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止觀

關燈
八界也。

    有經用此為一百八煩惱。

    所治之病既爾。

    能治之藥亦然。

    俱根塵識等并以藏識為體。

    故楞伽經雲。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恒起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據此經文。

    是為可證。

    若行者觀此十八界。

    斷前等煩惱。

    得離我我所。

    此即解脫能觀之心。

    是智所觀之境。

    無人名得人無我智也。

    人我雖去。

    法執猶存。

    法執者謂色心也。

    問此中法執色心與前破一我色心何别耶。

    答前則一身為有人。

    故舉色心以破見。

    乃至如是展轉開一身為十一色。

    開一心為七心等。

    至此始知從衆緣和合生。

    故人見始亡。

    鑒理未明。

    猶執衆緣。

    以為實有。

    有斯異也。

    此略出說小乘破我執。

    明界分别觀竟。

     第二生即無生門 生即無生門者。

    就此門中。

    先簡名相。

    後入無生門。

    今初簡名相者。

    且就世間。

    随取一物征即得。

    今且就一枕上征。

    問不違世間。

    喚作何物。

    答是枕。

    問複是何。

    答是名。

    又問。

    此是何枕。

    答是木枕。

    又問。

    木枕複是何。

    答不是名。

    又問。

    既不是名。

    喚作何物。

    答是句。

    又問。

    枕喚作何物。

    答不是句。

    又問。

    既不是句。

    喚作何物。

    答是名。

    又問。

    名将何用。

    答名将呼事。

    又問。

    素将來。

    答枕到來也。

    即指到來者。

    是何。

    止不須語。

    此是默答。

    更問。

    定是何物。

    答不是枕。

    又問。

    既不是枕。

    枕向何處去。

    答是名。

    又問。

    名在何處。

    答口中言說者是。

    又問。

    此既不是枕。

    喚作何物。

    答離言。

    又問。

    何以得知離言。

    答由眼見故假言诠。

    又問。

    若假言诠。

    喚作言何物。

    答是事。

    又問。

    事有多種。

    或是相事。

    或是色事。

    或是理事。

    答此是相事。

    又問。

    相亦有多種。

    或邪或方圓等相。

    答此是方相。

    又問。

    方相有多種。

    言多種者。

    名同事别。

    答此是枕名下方相。

    又問。

    名相事八識之中是何心攝。

    答眼識門中第六意識心中名相事。

    又問。

    從何處得此名相事忽然于意識心中現耶。

    答從種子來。

    問何以得知。

    答此枕名相不得作席名相。

    故得知從種子來也。

    問種子從何處得。

    答從邪師邊得。

    又問。

    當得之時雲何得。

    答由于見聞熏成種子故。

    又問。

    此名相事既在意識心中。

    即合心内看。

    何故心外向前看。

    答向前看時。

    此名相全在心裡。

    又問。

    何以得知。

    答眼識但見色。

    名相事在意識心内。

    又問。

    我迷人唯見名相。

    汝智者既見色者。

    相貌雲何。

    何者是色。

    卻問迷人。

    汝見名相。

    相貌雲何。

    迷人答曰。

    四棱六面者是智人。

    問曰。

    向棱處看。

    當見棱耶見色耶。

    迷人審谛觀察答雲。

    唯見色不見棱。

    餘棱面上亦同此問答。

    迷人問曰。

    既全是色者。

    名相何在。

    智人答曰。

    名相在汝心中。

    迷人不伏。

    智人問曰。

    有何所以不伏。

    迷人答曰。

    如我現見佛授記寺門樓。

    名相是我心中向前看者。

    名相亦遂在我心中。

    何故一人取得。

    一人取不得。

    智人卻問曰。

    汝取名相來。

    迷人答言。

    已取得訖。

    智人問曰。

    取得何物。

    迷人答曰。

    取得名相。

    又問。

    名相軟耶硬耶。

    答雲硬。

    智人雲。

    放著硬但取名相。

    莫取硬來。

    迷人答。

    硬及名相俱得。

    又問。

    便可見耶。

    答不可見。

    更問。

    見何物。

    答但見名相。

    迷人卻問。

    既取名相得。

    唯取得名相何在。

    智人答雲。

    名相在迷人心裡。

    迷人不伏。

    名相在心中。

    智人問曰。

    何以不伏。

    迷人答。

    既種種名相俱在我心中。

    何故不齊得硬。

    答得硬。

    若得硬者。

    是現名相。

    不得硬者。

    以是過去名。

    又難曰。

    意識不得現量境。

    雲何得有過去現量境耶。

    答二種名俱在過去。

    于中有獨行不觸行差别故。

    又問曰。

    既二種名相皆是妄識。

    經雲。

    何有獨影像。

    有帶質影像。

    答言帶質者亦是獨影心緣方相是比量境。

    故不是現量。

    故今說别。

    以共眼識不共故說别也。

    又問。

    分别何故不同。

    答曰。

    分别有顯了有憶持。

    二種不同。

    是故有托質影。

    有不托質影。

    分别不同故也。

    迷人又問曰。

    我唯見二種名相。

    汝智者見何法。

    答曰。

    智人唯見色法。

    不見名相。

    此簡名竟。

    次入無生門者。

    夫智人觀色法者。

    且如色法。

    眼識得時實無分别。

    不是不得而無分别。

    此即是法眼識親證如色無異。

    及其意識不了妄計我。

    生假分别。

    倒見沉淪。

    于事中真妄齊緻。

    何者意識分别不如法也。

    言真妄者。

    眼識得故名真。

    意識緣故為妄。

    真懸差别不等。

    是故證法無人。

    何以故。

    法無分别故。

    經雲。

    法無分别。

    若行分别。

    是即分别。

    非求法也。

    色法既爾。

    心法亦然。

    準以思之。

    如色無異。

    故經雲。

    五識所得境當體如來藏等。

    是則入初門之方便。

    契自位之妙門。

    略說大意如斯。

    廣釋如經論中說。

    又諸法皆空相無不盡。

    于中複為二觀。

    一者無生觀。

    二者無相觀。

    言無生觀者。

    法無自性。

    相由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