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分齊。
初中又二。
先示相。
後開合。
初中有三義。
一者如露地牛車自有教義。
謂十十無盡主伴具足。
如華嚴說。
此當别教一乘。
二者如臨門三車自有教義。
謂界内示為教得出為義。
仍教義即無分。
此當三乘教。
如餘經及瑜伽等說。
三者以臨門三車為開方便教。
界外别授大白牛車。
方為示真實義。
此當同教一乘。
如法華經說。
二開合者有二。
先别。
後總。
别中一乘三乘各有三句。
三乘三句者或具教義。
約三乘自宗說。
或唯教非義。
約同教一乘說。
或俱非教義。
約别教一乘說。
為彼所目故也。
一乘三句者。
或具教義。
約自别教說。
或唯義非教。
約同教說。
或俱非教義。
唯約三乘教說。
隐彼無盡教義故。
後總者。
或教義俱教。
以三乘望一乘故。
或教義俱義。
以一乘望三乘故。
或具此三句約同教說。
或皆具教義。
各随自宗差别說矣。
二明攝益分齊者。
于中有三。
一或唯攝界内機令得出世益。
即以為究竟。
此約三乘當宗說。
亦如瑜伽等辨。
二或攝界外機。
令得出出世益方為究竟。
此有二種。
若先以三乘令其得出。
後乃方便得一乘者。
此即一乘三乘和合說故屬同教攝。
亦名回三入一教。
此如法華經說。
若先于一乘已成解行。
後于出世身上證彼法者。
即屬别教一乘攝。
此如小相品說。
三或通攝二機令得二益。
此亦有二。
若先以三乘引出。
後令得一乘。
亦是三一和合攝機成二益。
故屬同教。
此如法華經說。
若界内見聞。
出世得法。
出出世證成。
或界内通見聞解行。
出世唯解行。
出出世唯證入。
此等屬别教一乘。
此如華嚴說。
第三叙今古立教者。
謂古今諸賢所立教門差别非一。
且略叙十家以為龜鏡。
一依菩提流支。
依維摩經等。
立一音教。
謂一切聖教皆是一音一味一雨等霔。
但以衆生根行不同。
随機異解遂有多種。
如克其本。
唯是如來一圓音教。
故經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随類各得解等是也。
二依護法師等。
依楞伽等經。
立漸頓二教。
謂以先習小乘後趣大乘。
大由小起故名為漸。
亦大小俱陳故。
即涅槃等教是也。
如直往菩薩等。
大不由小故名為頓。
亦以無小故。
即華嚴是也。
遠法師等後代諸德多同此說。
三依光統律師立三種教。
謂漸頓圓。
光師釋意。
以根未熟先說無常後說常。
先說空後說不空。
深妙之義。
如是漸次而說故名漸教。
為根熟者。
于一法門具足演說一切佛法。
常與無常。
空與不空。
同時俱說更無漸次。
故名頓教。
為于上達分階佛境者。
說于如來無礙解脫究竟果海圓極秘密自在法門。
即此經是也。
後光統門下。
遵統師等諸德。
并亦宗承大同此說。
四依大衍法師等一時諸德立四宗教。
以通收一代聖教。
一因緣宗。
謂小乘薩婆多等部。
二假名宗。
謂成實經部等。
三不真宗。
謂諸部般若說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真實等。
四真實宗。
涅槃華嚴等。
明佛性法界真理等。
五依護身法師立五種教。
三種同前衍師等。
第四名真實宗教。
謂涅槃等經。
明佛性真理等。
第五明法界宗。
謂華嚴明法界自在無礙法門等。
六依耆阇法師立六宗教。
初二同衍師。
第三名不真宗。
明諸大乘通說諸法如幻化等。
第四名真宗明諸法真宗理等。
第五名常宗。
明說真理恒沙功德常恒等義。
第六名圓宗。
明法界自在緣起無礙德用圓備。
亦華嚴法門等是也。
七依南嶽思禅師及天台智者禅師立四種教。
統攝東流一代聖教。
一名三藏教。
謂是小乘。
故彼自引法華經雲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
又智論中說小乘為三藏教。
大乘為摩诃衍藏。
二名通教。
謂諸大乘經中。
說法通益三乘人等。
及大品中幹慧等十地。
通大小乘者是也。
三名别教。
謂諸大乘經中所明道理。
不通小乘等者是也。
四名圓教。
為法界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
即華嚴等經是也。
八依江南慜法師立二教。
一釋迦經。
謂屈曲教。
以逐物機随計破著故。
如涅槃等。
二盧舍那經。
謂平等道教。
以逐法性自在說故。
即華嚴是也。
九依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乘教。
謂臨門三車為三乘。
四衢所授大白牛車方為第四。
以彼臨門牛車亦同羊鹿俱不得故。
餘義同上辯。
信行禅師依此宗立二教。
謂一乘三乘。
三乘者。
則别解别行及三乘差别。
并先習小乘後趣大乘是也。
一乘者。
謂普解普行唯是一乘。
亦華嚴法門及直進等是也。
十依大唐三藏玄奘法師。
依解深密經金光明經及瑜伽論。
立三種教。
即三法輪是也。
一轉法輪。
謂于初時鹿野園中。
轉四谛法輪。
即小乘法。
二名照法輪。
謂中時于大乘内密意說言諸法空等。
三名持法輪。
謂于後時于大乘中顯了意說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
此三法輪中。
但說小乘及三乘中始終二教。
不攝别教一乘。
何以故。
以華嚴經在初時說。
非是小乘故。
彼持法輪在後時說。
非是華嚴故。
是故不攝華嚴法門也。
此上十家立教諸德并是當時法将英悟絕倫。
曆代明模階位叵測。
秪如思禅師及智者禅師。
神異感通迹參登位。
靈山聽法憶在于今。
諸餘神應廣如僧傳。
又如雲法師。
依此開宗。
講法華經感天雨花等。
神迹如僧傳。
其餘諸法師行解超倫。
亦如僧傳。
此等諸德豈夫好異。
但以備窮三藏觌斯異轸。
不得已而分之。
遂各依教開宗務存通會。
使堅疑碩滞冰釋朗然。
聖說差異其宜各契耳。
第四分教開宗者。
于中有二。
初就法分教。
教類有五。
後以理開宗。
宗乃有十。
初門者。
聖教萬差要唯有五。
一小乘教。
二大乘始教。
三終教。
四頓教。
五圓教。
初一即愚法二乘教。
後一即别教一乘。
以經本中下文内為善伏太子所說名為圓滿修多羅故。
立此名也。
中間三者有其三義。
一或總為一。
謂一三乘教也。
以此皆為三人所得故。
如上所引說。
二或分為二。
所謂漸頓。
以始終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說。
階位次第因果相承從微至著。
通名為漸。
故楞伽雲。
漸者如庵摩勒果漸熟非頓。
此之謂也。
頓者。
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
即是佛等。
故楞伽雲。
頓者如鏡中像頓現非漸。
此之謂也。
以一切法本來自正不待言說不待觀智。
如淨名以默顯不二等。
又寶積經中。
亦有說頓教修多羅故。
依此立名。
三或開為三。
謂于漸中開出
初中又二。
先示相。
後開合。
初中有三義。
一者如露地牛車自有教義。
謂十十無盡主伴具足。
如華嚴說。
此當别教一乘。
二者如臨門三車自有教義。
謂界内示為教得出為義。
仍教義即無分。
此當三乘教。
如餘經及瑜伽等說。
三者以臨門三車為開方便教。
界外别授大白牛車。
方為示真實義。
此當同教一乘。
如法華經說。
二開合者有二。
先别。
後總。
别中一乘三乘各有三句。
三乘三句者或具教義。
約三乘自宗說。
或唯教非義。
約同教一乘說。
或俱非教義。
約别教一乘說。
為彼所目故也。
一乘三句者。
或具教義。
約自别教說。
或唯義非教。
約同教說。
或俱非教義。
唯約三乘教說。
隐彼無盡教義故。
後總者。
或教義俱教。
以三乘望一乘故。
或教義俱義。
以一乘望三乘故。
或具此三句約同教說。
或皆具教義。
各随自宗差别說矣。
二明攝益分齊者。
于中有三。
一或唯攝界内機令得出世益。
即以為究竟。
此約三乘當宗說。
亦如瑜伽等辨。
二或攝界外機。
令得出出世益方為究竟。
此有二種。
若先以三乘令其得出。
後乃方便得一乘者。
此即一乘三乘和合說故屬同教攝。
亦名回三入一教。
此如法華經說。
若先于一乘已成解行。
後于出世身上證彼法者。
即屬别教一乘攝。
此如小相品說。
三或通攝二機令得二益。
此亦有二。
若先以三乘引出。
後令得一乘。
亦是三一和合攝機成二益。
故屬同教。
此如法華經說。
若界内見聞。
出世得法。
出出世證成。
或界内通見聞解行。
出世唯解行。
出出世唯證入。
此等屬别教一乘。
此如華嚴說。
第三叙今古立教者。
謂古今諸賢所立教門差别非一。
且略叙十家以為龜鏡。
一依菩提流支。
依維摩經等。
立一音教。
謂一切聖教皆是一音一味一雨等霔。
但以衆生根行不同。
随機異解遂有多種。
如克其本。
唯是如來一圓音教。
故經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随類各得解等是也。
二依護法師等。
依楞伽等經。
立漸頓二教。
謂以先習小乘後趣大乘。
大由小起故名為漸。
亦大小俱陳故。
即涅槃等教是也。
如直往菩薩等。
大不由小故名為頓。
亦以無小故。
即華嚴是也。
遠法師等後代諸德多同此說。
三依光統律師立三種教。
謂漸頓圓。
光師釋意。
以根未熟先說無常後說常。
先說空後說不空。
深妙之義。
如是漸次而說故名漸教。
為根熟者。
于一法門具足演說一切佛法。
常與無常。
空與不空。
同時俱說更無漸次。
故名頓教。
為于上達分階佛境者。
說于如來無礙解脫究竟果海圓極秘密自在法門。
即此經是也。
後光統門下。
遵統師等諸德。
并亦宗承大同此說。
四依大衍法師等一時諸德立四宗教。
以通收一代聖教。
一因緣宗。
謂小乘薩婆多等部。
二假名宗。
謂成實經部等。
三不真宗。
謂諸部般若說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真實等。
四真實宗。
涅槃華嚴等。
明佛性法界真理等。
五依護身法師立五種教。
三種同前衍師等。
第四名真實宗教。
謂涅槃等經。
明佛性真理等。
第五明法界宗。
謂華嚴明法界自在無礙法門等。
六依耆阇法師立六宗教。
初二同衍師。
第三名不真宗。
明諸大乘通說諸法如幻化等。
第四名真宗明諸法真宗理等。
第五名常宗。
明說真理恒沙功德常恒等義。
第六名圓宗。
明法界自在緣起無礙德用圓備。
亦華嚴法門等是也。
七依南嶽思禅師及天台智者禅師立四種教。
統攝東流一代聖教。
一名三藏教。
謂是小乘。
故彼自引法華經雲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
又智論中說小乘為三藏教。
大乘為摩诃衍藏。
二名通教。
謂諸大乘經中。
說法通益三乘人等。
及大品中幹慧等十地。
通大小乘者是也。
三名别教。
謂諸大乘經中所明道理。
不通小乘等者是也。
四名圓教。
為法界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
即華嚴等經是也。
八依江南慜法師立二教。
一釋迦經。
謂屈曲教。
以逐物機随計破著故。
如涅槃等。
二盧舍那經。
謂平等道教。
以逐法性自在說故。
即華嚴是也。
九依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乘教。
謂臨門三車為三乘。
四衢所授大白牛車方為第四。
以彼臨門牛車亦同羊鹿俱不得故。
餘義同上辯。
信行禅師依此宗立二教。
謂一乘三乘。
三乘者。
則别解别行及三乘差别。
并先習小乘後趣大乘是也。
一乘者。
謂普解普行唯是一乘。
亦華嚴法門及直進等是也。
十依大唐三藏玄奘法師。
依解深密經金光明經及瑜伽論。
立三種教。
即三法輪是也。
一轉法輪。
謂于初時鹿野園中。
轉四谛法輪。
即小乘法。
二名照法輪。
謂中時于大乘内密意說言諸法空等。
三名持法輪。
謂于後時于大乘中顯了意說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
此三法輪中。
但說小乘及三乘中始終二教。
不攝别教一乘。
何以故。
以華嚴經在初時說。
非是小乘故。
彼持法輪在後時說。
非是華嚴故。
是故不攝華嚴法門也。
此上十家立教諸德并是當時法将英悟絕倫。
曆代明模階位叵測。
秪如思禅師及智者禅師。
神異感通迹參登位。
靈山聽法憶在于今。
諸餘神應廣如僧傳。
又如雲法師。
依此開宗。
講法華經感天雨花等。
神迹如僧傳。
其餘諸法師行解超倫。
亦如僧傳。
此等諸德豈夫好異。
但以備窮三藏觌斯異轸。
不得已而分之。
遂各依教開宗務存通會。
使堅疑碩滞冰釋朗然。
聖說差異其宜各契耳。
第四分教開宗者。
于中有二。
初就法分教。
教類有五。
後以理開宗。
宗乃有十。
初門者。
聖教萬差要唯有五。
一小乘教。
二大乘始教。
三終教。
四頓教。
五圓教。
初一即愚法二乘教。
後一即别教一乘。
以經本中下文内為善伏太子所說名為圓滿修多羅故。
立此名也。
中間三者有其三義。
一或總為一。
謂一三乘教也。
以此皆為三人所得故。
如上所引說。
二或分為二。
所謂漸頓。
以始終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說。
階位次第因果相承從微至著。
通名為漸。
故楞伽雲。
漸者如庵摩勒果漸熟非頓。
此之謂也。
頓者。
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
即是佛等。
故楞伽雲。
頓者如鏡中像頓現非漸。
此之謂也。
以一切法本來自正不待言說不待觀智。
如淨名以默顯不二等。
又寶積經中。
亦有說頓教修多羅故。
依此立名。
三或開為三。
謂于漸中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