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二

關燈
回向。

    方皆不退也。

    當知此中聲聞緣覺非是愚法。

    是故皆是此始教中三乘人也。

    亦可菩薩地前總說為退。

    以其猶堕諸惡趣故。

    如瑜伽雲。

    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

    猶往惡趣故。

    此盡第一無數大劫。

    如是等也。

    三明位中行相差别者如瑜伽雲。

    勝解行住菩薩轉時。

    何行何相。

    或時具足聰慧。

    于其諸法能受能持。

    于其義理堪能悟入。

    或于一時不能如是。

    或于一時具足憶念。

    或于一時成于妄類。

    于諸衆生未能了知調伏方便。

    于自佛法。

    亦未了知如實引發善巧方便。

    為他說法教授教誡勉勵而轉。

    勉勵轉故。

    不能如實知。

    或時虛棄。

    如闇射。

    或中或不中。

    随欲成故。

    或于一時于大菩提。

    已發心而後退舍。

    由内意樂故欲令自樂。

    由思擇故欲令他樂。

    或于一時。

    聞說甚深廣大法教。

    而生驚怖猶預疑惑。

    如是等類名勝解行住。

    解雲。

    此是十二住中。

    第二住行相其第一種性住行相更劣。

    及地上行相皆如彼說。

    若依終教。

    亦說菩薩十地差别。

    亦不以見修等名說。

    又于地前但有三賢。

    以信但是行非是位故。

    未得不退故。

    本業經雲未上住前有此十心。

    不雲位也。

    又雲。

    始從凡夫地值佛菩薩。

    正教法中起一念信發菩提心。

    是人爾時名為住前信相菩薩。

    亦名假名菩薩名字菩薩。

    其人略修行十心。

    謂信進等。

    廣如彼說。

    又仁王經雲。

    習忍已前。

    行十善菩薩有進有退。

    猶如輕毛随風東西等。

    在此修行經十千劫。

    入十住位。

    方得不退故。

    十住初即不退堕下二乘地。

    況諸惡趣及凡地耶。

    設本業經。

    說十住第六心有退者。

    起信論中。

    釋彼文為示現退也。

    為慢緩者策勵其心故。

    而實菩薩入發心住。

    即得不退也。

    其行相者。

    起信論說。

    三賢初位中少分得見法身。

    能于十方世界。

    八相成道利益衆生。

    又以願力受身自在。

    亦非業系。

    又依三昧亦得少分見于報身佛。

    其所修行皆順真性。

    謂知法性體無悭貪。

    随順修行檀波羅蜜等。

    廣如彼說。

    又梁攝論中。

    十信名凡夫菩薩。

    十解名聖人菩薩等。

    其地上行位倍前準知。

    是故當知此中行位。

    與前始教淺深之相差别顯矣。

    問此教豈不通引二乘。

    何故行位不似小乘說耶。

    答此後諸教并皆深勝。

    所引二乘亦是純熟高勝機故。

    不假似彼也。

    若依頓教。

    一切行位皆不可說。

    以離相故。

    一念不生即是佛故。

    若見行位差别等相。

    即是颠倒故。

    若寄言顯者。

    如楞伽雲。

    初地即八地。

    乃至雲無所有何次等。

    又思益經雲。

    若人聞是諸法正性。

    勤行精進如說修行。

    不從一地至一地。

    若不從一地至一地。

    是人不住生死涅槃。

    如是等也。

    若依圓教者有二義。

    一攝前諸教所明行位。

    以是此方便故。

    二據别教有其三義。

    一約寄位顯。

    謂始從十信乃至佛地六位不同。

    随得一位得一切位。

    何以故。

    由以六相收故。

    主伴故。

    相入故。

    相即故。

    圓融故。

    經雲。

    在于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

    是故經中十信滿心勝進分上得一切位及佛地者。

    是其事也。

    又以諸位及佛地等相即等故。

    即因果無二始終無礙。

    于一一位上即是菩薩即是佛者。

    是此義也。

    二約報明位相者。

    但有三生。

    一成見聞位。

    謂見聞此無盡法門。

    成金剛種子等。

    如性起品說。

    二成解行位。

    謂兜率天子等。

    從惡道出已。

    一生即得離垢三昧前。

    得十地無生法忍及十眼十耳等境界。

    廣如小相品說。

    又如善财始從十信乃至十地。

    于善友所一生一身上皆悉具足如是普賢諸行位者。

    亦是此義也。

    三證果海位。

    謂如彌勒告善财言。

    我當來成正覺時汝當見我。

    如是等。

    當知此約因果前後分二位故。

    是故前位但是因。

    圓果在後位故。

    說當見我也。

    三約行明位即唯有二。

    謂自分勝進。

    此門通前諸位解行及以得法分齊處說。

    如普莊嚴童子等也。

    其身在于世界性等上處住。

    當是白淨寶網轉輪王位。

    得普見肉眼。

    見十佛刹微塵數世界海等。

    若三乘肉眼。

    即不如此故。

    智論雲。

    肉眼唯見三千世界内事。

    若見三千世界外者。

    何用天眼為。

    故知不同也。

    又彼能于一念中。

    化不可說不可說衆生。

    一時皆至離垢三昧前。

    餘念念中皆亦如是。

    其福分感一定光頗璃鏡。

    照十佛刹微塵數世界等。

    當知此是前三生中。

    解行位内之行相也。

    以約因門示故。

    若約信滿得位已去。

    所起行用皆遍法界。

    如經能以一手覆大千界等。

    手出供具與虛空法界等。

    一時供養無盡諸佛。

    作大佛事饒益衆生不可說也。

    廣如信位經文說。

    又雲。

    不離一世界。

    不起一坐處。

    而能現一切無量身所行等。

    又于一念中。

    十方世界一時成佛轉法輪等。

    乃至廣說。

    是故當知。

    與彼三乘分齊全别。

    何以故。

    以三乘行位是約信解阿含門中作如是說也。

    問前終教中不退際上。

    亦得如是八相等用。

    與此何别。

    答彼于此位示成佛時。

    于後諸位皆不自在。

    以未得故。

    但是當位暫起化故。

    此即不爾。

    于初位中起此用時。

    于後諸位并同時起。

    皆以得故。

    是實行故。

    該六位故。

    問義既不同。

    何故一種同是信滿勝進分上起此用耶。

    答為欲方便顯此一乘信滿成佛令易信受故。

    于彼教先作此說。

    問既一位中有一切位。

    及信滿心即得佛者。

    何須更說後諸位耶。

    答說後諸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

    如初後亦爾。

    問若初即具後得初。

    即得後者亦可後亦具初。

    既不得後應亦不得初耶。

    答實爾。

    但以得初無不得後故。

    是故無有未得後而不得初也。

    問若爾雲何說得諸位階降次第。

    答以此經中安立諸位有二善巧。

    一約相就門分位前後。

    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是同教也。

    二約體就法前後相入。

    圓融自在異彼三乘。

    是别教也。

    但以不移門而恒相即不壞即而恒前後。

    是故二義融通不相違也。

    問若爾是初門即一切者。

    何不說信位初心即得。

    而說滿心等耶。

    答若自别教。

    即不依位成。

    今寄三乘終教位說。

    以彼教中信滿不退方得入位。

    今即寄彼得入位處。

    一時得此一切前後諸位行相。

    是故不于信初心說。

    以未得不退未成位相。

    但是行故。

    問若爾應言住位成佛。

    何名信滿。

    答由信成故。

    是故是行佛非位佛也。

    餘義準之。

    第四修行時分者。

    若依小乘自有三人。

    下根者。

    謂諸聲聞中。

    極疾三生得阿羅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