
此頌冰仗朔風緣成。
心因妄境迷執。
二俱無體。
是所揀也。
水消元舊水心悟本無生 法喻齊舉。
心境全真。
此頌妄冰消而清水現。
真心悟而本無生。
礦穢仍須煉 埋塵大寶。
須設治方。
此頌除實色之情。
必假觀智之力。
去礦内之石。
須重重而煉過可矣。
真金豈用烹 一成真金體。
不複重為礦。
此頌喻聖人悟真空之後。
不複再同凡夫見妄色也。
然而如是我有試金石也。
須重驗過。
若見十分色。
不設餘門矣。
理事門中要成器用。
數數入火。
又且何妨。
一輪秋夜月何處不分明 此夜一輪滿。
清光何處無。
此頌實色妄情雲盡圓明。
心月全彰也。
處處分明。
皎然獨露。
三雙揀斷實 心境既雙遣。
斷實一齊休。
義曰。
前雖單揀遍計之情。
今顯同時。
故曰雙揀。
此以真空即不即法。
揀去斷空實色之情計訖。
觀雲。
三斷空不即幻色。
斷空是所揀。
以真空即幻色故。
真空不即實色。
實色是所揀也。
彼此俱亡湛然寂靜 二病既瘥。
一體輕安。
說有何曾有 須知遠煙浪。
别有好思量。
此頌法相宗。
佛言。
一切法無我。
一切法者。
略有五種。
細而分之有一百名數。
一一有法于賴耶腳下。
自有親生名言種子。
至如賴耶識等亦從種生。
多談法相少談法性。
所談法性亦法相數。
如六無為等乃至成佛。
皆從修因斷障。
曆三僧祇轉識成智。
智為能證。
二空真理為所證也。
從此而學者。
多分計一切法實有。
自體成計常病者多矣。
佛說相教為始空病。
空病既除有亦不真。
意顯中道。
故雲何曾有。
言無未便無 眼觀東南。
意在西北。
此頌破相宗。
且如大般若經八十餘科名數。
皆是遣執蕩相遮境明空。
說三性三無性。
至于佛德言大空真如。
金剛雲。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又雲。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又般若心經中所離文中。
無世間(三科)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及出世三科。
謂四谛十二緣能證所證。
亦不可得也。
從此而學者。
多分計一切法空。
成斷滅病者多矣。
佛雖說空法謂遣執有之計。
有執既除空藥亦遣。
意顯中道。
故雲未便無也。
賢首國師判上二種教法。
未盡大乘至極之說。
為大乘始教。
有無俱不計 二邊純莫立。
中道不須安。
此頌法性宗。
謂佛說終頓經等。
圓覺雲。
有無俱遣。
是則名為淨覺随順。
又法華涅槃會上。
呵小贊大會權歸實。
三乘同會一佛乘。
五性皆歸一佛性。
方盡大乘終實至極之說也。
然前來随機設教。
為破斷常之執。
今則二執既遣。
中道雙融。
解真空是不空之空。
達妙有是不有之有。
故能有無不計妙解雙通。
既成無功之功。
決定功不虛棄。
賞汝髻中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此頌。
法華雲。
譬如強力。
轉輪聖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唯髻中珠。
不以與之。
如有勇健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明珠賜之。
舉斯妙況用明契中道之深旨耳。
賢首判為終教。
方盡大乘至極之說。
覆庇貧和病提攜獨與孤 煩惱海中為雨露。
無明山上作雲雷。
此頌。
無法财曰貧。
有惑障曰病。
凡外病也專自利曰獨。
阙明導曰孤。
小乘病也。
是故至聖契中道妙理。
空有齊觀。
運悲智心設權實教。
慈蔭貧病。
智拔孤獨。
如得輪王髻珠。
普資一切也。
回光歸去來始覺廢功夫 當時不憚穿雲路。
過後思量愁殺人。
此頌至聖出世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為衆生緣熟而來。
衆生緣盡而去。
非但如今。
曆劫已來為斷常之流難可化度。
曲設種種方便引導衆生。
令離諸著。
能事畢矣。
後入涅槃。
始覺利生廢其功夫耳。
或可多是來賢人通徹性相二宗。
妙達圓頓一乘。
見權實方便多門。
仰歎先聖雲廢卻多少功夫耶。
四顯解 功夫不到不方圓。
言語不通非眷屬。
義曰。
前門約境。
境相無實歸于真空。
故雲顯理也。
此門約心。
心非斷滅不異幻色。
故雲顯解也。
觀雲。
四真空即幻色故。
凡是真空必不異色。
非斷滅故。
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三十門頌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