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十玄門
關燈
小
中
大
餘所無盡。
若餘不盡一亦不盡。
若成一一切即成。
若不成一一切不成。
是故此攝法即無盡。
複無盡成一之義。
于三四義由若虛空。
即是盡更不攝餘。
故名無盡故亦攝盡不盡也。
問既言一即攝盡者。
為隻攝一中十亦攝他處十。
答攝他十亦有盡不盡義。
何以故離他無自故。
一攝他處即無盡而成一之義。
他處十義如虛空故有盡。
上明舉十數為譬說竟。
此下明約法以會理者凡十門。
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此約相應無先後說) 二者因陀羅網境界門(此約譬說) 三者秘密隐顯俱成門(此約緣說) 四者微細相容安立門(此約相說) 五者十世隔法異成門(此約世說) 六者諸藏純雜具德門(此約行行) 七者一多相容不同門(此約理說) 八者諸法相即自在門(此約用說) 九者唯心回轉善成門(此約心說) 十者托事顯法生解門(此約智說) 就此十門亦一一之門皆複具十會成一百。
所言十者。
一者教義。
二理事。
三解行。
四因果。
五人法。
六分齊境位。
七法智師弟。
八主伴依正。
九逆順體用。
十随生根欲性。
所言教義者。
教即是通相别相三乘五乘之教。
即以别教以論别義。
所以得理而忘教。
若入此通宗而教。
即義以同時相應故也。
第二理事者。
若三乘教辨即異事顯異理。
如諸經舉異事喻異理。
若此宗即事是理。
如入法界等經文是體。
實即是理相彰即是事。
第三解行者如三乘說。
解而非行。
如說人名字而不識其人。
若通宗說者即行即解。
如看其面不說其名而自識也。
相顯為行。
契窮後際為解。
第四因果者。
修相為因契窮為果。
第五人法者。
文殊顯其妙慧。
普賢彰其稱周。
明人即法也。
第六分齊境位者。
參而不雜各住分位。
即分齊境位。
第七法智師弟者。
開發為師相相成即弟子。
第八主伴依正者。
舉一為主餘即為伴。
主以為正伴即是依。
第九逆順體用者。
即是成壞義也。
第十随生根欲性者。
随緣常應也。
如涅槃經雲。
此方見滿餘方見半。
而月實無虛盈。
若此宗明者。
常增減而常無增減。
以同時相應。
然此十門體無前後。
相應既其具此十門。
餘因陀羅等九門亦皆具此十門。
何但此十門。
其中一一皆稱周法界。
所以舉十門者成其無盡義也。
今釋第一同時具足相應門者。
即具明教義理事等十門同時也。
何以得如此耶。
良由緣起實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
非是方便緣修所成故得同時。
今且據因是同時者。
若小乘說因果者。
即轉因以成果。
因滅始果成。
若據大乘因果亦得同時。
而不彰其無盡。
如似舍緣以成舍。
因果同時成而不成餘物。
以因有親疏故。
所以成有盡。
若通宗明因果者。
舉疏緣以入親。
是故如舍成時。
一切法皆一時成。
若有一法不成者。
此舍亦不成。
如似初步若到一切步皆到。
若有一步非到者一切步皆非到。
故經雲。
雖成等正覺不舍初發心。
又如大品經雲。
非初不離初。
非後不離後。
而明菩提也。
問既言一步即到者。
何須用第二步耶。
答汝言一步即到者。
為多是即一以不。
又言何用第二步者。
此第二步為是一即多以否。
若初步是多一。
第二步即一多者。
雲何乃言一步到不用第二步耶。
若不一是多一。
多亦不是一多者。
何但一步不能到。
雖行多步終是不到。
故知一步與多步常有到不到義。
因中尚爾者。
果中亦無果義。
故涅槃經雲。
智者應當定說亦有亦無。
今舉一步到者。
即是法界緣起海印定力說到不到。
不同情謂說到不到。
故經雲。
唯應度者乃能見之。
而複不失因果。
不堕斷常。
故經雲。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斯之謂也。
問若因果同時即因成果。
因即成果那得言不失因果耶。
答如地論雲。
依緣二種義示現二種時。
依因義者名為因。
依果義者名為果。
豈得失于因果耶。
又且既言因果同時那得言失。
若其失者何名因果同時耶。
因果同時既如此。
教義理事等同時亦然。
問既言同時相應者。
今舉因果一事。
即得具前教義等十門以否。
答今但舉十門者欲成其無盡。
若論三種世間圓融。
可但一事具此十門。
亦具無盡無量法界虛空法門。
成其無盡複無盡。
若但就别事說不成無盡者。
隻同大乘義也。
第二因陀羅網境界門者。
此約譬以明。
亦複具有教義等十門。
如梵網經。
即取梵宮羅網為喻。
今言因陀羅網者。
即以帝釋殿網為喻。
帝釋殿網為喻者。
須先識此帝網之相。
以何為相。
猶如衆鏡相照衆鏡之影見一鏡中。
如是影中複現衆影。
一一影中複現衆影。
即重重現影成其無盡複無盡也。
是故如第七地贊請經雲。
于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量無邊佛于中而說法。
此即智正覺。
世間又雲。
于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
世間不迫迮。
此即據器世間。
又雲。
于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
各各受業報。
此即據衆生世間。
又雲。
如一微塵所示現。
一切微塵亦如是。
故于微塵現國土。
國土微塵複示現。
所以成其無盡複無盡。
此即是其法界緣起。
如智如理實德如此。
非即變化對緣方便故說。
若是大乘宗所明。
即言神力變化故大小得相入。
或雲菩薩力故入。
又言不二故入。
不同一
若餘不盡一亦不盡。
若成一一切即成。
若不成一一切不成。
是故此攝法即無盡。
複無盡成一之義。
于三四義由若虛空。
即是盡更不攝餘。
故名無盡故亦攝盡不盡也。
問既言一即攝盡者。
為隻攝一中十亦攝他處十。
答攝他十亦有盡不盡義。
何以故離他無自故。
一攝他處即無盡而成一之義。
他處十義如虛空故有盡。
上明舉十數為譬說竟。
此下明約法以會理者凡十門。
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此約相應無先後說) 二者因陀羅網境界門(此約譬說) 三者秘密隐顯俱成門(此約緣說) 四者微細相容安立門(此約相說) 五者十世隔法異成門(此約世說) 六者諸藏純雜具德門(此約行行) 七者一多相容不同門(此約理說) 八者諸法相即自在門(此約用說) 九者唯心回轉善成門(此約心說) 十者托事顯法生解門(此約智說) 就此十門亦一一之門皆複具十會成一百。
所言十者。
一者教義。
二理事。
三解行。
四因果。
五人法。
六分齊境位。
七法智師弟。
八主伴依正。
九逆順體用。
十随生根欲性。
所言教義者。
教即是通相别相三乘五乘之教。
即以别教以論别義。
所以得理而忘教。
若入此通宗而教。
即義以同時相應故也。
第二理事者。
若三乘教辨即異事顯異理。
如諸經舉異事喻異理。
若此宗即事是理。
如入法界等經文是體。
實即是理相彰即是事。
第三解行者如三乘說。
解而非行。
如說人名字而不識其人。
若通宗說者即行即解。
如看其面不說其名而自識也。
相顯為行。
契窮後際為解。
第四因果者。
修相為因契窮為果。
第五人法者。
文殊顯其妙慧。
普賢彰其稱周。
明人即法也。
第六分齊境位者。
參而不雜各住分位。
即分齊境位。
第七法智師弟者。
開發為師相相成即弟子。
第八主伴依正者。
舉一為主餘即為伴。
主以為正伴即是依。
第九逆順體用者。
即是成壞義也。
第十随生根欲性者。
随緣常應也。
如涅槃經雲。
此方見滿餘方見半。
而月實無虛盈。
若此宗明者。
常增減而常無增減。
以同時相應。
然此十門體無前後。
相應既其具此十門。
餘因陀羅等九門亦皆具此十門。
何但此十門。
其中一一皆稱周法界。
所以舉十門者成其無盡義也。
今釋第一同時具足相應門者。
即具明教義理事等十門同時也。
何以得如此耶。
良由緣起實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
非是方便緣修所成故得同時。
今且據因是同時者。
若小乘說因果者。
即轉因以成果。
因滅始果成。
若據大乘因果亦得同時。
而不彰其無盡。
如似舍緣以成舍。
因果同時成而不成餘物。
以因有親疏故。
所以成有盡。
若通宗明因果者。
舉疏緣以入親。
是故如舍成時。
一切法皆一時成。
若有一法不成者。
此舍亦不成。
如似初步若到一切步皆到。
若有一步非到者一切步皆非到。
故經雲。
雖成等正覺不舍初發心。
又如大品經雲。
非初不離初。
非後不離後。
而明菩提也。
問既言一步即到者。
何須用第二步耶。
答汝言一步即到者。
為多是即一以不。
又言何用第二步者。
此第二步為是一即多以否。
若初步是多一。
第二步即一多者。
雲何乃言一步到不用第二步耶。
若不一是多一。
多亦不是一多者。
何但一步不能到。
雖行多步終是不到。
故知一步與多步常有到不到義。
因中尚爾者。
果中亦無果義。
故涅槃經雲。
智者應當定說亦有亦無。
今舉一步到者。
即是法界緣起海印定力說到不到。
不同情謂說到不到。
故經雲。
唯應度者乃能見之。
而複不失因果。
不堕斷常。
故經雲。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斯之謂也。
問若因果同時即因成果。
因即成果那得言不失因果耶。
答如地論雲。
依緣二種義示現二種時。
依因義者名為因。
依果義者名為果。
豈得失于因果耶。
又且既言因果同時那得言失。
若其失者何名因果同時耶。
因果同時既如此。
教義理事等同時亦然。
問既言同時相應者。
今舉因果一事。
即得具前教義等十門以否。
答今但舉十門者欲成其無盡。
若論三種世間圓融。
可但一事具此十門。
亦具無盡無量法界虛空法門。
成其無盡複無盡。
若但就别事說不成無盡者。
隻同大乘義也。
第二因陀羅網境界門者。
此約譬以明。
亦複具有教義等十門。
如梵網經。
即取梵宮羅網為喻。
今言因陀羅網者。
即以帝釋殿網為喻。
帝釋殿網為喻者。
須先識此帝網之相。
以何為相。
猶如衆鏡相照衆鏡之影見一鏡中。
如是影中複現衆影。
一一影中複現衆影。
即重重現影成其無盡複無盡也。
是故如第七地贊請經雲。
于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量無邊佛于中而說法。
此即智正覺。
世間又雲。
于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
世間不迫迮。
此即據器世間。
又雲。
于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
各各受業報。
此即據衆生世間。
又雲。
如一微塵所示現。
一切微塵亦如是。
故于微塵現國土。
國土微塵複示現。
所以成其無盡複無盡。
此即是其法界緣起。
如智如理實德如此。
非即變化對緣方便故說。
若是大乘宗所明。
即言神力變化故大小得相入。
或雲菩薩力故入。
又言不二故入。
不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