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二

關燈
耶。

    又本皆發弘誓願雲。

    令諸衆生悉得菩提。

    是故令得故本願不虛。

    而衆生界不可盡故本願不斷。

    若不爾者違本願故。

    行願虛故。

    虛行成佛不應理故。

    是故雖欲避上諸失建立無性。

    不謂彼過還堕此宗。

    是故無性非為究竟了義也。

    問夫論種性必是有為。

    如何此教約真如為種性耶。

    答以真如随緣與染和合成本識時。

    即彼真中有本覺無漏内熏衆生為返流因。

    得為有種性。

    梁攝論說為黎耶中解性。

    起信論中。

    說黎耶二義中本覺是也。

    又彼論中如來藏具足無漏。

    常熏衆生為淨法因。

    又寶性論雲。

    及彼真如性者。

    彼本雲如六根聚經說。

    六根如是從無始來。

    究竟諸法為體故。

    解雲。

    以真如通一切法。

    今揀去非情故。

    故約六處衆生數中。

    取彼畢竟真如理。

    以為性種性也。

    此與瑜伽所說名同。

    但彼約始教。

    以理從事粗相而說故。

    約事中明種性故也。

    地持雲。

    種性粗相我已略說。

    此之謂也。

    寶性論中。

    約此終教。

    以事從理深細而說故。

    就真如明性種性。

    是故佛性論雲。

    自性清淨心名為道谛。

    又涅槃經雲。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此等并就本覺性智說為性種。

    其習種亦從真如所成故。

    攝論雲。

    多聞熏習。

    從最清淨法界所流等。

    又起信論中。

    以真如體相二大為内熏因。

    真如用大為外熏緣。

    以與無明染法合故。

    是故三大内外說熏。

    以熏力故無明盡時冥合不二。

    唯一真如也。

    三約頓教明者。

    唯一真如離言說相名為種性。

    而亦不分性習之異。

    以一切法由無二相故。

    是故諸法無行經雲。

    雲何是事名為種性。

    文殊師利。

    一切衆生皆是一相。

    畢竟不生離諸名字。

    一異不可得故。

    是名種性。

    以此準之。

    上來約三乘說竟。

    第三約一乘有二說。

    一攝前諸教所明種性。

    并皆具足主伴成宗。

    以同教故攝方便故。

    二據别教種性甚深因果無二。

    通依及正盡三世間。

    該收一切理事解行等諸法門。

    本來滿足已成就訖。

    故大經雲。

    菩薩種性甚深廣大。

    與法界虛空等。

    此之謂也。

    若随門顯現。

    即五位之中位位内六決定義等。

    名為種性。

    亦即此法名為果相。

    以因果同體唯一性故。

    廣如經說。

    餘可準知。

    問雲何種性。

    約諸教差别不同耶。

    答此亦有二義。

    一約法辨隐顯相收。

    二約機明得法分齊。

    初義者。

    由此種性緣起無礙具五義門。

    是故諸教各述一門随機攝化。

    義不相違。

    何者為五。

    一是随執非有門。

    如小乘說。

    二随事虧盈門。

    如始教說。

    三随理遍情門。

    如終教說。

    四絕相離言門。

    如頓教說。

    五性備衆德門。

    如圓教說。

    義雖有五。

    然種性圓通随攝遍收。

    隐顯齊緻也。

    二明得法分齊者。

    或一切皆無。

    唯除佛一人。

    如小乘說。

    或一切皆有。

    唯除草木等。

    如終教說。

    或亦有亦無。

    如始教說。

    以許一分無性故。

    或非有非無。

    如頓教說。

    以離相故。

    或具前四。

    如一乘方便處說。

    或即因具果通三世間。

    如圓教說。

    餘可準知。

     第三行位差别者。

    于諸教中皆以三義略示。

    一明位相。

    二明不退。

    三明行相。

    初者依小乘有四位。

    謂方便.見修.及究竟也。

    又說小乘十二住以為究竟。

    及說三界九地十一地等。

    廣如小論說。

    二不退者。

    此中修行至忍位。

    得不退故也。

    其行相亦如彼諸論說。

    問何故小乘行位等相不廣顯耶。

    答此中意者。

    以義差别顯教不同。

    而小乘異大乘。

    理無疑故不待說也。

    若依初教。

    亦以三義顯。

    初位相者此中有二。

    一為引愚法二乘令回心故。

    施設回心教。

    亦但有見修等四位及九地等名同小乘。

    或立五位。

    謂見道前七方便内。

    分前三種為資糧位。

    以遠力便故。

    後四善根為加行位。

    是近方便故。

    餘名同前。

    又亦說為幹慧等十地。

    第九名菩薩地。

    第十名佛地者。

    欲引二乘望上不足。

    漸次修行至佛果故。

    又彼佛界不在十地外。

    同在地中者。

    以引彼故方便同彼。

    以二乘人于現身上得聖果故。

    不在後也。

    又此位相及行相等。

    廣如瑜伽聲聞決擇及雜集論說。

    問何故瑜伽等所明聲聞行位相。

    而不同彼毗昙等耶。

    答不同相者。

    有二義意。

    一為顯小乘人愚于諸法不了說故。

    二為方便漸漸引向大乘故耳。

    是故所明行位等法。

    皆悉方便順向大說故不同也。

    此既非是愚法小乘。

    又非菩薩。

    即知是彼三乘教中聲聞乘也。

    二為直進人。

    顯位相者。

    彼說菩薩十地差别。

    又以十地說為見修。

    及通地前以為大乘十二住義。

    何以故。

    為影似小乘故。

    又彼地前有四十心。

    以彼十信亦成位故。

    此亦為似小乘道前四方便故。

    是故梁攝論雲。

    如須陀洹道前有四位。

    謂暖頂忍世第一法。

    菩薩地前四位亦如是。

    謂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

    又亦為似回心教故。

    以信等四位為資糧位。

    十回向後。

    别立四善根為加行位。

    見等同前。

    問何故此教所立名數。

    多分影似小乘等耶。

    答為随方便影似引彼。

    有勝方便故。

    若全異彼難信受故。

    若全同彼不名引故。

    問若引二乘何須似彼。

    如為直進何假似彼小耶。

    答有二意故亦稍似小。

    一以始教中直進之人機粗淺故。

    不能盡受大乘深法。

    是故所示位等法相亦似小乘。

    而義理仍别。

    二凡以大乘似小乘說者。

    皆通二義。

    一為引小。

    二為淺機。

    是故說此為始教也。

    即如何義等者。

    如瑜伽說。

    雲何已成就補特伽羅相。

    謂諸聲聞先已串習諸善法故。

    若時安住下品成熟。

    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

    猶往惡趣。

    非于現法證沙門果。

    非于現法得般涅槃。

    若時安住中品成熟。

    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

    不往惡趣。

    于現法中。

    證沙門果。

    非于現法得般涅槃。

    若時安住上品成熟。

    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

    不往惡趣。

    于現法中證沙門果。

    即于現法得般涅槃。

    如說聲聞獨覺亦爾。

    何以故。

    道與聲聞種性同故。

    乃至廣說。

    于菩薩位為似二乘。

    亦立如是三種成就。

    故彼論雲。

    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名下品成就。

    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熟。

    住堕決定究竟地名上品成就。

    若菩薩住下品成熟。

    猶往惡趣。

    此盡第一無數大劫。

    乃至廣說。

    餘二大劫配二成就。

    如是等文類例非一。

    皆具上意可準而知。

    二不退位者。

    依佛性論。

    聲聞至苦忍。

    緣覺至世第一法。

    菩薩至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