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十玄門
關燈
小
中
大
乘說。
問若此宗明相入不論神力。
乃言自體常如此者。
斯則渾無疆界。
無始無終何緣得辨因果教義等耶。
答以随智差别故舉一為主。
餘則為伴。
猶如帝網舉一珠為首衆珠現中。
如一珠即爾。
一切珠現亦如是。
是故前經舉一菩薩為主。
一切菩薩圍繞。
一一菩薩皆悉如是。
又如諸方皆來證誠同其名号。
一切十方證誠皆亦如是。
所以成其無盡複無盡。
而不失因果先後次第。
而體無增減故經雲。
一切衆生盡成佛。
佛界亦不增。
衆生界亦不減。
若無一衆生成佛衆生界亦不增。
佛界亦不減也。
第三秘密隐顯俱成門者。
此約緣起說也。
還具前教義十門。
所言隐顯者。
如涅槃經半字及滿字。
昔說半字故半字即顯。
滿字即隐。
今日說滿字。
即滿字即顯半字即隐。
此即約緣而說隐顯。
又如月喻品雲。
此方見半(他方見滿)。
而彼月性實無虧盈。
随緣所見故有增減。
此即是大乘宗中說。
若通宗辨者不待說與不說。
常半常滿隐顯無别時。
如彼月性常滿而常半。
半滿無異時。
是故如來于一念中。
八相成道生時即是滅時。
同時俱成故。
所以稱秘密。
如似十數一即十一即是顯。
二三四至十即為隐。
又眼根入正受即是顯。
于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隐。
而此隐顯體無前後。
故言秘密也。
第四微細相容安立門者。
此就相說。
如一微塵。
此即是其小相。
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山等即其大相。
直以緣起實德無礙自在緻使相容。
非是天人所作故安立。
如似一微塵中有穢國土。
而即于此微塵中具有不可說淨國。
在此微塵中而于彼穢國不相妨礙。
而此淨國之相仍亦不失。
乃至有諸國土屍羅盆幢形三方及四維等國。
在此一微塵中常不相妨礙。
故普賢品雲。
一切諸世界入于一微塵中。
世界不積聚。
亦複不離散。
故知。
若與普相應能于一微塵中見不可說國土。
而不雜亂不增不減。
豈可須彌納芥子将為難事哉。
理事等十門安立相容亦如是。
問此相容門與前因陀羅網門有何别耶。
答諸門隐映互相顯發重重(複重重成其無)盡者。
即是因陀羅網門中攝。
若諸門一時具顯不相妨礙。
即是相容門中攝。
第五十世隔法異成門者。
此約三世說。
如離世間品說。
十世者過去說過去。
過去說未來。
過去說現在。
現在說現在。
現在說未來。
現在說過去。
未來說未來。
未來說過去。
未來說現在。
三世為一念。
合前九為十世也。
如是十世以緣起力故。
相即複相入而不失三世。
如以五指為拳不失指。
十世雖同時而不失十世。
故經雲。
過去劫入未來。
現在劫入過去。
現在劫入過去。
未來劫入現在。
又雲。
長劫入短劫。
短劫入長劫。
有劫入無劫。
無劫入有劫。
又雲。
過去是未來。
未來是過去。
現在是過去。
菩薩悉了知。
又雲。
無盡無數劫能作一念頃。
非長亦非短。
解脫人所行如是。
十世相入複相即。
而不失先後短長之相。
故雲隔法異成。
教義理事等十門相即相入。
而不失先後差别之相。
故名異成也。
第六諸藏純雜具德門者。
此約諸度門說。
何者如似就一施門說者。
一切萬法皆悉名施。
所以名純。
而此施門即具諸度等行。
故名為雜。
如是純之與雜不相妨礙。
故名具德。
如大品經一念品明。
從始至終不出一念。
即名為純。
而此一念之中具于萬行。
即名為雜。
雖爾而與此中純雜義别。
何者如彼經一念者。
同是無得相應不明緣起德用。
若此明純者。
若約施門一切皆施。
若說忍門一切皆忍。
說忍門者諸行如虛空。
即名為純。
而此忍門具足諸門。
即名為雜。
純雜不相亂故名具德。
故不同彼念品。
又問此與六度相攝義有何别耶。
答六度相攝義者。
如似以施攝諸度。
而諸度非是施。
若此明者以施攝諸門。
無門不是施。
以緣起力故不同六度相攝。
故一攝于九十而九十等皆是一。
是故名為純。
而一内即具九十等。
是故複名雜。
故知。
不同相攝義。
問此與大品相資義複有何别耶。
彼中資者阙一即不成。
此中十數阙一亦不成。
彼此二未審有何别耶。
答彼言相資者而能非是所。
今言十成一而一即是十。
所以不同資義。
第七一多相容不同門者。
此約理說。
以一入多。
多入一故名相容。
即體無先後。
而不失一多之相。
故曰不同。
此即緣起實德非天人所修。
故經雲。
以一佛土滿十方。
十方入一亦無餘。
世界本相亦不壞。
自在願力故能爾。
又如普賢品雲。
一切衆生身入一衆生身。
一衆生身入一切衆生身。
又雲。
一切諸世界令入一塵中。
世界不積聚。
亦複不雜亂。
須彌入芥子。
此即不說也。
第八諸法相即自在門者。
此約用說。
還就約教義理事等十門。
取其三種世間圓融無礙自在。
故一即攝一切。
成其無盡複無盡。
以其無盡故相即複相入。
此約用以說。
問此明其無盡複無盡。
相即複相入。
與前因陀羅網。
及微細相容門有何差别耶。
答如譬說同體門中說者。
若就隐映相應互相顯發。
重重複重重成其無盡者。
即是因陀羅網門攝。
若諸門一時具顯不相妨礙者。
是相容門攝。
若就三世圓融無礙自在。
相即複相入成其無盡複無盡者。
即是此門攝。
問若如是相即即複相入成其無盡複無盡者。
此乃渾無疆界。
何始何終何因何果耶。
答此據法界緣
問若此宗明相入不論神力。
乃言自體常如此者。
斯則渾無疆界。
無始無終何緣得辨因果教義等耶。
答以随智差别故舉一為主。
餘則為伴。
猶如帝網舉一珠為首衆珠現中。
如一珠即爾。
一切珠現亦如是。
是故前經舉一菩薩為主。
一切菩薩圍繞。
一一菩薩皆悉如是。
又如諸方皆來證誠同其名号。
一切十方證誠皆亦如是。
所以成其無盡複無盡。
而不失因果先後次第。
而體無增減故經雲。
一切衆生盡成佛。
佛界亦不增。
衆生界亦不減。
若無一衆生成佛衆生界亦不增。
佛界亦不減也。
第三秘密隐顯俱成門者。
此約緣起說也。
還具前教義十門。
所言隐顯者。
如涅槃經半字及滿字。
昔說半字故半字即顯。
滿字即隐。
今日說滿字。
即滿字即顯半字即隐。
此即約緣而說隐顯。
又如月喻品雲。
此方見半(他方見滿)。
而彼月性實無虧盈。
随緣所見故有增減。
此即是大乘宗中說。
若通宗辨者不待說與不說。
常半常滿隐顯無别時。
如彼月性常滿而常半。
半滿無異時。
是故如來于一念中。
八相成道生時即是滅時。
同時俱成故。
所以稱秘密。
如似十數一即十一即是顯。
二三四至十即為隐。
又眼根入正受即是顯。
于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隐。
而此隐顯體無前後。
故言秘密也。
第四微細相容安立門者。
此就相說。
如一微塵。
此即是其小相。
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山等即其大相。
直以緣起實德無礙自在緻使相容。
非是天人所作故安立。
如似一微塵中有穢國土。
而即于此微塵中具有不可說淨國。
在此微塵中而于彼穢國不相妨礙。
而此淨國之相仍亦不失。
乃至有諸國土屍羅盆幢形三方及四維等國。
在此一微塵中常不相妨礙。
故普賢品雲。
一切諸世界入于一微塵中。
世界不積聚。
亦複不離散。
故知。
若與普相應能于一微塵中見不可說國土。
而不雜亂不增不減。
豈可須彌納芥子将為難事哉。
理事等十門安立相容亦如是。
問此相容門與前因陀羅網門有何别耶。
答諸門隐映互相顯發重重(複重重成其無)盡者。
即是因陀羅網門中攝。
若諸門一時具顯不相妨礙。
即是相容門中攝。
第五十世隔法異成門者。
此約三世說。
如離世間品說。
十世者過去說過去。
過去說未來。
過去說現在。
現在說現在。
現在說未來。
現在說過去。
未來說未來。
未來說過去。
未來說現在。
三世為一念。
合前九為十世也。
如是十世以緣起力故。
相即複相入而不失三世。
如以五指為拳不失指。
十世雖同時而不失十世。
故經雲。
過去劫入未來。
現在劫入過去。
現在劫入過去。
未來劫入現在。
又雲。
長劫入短劫。
短劫入長劫。
有劫入無劫。
無劫入有劫。
又雲。
過去是未來。
未來是過去。
現在是過去。
菩薩悉了知。
又雲。
無盡無數劫能作一念頃。
非長亦非短。
解脫人所行如是。
十世相入複相即。
而不失先後短長之相。
故雲隔法異成。
教義理事等十門相即相入。
而不失先後差别之相。
故名異成也。
第六諸藏純雜具德門者。
此約諸度門說。
何者如似就一施門說者。
一切萬法皆悉名施。
所以名純。
而此施門即具諸度等行。
故名為雜。
如是純之與雜不相妨礙。
故名具德。
如大品經一念品明。
從始至終不出一念。
即名為純。
而此一念之中具于萬行。
即名為雜。
雖爾而與此中純雜義别。
何者如彼經一念者。
同是無得相應不明緣起德用。
若此明純者。
若約施門一切皆施。
若說忍門一切皆忍。
說忍門者諸行如虛空。
即名為純。
而此忍門具足諸門。
即名為雜。
純雜不相亂故名具德。
故不同彼念品。
又問此與六度相攝義有何别耶。
答六度相攝義者。
如似以施攝諸度。
而諸度非是施。
若此明者以施攝諸門。
無門不是施。
以緣起力故不同六度相攝。
故一攝于九十而九十等皆是一。
是故名為純。
而一内即具九十等。
是故複名雜。
故知。
不同相攝義。
問此與大品相資義複有何别耶。
彼中資者阙一即不成。
此中十數阙一亦不成。
彼此二未審有何别耶。
答彼言相資者而能非是所。
今言十成一而一即是十。
所以不同資義。
第七一多相容不同門者。
此約理說。
以一入多。
多入一故名相容。
即體無先後。
而不失一多之相。
故曰不同。
此即緣起實德非天人所修。
故經雲。
以一佛土滿十方。
十方入一亦無餘。
世界本相亦不壞。
自在願力故能爾。
又如普賢品雲。
一切衆生身入一衆生身。
一衆生身入一切衆生身。
又雲。
一切諸世界令入一塵中。
世界不積聚。
亦複不雜亂。
須彌入芥子。
此即不說也。
第八諸法相即自在門者。
此約用說。
還就約教義理事等十門。
取其三種世間圓融無礙自在。
故一即攝一切。
成其無盡複無盡。
以其無盡故相即複相入。
此約用以說。
問此明其無盡複無盡。
相即複相入。
與前因陀羅網。
及微細相容門有何差别耶。
答如譬說同體門中說者。
若就隐映相應互相顯發。
重重複重重成其無盡者。
即是因陀羅網門攝。
若諸門一時具顯不相妨礙者。
是相容門攝。
若就三世圓融無礙自在。
相即複相入成其無盡複無盡者。
即是此門攝。
問若如是相即即複相入成其無盡複無盡者。
此乃渾無疆界。
何始何終何因何果耶。
答此據法界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