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十玄門
關燈
小
中
大
起體性成其無盡複無盡。
故先後因果不失。
雖不失先後而先後相即複相入。
故成其無盡。
以先後相即複相入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如前章門。
一即一切無盡亦複無盡。
二三亦複爾。
故此經歎初發心功德雲。
彼一念功德深廣無邊際。
如來分别說窮劫不可盡。
此即明其一即一切成其一切無盡。
又雲。
何況于無量無數無邊劫具足。
修諸度諸地功德行。
此即是從二三至九十皆成無盡。
以是故從十信終心。
至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地等。
皆悉明成佛者。
良由始終相即複相入成無盡故。
問如前明果德絕于說相。
雲何十信終心即具佛果德用耶。
若十信同果德者。
即果德是可說之相。
何不可說耶。
答因位菩薩有果德者。
欲彰果德是不可說。
是故歎德文雲。
菩薩在此一地。
普攝一切諸地功德。
問若一地即攝一切諸地功德。
一即一切初即攝後者。
一門即具何用餘門也。
答若無餘門一門即不成故。
如一升即攝一鬥。
若無一升此鬥即不成。
問若無升即無鬥者。
今舉一升即得一鬥以不。
若一升不得一鬥。
一行不得具一切行。
答十升合成一鬥。
既無其升時将何作鬥。
故如無升即無鬥。
有升即有鬥。
今舉升即鬥。
鬥升之外無别升鬥。
如龜毛兔角不可得。
初心即成佛。
成外無别修。
其相如虛空。
是故言初心成佛者。
非謂不具諸功德。
如經說。
普莊嚴童子一生具見佛聞法。
即得三昧即至後際見佛。
滅度後複得三昧。
如經一生得見聞。
若熏習二生成其解行。
三生得入果海。
同一緣起大樹而此三生隻在一念。
猶如遠行到在初步。
然此初步之到非謂無于後步。
明此童子得入果海。
非不久植善根。
問既言久修始得者。
雲何言一念得耶。
答言久修行善根者。
即在三乘教攝。
從三乘入一乘。
即是一念始終具足。
故經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乃至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譬衆流入海。
才入一滴即稱周大海無始無終。
若餘江河水之深不及入大海一滴。
故即用三乘中修。
三乘多劫不及與一乘中一念。
故下明善财從文殊所。
發心求善知識。
經曆一百一十城已。
而不如一念得見普賢菩薩。
故知得入此緣起大海。
一念豈不成佛耶。
至如初坐用心之徒但取靜心即言成佛者。
此亦謂。
佛成在而不得是圓極之成。
如諸江河亦得是水。
未得同于大海之水。
此中通辨一念成佛義者。
若小乘說要三大阿僧祇劫滿百劫。
修行相好業始得成佛。
行若滿意欲不成佛亦不得。
故無一念成佛義。
若大乘明一念成佛義者凡有二種。
一者會緣以入實性無多少。
故明一念成佛義。
如大品經一念品義是也。
二者行行既滿取最後念。
名為成佛。
如人遠行以後步為到。
此亦分用緣起。
而明三僧祇劫修道。
地前是一僧祇。
初地至七地是二僧祇。
八地至十地是三僧祇。
然亦不定由有一念成佛。
故明知不定。
若一乘明一念成佛。
如大乘取最後一念成佛。
即入一乘。
以後望初初念即是成。
何故以因果相即同時應。
故欲論其成者。
成複成成複成。
衆生欲在後成佛者。
在後複在後在後複在後。
故不思議品雲。
諸佛如來非不先覺。
為衆生故于念念中新新斷結。
亦不住學地而成正覺。
故今舉一念成者。
即與佛同時位未見究竟。
故複有淺深之殊。
如人始出門及與久遊他土。
雖同在空中而遠近有别。
是故信住等位各各言成佛者。
而複辨其淺深。
此須善思之。
第九唯心回轉善成門者。
此約心說。
所言唯心回轉者。
前諸義教門等。
并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
若善若惡随心所轉故雲回轉善成。
心外無别境故言唯心。
若順轉即名涅槃。
故經雲心造諸如來。
若逆轉即是生死。
故雲三界虛妄唯一心作。
生死涅槃皆不出心。
是故不得定說性是淨及與不淨。
故涅槃雲。
佛性非淨亦非不淨。
淨與不淨皆唯心。
故離心更無别法。
故楞伽經雲。
心外無境界無塵虛妄見。
問若心外更無别境。
有無皆由心成者。
如人先見障外有物。
别有人去物時心由謂有。
爾時物實無何名由心成耶。
答若随虛妄心中轉者。
此障外物亦随心之有無。
此亦心随去物不去物而轉。
若論如來藏性真實淨心說者。
此物不動本處。
體應十方。
性恒常轉縱移到他方。
而常不動本處。
此即緣起自在力。
然非是變化幻術所為。
是故雖複七處九會。
而不離寂滅道場。
維摩雲。
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
此之謂也。
第十托事顯法生解門者。
此約智說。
言托事者如經舉金色世界之事。
即顯始起于實際之法。
一切幢一切蓋等事是行體也。
又如法界品雲。
開樓觀門相見彌勒菩薩所行因事至菩提道場。
以樓觀則菩提相。
所以言顯法主解也。
若大乘宗中所明亦托事以顯法。
即以異事顯于異理法。
此中以事即法故随舉一事攝法。
無盡故前舉幡幢等。
皆言一切。
所以不同大乘說也。
此中明因果者如一乘說也。
華嚴一乘十玄門(終) 華嚴大教闡揚十玄門者。
此為鼻祖。
賢首仍之載于教義章内。
大意相同而文有詳略。
及作探玄記改易二名。
用一華葉演說為清涼懸談張本。
後人不知。
以為清涼十玄與賢首有異者。
蓋未見探玄記也。
今教義章與懸談并行于世。
而複刻此卷。
欲令人知其本源耳(楊文會記)。
故先後因果不失。
雖不失先後而先後相即複相入。
故成其無盡。
以先後相即複相入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如前章門。
一即一切無盡亦複無盡。
二三亦複爾。
故此經歎初發心功德雲。
彼一念功德深廣無邊際。
如來分别說窮劫不可盡。
此即明其一即一切成其一切無盡。
又雲。
何況于無量無數無邊劫具足。
修諸度諸地功德行。
此即是從二三至九十皆成無盡。
以是故從十信終心。
至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地等。
皆悉明成佛者。
良由始終相即複相入成無盡故。
問如前明果德絕于說相。
雲何十信終心即具佛果德用耶。
若十信同果德者。
即果德是可說之相。
何不可說耶。
答因位菩薩有果德者。
欲彰果德是不可說。
是故歎德文雲。
菩薩在此一地。
普攝一切諸地功德。
問若一地即攝一切諸地功德。
一即一切初即攝後者。
一門即具何用餘門也。
答若無餘門一門即不成故。
如一升即攝一鬥。
若無一升此鬥即不成。
問若無升即無鬥者。
今舉一升即得一鬥以不。
若一升不得一鬥。
一行不得具一切行。
答十升合成一鬥。
既無其升時将何作鬥。
故如無升即無鬥。
有升即有鬥。
今舉升即鬥。
鬥升之外無别升鬥。
如龜毛兔角不可得。
初心即成佛。
成外無别修。
其相如虛空。
是故言初心成佛者。
非謂不具諸功德。
如經說。
普莊嚴童子一生具見佛聞法。
即得三昧即至後際見佛。
滅度後複得三昧。
如經一生得見聞。
若熏習二生成其解行。
三生得入果海。
同一緣起大樹而此三生隻在一念。
猶如遠行到在初步。
然此初步之到非謂無于後步。
明此童子得入果海。
非不久植善根。
問既言久修始得者。
雲何言一念得耶。
答言久修行善根者。
即在三乘教攝。
從三乘入一乘。
即是一念始終具足。
故經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乃至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譬衆流入海。
才入一滴即稱周大海無始無終。
若餘江河水之深不及入大海一滴。
故即用三乘中修。
三乘多劫不及與一乘中一念。
故下明善财從文殊所。
發心求善知識。
經曆一百一十城已。
而不如一念得見普賢菩薩。
故知得入此緣起大海。
一念豈不成佛耶。
至如初坐用心之徒但取靜心即言成佛者。
此亦謂。
佛成在而不得是圓極之成。
如諸江河亦得是水。
未得同于大海之水。
此中通辨一念成佛義者。
若小乘說要三大阿僧祇劫滿百劫。
修行相好業始得成佛。
行若滿意欲不成佛亦不得。
故無一念成佛義。
若大乘明一念成佛義者凡有二種。
一者會緣以入實性無多少。
故明一念成佛義。
如大品經一念品義是也。
二者行行既滿取最後念。
名為成佛。
如人遠行以後步為到。
此亦分用緣起。
而明三僧祇劫修道。
地前是一僧祇。
初地至七地是二僧祇。
八地至十地是三僧祇。
然亦不定由有一念成佛。
故明知不定。
若一乘明一念成佛。
如大乘取最後一念成佛。
即入一乘。
以後望初初念即是成。
何故以因果相即同時應。
故欲論其成者。
成複成成複成。
衆生欲在後成佛者。
在後複在後在後複在後。
故不思議品雲。
諸佛如來非不先覺。
為衆生故于念念中新新斷結。
亦不住學地而成正覺。
故今舉一念成者。
即與佛同時位未見究竟。
故複有淺深之殊。
如人始出門及與久遊他土。
雖同在空中而遠近有别。
是故信住等位各各言成佛者。
而複辨其淺深。
此須善思之。
第九唯心回轉善成門者。
此約心說。
所言唯心回轉者。
前諸義教門等。
并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
若善若惡随心所轉故雲回轉善成。
心外無别境故言唯心。
若順轉即名涅槃。
故經雲心造諸如來。
若逆轉即是生死。
故雲三界虛妄唯一心作。
生死涅槃皆不出心。
是故不得定說性是淨及與不淨。
故涅槃雲。
佛性非淨亦非不淨。
淨與不淨皆唯心。
故離心更無别法。
故楞伽經雲。
心外無境界無塵虛妄見。
問若心外更無别境。
有無皆由心成者。
如人先見障外有物。
别有人去物時心由謂有。
爾時物實無何名由心成耶。
答若随虛妄心中轉者。
此障外物亦随心之有無。
此亦心随去物不去物而轉。
若論如來藏性真實淨心說者。
此物不動本處。
體應十方。
性恒常轉縱移到他方。
而常不動本處。
此即緣起自在力。
然非是變化幻術所為。
是故雖複七處九會。
而不離寂滅道場。
維摩雲。
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
此之謂也。
第十托事顯法生解門者。
此約智說。
言托事者如經舉金色世界之事。
即顯始起于實際之法。
一切幢一切蓋等事是行體也。
又如法界品雲。
開樓觀門相見彌勒菩薩所行因事至菩提道場。
以樓觀則菩提相。
所以言顯法主解也。
若大乘宗中所明亦托事以顯法。
即以異事顯于異理法。
此中以事即法故随舉一事攝法。
無盡故前舉幡幢等。
皆言一切。
所以不同大乘說也。
此中明因果者如一乘說也。
華嚴一乘十玄門(終) 華嚴大教闡揚十玄門者。
此為鼻祖。
賢首仍之載于教義章内。
大意相同而文有詳略。
及作探玄記改易二名。
用一華葉演說為清涼懸談張本。
後人不知。
以為清涼十玄與賢首有異者。
蓋未見探玄記也。
今教義章與懸談并行于世。
而複刻此卷。
欲令人知其本源耳(楊文會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