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三十門頌卷上

關燈
二障于真理中。

    若釘楔在于木内。

    難以除之。

    今既聞經解悟。

    執障俱消。

    更說甚麼轉凡成聖。

    古德雲。

    道泰不傳天子令。

    時清休唱太平歌。

     昨夜長天吼霹靂金剛推倒望州亭 泥牛哮吼誰是知音。

    然則大經圓音。

    若霹靂震于乾坤。

    無聲之聲。

    似泥人推倒華亭。

    這般穿鑿一場好笑。

    且道如何是此一卷經。

    大師雲。

     哂 句裡呈機。

    堪悲堪笑。

     咄 七字經題。

    一喝曆然。

     咄 歎上現量機大。

    起下三根獲益。

     無知枯杌 不得大經。

    何異朽木。

     臭形骸皮裹骨 不妨道著。

    永嘉雲。

    深嗟懵憧頑皮靼。

    大經雲。

    譬如生盲不見日月光。

    亦為作饒益。

    頌下根人也。

     精精冥冥 半明半暗。

     恍恍惚惚 謂中根人。

    乍聞大經說。

    初發心時便攝五位而成正覺。

    暫爾聞熏。

    足不放光。

    三圓十地。

    語驚凡聽理出常情。

    恍惚驚疑。

    若存若忘。

    性莫能決定也。

     金烏旸谷生玉兔鹹池沒 金烏急玉兔速。

    不可展事見夷門也。

    然雖如是。

    扶桑國有山。

    号曰旸谷。

    取日出貌也。

    鹹者周易卦也。

    兌上艮下矣。

    象曰。

    山上有澤鹹。

    今夷門意取日沒西山澤也。

    又日出結上二根獲益。

    起下上根頓證矣。

    經雲。

    譬如日光出現時。

    先照山王次餘山。

    後照高源及大地。

    而日未始有分别。

    月沒者。

    比上根悟理難以傳受韬其光耳。

    故下雲。

     且恁遲驽遲骀。

    休話俊鷹俊鹘 且恁者。

    不盡之辭也。

    驽骀者。

    蹇人鈍馬也。

    喻上智通明大經玄奧。

    又悟祖域幽宗。

    罕遇知音。

    不能傳授。

    故且混俗佯癡佯鈍說。

    甚麼如鷹似鹘之俊。

    到此一筆句下。

    清涼雲。

    調高格寡。

    唱極應希。

    難得其人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打破無明山鬼窟 一丸療衆病。

    不假藥方多。

    若不得後語前話難圓然。

    而如是一法普益三機。

    其在茲焉。

    故感應傳雲。

    聞七字之功德不堕修羅。

    念一偈之殊勳脫離地獄。

    又恁麼去也。

    畢竟合如何。

    夷門雲。

     斬 利刀斬斷俱忘像。

    千古令人愛作家。

    山野雲。

    儉。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有三重 撮略本章精義。

    豈敢妄。

    如穿鑿義曰。

    修者。

    止觀熏習造詣也。

    止觀者。

    能入之法也。

    妙絕諸緣曰止。

    幽靈獨耀曰觀。

    因名止觀。

    果名定慧。

    止為觀體。

    觀為止用。

    以此兩法雙融照無盡之妙境也。

    熏習者。

    正明其修也。

    造詣者。

    修之趣也。

    用止觀二法熏習其心。

    成造入之妙行。

    大方廣佛華嚴者。

    所依經也。

    下七字。

    能依觀文也。

    大方廣所證法也。

    佛華嚴者。

    能證人也。

    大者。

    體也。

    諸佛衆生之心體也。

    方廣者。

    即體之相用也。

    佛者。

    果人也。

    華嚴。

    因人也。

    華喻普賢萬行。

    嚴即文殊大智。

    大智為主運于萬行。

    嚴大方廣而成佛果也。

    法界者。

    所觀三重妙境也。

    總該萬有統唯一真。

    更無别法但一心耳。

    謂一心有軌持故。

    名之為法。

    有性分故複立界名矣。

    真心不變自體曰持。

    随緣成德曰軌。

    成事差别曰分。

    體空同一曰性。

    故知法界即心之義用也。

    觀者。

    能觀淨慧也。

    情盡見除也。

    情謂識情。

    通諸妄心。

    見謂推求。

    總目諸見。

    謂颠倒推求乖背正理。

    今都除之。

    方可契合三重妙境也。

    門者。

    即能诠之教。

    此八九紙之文也。

    兼所诠義。

    是觀智所遊履之門也。

    有三重者。

    除事法界也。

    謂事不獨立矣。

    故法界宗中無孤單法。

    離理無事。

    若獨觀之。

    即是情計之境。

    故今除之也。

    若以六相釋此題者。

    總者。

    舉體不分。

    别者分總成别。

    同者。

    别别帶總。

    異者。

    各談功能。

    成者。

    更互相資。

    壞者。

    各住自位。

    一一法上六相皆然。

    又修者。

    總貫一題。

    為悟入之先。

    大者。

    當體得名。

    常遍為義。

    方者。

    就法得名。

    軌持為義。

    廣者。

    從用得名。

    包博為義。

    佛者。

    就人得名。

    覺照為義。

    華者。

    從喻得名。

    惑果嚴身為義。

    嚴者。

    功用受稱。

    資莊為義。

    法界者。

    從軌持性分得名。

    交徹融攝為義。

    觀者。

    攝境從心得名。

    忘情了法為義。

    門者。

    從出入無擁得名。

    能生妙智為義。

    有三重者 真空觀第一。

    于中略開四句十門。

    揀情妄以顯用也 理事無礙觀第二。

    于中十門分别。

    融事理以顯用也 周遍含容觀第三。

    于中十門分别。

    攝事事以顯玄也。

     真空觀第一 著語雲。

    題目分明。

    好個入路。

    義曰。

    揀非虛妄念慮曰真。

    揀非形礙色相曰空。

    依一心體義用立名矣。

    觀者。

    無分别如理妙智也。

    妄情了法攝境從心得名也。

    絕相離念不空之空。

    玄寂獨存端第一。

    此門行離相之行。

    運如理之智。

    除斷空實色之情。

    離能證所證之見。

    契實際之真空。

    具真常之妙德。

    有斯次第行布。

    略開四句十門。

    既然。

    垂手入纏不免科分多段。

     一會色歸空觀 镕瓶盆钗钏為一金。

    變乳酪酥醍作一味。

    義曰。

    融會緣生幻色歸于真空矣。

    觀者。

    能觀智也。

    從所觀境得名。

    或可所歸空是體也。

    觀是智用。

    依主持業二種釋也。

    下皆同此。

    心通者。

    可會可歸。

    意閉者。

    須遣須除。

    妄情久執難除。

    故作四門分别矣。

     一揀斷空 切忌錯認故須拮卻。

    然有夷門所下之語。

    此不合著語。

    曲為初學更代一轉語。

    亦不妨也。

    義曰。

    揀者。

    通能所也。

    下五皆同。

    擇去妄執存真法也。

    斯揀外道小乘人著斷滅空病耳。

    觀雲。

    一幻色不即斷空。

    是所揀也。

    以幻色即真空故。

    是能揀法也。

    下皆同此。

     無物可斷本來寂滅 此是夷門所下揀斷空空空語。

    意顯真空外無斷滅空。

    因妄計成。

    物本寂然。

    無非真空也。

    故法華雲。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頌曰(下皆合有準此略之)。

     真空不壞有 就路還家。

    有何不可。

    此頌滅色。

    明空之病。

    疏雲。

    如穿井除土。

    出空要須滅色。

    中論雲。

    先有而後無。

    是為斷滅。

    今簡易此故雲不壞有也。

    論肇雲。

    豈待割宰以求通哉。

    白樂天雲。

    不離妄有而得真空矣。

     離色非真空 切忌話作雨橛。

    棄有著空是錯。

    此頌離色明空之病。

    疏雲。

    空在色外如牆。

    處不空牆外是空。

    永嘉雲。

    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矣。

     驚覺(去聲呼之)聲聞夢 涅槃床上夢。

    聞教忽然醒。

    此頌著空斷滅之病。

    謂此等人心外取法。

    滅色明空。

    執蘊界等實有自體。

    妄計未來諸根境滅以為涅槃。

    便乃厭苦欣寂灰身滅智。

    永同太虛取寂為樂也。

    故帝心禅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