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一

關燈
或三七日後說。

    如法華經。

    或六七日後說。

    如四分律及薩婆多論說。

    或七七日乃說。

    如興起行經。

    或八七日乃說。

    如十誦律說。

    或五十七日後說。

    如大智論說。

    或一年不說法。

    經十二年方度五人。

    如十二遊經說。

    有人解雲。

    智論五十七日者。

    即五十個七日。

    與十二遊經一年同也。

    以此等教證當知。

    三乘小乘教。

    并非第二七日說。

    由與一乘教差别故。

    随機宜故。

    餘可準知。

     第七決擇前後意者。

    然諸教前後差别難知。

    略以十門分别其意。

    一或有衆生。

    于此世中小乘根性始終定者。

    即見如來從初得道乃至涅槃唯說小乘。

    未曾見轉大乘法輪。

    如小乘諸部執不信大乘者是。

    二或有衆生。

    于此世中小乘根不定故。

    堪進入大乘初教。

    即便定者。

    即見如來初時轉于小乘法輪翻諸外道。

    後時見轉大乘初教即空法輪回諸小乘。

    如中論初說者是。

    三或有衆生。

    于此世中于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堪入終教即便定者。

    即初時見轉小乘法輪。

    中時見轉空教法輪。

    後時見轉不空法輪。

    如解深密經等說者是。

    四或有衆生。

    于此漸教中。

    根不定故堪入頓教。

    即便定者。

    即見初示言說之教猶非究竟。

    後顯絕言之教方為究竟。

    如維摩經中初三十二菩薩及文殊等所說不二并在言說中。

    後維摩所顯絕言之教。

    以為究竟者是。

    五或有衆生。

    于此世中頓悟機熟即便定者。

    即見佛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字。

    如楞伽說。

    又涅槃經雲。

    若知如來常不說法。

    是名菩薩具足多聞等。

    六或有衆生。

    于此世中三乘根性定者。

    見佛從初即說三乘教法。

    乃至涅槃更無餘說。

    如上密迹力士經及大品經說者是。

    七或有衆生。

    于此世中三乘根不定故。

    堪進入同教一乘者。

    即見自所得三乘之法皆依一乘無盡教起。

    是彼方便阿含施設。

    是故諸有所修。

    皆回向一乘。

    如會三歸一等。

    又如上所引三乘與一乘同時說者等。

    八或有衆生。

    于此世中三乘根不定故。

    堪可進入别教一乘者。

    即知彼三乘等法。

    本來不異别教一乘。

    何以故。

    為彼所目故。

    更無異事故。

    如法華經同教說者是。

    九或有衆生。

    于此世中具有普賢機者。

    即見如來從初成道乃至涅槃一切佛法普于初時第二七日海印定中。

    自在演說無盡具足主伴無窮因陀羅網微細境界。

    本末不見說三乘小乘等法。

    如華嚴經别教中說者是。

    此約普賢教分見聞及解行處說。

    十或有衆生。

    于一乘别教。

    解行滿足已證入果海者即見上來諸教并是無盡性海随緣所成更無異事。

    是故諸教即是圓明無盡果海具德難思不可說不可說也。

    此約一乘入證分齊處說。

    餘可準知。

     第八施設異相者。

    然此異相繁多。

    略約十門以顯無盡。

    何者十異。

    一者時異。

    謂此一乘要在初時第二七日說。

    猶如日出先照高山等。

    故論雲。

    此示法勝故。

    在初時及勝處說也。

    若爾何故不初七日說。

    思惟因緣行等如論釋。

    又此即是時因陀羅網等故。

    即攝一切時。

    若前若後各不可說劫。

    通前際後際。

    并攝在此一時中也。

    三乘等不爾。

    以随逐機宜時不定故。

    或前或後亦不一時收一切劫等。

    二者處異。

    謂此一乘要在蓮華藏世界海中衆寶莊嚴菩提樹下。

    則攝七處八會等及餘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海并在此中。

    以一處攝一切處故。

    是故不動道樹。

    遍升六天等者。

    是此義也。

    又此華藏世界。

    通因陀羅網故周測諸塵。

    于此稱法界處。

    說彼一乘稱法界法門也。

    三乘等則不爾。

    在娑婆界木樹等處。

    亦無一處即一切處等。

    問若爾何故佛地經等。

    亦在淨土中說耶。

    答彼經但雲在光曜宮殿等具十八種圓滿。

    亦不别指摩竭提國等。

    以彼為地上菩薩說佛地功德故。

    在三界外受用土中。

    此三乘終教及一乘同教說。

    若此華嚴。

    皆雲在華嚴界内摩竭國等。

    不雲娑婆内。

    亦不雲三界外。

    故知别也。

    餘義準知。

    三者主異。

    謂此一乘。

    要是盧舍那十身佛。

    及無盡三世間說。

    如普賢行品雲。

    佛說菩薩說刹說衆生說三世一切說等。

    不同三乘等是化身及受用身等說。

    餘義準知。

    四者衆異。

    謂此一乘經首唯列普賢等菩薩及佛境界中諸神王衆。

    不同三乘等。

    或唯聲聞衆或大小二衆等。

    問若爾何故第九會中有聲聞衆耶。

    答彼中列聲聞意者有二種。

    一寄對顯法故。

    為示如聾如盲顯法深勝也。

    二文殊出會外所攝六千比丘。

    非是前所引衆。

    此等皆是已在三乘中。

    令回向一乘故。

    作是說也。

    五者所依異。

    謂此一乘教起要依佛海印三昧中出。

    不同三乘等依佛後得智出。

    六者說異。

    謂此一乘。

    此一方說一事一義一品一會等時。

    必結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說。

    主伴共成一部。

    是故此經随一文一句皆遍十方。

    多文多句亦皆遍十方。

    三乘等則不爾。

    但随一方一相說。

    無此主伴該通等也。

    七者位異。

    謂此一乘所有位相上下皆齊。

    仍一一位中攝一切位。

    是故乃至佛等諸位。

    在信等位中。

    餘位亦然。

    三乘中則不爾。

    但随當位上下階降。

    皆不相雜也。

    餘如下說。

    八者行異。

    謂随一菩薩則具信等六位。

    一一位中。

    所有定散等差别行相并一時修。

    如東方一切世界中常入定等。

    西方世界中。

    常供養佛等。

    如是十方世界中。

    盡窮法界行。

    亦不分身。

    一時皆遍滿。

    一念皆遍修。

    一一念中亦如此。

    信位滿心已去。

    一一位皆如是修。

    更無優劣。

    又一行即一切行等通因陀羅網等。

    三乘則不爾。

    地上菩薩猶各有分齊。

    況地前者乎。

    餘如下說。

    九者法門異。

    謂略舉十種以明之。

    一彼有三佛此有十佛。

    二彼有六通此有十通。

    三彼有三明此有十明。

    四彼有八解脫此有十解脫。

    五彼有四無畏此有十無畏。

    六彼有五眼此有十眼。

    七彼說三世此說十世。

    八彼有四谛此有十谛。

    九彼有四辯此有十辯。

    十彼百十八不共法此有十不共法。

    餘門無量。

    廣如經說。

    十者事異。

    謂随有舍林池地山等事。

    皆是法門。

    或是行或是位或教義等。

    而不壞其事。

    仍一一塵中。

    皆具足法界一切差别事。

    因陀羅微細成就。

    随一事起皆悉如是。

    三乘等則不爾。

    但可說即空即真如等故。

    不同此也。

    又若以神通不思議力。

    容得暫現。

    非是彼法自恒如是。

    餘可準知。

    第八門竟。

    後有所诠義理二門。

    成中下二卷。

    畢十門矣。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