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山斷際禅師傳心法要

關燈
本珠如故。

    故學道人迷自本心不認為佛。

    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

    依次第證。

    曆劫勤求永不成道。

    不如當下無心。

    決定知一切法。

    本無所有亦無所得。

    無依無住。

    無能無所。

    不動妄念便證菩提。

    及證道時秖證本心。

    佛曆劫功用并是虛修。

    如力士得珠時。

    秖得本額珠。

    不關向外求覓之力。

    故佛言。

    我于阿耨菩提實無所得。

    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見五語所言。

    真實不虛是第一義谛。

     學道人莫疑四大為身。

    四大無我。

    我亦無主。

    故知此身無我亦無主。

    五陰為心。

    五陰無我亦無主。

    故知此心無我亦無主。

    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生滅亦複如是。

    十八界既空。

    一切皆空。

    唯有本心蕩然清淨。

    有識食有智食。

    四大之身饑瘡為患。

    随順給養不生貪著。

    謂之智食。

    恣情取味妄生分别。

    惟求适口不生厭離。

    謂之識食。

    聲聞者。

    因聲得悟。

    故謂之聲聞。

    但不了自心。

    于聲教上起解。

    或因神通。

    或因瑞相。

    言語運動。

    聞有菩提涅槃三僧秖劫修成佛道。

    皆屬聲聞道。

    謂之聲聞。

    佛唯直下頓了自心。

    本來是佛。

    無一法可得。

    無一行可修。

    此是無上道。

    此是真如佛。

    學道人。

    秖怕一念有。

    即與道隔矣。

    念念無相念念無為。

    即是佛。

    學道人若欲得成佛。

    一切佛法總不用學。

    唯學無求無著。

    無求即心不生。

    無著即心不滅。

    不生不滅即是佛。

    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

    秖是教化接引門。

    本無一切法。

    離即是法。

    知離者是佛。

    但離一切煩惱。

    是無法可得。

    學道人若欲得知要訣。

    但莫于心上著一物言佛。

    真法身猶若虛空。

    此是喻法身即虛空。

    虛空即法身。

    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

    虛空中含容法身。

    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

    若定言有虛空。

    虛空不是法身。

    若定言有法身。

    法身不是虛空。

    但莫作虛空解。

    虛空即法身。

    莫作法身解。

    法身即虛空。

    虛空與法身無異相。

    佛與衆生無異相。

    生死與涅槃無異相。

    煩惱與菩提無異相。

    離一切相即是佛。

    凡夫取境。

    道人取心。

    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忘境猶易忘心至難。

    人不敢忘心。

    恐落空無撈摸處。

    不知空本無空。

    唯一真法界耳。

    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

    未曾生未曾滅。

    未曾有未曾無。

    未曾穢未曾淨。

    未曾喧未曾寂。

    未曾少未曾老。

    無方所無内外。

    無數量無形相。

    無色像無音聲。

    不可覓不可求。

    不可以智慧識。

    不可以言語取。

    不可以境物會。

    不可以功用到。

    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

    同此大涅槃性。

    性即是心。

    心即是佛。

    佛即是法。

    一念離真皆為妄想。

    不可以心更求于心。

    不可以佛更求于佛。

    不可以法更求于法。

    故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

    拟心即差。

    以心傳心此為正見。

    慎勿向外逐境。

    認境為心。

    是認賊為子。

    為有貪嗔癡即立戒定慧。

    本無煩惱焉有菩提。

    故祖師雲。

    佛說一切法。

    為除一切心。

    我無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本源清淨佛上。

    更不著一物。

    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終不能住。

    佛性同虛空。

    雖以無量功德智慧莊嚴終不能住。

    但迷本性轉不見耳。

    所謂心地法門。

    萬法皆依此心建立。

    遇境即有無境即無。

    不可于淨性上轉作境解。

    所言定慧。

    鑒用曆曆。

    寂寂惺惺見聞覺知皆是。

    境上作解暫為中下根人說即得。

    若欲親證皆不可作如此見解。

    盡是境法有沒處沒于有地。

    但于一切法不作有無見。

    即見法也。

     九月一日師謂休曰。

    自達摩大師到中國。

    唯說一心唯傳一法。

    以佛傳佛不說餘佛。

    以法傳法不說餘法。

    法即不可說之法。

    佛即不可取之佛。

    乃是本源清淨心也。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般若為慧。

    此慧即無相本心也。

    凡夫不趣道。

    唯恣六情乃行六道。

    學道人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

    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

    見有生趣其滅。

    即落聲聞道。

    不見有生唯見有滅。

    即落緣覺道。

    法本不生今亦無滅。

    不起二見不厭不欣。

    一切諸法唯是一心。

    然後乃為佛乘也。

    凡夫皆逐境生心。

    心遂欣厭。

    若欲無境當忘其心。

    心忘即境空。

    境空即心滅。

    若不忘心而但除境。

    境不可除。

    秖益紛擾。

    故萬法唯心。

    心亦不可得。

    複何求哉。

    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

    絕意三乘。

    唯一真實。

    不可證得。

    謂我能證能得。

    皆增上慢人。

    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

    皆斯徒也。

    故佛言。

    我于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

    凡人臨欲終時。

    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

    真心無相不去不來。

    生時性亦不來。

    死時性亦不去。

    湛然圓寂心境一如。

    但能如是。

    直下頓了。

    不為三世所拘系。

    便是出世人也。

    切不得有分毫趣向。

    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

    亦無心随去。

    若見惡相種種現前。

    亦無心怖畏。

    但自忘心。

    同于法界。

    便得自在。

    此即是要節也。

     十月八日。

    師謂休曰。

    言化城者。

    二乘及十地等覺妙覺。

    皆是權立接引之教。

    并為化城。

    言寶所者。

    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

    此寶不屬情量。

    不可建立。

    無佛無衆生。

    無能無所。

    何處有城。

    若問此既是化城。

    何處為寶所。

    寶所不可指。

    指即有方所。

    非真寶所也。

    故雲在近而已。

    不可定量言之。

    但當體會契之即是。

    言闡提者。

    信不具也。

    一切六道衆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

    皆謂之斷善根闡提。

    菩薩者。

    深信有佛法。

    不見有大乘小乘。

    佛與衆生同一法性。

    乃謂之善根闡提。

    大抵因聲教而悟者。

    謂之聲聞。

    觀因緣而悟者。

    謂之緣覺。

    若不向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