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一

關燈
始終二教。

    即如上說深密經等三法輪中後二是也。

    依是義故。

    法鼓經中以空門為始。

    以不空門為終。

    故彼經雲。

    迦葉白佛言。

    諸摩诃衍經多說空義。

    佛告迦葉。

    一切空經是有餘說。

    唯有此經是無上說。

    非有餘說。

    複次迦葉如波斯匿王常十一月設大施會先飯餓鬼孤貧乞者。

    次施沙門及婆羅門。

    甘膳衆味随其所欲。

    諸佛世尊亦複如是。

    随諸衆生種種欲樂。

    而為演說種種經法。

    若有衆生懈怠犯戒不勤随順。

    舍如來藏常住妙典。

    好樂修學種種空經。

    乃至廣說。

    解雲。

    此則約空理有餘。

    名為始教。

    約如來藏常住妙典。

    名為終教。

    又起信論中。

    約頓教門顯絕言真如。

    約漸教門說依言真如。

    就依言中。

    約始終二教。

    說空不空二真如也。

    此約法以分教耳。

    若就法義如下别辨。

    二以理開宗。

    宗乃有十。

    一我法俱有宗。

    此有二。

    一人天乘。

    二小乘。

    小乘中犢子部等。

    彼立三聚法。

    一有為聚法。

    二無為聚法。

    三非二聚法初二是法。

    後一是我。

    又立五法藏。

    一過去。

    二未來。

    三現在。

    四無為。

    五不可說。

    此即是我。

    不可說是有為無為故。

    二法有我無宗。

    謂薩婆多等。

    彼說諸法二種所攝。

    一名。

    二色。

    或四所攝。

    謂三世及無為。

    或五。

    謂一心。

    二心所。

    三色。

    四不相應。

    五無為。

    故一切法皆悉實有也。

    三法。

    無去來宗。

    謂大衆部等。

    說有現在及無為法。

    以過未體用無故。

    四現通假實宗。

    謂法假部等。

    彼說無去來。

    現在世中諸法。

    在蘊可實在界處假。

    随應諸法假實不定。

    成實論等經部别師亦即此類。

    五俗妄真實宗。

    謂說出世部等。

    世俗皆假。

    以虛妄故。

    出世法皆實。

    非虛妄故。

    六諸法但名宗。

    謂說一部等。

    一切我法唯有假名。

    都無體故。

    此通初教之始準知。

    七一切法皆空宗。

    謂大乘始教。

    說一切諸法皆悉真空。

    然出情外無分别故。

    如般若等。

    八真德不空宗。

    謂如終教。

    諸經說一切法唯是真如。

    如來藏實德故。

    有自體故。

    具性德故。

    九相想俱絕宗。

    如頓教中顯絕言之理等。

    如淨名默顯等。

    準知。

    十圓明具德宗。

    如别教一乘主伴具足無盡自在所顯法門是也。

     第五乘教開合者。

    于中有三。

    初約教開合。

    二以教攝乘。

    三諸教相收。

    初約教者。

    然此五教相攝融通有其五義。

    一或總為一。

    謂本末镕融唯一大善巧法。

    二或開為二。

    一本教。

    謂别教一乘為諸教本故。

    二末教。

    謂小乘三乘。

    從彼所流故。

    又名究竟及方便。

    以三乘小乘望一乘悉為方便故。

    三或開為三。

    謂一乘三乘小乘教。

    以方便中開出愚法二乘故。

    四或分為四。

    謂小乘漸頓圓。

    以始終二教俱在言等故。

    五或散為五。

    謂如上說。

    二以教攝乘者有二。

    先一乘随教有五。

    一别教一乘雲雲。

    二同教一乘雲雲。

    三絕想一乘。

    如楞伽。

    此頓教。

    四約佛性平等為一乘等。

    此終教雲雲。

    五密義意一乘。

    如八意等。

    此約始教雲雲。

    二明三乘亦有五。

    一小乘中三。

    謂始别終同。

    以俱羅漢故。

    二始教中三。

    始終俱别。

    以有入寂故。

    三終教中三。

    始終俱同并成佛故。

    四頓教中三。

    始終俱離雲雲。

    五圓教中三。

    始終俱同。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故雲雲。

    三諸教相收者有二門。

    一以本收末門。

    二以末歸本門。

    初中于圓内。

    或唯一圓教。

    以餘相皆盡故。

    或具五教。

    以攝方便故。

    頓教中惑唯一頓教亦以餘相盡故。

    或具四教。

    以攝方便故。

    熟教中或一或三。

    初教中或一或二。

    小乘中唯一。

    皆準上知之。

    二以末歸本。

    小乘内或一。

    以據自宗故。

    或五。

    謂于後四教。

    皆有為方便故。

    初教中或一。

    是自宗故。

    或四。

    謂于後三教。

    皆有作方便故。

    熟教中或一或三。

    頓教中或一或二。

    圓教中唯一。

    皆準上知之。

    是諸教下所明義理交絡分齊。

    準此思之。

    是則諸教本末句數結成教網。

    大聖善巧長養機緣無不周盡。

    故此經雲。

    張大教網置生死海。

    漉人天魚置涅槃岸。

    此之謂也。

     第六教起前後者。

    于中有二。

    初明稱法本教。

    二明逐機末教。

    初者謂别教一乘。

    即佛初成道第二七日。

    在菩提樹下。

    猶如日出先照高山。

    于海印定中同時演說十十法門。

    主伴具足圓通自在。

    該于九世十世盡因陀羅微細境界。

    即于此時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後法門。

    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見聞等事。

    并同時顯現。

    何以故。

    卷舒自在故。

    舒則該于九世。

    卷則在于一時。

    此卷即舒舒又即卷。

    何以故。

    同一緣起故。

    無二相故。

    經本雲。

    于一塵中。

    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

    又雲。

    于一念中。

    即八相成道。

    乃至涅槃流通舍利等。

    廣如經說。

    是故依此普聞。

    一切佛法并于第二七日。

    一時前後說。

    前後一時說。

    如世間印法。

    讀文則句義前後。

    印之則同時顯現。

    同時前後理不相違。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準以思之。

    二逐機末教者。

    謂三乘等有二義。

    一與一乘同時異處說。

    二異時異處說。

    初義者是同教故。

    末不離本故。

    依本而成故。

    後義者本末相分故。

    與本非一故。

    此二各有二義。

    一三乘。

    二小乘。

    初者密迹力士經說。

    佛初成道竟。

    七日思惟已。

    即于鹿園中以衆寶等莊嚴法座。

    廣集三乘衆。

    梵王請佛為轉法輪。

    廣益三乘衆。

    得大小等果。

    乃至廣說如彼經中。

    又大品經雲。

    佛初在鹿野轉四谛法輪。

    無量衆生發聲聞心。

    無量衆生發獨覺心。

    無量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羅蜜。

    無量菩薩得無生忍。

    住初地二地乃至十地。

    無量一生補處菩薩一時成佛。

    解雲。

    以此教證。

    當知最初第二七日。

    即說三乘法。

    與一乘同時說也。

    二小乘者。

    如彌沙塞律說。

    佛初成道竟入三昧。

    七日後乃于鹿野苑而轉法輪。

    故知小乘亦與一乘同時說也。

    又普曜經雲。

    第二七日。

    提謂等五百賈人。

    施佛麨蜜。

    佛與授記當得作佛等。

    此經所說雖通三乘等教有義亦攝人天等法。

    亦與一乘同時說也。

    問說時既同。

    何故說處别耶。

    答為約時處寄顯法故。

    須同異也。

    故地論雲。

    時處等校量顯示勝故。

    同時者。

    顯是同教故。

    異處者。

    示非别教故。

    如别教一乘在菩提樹下說者。

    欲明此是得菩提處即顯如來自所得法稱本而說故。

    不移處說也。

    餘三乘等法。

    欲明逐機改異故。

    移處就機鹿園而說。

    顯非本也。

    第二時處俱異者。

    由與一乘不即義故。

    時處俱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