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止觀

關燈
隋杜順說 五教止觀一乘十玄門合行叙 夫五教止觀也者。

    華嚴初祖帝心尊者所造。

    且一乘十玄門也者。

    第二祖至相大師所撰也。

    偕釋于大不思議經。

    而始起五教。

    乃立十玄。

    是顯于無閡重重因陀羅珠網之寶冊。

    示乎圓融隐隐錠光頗黎鏡之玉章也。

    或日書林井氏袖彼二小策子來謂雲。

    頃日雕刻入梓。

    因思欲及于遐迩。

    而卷軸至少。

    若别行者恐煩披閱。

    是故合集以行焉。

    因乞措一辭于卷首。

    繇旃應索書而為叙。

     惟時元祿第九丙子八月谷旦寓智積覺眼空敬識 華嚴五教止觀 京終南山文殊化身 杜順 說 行人修道簡邪入正止觀法門有五。

     一法有我無門(小乘教) 二生即無生門(大乘始教) 三事理圓融門(大乘終教) 四語觀雙絕門(大乘頓教) 五華嚴三昧門(一乘圓教) 第一法有我無門 夫對病而裁方。

    病盡而方息。

    治執而施藥。

    執遣而藥已。

    為病既多。

    與藥非一。

    随機進修異。

    所以方便不同。

    今偏就五停心中。

    為衆生著我者。

    說界分别觀。

    衆生從無始已來。

    執身為一。

    計我我所。

    然計我有二種。

    一即身執我。

    二離身執我。

    言離身執我者。

    謂外道計身内别有神我者是也。

    廣如經論中破。

    于此不更繁文。

    言即身執我者。

    執我如來慈悲為破此病故。

    都開四藥以治四病。

    其中别門各有藥病。

    具如後釋。

    言四病者。

    一執身為一我。

    二執四大。

    三執五陰。

    四執十二入。

    言四藥者。

    一色心兩法。

    二四大五陰。

    三十二入。

    四十八界是也。

    次釋。

    若衆生執身為一我而成病者。

    即說色心二法為藥。

    亦雲。

    此中乃有色心二法。

    雲何為一我耶。

    衆生聞此遂即轉執色心為實成病。

    即為開一色即為開一心。

    色為四色。

    即四大是也。

    開一心為四心。

    即五陰中四陰是也。

    此乃是四色四心。

    雲何但執一色一心為一我耶。

    衆生又即轉執四色四心成病。

    佛即為合四大為一色。

    即五陰中色陰是也。

    合四心為一心。

    即十二入中意入是也。

    衆生聞此又更轉執成病。

    佛即為分一色為十一色。

    言十一者。

    即十二入中内五根外六塵。

    成十一色也。

    開一心為七心。

    即十八界中六識并意識是也。

    此乃是十八界。

    雲何直執一色一心為有我耶。

    衆生聞此遂悟得入空也。

    然十八界中各有三種。

    謂内界外界中界。

    又就三種中各分為二。

    一者病三。

    二者藥三。

    言病三者。

    一内執六根。

    總相為我者是也。

    二外執六塵。

    總相為我所者是也。

    三總計中間六識。

    總相為我見者是也。

    謂我見我聞我覺我知者是也。

    次言藥三者。

    一分内六根為六界。

    謂眼界等是也。

    治前計我之病也。

    二分外六塵為六界。

    謂色界等是也。

    治前計我所之病。

    三分中間我見聞等為六識識。

    謂眼識界耳識界等者是也。

    治前我見聞等病。

    是已上三處合明。

    帶數标稱分齊差别。

    彼此不同。

    總舉題綱名為十八界法也。

    所言界者别也。

    十八者數也。

    故言十八界。

    即于前一一法上。

    各有六重。

    一者名。

    二者事。

    三者體。

    四者相。

    五者用。

    六者因。

    所言名者。

    眼根口中是說言者是也。

    所言事者。

    名下所诠一念相應如幻者是也。

    所言體者。

    八微事也。

    言八微者。

    堅濕暖動色香味觸者是也。

    所言相者。

    眼如香[卄/綏]華。

    亦雲如蒲桃埵是也。

    所言用者。

    發生眼識者是也。

    又有四義。

    一眼識作眼根。

    二發生眼識。

    三眼識屬眼根。

    四眼識助眼根者是也。

    所言因者。

    賴耶識根種子者是也。

    耳根如斜跋窠相。

    鼻根如覆爪甲。

    舌根如偃月刀相。

    身根如立地蛇相。

    意根據小乘。

    如芙蓉相。

    若據大乘。

    以四惑俱生為相。

    四惑者。

    我貪我慢我癡我見也。

    意根體者阿賴耶識是也。

    事者名下所诠與意識内緣一念相應執我者是也。

    除意根體事。

    餘根準眼根思之可知。

    第二外六塵者。

    一一是有六種。

    一者名口中言說色塵者是也。

    二者事名下所诠一念與眼識相應者是也。

    三者體八微者是也。

    四者相青黃赤白者是也。

    五者用引生眼識者是也。

    六者因阿賴耶識中色種色種子者是也。

    聲塵以大小長短音聲為相。

    香塵以香臭等為相。

    味塵以酸堿甘辛苦為相。

    觸塵冷暖澀滑硬軟輕重等為相也。

    法塵以方圓長短形量等為相。

    其法塵以無明為體。

    除法塵體。

    外餘五塵準色塵思之。

    中間六識者。

    一名口中言說眼識者是也。

    二事者名诠不及妙得不亡者是也。

    三體者用如來藏為體。

    四相者清淨圓滿為相也。

    五用者得境了知為用也。

    六因者以阿賴耶識中眼識種子者是也。

    然意識中事者。

    名下所诠與正理不相應者是也。

    以一切往礙為相。

    除意識事相。

    外餘五識準眼識思之。

    其名事等一界既六。

    總計十八界都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