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山斷際禅師傳心法要
關燈
小
中
大
唐裴休集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師。
法諱希運。
住洪州高安縣黃檗山鹫峰下。
乃曹溪六祖之嫡孫。
西堂百丈之法侄。
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
唯傳一心更無别法。
心體亦空萬緣俱寂。
如大日輪升虛空中。
光明照曜淨無纖埃。
證之者無新舊無淺深。
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
不開戶牖直下便是。
動念即乖。
然後為本佛。
故其言簡其理直。
其道峻其行孤。
四方學徒望山而趨。
睹相而悟。
往來海衆常千餘人。
予會昌二年廉于鐘陵。
自山迎至州。
憩龍興寺。
旦夕問道。
大中二年廉于宛陵。
複去禮迎至所部。
安居開元寺。
旦夕受法。
退而紀之。
十得一二。
佩為心印不敢發揚。
今恐入神精義不聞于未來。
遂出之授門下僧大舟法建。
歸舊山之廣唐寺。
問長老法衆。
與往日常所親聞。
同異如何也。
唐大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序 黃檗山斷際禅師傳心法要 師謂休曰。
諸佛與一切衆生。
唯是一心。
更無别法。
此心無始已來。
不曾生不曾滅。
不青不黃。
無形無相。
不屬有無。
不計新舊。
非長非短。
非大非小。
超過一切限量名言縱迹對待。
當體便是。
動念即乖。
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
唯此一心即是佛。
佛與衆生更無别異。
但是衆生著相外求。
求之轉失。
使佛覓佛。
将心捉心。
窮劫盡形終不能得。
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此心即是佛。
佛即是衆生。
為衆生時此心不減。
為諸佛時此心不添。
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
本自具足不假修添。
遇緣即施。
緣息即寂。
若不決定信此是佛。
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
皆是妄想。
與道相乖。
此心即是佛。
更無别佛。
亦無别心。
此心明淨。
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
舉心動念即乖法體。
即為著相。
無始已來無著相佛。
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
即是次第。
無始已來無次第佛。
但悟一心。
更無少法可得。
此即真佛。
佛與衆生一心無異。
猶如虛空無雜無壞。
如大日輪照四天下。
日升之時明遍天下。
虛空不曾明。
日沒之時暗遍天下。
虛空不曾暗。
明暗之境自相陵奪。
虛空之性廓然不變。
佛及衆生心亦如此。
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
觀衆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
作此解者曆河沙劫終不得菩提。
為著相故。
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
即心是佛。
如今學道人。
不悟此心體。
便于心上生心。
向外求佛。
著相修行。
皆是惡法。
非菩提道。
供養十方諸佛。
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何故。
無心者無一切心也。
如如之體。
内如木石不動不搖。
外如虛空不塞不礙。
無能所無方所。
無相貌無得失。
趨者不敢入此法。
恐落空無栖泊處故。
望崖而退。
例皆廣求知見。
所以求知見者如毛。
悟道者如角。
文殊當理。
普賢當行。
理者真空無礙之理。
行者離相無盡之行。
觀音當大慈。
勢至當大智。
維摩者淨名也。
淨者性也。
名者相也。
性相不異。
故号淨名。
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
不離一心悟之即是。
今學道人。
不向自心中悟。
乃于心外著相取境。
皆與道背。
恒河沙者。
佛說是沙。
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
沙亦不喜。
牛羊蟲蟻踐踏而行。
沙亦不怒。
珍寶馨香沙亦不貪。
糞尿臭穢沙亦不惡。
此心即無心之心。
離一切相。
衆生諸佛更無差别。
但能無心。
便是究竟。
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
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脫。
然證此心有遲疾。
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
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無心者。
長短得無心乃住。
更無可修可證。
實無所得。
真實不虛。
一念而得。
與十地而得者。
功用恰齊。
更無深淺。
秖是曆劫柱受辛勤耳。
造惡造善皆是著相。
著相造惡枉受輪回。
著相造善枉受勞苦。
總不如言下便自認取本法。
此法即心。
心外無法。
此心即法。
法外無心。
心自無心。
亦無無心者。
将心無心。
心卻成有。
默契而已。
絕諸思議。
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此心是本源清淨。
佛人皆有之。
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
秖為妄想分别造種種業。
果本佛上實無一物。
虛通寂靜明。
妙安樂而已。
深自悟入。
直下便是。
圓滿具足更無所欠。
縱使三秖精進修行曆諸地位。
及一念證時。
秖證元來。
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
卻觀曆劫功用。
總是夢中妄為。
故如來雲。
我于阿耨菩提實無所得。
若有所得。
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又雲。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菩提。
即此本源清淨心。
與衆生諸佛世界山河。
有相無相遍十方界。
一切平等無彼我相。
此本源清淨心。
常自圓明遍照。
世人不悟。
秖認見聞覺知為心。
為見聞覺知所覆。
所以不睹精明本體。
但直下無心。
本體自現。
如大日輪升于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
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為動作。
空卻見聞覺知。
即心路絕無入處。
但于見聞覺知處認本心。
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
亦不離見聞覺知。
但莫于見聞覺者上起見解。
亦莫于見聞覺知上動念。
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
亦莫舍見聞覺知取法。
不即不離。
不住不著。
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世人聞道。
諸佛皆傳心法。
将謂心上别有一法可證可取。
遂将心覓法。
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不可将心更求于心。
曆千萬劫終無得日。
不如當下無心。
便是本法。
如力士迷額内珠向外求覓。
周行十方終不能得。
智者指之當時自見
法諱希運。
住洪州高安縣黃檗山鹫峰下。
乃曹溪六祖之嫡孫。
西堂百丈之法侄。
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
唯傳一心更無别法。
心體亦空萬緣俱寂。
如大日輪升虛空中。
光明照曜淨無纖埃。
證之者無新舊無淺深。
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
不開戶牖直下便是。
動念即乖。
然後為本佛。
故其言簡其理直。
其道峻其行孤。
四方學徒望山而趨。
睹相而悟。
往來海衆常千餘人。
予會昌二年廉于鐘陵。
自山迎至州。
憩龍興寺。
旦夕問道。
大中二年廉于宛陵。
複去禮迎至所部。
安居開元寺。
旦夕受法。
退而紀之。
十得一二。
佩為心印不敢發揚。
今恐入神精義不聞于未來。
遂出之授門下僧大舟法建。
歸舊山之廣唐寺。
問長老法衆。
與往日常所親聞。
同異如何也。
唐大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序 黃檗山斷際禅師傳心法要 師謂休曰。
諸佛與一切衆生。
唯是一心。
更無别法。
此心無始已來。
不曾生不曾滅。
不青不黃。
無形無相。
不屬有無。
不計新舊。
非長非短。
非大非小。
超過一切限量名言縱迹對待。
當體便是。
動念即乖。
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
唯此一心即是佛。
佛與衆生更無别異。
但是衆生著相外求。
求之轉失。
使佛覓佛。
将心捉心。
窮劫盡形終不能得。
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此心即是佛。
佛即是衆生。
為衆生時此心不減。
為諸佛時此心不添。
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
本自具足不假修添。
遇緣即施。
緣息即寂。
若不決定信此是佛。
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
皆是妄想。
與道相乖。
此心即是佛。
更無别佛。
亦無别心。
此心明淨。
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
舉心動念即乖法體。
即為著相。
無始已來無著相佛。
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
即是次第。
無始已來無次第佛。
但悟一心。
更無少法可得。
此即真佛。
佛與衆生一心無異。
猶如虛空無雜無壞。
如大日輪照四天下。
日升之時明遍天下。
虛空不曾明。
日沒之時暗遍天下。
虛空不曾暗。
明暗之境自相陵奪。
虛空之性廓然不變。
佛及衆生心亦如此。
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
觀衆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
作此解者曆河沙劫終不得菩提。
為著相故。
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
即心是佛。
如今學道人。
不悟此心體。
便于心上生心。
向外求佛。
著相修行。
皆是惡法。
非菩提道。
供養十方諸佛。
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何故。
無心者無一切心也。
如如之體。
内如木石不動不搖。
外如虛空不塞不礙。
無能所無方所。
無相貌無得失。
趨者不敢入此法。
恐落空無栖泊處故。
望崖而退。
例皆廣求知見。
所以求知見者如毛。
悟道者如角。
文殊當理。
普賢當行。
理者真空無礙之理。
行者離相無盡之行。
觀音當大慈。
勢至當大智。
維摩者淨名也。
淨者性也。
名者相也。
性相不異。
故号淨名。
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
不離一心悟之即是。
今學道人。
不向自心中悟。
乃于心外著相取境。
皆與道背。
恒河沙者。
佛說是沙。
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
沙亦不喜。
牛羊蟲蟻踐踏而行。
沙亦不怒。
珍寶馨香沙亦不貪。
糞尿臭穢沙亦不惡。
此心即無心之心。
離一切相。
衆生諸佛更無差别。
但能無心。
便是究竟。
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
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脫。
然證此心有遲疾。
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
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無心者。
長短得無心乃住。
更無可修可證。
實無所得。
真實不虛。
一念而得。
與十地而得者。
功用恰齊。
更無深淺。
秖是曆劫柱受辛勤耳。
造惡造善皆是著相。
著相造惡枉受輪回。
著相造善枉受勞苦。
總不如言下便自認取本法。
此法即心。
心外無法。
此心即法。
法外無心。
心自無心。
亦無無心者。
将心無心。
心卻成有。
默契而已。
絕諸思議。
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此心是本源清淨。
佛人皆有之。
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
秖為妄想分别造種種業。
果本佛上實無一物。
虛通寂靜明。
妙安樂而已。
深自悟入。
直下便是。
圓滿具足更無所欠。
縱使三秖精進修行曆諸地位。
及一念證時。
秖證元來。
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
卻觀曆劫功用。
總是夢中妄為。
故如來雲。
我于阿耨菩提實無所得。
若有所得。
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又雲。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菩提。
即此本源清淨心。
與衆生諸佛世界山河。
有相無相遍十方界。
一切平等無彼我相。
此本源清淨心。
常自圓明遍照。
世人不悟。
秖認見聞覺知為心。
為見聞覺知所覆。
所以不睹精明本體。
但直下無心。
本體自現。
如大日輪升于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
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為動作。
空卻見聞覺知。
即心路絕無入處。
但于見聞覺知處認本心。
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
亦不離見聞覺知。
但莫于見聞覺者上起見解。
亦莫于見聞覺知上動念。
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
亦莫舍見聞覺知取法。
不即不離。
不住不著。
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世人聞道。
諸佛皆傳心法。
将謂心上别有一法可證可取。
遂将心覓法。
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不可将心更求于心。
曆千萬劫終無得日。
不如當下無心。
便是本法。
如力士迷額内珠向外求覓。
周行十方終不能得。
智者指之當時自見