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四

關燈
唐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第十義理分齊者有四門。

    一三性同異義。

    二緣起因門六義法。

    三十玄緣起無礙法。

    四六相圓融義。

    初三性同異說有二門。

    先别明後總說。

    别中亦二。

    先直說後決擇。

    前中三性各有二義。

    真中二義者。

    一不變義。

    二随緣義。

    依他二義者。

    一似有義。

    二無性義。

    所執中二義者。

    一情有義。

    二理無義。

    由真中不變.依他無性.所執理無。

    由此三義故。

    三性一際同無異也。

    此則不壞末而常本也。

    經雲。

    衆生即涅槃。

    不複更滅也。

    又約真如随緣.依他似有.所執情有。

    由此三義亦無異也。

    此則不動本而常末也。

    經雲。

    法身流轉五道。

    名曰衆生也即。

    由此三義與前三義是不一門也。

    是故真該妄末妄徹真源。

    性相通融無障無礙。

    問依他似有等。

    豈同所執是情有耶。

    答由二義故。

    故無異也。

    一以彼所執執似為實故無異法。

    二若離所執似無起故。

    真中随緣當知亦爾。

    以無所執無随緣故。

    問如何三性各有二義不相違耶。

    答以此二義無異性故。

    何者無異。

    且如圓成。

    雖複随緣成于染淨而恒不失自性清淨。

    秪由不失自性清淨故。

    能随緣成染淨也。

    猶如明鏡現于染淨。

    雖現染淨而恒不失鏡之明淨。

    秪由不失鏡明淨故。

    方能現染淨之相。

    以現染淨知鏡明淨。

    以鏡明淨知現染淨。

    是故二義唯是一性。

    雖現淨法不增鏡明。

    雖現染法不污鏡淨。

    非直不污。

    亦乃由此反顯鏡之明淨。

    當知真如道理亦爾。

    非直不動性淨成于染淨。

    亦乃由成染淨方顯性淨。

    非直不壞染淨明于性淨。

    亦乃由性淨故方成染淨。

    是故二義全體相收一性無二。

    豈相違耶。

    依他中。

    雖複因緣似有顯現。

    然此似有必無自性。

    以諸緣生皆無自性故。

    若非無性即不藉緣。

    不藉緣故。

    故非似有。

    似有若成必從衆緣。

    從衆緣故必無自性。

    是故由無自性得成似有。

    由成似有是故無性。

    故智論雲。

    觀一切法從因緣生。

    從因緣生即無自性。

    無自性故即畢竟空。

    畢竟空者。

    是名般若波羅蜜。

    此則由緣生故。

    即顯無性也。

    中論雲。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者。

    此則由無性故即明緣生也。

    涅槃經雲。

    因緣故有。

    無性故空。

    此則無性即因緣。

    因緣即無性。

    是不二法門故也。

    非直二義性不相違。

    亦乃全體相收畢竟無二也。

    所執性中。

    雖複當情稱執現有。

    然于道理畢竟是無。

    以于無處橫計有故。

    如于木杌橫計有鬼。

    然鬼于木畢竟是無。

    如于其木鬼不無者。

    即不得名橫計有鬼。

    以于木有非由計故。

    今既橫計。

    明知理無。

    由理無故得成橫計。

    成橫計故方知理無。

    是故無二唯一性也。

    當知所執道理亦爾。

    上來直明竟。

    第二問答決擇者。

    于中有三門。

    第一護分别執。

    第二示執之失。

    第三顯示其義。

    初門護執者。

    問真如是有耶。

    答不也。

    随緣故。

    問真如是無耶。

    答不也。

    不變故。

    問亦有亦無耶。

    答不也。

    無二性故。

    問非有非無耶。

    答不也。

    具德故。

    又問有耶。

    答不也。

    不變故。

    何以故。

    由不變故。

    随緣顯示。

    問無耶。

    答不也。

    随緣故。

    何以故。

    由随緣故。

    不變常住也。

    餘二句可知。

    又問有耶。

    答不也。

    離所謂故。

    下三句例然。

    又問有耶。

    答不也。

    空真如故。

    問無耶。

    答不也。

    不空真如故。

    問亦有亦無耶。

    答不也。

    離相違故。

    問非有非無耶。

    答不也。

    離戲論故。

    又問有耶。

    答不也。

    離妄念故。

    問無耶。

    答不也。

    聖智行處故。

    餘句準之。

    依他性者。

    問依他是有耶。

    答不也。

    緣起無性故。

    問依他是無耶。

    答不也。

    無性緣起故。

    問亦有亦無耶。

    答不也。

    無二性故。

    問非有非無耶。

    答不也。

    有多義門故。

    又問有耶。

    答不也。

    緣起故。

    何以故。

    以諸緣起皆無性故。

    問無耶。

    答不也。

    無性故。

    何以故。

    以無性故。

    成緣起也。

    餘二句可知。

    又以緣起雖于四句。

    又以無性故亦離四句。

    并可知矣。

    又問依他有耶。

    答不也。

    約觀遣故。

    問無耶。

    答不也。

    能現無生故。

    下二句離相違故。

    離戲論故可知。

    又問有耶。

    答不也。

    異圓成故。

    又約遍計分故。

    又離所謂故。

    問無耶。

    答不也。

    異遍計故。

    以圓成分故。

    又智境故。

    餘句準之。

    遍計所執者。

    問遍計是有耶。

    答不也。

    理無故。

    問是無耶。

    答不也。

    情有故。

    問亦有亦無耶。

    答不也。

    無二性故。

    問非有非無耶。

    答不也。

    所執性故。

    又問有耶。

    答不也。

    無道理故。

    問無耶。

    答不也。

    無道理故。

    餘句準知。

    又問有耶。

    不也。

    執有故。

    又問無耶。

    不也。

    執有故。

    又亦有亦無耶。

    不也。

    執有故。

    又非有非無耶。

    不也。

    執成故。

    又有耶。

    不也。

    由無相故。

    又無耶。

    不也。

    無相觀境故。

    餘句準之。

    又有耶。

    不也。

    無體故。

    又無耶。

    不也。

    能曀真故。

    餘句準之。

    第二示執過者。

    若計真如一向是有者。

    有二過失。

    一常過。

    謂不随緣故。

    在染非隐故。

    不待了因故。

    即堕常過。

    問諸聖教中。

    并說真如為凝然常。

    既不随緣豈是過耶。

    答聖說真如為凝然者。

    此是随緣成染淨時。

    恒作染淨而不失自體。

    是即不異無常之常。

    名不思議常。

    非謂不作諸法如情所謂之凝然也。

    若謂不作諸法而凝然者。

    是情所計故即失真常。

    以彼真常不異無常之常。

    不異無常之常。

    出于情外故名真常是故經雲。

    不染而染者。

    明常作無常也。

    染而不染者。

    明作無常時不失常也。

    問教中既就不異無常之常故。

    說真如為凝然常者。

    何故不就不異常之無常故。

    說真如為無常耶。

    答教中亦說此義。

    故經雲。

    如來藏受苦樂。

    與因俱若生若滅。

    論雲。

    自性清淨心。

    因無明風動成染心等。

    以此教理故知。

    真如不異常之無常故。

    随緣隐體。

    是非有也。

    問真如是不生滅法。

    既不異無常之常故說為常。

    不異常之無常故。

    得說無常者。

    亦可依他是生滅法。

    亦應得有不異常之無常不異無常之常義耶。

    答亦得有也。

    何者。

    以諸緣起無常之法。

    即無自性方成緣起。

    是故不異常性而得無常。

    故經雲。

    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此則不異于常成無常也。

    又以諸緣起即無自性。

    非滅緣起方說無性。

    是則不異無常之常也。

    故經雲。

    色即是空。

    非色滅空故。

    又雲。

    衆生即涅槃。

    不複更滅等。

    此中二義與真中二義。

    相配可知。

    此即真俗雙融二而無二。

    故智論雲。

    智障極盲闇。

    謂真俗别執。

    此之謂也。

    是故若執真如同情所謂而凝然常者。

    即不随緣隐其自體不假了因。

    即堕常過。

    又若不随緣成于染淨。

    染淨等法即無所依。

    無所依有法又堕常也。

    以染淨法皆無自體賴真立故。

    二斷過者。

    如情之有即非真有。

    非真有故即斷有也。

    又若有者。

    即不随染淨。

    染淨諸法既無自體。

    真又不随不得有法。

    亦是斷也。

    第二執無者。

    亦有二過失。

    一常過者。

    謂無真如生死無依。

    無依有法即是常也。

    又無真如聖智無因。

    亦即常也。

    又無所依不得有法。

    即是斷也。

    又執真如是無。

    亦即斷也。

    第三執亦有亦無者。

    具上諸失。

    謂真如無二。

    而雙計有無。

    心所計有無非稱于真。

    失彼真理故是斷也。

    若謂如彼所計以為真者。

    以無理有真。

    是即常也。

    第四非有非無者。

    戲論于真。

    是妄情故失于真理。

    即是斷也。

    戲論有真而謂為真者。

    理無有真故是常也。

    第二依他起中。

    若執有者亦有二失。

    一常過。

    謂已有體不藉緣故。

    無緣有法即是常也。

    又由執有即不藉緣。

    不藉緣故不得有法。

    即是斷也。

    問若說依他性是有義。

    便有失者。

    何故攝論等。

    說依他性以為有耶。

    答聖說依他以為有者。

    此即不異空之有。

    何以故。

    從衆緣無體性故。

    一一緣中無作者故。

    由緣無作方得緣起。

    是故即非之有。

    名依他有。

    是則聖者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若謂依他如言有者。

    即緣起有性。

    緣若有性即不相藉。

    不相借故即壞依他。

    壞依他者良由執有。

    是故。

    汝意恐堕空斷。

    勵力立有。

    不謂不達緣所起法無自性故。

    即壞緣起便堕空無斷依他故也。

    二若執無者亦有二失。

    若謂依他是無法者。

    即緣無所起。

    無所起故不得有法。

    即是斷也。

    問若說緣生為空無故。

    即堕斷者。

    何故中論等内。

    廣說緣生為畢竟空耶。

    答聖說緣生以為空者。

    此即不異有之空也。

    何以故。

    以法從緣生方說無性。

    是故緣生有者方得為空。

    若不爾者無緣生因。

    以何所以而得言空。

    是故不異有之空名緣生空。

    此即聖者不動緣生說實相法也。

    若謂緣生如言空者。

    即無緣生。

    無緣生故即無空理。

    無空理者良由執空。

    是故汝意恐堕有見。

    猛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