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三

關燈
锵等亦爾。

    小乘以為實。

    始教即空說。

    以是方便故。

    如大乘方便經說。

    其相好出因有二義。

    一亦是方便為引二乘。

    即于此身示勝因果。

    以實報身非彼所見故。

    二此等亦即是實報相。

    垂在化中顯示現故。

    得出因也。

    問何故攝論中說三十二相等。

    入法身功德攝耶。

    答此亦有二義。

    一為回二乘方便漸說。

    真實法身恐彼難信故。

    以此功德說為法身令易信受。

    以觀見故。

    二彼以功德為法身故。

    攝在彼中也。

    此上并約始教說。

    又三十二相等。

    即無生無性故。

    亦即是真如法身。

    此約終教說。

    若依一乘。

    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

    彼二相皆遍法界。

    業用亦爾。

    所以說十者。

    欲顯無盡故。

    如相海品說。

    又觀佛三昧經中。

    約此三乘宗。

    分佛相好以為三段。

    故彼經雲。

    略中略者。

    我今為此時會大衆及淨飯王。

    略說相好。

    佛生人間示同人事。

    同人相故說三十二相。

    勝諸天故說八十種好。

    為諸菩薩說八萬四千諸妙相好。

    佛實相好。

    我初成道摩伽陀國寂滅道場。

    為普賢賢首等諸大菩薩。

    于雜華經已廣分别。

    解雲。

    此中三十二相等。

    當略中之略。

    為人天二乘等。

    即當初也。

    八萬四千等。

    義當但是略。

    為三乘菩薩等。

    當次也。

    佛實相好如雜華說者。

    義當廣說。

    即是指此華嚴相海品說。

    是一乘别教相。

    即當終也。

    以雜華即是華嚴故。

    餘義可知。

    第九明攝化分齊者。

    若依小乘中。

    唯此娑婆雜穢處。

    是佛報土。

    于中此閻浮提是報佛所依。

    餘百億等是化境分齊也。

    若三乘中。

    法性土及自受用土。

    今此不說。

    其釋迦佛随他受用實報淨土。

    或有說在摩醯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閻浮提是所化分齊。

    如梵網經及對法論等說。

    當知此約始教說。

    何以故。

    為二乘教以釋迦身為實報。

    今即翻彼顯其是化故。

    于彼天别立實報。

    又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實淨土故。

    寄界内最勝處說。

    其化身但充滿百億等。

    亦順彼說也。

    或有說釋迦佛報土在三界外。

    如涅槃經雲。

    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世界名無勝。

    是釋迦佛實報淨土。

    此約終教說。

    以不随下說故。

    為顯娑婆唯是化故。

    是故當知。

    色頂之身亦非實報。

    或說化境非但百億。

    如大智論中。

    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數。

    數至恒河沙。

    為一世界性。

    又數此至恒河沙。

    為一世界海。

    數此又至無量恒河沙。

    為一世界種。

    數此又至無量十方恒河沙。

    為一佛世界所化分齊也。

    此亦約終教說。

    以攝化漸廣于前故。

    又唯約須彌山世界說。

    以居此界故。

    未說樹形等世界。

    故。

    非一乘也。

    或說釋迦報土在靈鹫山。

    如法華雲。

    我常在靈山等。

    法華論主釋為報身菩提也。

    當知此約一乘同教說。

    何以故。

    以法華中亦顯一乘故。

    其處随教即染歸淨故。

    說法華處即為實也。

    如菩提樹下說華嚴處即為蓮華藏十佛境界。

    法華亦爾。

    漸同此故是同教也。

    然未說彼處即為十華藏及因陀羅等故非别教也。

    或有說此釋迦身。

    即為實報受用之身。

    如佛地經初說。

    此釋迦佛即具二十一種實報功德。

    彼論釋為受用身也。

    此亦約同教說。

    何以故。

    此釋迦佛。

    若三乘中但為化身。

    若别教一乘。

    以為究竟十佛之身。

    今此方便勸彼三乘。

    顯釋迦身非但是化。

    恐難信受故。

    彼經中。

    為約說佛果深功德處。

    明佛身随教即權歸實。

    說為報身。

    即方便顯說華嚴一乘法時此釋迦身亦随彼教即究竟十佛法界身也。

    是故以彼為同教攝也。

    或有說此釋迦身即是法身。

    如經雲。

    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此約頓教寄言而說。

    以相盡離念故。

    若别教一乘此釋迦牟尼身。

    非但三身亦即是十身。

    以顯無盡。

    然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

    一國土海圓融自在。

    當不可說。

    若寄法顯示。

    如第二會初說。

    二世界海有三類。

    一蓮華藏莊嚴世界海。

    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

    當是十佛等境界。

    二于三千界外。

    有十重世界海。

    一世界性。

    二世界海。

    三世界輪。

    四世界圓滿。

    五世界分别。

    六世界旋。

    七世界轉。

    八世界蓮華。

    九世界須彌。

    十世界相。

    此等當是萬子已上輪王境界。

    三無量離類世界皆遍法界。

    如一類須彌樓山世界數量邊畔。

    即盡虛空遍法界。

    又如一類樹形世界。

    乃至一切衆生形等。

    悉亦如是皆遍法界互不相礙。

    此上三位并是一盧舍那十身攝化之處。

    仍此三位本末圓融相收無礙。

    何以故。

    随一世界即約粗細有此三故。

    當知與三乘全别不同也。

    第十佛身開合者有二。

    先義後數。

    義中先約法身。

    或唯真境界為法身。

    如佛地論五種法攝大覺地。

    清淨法界攝法身。

    四智攝餘身。

    此約始教說。

    或唯妙智為法身。

    以本覺智故。

    修智同本覺故。

    如攝論無垢無挂礙智為法身。

    金光明中四智攝三身。

    以鏡智攝法身故。

    或鏡智合為法身。

    以境智相如故。

    如梁攝論雲。

    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為法身。

    此上二句約終教說。

    或境智俱泯為法身。

    如經雲。

    如來法身非心非境。

    此約頓教說。

    或合具前四句。

    以具德故。

    或俱絕前五。

    以圓融無礙故。

    此二句如性起品說。

    此約一乘辯。

    次别約釋迦身明者。

    此釋迦身。

    或是化非法報。

    如始教說。

    或有是報非法化。

    如同教一乘及小乘說。

    但深淺為異也。

    或是法非報化。

    如頓教說。

    或亦法亦報化。

    總如三乘等說。

    或非法非報化。

    如别教一乘。

    是十佛故也。

    數開合者或立一佛。

    謂一實性佛也。

    此約頓教。

    或立二佛。

    此有三種。

    一生身化身。

    此約小乘說。

    二生身法身。

    謂他受用與化身合名生身。

    自受用身與法身合名法身。

    如佛地論說。

    此約始教說。

    三自性法身應化法身。

    如本業經說。

    此約終教說。

    或立三身佛。

    如常所說。

    此通始終二教說。

    或立四佛此有三種。

    一于三身中受用身内分自他二身故有四。

    如佛地論說。

    此約始教。

    二于三身外别立自性身。

    為明法身是恒沙功德法故。

    是故梁攝論雲。

    自性身與法身作依止故。

    三亦于報身内福智分二故有四。

    如楞伽經雲。

    一應化佛。

    二功德佛。

    三智慧佛。

    四如如佛。

    此約終教說。

    或立十佛以顯無盡。

    如離世間品說。

    此約一乘圓教說也。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